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50736-2012 民用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

GB 50736-2012 民用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建築規範
  • 供暖通風
  • 空氣調節
  • 民用建築
  • 設計規範
  • GB50736-2012
  • 暖通空調
  • 建築工程
  • 工程設計
  • 規範標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国建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1
商品编码:28059308300

具体描述

GB 50736-2012
民用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
【標準編號】GB 50736-2012
【標準名稱】民用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
【英文名稱】Design code for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of civil buildings
【齣版單位】中國建築工業齣版社
【中標分類】 >  > 
【代替標準】,部分
【發布部門】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歸口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起 草 人】徐偉 鄒瑜 徐宏慶 孫敏生 潘雲鋼 金麗娜 李先庭 壽煒煒 馬偉駿 王國復 趙曉宇 於曉明 董重成 伍小亭 王謙 戎嚮陽 馬友纔等
【起草單位】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
【參編單位】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國傢氣象信息中心、中國建築東北設計研究院、清華大學、上海建築設計研究院、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山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等
【發布日期】2012年1月21日
【實施日期】2012年10月1日
【齣版日期】2013年1月
【開本頁數】32 開 / 274 頁
【標準定價】68.00 元


為瞭在民用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中貫徹執行國傢技術經濟政策,閤理利用資源和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促進先進技術應用,保證健康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製定本規範。
  本規範適用於新建、改建和擴建的民用建築的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不適用於有特殊用途、特殊淨化與防護要求的建築物以及臨時性建築物的設計。

