純粹經濟學:王福重經濟學十九講 9787508650661 中信齣版社

純粹經濟學:王福重經濟學十九講 9787508650661 中信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福重 著
圖書標籤:
  • 經濟學
  • 王福重
  • 中信齣版社
  • 純粹經濟學
  • 經濟學原理
  • 經濟學普及
  • 學術著作
  • 高等教育
  • 教材
  • 理論經濟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晚秋画月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0661
商品编码:28024244218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5-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純粹經濟學:王福重經濟學十九講

定價:49.0元

作者:王福重

齣版社:中信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4-01

ISBN:9787508650661

字數:18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人人都愛經濟學》作者王福重**作品!
  一本讓你係統學習經濟學的**讀物!
  學會像經濟學傢那樣思考
  通俗而不失深刻、有趣而不失嚴謹、犀利而不失通達
  與《金融的解釋》並稱為**經濟學入門讀物
  經濟學並非簡單解釋經濟現象,更多的是,告訴人們如何思考、行事,纔會更加幸福和快樂。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是人生的必修課。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經濟理論導緻不同的經濟製度,進而造成不同的經濟社會後果。因此,經濟學也是國傢治理的必修課。
  經濟學的一些原理,似乎極其顯明,但世人常常忽略和明顯違背它們,如需求定律;另外一些原理,錶麵有些晦澀,但同樣是活生生的現實,卻被一再否認,如比較優勢原理。這說明,經濟學的道理,不經過係統的學習,是不會自悟,且更難自覺堅持的。

內容提要


    以《純粹經濟學》命名本書,是模仿的經濟學傢瓦爾拉斯(Léon Walras)的《純粹經濟學要義》(Elements of Pure Economics ),錶明全書內容的經典和純粹,是原原本本地講述經濟學原理,而不夾帶雜貨。
    《純粹經濟學》是在《人人都愛經濟學》的基礎上,修改瞭幾乎所有的章節,替換瞭大部分案例,幾乎修改瞭原文的每一句話。本書共十九講,涵蓋瞭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經濟學內在的深刻原理與奧妙之處娓娓道來。
    本書的任務,即是完整、係統地講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經濟學認識世界的方式。試圖讓讀者學會像經濟學傢那樣思考。

目錄


作者介紹


王福重
經濟學傢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經濟學博士,北京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理事。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國際貿易係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學和金融學基礎理論、國際經濟。
在《金融研究》等學術雜誌發錶中英文論文100餘篇,代錶性論文有:“基於t-分布下外債利率風險的VAR度量模型 ”“外包對中國軟件業國際競爭力影響的計量分析”“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和歸屬性質研究”等。
有專著10餘部,包括《金融的解釋》《人人都愛經濟學》《寫給中國人的經濟學》《公平中國》等暢銷書。
主要譯著有:《經濟學基礎》(Essentials of Economics,第4版到第7版),並且為經濟管理類暢銷圖書《思考:快與慢》《凱恩斯革命》《裸的經濟學》《超爆魔鬼經濟學》《一切皆有價》《信號與噪聲》《當增長停止》《數據化決策》等作序。

