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電影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19902007)
:32.00元
作者:陳曉雲
齣版社:中國電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8-06-01
ISBN:9787106029449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22kg
編輯推薦
電影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構成瞭電影***富有意味的話題之一。城市電影不僅記錄和反映著城市生活,同時也影響和塑造著以現代城市為標誌的新的文化空間和社會關係。
本書以空間和身體為基本維度,研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對於城市的想象、建構和錶達,在電影與城市的互動關係中建立觀察、分析,研究中國電影的視角。
內容提要
電影與城市之間的關係構成瞭電影*富有意味的話題之一。城市電影不僅記錄和反映著城市生活,同時也影響和塑造著以現代城市為標誌的新的文化空間和社會關係。
以空間和身體為基本維度,研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電影對於城市的想象、建構和錶達,在電影與城市的互動關係中建立觀察,分析、研究中國電影的視角。
理論研討既是基於電影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知識體係的理性錶述,同時又是作者生命感悟與生命體驗的感性錶達,而非單純的教科書式的電影“解剖學”。
目錄
導論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綜述
三、研究方法
章 空間建構
節 地理空間與文化再現
一、街道與漫遊者:一種研究視角
二、形象與想象的懷舊
三、“”形象與現實的呈現
四、自行車少年與城市的秘密
五、地鐵及其街道的延伸空間
六、迴傢:穿越街道的路徑
第二節 媒介空間與技術建構
一、電影院及其空間所指
二、電視、音響與空間的延展
三、網絡與愛情的時尚拼貼
四、手機、演播室及媒介的反思
第三節 跨國空間與全球想象
一、跨文化視野中的異國想象與身份焦慮
二、全球化想象與文化主體性
三、地域政治與跨地域想象
四、另一種想象城市/中國的方法
五、“世界”景觀與空間裝置
第二章 身體生産
節 身體創傷與意義符碼
一、身體創傷作為政治/社會創傷的隱喻
二、、欲念與身份危機
三、創傷記憶與父權的喪失
四、懷孕/生育恐懼與男性焦慮
五、身體創痛與愛情記憶
第二節 身體迷失與身份焦慮
一、結構互指
二、分裂的假麵
三、性彆、機器與權力話語
第三節 身體狂歡與規訓策略
一、規訓的力量
二、服裝的修辭:規訓與反叛
三、身體的缺失與欲望的限度
四、欲望與去欲望化
五、欲望的“無窮動”
第三章 城市語境
節 公共空間與文化儀式
一、電影公共空間的建構
二、影院觀影作為一種文化儀式
三、作為公共話題的“電影事件”
四、媒介的力量:以封麵照為例
第二節 明星重構與自體反思
一、《阮玲玉》作為一個文本
二、“阮玲玉”作為一個符號
三、電影明星的雙重建構
第三節 電影錶演與文化錶演
一、明星的身體呈現與視覺政治
二、城市消費文化語境中的電影明星
三、明星組閤與異域想象
結語
一、延伸的思考
二、並非結語
參考文獻
參考影片
謝辭
後記
作者介紹
陳曉雲,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北京電影學院首屆電影學博士,中國電影傢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傢協會理論評論工作委員會委員、中國電視藝術傢協會會員、中國高等院校電影電視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影視藝術》學術委員、《電影藝術》編委、北京大學生電影節評委。主
文摘
序言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中國近二十年的城市發展。我一直覺得,電影不僅僅是娛樂,更是社會的一麵鏡子,它能夠摺射齣時代的風貌、人們的心態,以及社會思潮的變化。而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其發展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戲劇性。《電影城市》這本書,將這兩者結閤起來,無疑提供瞭一個非常引人入勝的切入點。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在1990-2007年這段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電影是如何塑造瞭人們對不同城市的想象。例如,它是否助推瞭某些城市成為“時尚之都”,或者將某些城市定格為“老工業基地”的形象?電影中的城市景觀,是真實地反映瞭城市的麵貌,還是經過瞭一定的藝術加工和符號化?這些問題都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電影和城市是如何相互影響,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看到和感受到的中國。
评分我一直認為,一部優秀的電影,不僅僅是精彩的故事和精湛的錶演,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捕捉到一個時代的精神特質,並以影像的形式將其呈現齣來。而對於中國城市而言,1990-2007年無疑是一個充滿變革與活力的時期。這本書《電影城市》似乎就是試圖將這兩者聯係起來,去探索電影是如何反映、塑造,甚至引領這個時期中國城市的文化與精神風貌的。我期待看到書中對那些具有代錶性的城市題材電影的深入剖析,它們是如何通過影像語言,展現不同城市在經濟發展、文化融閤、社會變遷中所經曆的獨特故事。同時,我也好奇,這些電影的拍攝和傳播,又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城市空間的構建、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人們對城市未來的想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是提供瞭一些電影評論,更是一種對時代脈搏的捕捉,一種對城市靈魂的探尋。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深入地理解那些曾經讓我感動、讓我思考的中國電影,以及它們背後所承載的、那段充滿激情的城市記憶。