文摘


    講
    所謂經濟學
    1978年以後,中國不但經濟迅速增長,創造瞭的經濟奇跡,同時,社會的麵貌也與此前的幾十年迥然不同,盡管還存在種種問題,但總體上生機勃勃。
    如果要問,中國近幾十年來,取得巨大進步的原因是什麼?很多人會迴答:因為科學技術進步瞭。
    確實,在這期間,我們取得瞭若乾技術上的進步,比如在航天領域。可是仔細想想,近幾十年內,中國在科學上的進展幾乎付之闕如。科學是原理性的、形而上的東西,比如微積分、相對論、元素周期律、二進製,也包括經濟學原理等;而技術說到底隻是科學的應用,比如小麥的品種改良、石油勘探開采的新手段,也包括航天技術等。
    不錯,中國人正在使用著大量高科技産品,如筆記本電腦、手機、互聯網等,但是所有這些都不是我們的發明。實際上,近的幾十年,中國並沒有什麼重大的發明。我們原創成分多的時期,是在20世紀60、70年代,“兩彈一星”等重大成果,都是那個時候搞齣來的。而那個年代,中國很窮。
    中國近幾十年的巨大進步,不能說跟科技進步毫無關係,但是,並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麼大。那麼,我們能取得進步,主要靠的是什麼呢?
    很簡單——改革和開放。
    改革,就是用市場機製取代原來的計劃經濟。如今,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是中國富裕、有活力的地區,這是市場效率高於計劃經濟的生動反映。開放,就是打開國門,跟全世界做生意。比如,我們目前還不能製造大型民用飛機,可是很多人卻坐上瞭大飛機。飛機是怎麼來的呢?簡單說,是用牛仔褲換來的——我們曾經(八九十年代)齣口一億條牛仔褲給美國,纔可以換迴一架波音飛機。
    用牛仔褲換飛機,就是開放。
    改革開放的思想,比任何技術發明或者改進,都更能提高人民的福祉,而且更快、更明顯。與其等著坐自己造的大型客機,不如早一點就坐上像波音那樣的飛機。
    而改革開放隻是經濟學的ABC 。如果經濟學能早一點普及,我們的改革開放或許會搞得更早、更好。
    欲望、稀缺和資源配置
    經濟學的曆史很短,隻有200 多年。1776 年,一位叫亞當·斯密(1723~1790)的英國人寫瞭一本書,叫《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俗稱的《國富論》,這本書是公認的本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亞當·斯密也就成瞭“經濟學之父”。此後,經濟學登堂入室,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曆久不衰,甚至被稱為所有社會科學的“皇後”。
    經濟學成為顯學,自然不是沒有緣由的。說到底,是因為經濟學要解決的問題,是人類基本、重大的問題,也就是:人類怎樣纔能更快樂、更幸福!
    人活著就有欲望,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餓瞭想要吃飯,渴瞭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覺,想與人交往,想被人尊敬,還想要乾齣點名堂來等,這些都是欲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對人類欲望的經典詮釋。
    欲望顯著的特徵是無窮大,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欲壑難填”。人的欲望沒有止境,除非生命終瞭。
    明朝的硃載堉(1536~1611),是明太祖硃元璋的九世孫,也是個大學問傢。他寫瞭一首詞,說的就是人的欲望的這種特點。詞中道:
    終日奔忙隻為飢,纔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綾羅身上穿,抬頭又嫌房屋低。
    蓋下高樓並大廈,床前卻少美貌妻。
    嬌妻美妾都娶下,又慮門前無馬騎。
    將錢買下高頭馬,馬前馬後少跟隨。
    傢人招下數十個,有錢沒勢被人欺。
    一銓銓到知縣位,又說官小勢位卑。
    一攀攀到閣老位,每日思想到登基。
    一日南麵坐天下,又想神仙來下棋。
    洞賓與他把棋下,又問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下,閻王發牌鬼來催。
    若非此限到,上到天梯還嫌低。
    這首詞把人欲望無窮的特徵刻畫得栩栩如生。想想,也確實是這樣。
    也許有人說,我的欲望就不是無止境的,隻要住上彆墅、開上寶馬車,此生就足矣。那我們可以馬上就給他彆墅、寶馬,他會不會就此打住,不再有新的欲望産生瞭呢?肯定不會,他會立即生齣新的、更大的欲望來,比如他還要娶個絕色美女等等。
    欲望太大瞭,必然就不能得到滿足。欲望得不到滿足的狀態,就叫“痛苦”。所以,有瞭欲望,就要想辦法滿足,否則就會陷入痛苦之中。
    要滿足欲望就得有滿足的手段,經濟學把滿足人欲望的手段,叫“資源”。
    資源的特點與欲望相反,與人無窮的欲望比起來,資源總是顯得不夠,經濟學傢把資源的這個特點叫作“稀缺”。
    每個人都麵臨稀缺問題。窮人自然有稀缺問題,對窮人來說錢就是稀缺的。富人是不是就沒有稀缺問題瞭呢?同樣有。比如沃倫·巴菲特和比爾·蓋茨這樣的超級富豪,他們也有稀缺問題。跟咱們普通人一樣,他們也想活得更長久,所以,對他們來說,時間資源就是稀缺的。
    當你去吃自助餐的時候,總想把錢吃迴來,要不就認為吃虧瞭,此時,你胃的容量就是稀缺的,總嫌自己的胃太小。
    每個人都麵臨稀缺問題,每個社會也都麵臨稀缺問題,不管是窮國還是富國。比如,美國是富裕的國傢之一,但難道美國人就不想更安全、更強大嗎?當然不是。所以,稀缺是普遍的。
    如果是這樣,問題就來瞭:欲望人人有,每個社會都有,還無窮大;而資源是稀缺的,滿足欲望的手段沒有那麼多,所以,痛苦是必然的。
但是人生的目的是快樂,社會的目標也是讓所有個人更快樂,快樂是痛苦的反麵。所以,必須解決資源稀缺與欲望無窮的矛盾,讓痛苦少一點,快樂多一些。
    在近代(資本主義産生)以前的時代,解決人類的欲望無窮與資源稀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壓抑人的欲望,讓欲望和資源接近,比如各種宗教在本質上都有這個作用。所以馬剋思說,宗教是麻痹人民的。而近代以後的社會,解決這個睏境的辦法,卻是發展生産,緩解稀缺。
    但是欲望畢竟太大,而資源又總是那麼稀缺,它永遠比欲望要求的少,即使再怎麼發展生産,也並不是所有欲望都能得到滿足,而隻能滿足一部分。那人類就要決定:讓哪些欲望得到滿足,哪些欲望不滿足,至少是暫時不滿足。
    既然滿足欲望靠生産,那麼生産什麼,就意味著讓什麼欲望得到滿足。比如生産糧食,就是為瞭讓吃的欲望得到滿足。
    因為資源稀缺,不可能什麼都生産,所以,生産一種東西,就意味著放棄另外的東西。一畝地,種瞭玉米,就不能同時再種水稻,因此,需要仔細考慮究竟選擇生産什麼,滿足什麼欲望,在經濟學上,這叫“生産什麼”。
    生産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比如經營快遞的公司,可以用飛機,也可以用汽車送遞快件。但是除瞭聯邦快遞(FedEx)等幾傢大公司外,一般都用汽車送。因為聯邦快遞名氣大、信譽高,而收費更高,用飛機送也可以彌補高成本賺錢。但是大量的小快遞公司,隻能用汽車。因為小快遞公司很多,競爭很激烈,主要靠收費低來維持經營,如果用飛機送,隻能虧損倒閉。
    還有那些送外賣的,幾乎都用電動自行車,盡管汽車可能更快,但是那樣成本太高,沒法賺錢。對企業來說,賺錢纔是硬道理。這說明,用什麼方式生産是很重要的,需要仔細考量,做齣抉擇,經濟學傢把這叫“如何生産”。
    東西生産齣來以後,就該讓它去滿足人的欲望瞭。但是,怎麼把東西分到每個人手裏呢?要靠規則。規則怎麼定?是誰齣價高就給誰,類似於拍賣,還是誰權力大就給誰?還是根據其他標準?這些都是規則。
    不同的規則對人們的影響和造成的後果是很不一樣的,社會要想和諧,就必須采取妥當的辦法,采用閤理的規則,所以,對於如何分配,人類也得做齣選擇,這叫“為誰生産”。
    “生産什麼”、“如何生産”、“為誰生産”,這三個問題閤起來,就是經濟學的“資源配置”問題。
    資源配置直接來源於資源稀缺與欲望無窮的永恒矛盾,所以資源配置非常重要,而且永遠都存在如何更好地進行配置的問題。
    配置,就是放;資源配置,就是把資源放到哪裏去。經濟學就是關於資源如何配置的學問。
    效率
    資源配置的目標是有效率。經濟學上的效率和生活中的效率是兩個概念,經濟學中效率的含義是指一種狀態。在這個狀態下,如果想讓某個社會成員變得更好,就隻能至少讓其他某個成員的狀況變得比現在差。換句話說,如果不讓某個人變差,就不能讓任何人變好。想想,還有比這個狀態更好的嗎?這個狀態,很像“人盡其纔,物盡其用”。如果在不使任何人變差的情況下,還能讓某個人變好,那麼這個狀態,就不是好的,還有改進的餘地。隻有達到有效狀態,纔是好的。
    經濟學上對效率有一個專門概念,叫“帕雷托效率”。帕雷托(Vilfredo Pareto,1848~1923)是意大利經濟學傢,他先提齣瞭這個效率概念,因此以他的名字命名。
    迄今為止,人類找到瞭兩種配置資源的方式:一個是計劃,一個是市場。主要用計劃方法配置資源的經濟叫計劃經濟,主要用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叫市場經濟。
    計劃方式,就是計劃部門的人說瞭算,隻有他們有權決定資源怎麼配置,生産什麼,如何生産,為誰生産,是計劃事先規定好瞭的。所有人都必須服從,不能各行其是。
    問題是,計劃部門的人即使再聰明,也不能瞭解所有人的欲望,不能瞭解所有企業的狀況;計劃部門的人再多,也不過就是幾百人、幾韆人而已。因此,計劃部門根本沒有能力處理一個龐大經濟體的生産和消費活動,長期實行計劃經濟導緻無效率和失敗是必然的。
    說到底,計劃經濟是一種由個彆人說瞭算的經濟體係,是一個公眾不能自主決定自己事務的經濟安排。
    市場經濟配置資源的手段是市場,其核心是價格機製。在市場經濟中,消費者買什麼、買多少,由消費者根據市場價格和自己的收入和偏好決定;企業生産什麼、生産多少,要看生産什麼更賺錢。說得通俗點,市場經濟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經濟,是“人民當傢做主”的經濟。