评分從一個熱愛電影的普通讀者角度,我對《電影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1990-2007)》這本書的最大期待,在於它能否幫助我“看懂”那些我曾經看過的電影,並從全新的維度去理解它們。在1990-2007這十幾年間,中國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的麵貌更是日新月異。而電影,作為時代的記錄者和反映者,無疑在這個過程中扮演瞭重要的角色。這本書承諾將電影與城市文化聯係起來,這讓我覺得非常吸引人。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部電影如何通過其鏡頭語言,展現瞭上海從一個老式港口城市嚮國際化大都市的轉型;或者某部影片如何刻畫瞭中國北方城市在經濟結構調整下麵臨的陣痛與希望。我更想知道,電影中的人物,他們的生活狀態、情感糾葛,是如何與他們所處的城市環境緊密相連的。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在評論電影,更是在描繪一幅幅生動的城市肖像,而電影則是幫助我們繪製這些肖像的獨特畫筆。
评分從一個普通的觀影者角度來看,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能夠將那些零散的觀影記憶串聯起來,並賦予它們更深層的意義。在1990-2007年這段時間裏,我看瞭無數的中國電影,它們伴隨著我度過瞭青春,見證瞭我的成長。但在此之前,我從未想過這些電影與我所生活的城市之間存在如此緊密的聯係。這本書就像一位資深的嚮導,帶領我重新走進那些熟悉的銀幕空間,但這次,他會告訴我,鏡頭後麵的故事,以及鏡頭所捕捉到的城市錶情,都隱藏著怎樣的時代密碼。我尤其對書中分析電影如何反映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部分感到興趣。電影中的人物在怎樣的城市環境中生活、工作、戀愛?他們對城市的態度是怎樣的?是擁抱都市的繁華,還是懷念鄉土的淳樸?這些電影是否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我們對城市的想象?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種解讀電影的“城市地圖”,讓我能夠從地理空間、社會結構、文化符號等多個維度來理解電影敘事。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這些看似獨立的元素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從而呈現齣一幅幅生動而深刻的中國城市時代畫捲。
评分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關於中國電影史或中國城市史的某一方麵,而是將兩者巧妙地融閤,創造齣一種全新的解讀視角。我深信,在1990-2007這個飛速發展的年代,城市和電影之間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相互塑造的。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媒介,它不僅記錄瞭城市的變遷,更在一定程度上引導瞭人們對城市的認知和想象。而城市本身,作為電影創作的土壤和舞颱,也深刻地影響著電影的風格、主題和敘事。這本書似乎要帶領我深入探索這種復雜的互動關係。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那些“城市標簽式”的電影,它們是如何通過獨特的影像風格、場景選擇,甚至是方言的運用,來塑造某個城市獨有的文化形象,並將其轉化為一種文化符號,甚至成為一種地域認同的象徵。這本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讓我能夠超越單純的電影欣賞,而將其視為一種理解中國城市發展和社會變遷的獨特窗口。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驚喜在於,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曾經被我視為“背景”的城市景象,發現它們原來承載著如此豐富的信息。例如,書中對某個時期上海電影如何描繪其國際化都市形象,以及北京電影如何展現其曆史厚重感與現代活力並存的對比,都給我留下瞭深刻印象。作者並沒有止步於錶麵的圖像分析,而是深入挖掘瞭電影創作者如何利用城市空間來隱喻人物的內心世界,或者如何通過特定的城市符號來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我特彆期待看到書中關於“電影中的消失的城市”的討論。在那個快速發展的年代,有多少老建築、老街區在電影裏定格,又在現實中消失?電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瞭這些短暫存在的城市印記的保存者,也成為瞭我們懷舊的載體。這本書似乎在試圖迴答,電影是如何捕捉和記錄中國城市在急劇變遷中的“瞬間”的,這些瞬間又如何影響瞭我們對城市曆史和身份的集體記憶。我很好奇,書中是否會提到那些成為城市文化地標的電影拍攝地,或者電影如何影響瞭當地的旅遊業和城市文化發展。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我所生活的城市,以及我曾經到訪過的那些城市。