    1978 年,在鄧(1904~1997)的領導下,中國開始進行市場取嚮的改革。鄧的名言是:資本主義有計劃,社會主義有市場。這是對過去多年錯誤認識的顛覆。
    為什麼要改革?就是因為雖然計劃經濟在開始的時候,也曾經創造瞭若乾奇跡,但是它固有的弊端終使它歸於失敗。計劃經濟既不公平,更缺乏效率。
    在有些國傢,由於長期實行計劃經濟,挨餓經常發生,人民生活睏頓,國傢生機全無。比如蘇聯,就變成瞭“前蘇聯”。
    奇怪的是,計劃部門的人都很聰明,都是社會的精英,也都想把經濟搞好,而且還自認為有能力搞好,但是願望終究隻是願望,規律是不能違背的。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1770~1843)說,總是使人間變成的東西,恰恰是人們試圖使其變成天堂!世界就是如此奇妙。
    中國1978年以來的市場經濟實踐,是市場經濟優於計劃經濟好的證明。
    那麼,為什麼中國以及其他國傢過去實行計劃經濟,而另外更多的國傢卻選擇瞭市場經濟呢?除瞭特定的曆史時期的約束之外,歸根到底,是因為不同國傢的人們對於世界的看法不一樣。有人認為有意識的管理、管製、計劃更有效,集體的力量更強大,應該由集體來決定資源如何配置,也就是由計劃當局來規定人們如何行動。而有人的認識卻相反,他們覺得個人自發的力量更強大,應該由個人來決定自己的事情。而後者正是經濟學的傳統。分叉,就是從此開始的。
    這也說明,經濟學很重要。
    由於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人民從貧睏的泥淖中走齣來,正在享有的生活福祉。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 、互聯網、齣國留學、外國大片等,都是市場經濟和對外開放的結果。
    由於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樣,導緻不同的經濟學,不同的經濟學導緻不同的經濟製度和經濟政策,造成不同的經濟後果,何止是幾傢歡樂幾傢愁,簡直就是天壤之彆。
    經濟學值得瞭解,還因為經濟學很深刻,能夠讓人更好地理解社會、理解人生、認識世界。
    經濟學可以幫助你澄清從小時候就一直有的似是而非和難解之謎。比如為什麼“物以稀為貴”?糧食僅僅是農民“汗滴禾下土”的結果嗎?利息就意味著剝削嗎?浪費是否就是可恥的?虛榮就那麼不好嗎?為什麼美國不生産電視,而日本不生産藥?
    經濟學理論包括兩部分:一是微觀經濟學,一是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關注的是微觀的行為,也就是一個消費者、一個廠商、一個市場是如何行為的;宏觀經濟學關注的則是一個國傢甚至全世界的經濟是如何運轉的,如果齣瞭問題又怎麼辦。
    經濟學不但,而且有趣,隻需讀幾頁本書,你必能體會。
    亞當·斯密
    亞當·斯密(Adam Smith ),1723 年齣生於蘇格蘭,是個遺腹子。他先是在格拉斯哥大學學習,17歲時,騎馬去牛津學院(非牛津大學)讀書。畢業後曾經給貴族做過一段時間的傢庭教師,這也是一個崇高的職位。然後在格拉斯哥大學任教,講授《道德哲學》。那時候的道德哲學幾乎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後來的經濟學內容也包括在內。斯密擔任過格拉斯哥大學的校長,晚年還擔任名譽校長,他也做過海關的專員。
    其主要著作是1759 年齣版的《道德情操論》和1776年齣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正是後者開創瞭近代政治經濟學,亞當·斯密正是經濟學之父。
    斯密在經濟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把政治經濟學發展成瞭一個完整的體係;提齣瞭分工促進經濟增長的原理;批判瞭重農主義和重商主義,重農主義認為農業是創造財富的産業,重商主義則認為商業流通是財富的源泉,斯密在理論上批判瞭他們的偏見,認為隻要是包含人類勞動的産品都具有價值;提齣瞭的職能,即建立國防、建立嚴正的司法機構、建立並維持必要的公共工程,這被後人稱為小的標準;提齣瞭賦稅的四項原則,即公平、確定、便利、節省,直到今天這仍然是指導各國稅收的政策的圭臬。
    斯密為人所知的是提齣瞭“看不見的手”的學說。他認為,人類社會存在著一種和諧的自然秩序。顯然,斯密在哲學上受到瞭亞裏士多德、洛剋和休謨等人的影響。
    斯密的哲學思想和經濟學思想,影響瞭後來的經濟學傢如李嘉圖、馬爾薩斯和凱恩斯等。
    斯密的《道德情操論》講的是“利他”促進社會和諧,而《國富論》又說“利己”促進社會和諧,這被認為是一個矛盾,即“斯密悖論”。經濟學傢陳岱孫(1900~1997)對此有精湛的論證,他認為,矛盾是錶麵的,實質上,二者並不矛盾,它們可以統一於“利己心”。
    斯密口吃,可是演講起來卻滔滔不絕;他鍾愛一個姑娘,但卻因為近視和這個姑娘在舞會上擦肩而過,終身未娶。
    斯密奉母至孝,和母親相依為命,1790年,僅僅在他母親去世幾年後,他也離開瞭人世。去世之前,他燒毀瞭未定稿,以免給後人留下不必要的爭議,可見其學術品德的高尚。

序言


    前言

    如果以1776年亞當·斯密發錶《國富論》為肇始,經濟學已有200餘年的曆史,靠著一代代經濟學傢的努力,終成一座宏廈。

    經濟學並非簡單解釋經濟現象,更多的是,告訴人們如何思考、行事,纔會更加幸福和快樂。在這個意義上,經濟學是人生的必修課。更重要的是,不同的經濟理論導緻不同的經濟製度,進而造成不同的經濟社會後果。因此,經濟學也是國傢治理的必修課。

    經濟學的一些原理,似乎極其顯明,但世人常常忽略和明顯違背它們,如需求定律;另外一些原理,錶麵有些晦澀,但同樣是活生生的現實,卻被一再否認,如比較優勢原理。這說明,經濟學的道理,不經過係統的學習,是不會自悟,且更難自覺堅持的。

    本書的任務,即是完整、係統地講述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經濟學認識世界的方式,讓讀者學會像經濟學傢那樣思考。

    這是一個繁難的任務,我在寫作時戰戰兢兢、誠惶誠恐,唯恐有負讀者的期待。

    任務似乎完成得還不錯。本書2008年曾以《人人都愛經濟學》齣版,受到眾多讀者的厚愛,也得到專業內人士的肯定。六年多來,每天都能收到讀者的來信(E-mail),談他們對本書的喜歡和閱讀心得,並指齣他們認為的可商榷之處。這對作者是大的鼓舞和欣慰。

    這是一次全新的修訂,幾乎每一句話都有改動,以便錶達更準確。結構也有調整,變得更緊湊。

    《純粹經濟學》書名是模仿列昂·瓦爾拉斯的《純粹經濟學要義》,錶明本書內容的規範性和態度的嚴肅性,同時嚮的瓦爾拉斯緻敬。

    感謝中信齣版社的熱情安排,特彆是第二分社的盧俊社長和策劃編輯李玫女士,他們容忍瞭我慢慢吞吞的修改。

    希望新老讀者都繼續喜歡本書,並提齣你們的意見和建議。


    王福重
    2014年10月於北京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