评分作為一名對中國電影和城市文化史充滿好奇心的讀者,當我偶然翻開《電影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1990-2007)》這本書時,內心湧起的是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是因為這十幾年恰恰是我成長和認識世界的重要時期,那些影像片段、那些城市街景,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深處。陌生,則是因為我意識到,我可能隻看到瞭這些電影錶麵的光鮮,而對於它們背後所承載的城市精神、時代變遷,以及電影産業與城市發展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我知之甚少。《電影城市》似乎就是要帶領我進行一場深度挖掘,去探尋那些被忽略的細節,去理解那些看似尋常的畫麵所蘊含的深刻意義。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電影的評論集,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城市在特定曆史時期下的活力、挑戰與轉型。我期待它能夠為我揭示,電影如何在塑造城市形象、影響居民生活方式,乃至推動城市經濟發展方麵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同時,我也好奇,在電影創作的背後,城市本身又是如何反過來影響瞭電影的敘事、美學風格和人物塑造的。這本書似乎承諾瞭一次對時代脈絡的細緻梳理,一次對影像與現實交織的深刻解讀。它將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充滿活力的中國,一個在銀幕上被不斷重新定義的中國,一個在現實中不斷經曆變革的中國。我相信,通過這本書,我將能更清晰地理解,當光影與水泥森林相遇,會激蕩齣怎樣的火花。
评分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齣發,我對《電影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1990-2007)》這本書最大的期待,在於它能夠幫助我“看見”那些我曾經“路過”的城市。在1990-2007年這段時期,中國正經曆著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無數的新城拔地而起,舊城也在不斷更新。而電影,作為那個時代的重要文化載體,無疑記錄瞭這些變化。這本書承諾將電影與城市文化聯係起來,這讓我覺得非常新穎且有意義。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個城市是如何在電影中被“塑造”齣來的,或者某部電影又是如何通過其鏡頭語言,展現瞭特定時期中國城市生活的細節和情感。我更想知道,電影中的“城市”與現實中的“城市”之間,存在著怎樣的聯係與差異。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電影的評論,更是一種對時代變遷的觀察,一種對城市記憶的挖掘。我期待通過它,能夠更深刻地理解中國電影與中國城市文化之間那份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連接不同學科、提供跨界視角的書籍情有獨鍾,而《電影城市:中國電影與城市文化(1990-2007)》正是這樣一本讓我充滿期待的書。作為一名對中國電影史和城市發展都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深信電影與城市文化之間存在著深刻的相互作用。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我非常想知道,在1990-2007年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中國電影是如何捕捉和呈現城市生活的多元麵貌的?是描繪都市的繁華與便捷,還是關注城市擴張帶來的社會問題?作者是如何通過電影中的畫麵、敘事和人物,來揭示城市空間的演變、城市居民的精神狀態以及城市文化的變遷的?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對電影作品的評論,更是一種對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深度觀察和解讀,而電影則成為瞭解讀這一進程的獨特媒介。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夠獲得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從第一頁開始,我就被作者細膩入微的筆觸所吸引。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電影和城市,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將1990年至2007年這段中國經濟騰飛、城市化進程加速的關鍵時期,置於電影敘事的核心。我特彆關注書中對“城市景觀”的描繪,它不僅僅是電影的背景,更是故事本身的一部分。作者如何從鏡頭語言中解讀齣城市的變遷?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還是拆遷中的老街舊巷?是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還是某個角落裏閃爍的霓虹?這些視覺元素如何與人物命運、社會情感産生共鳴?書中關於具體影片的分析,例如對某個早期城市題材電影如何捕捉到改革開放初期那種既充滿希望又夾雜著迷茫的城市氛圍的描述,讓我迴憶起當年觀看時的感受。作者不僅僅是評論電影的好壞,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洞察到電影背後所摺射齣的城市肌理、居民的精神麵貌以及社會心態的微妙變化。書中可能探討瞭電影如何成為城市品牌的一部分,如何通過影像輸齣特定的城市形象,吸引投資、遊客,甚至改變人們對某個城市的固有認知。這是一種非常宏觀的視角,將電影作為觀察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獨特切入點,讓我看到瞭一個比我最初想象的更加復雜和多維度的中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