1 總則; 
2 術語; 
3 室內空氣設計參數; 
4 室外設計計算參數; 
5 供暖; 
6 通風; 
7 空氣調節; 
8 冷源與熱源;
9 檢測與監控; 
10 消聲與隔振; 
11 絕熱與防腐。
附錄A 室外空氣計算參數;
附錄B 室外空氣計算溫度簡化方法;
附錄C 夏季太陽總輻射照度;
附錄D 夏季透過標準窗玻璃的太陽輻射照度;
附錄E 夏季空氣調節大氣透明度分布圖;
附錄F 加熱由門窗縫隙滲入室內的冷空氣的耗熱量;
附錄G 滲透冷空氣量的朝嚮修正係數n值;
附錄H 夏季空調冷負荷簡化計算方法計算係數錶;
附錄J 蓄冰裝置容量與雙工況製冷機的空調標準製冷量;
附錄K 設備與管道小保溫、保冷厚度及冷凝水管防結露厚度選用錶。
本規程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麵嚮可持續發展的工程實踐 本書深入探討瞭現代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關鍵領域,旨在為工程技術人員、規劃師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套全麵、係統的理論框架與實用的工程指導。全書內容緊密圍繞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需求,聚焦於提升基礎設施的韌性、效率與環境友好性。 第一部分:城市規劃與空間治理的革新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城市化進程中的空間組織規律與挑戰。我們探討瞭傳統規劃模式的局限性,並引入瞭基於大數據的城市動態分析方法。 1.1 城市形態演進與空間結構優化 詳細分析瞭不同曆史階段城市空間布局的演變,特彆是工業化與後工業化對城市骨架的影響。重點闡述瞭緊湊型城市、混閤功能區等概念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中的作用。探討瞭如何通過精細化的分區管理,平衡居住、工作與休閑空間的比例,減少不必要的通勤壓力。 1.2 韌性城市與風險評估 韌性(Resilience)是現代城市規劃的首要考量。本章係統介紹瞭城市風險識彆與評估的方法論,包括自然災害(如洪澇、地震)與人為災害(如交通癱瘓、能源中斷)的概率分析。闡述瞭如何通過冗餘設計、分散化係統布局以及快速恢復機製,增強關鍵基礎設施在麵對衝擊時的承受能力。內容涵蓋瞭場景規劃(Scenario Planning)在風險應對策略製定中的具體應用。 1.3 城市基礎設施的綜閤管廊係統 綜閤管廊作為地下空間集約利用的典範,其設計、建設與運營是本節的重點。本書詳細介紹瞭管廊的結構選型(現澆、預製)、內部功能劃分(電力、通信、給排水、熱力管道的隔離與布置原則),以及環境監測與安全監控係統的集成技術。特彆強調瞭管廊建設中的防水、防腐蝕技術以及後期維護的無損檢測手段。 第二部分:交通係統高效化與智能化 交通是城市的血脈。本部分側重於如何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工程優化手段,構建一個高效、安全、低碳的城市交通體係。 2.1 智能交通係統(ITS)的構建與應用 本書深入剖析瞭ITS在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中的作用。內容包括自適應交通信號控製係統(如SCATS、SCOOT原理及其本地化應用)、交通信息采集與發布技術(地磁、視頻識彆、雷達測速),以及高級行車輔助係統(ADAS)在提升公共安全方麵的潛力。討論瞭5G技術在實現車路協同(V2X)中的關鍵作用及其對未來交通流管理的影響。 2.2 城市軌道交通係統的運營管理與維護 針對地鐵和輕軌等大運量公共交通,本書著重於運營效率與安全控製。涵蓋瞭列車運行控製係統(CBTC)的工作原理、信號冗餘設計,以及車站人流疏導的動態管理策略。在維護方麵,介紹瞭基於狀態監測(Condition-Based Monitoring, CBM)的軌道、接觸網和機電係統的預測性維護技術,以減少非計劃停運時間。 2.3 綠色齣行與慢行交通網絡 本章強調瞭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網絡的重要性。研究瞭如何通過人性化的設計(坡度控製、遮陽避雨設施、連續性保證)來鼓勵慢行交通。同時,探討瞭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閤理布局原則,以及如何將這些綠色齣行方式無縫接入到公共交通樞紐中,實現多模式的便捷換乘。 第三部分:城市生命綫係統的優化與綠色化 本部分關注城市最基礎的給水、排水、燃氣及能源供應係統的現代化改造與可持續發展。 3.1 城市供水係統的漏損控製與水資源循環利用 城市供水管網的漏損是巨大的資源浪費。本書詳細介紹瞭DMA分區計量技術、壓力管理優化(PRV應用)以及聲學檢測、相關噪聲定位等先進的漏損查找技術。此外,深入探討瞭再生水(中水)在城市綠化、市政衝洗及工業冷卻中的應用標準與安全控製措施。 3.2 城市防洪排澇與海綿城市理念的實踐 全麵闡述瞭海綿城市建設的“滲、滯、蓄、淨、用、排”六大技術路徑。內容包括低影響開發(LID)設施的設計參數(如雨水花園、滲透溝、植草溝的糙率與蓄水容積計算),以及對傳統排澇係統的提標改造。重點分析瞭城市內澇風險圖的編製方法與暴雨預警係統的聯動機製。 3.3 現代城市能源供應與熱力係統的能效提升 本章聚焦於城市能源的清潔化和高效利用。詳細介紹瞭區域供熱(District Heating)係統的優化技術,包括一次網水力平衡調試、管網的絕熱性能提升。探討瞭地熱能、工業餘熱迴收在區域供暖中的集成應用。對於燃氣係統,則側重於高壓輸配網絡的安全管理與次生氣體(如沼氣、氫氣)在現有管網中的摻配潛力與技術要求。 第四部分:基礎設施的數字化運維與智慧管理 本部分將信息技術提升到基礎設施管理的核心地位,指導讀者構建支撐未來城市運行的數字化平颱。 4.1 基礎設施的數字孿生(Digital Twin)建模 本書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BIM(建築信息模型)、GIS(地理信息係統)和現場傳感器數據,構建城市基礎設施的實時數字孿生模型。重點講解瞭數據融閤、三維可視化以及基於模型的模擬仿真技術,用以支持復雜決策和應急推演。 4.2 資産全生命周期管理(ALM) 從規劃、設計、施工到運營維護,資産管理是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的關鍵。本章介紹瞭基於風險評估的資産優先排序機製(Risk-Based Prioritization),如何確定最佳的維修更換時機,從而有效延長基礎設施的使用壽命並控製運營成本。 4.3 網絡安全與數據治理 隨著基礎設施的智能化,網絡安全風險日益凸顯。本章分析瞭SCADA係統和控製網絡的潛在威脅,並提齣瞭針對性的防護策略,包括物理隔離、加密通信、訪問控製和異常行為檢測。同時,強調瞭在數據共享與分析中,如何遵守數據隱私法規,確保城市運營數據的安全與閤規性。 本書結構清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力求為城市基礎設施領域提供麵嚮未來挑戰的創新性解決方案與工程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一本實用到爆炸的設計手冊,對於我這種剛入行不久的設計師來說,簡直就是及時雨!翻開它,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條理清晰,結構完整。從總則、術語,到設計基本規定,再到各個係統的詳細設計,層層遞進,邏輯性極強。而且,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裏麵充滿瞭大量具體的計算公式、圖錶和工程實例。每一次遇到設計難題,都能在這裏找到現成的參考和指導。最讓我驚喜的是,它在一些關鍵細節的處理上非常到位,比如關於不同建築類型、不同使用功能下,對溫濕度、新風量、噪音控製等參數的要求,都給齣瞭明確的量化標準。這讓我在設計過程中,不再是憑感覺,而是有瞭紮實的數據支撐,極大地提高瞭工作效率和設計質量。有時候,我會花很多時間去研究它裏麵的圖示,那些精妙的係統連接方式,以及不同設備參數的取捨,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就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隨時準備解答我的疑問,指導我前進的方嚮,讓我對暖通空調設計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理解。

评分

坦白說,第一次拿到這本書時,我對它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覺得不過是一本標準的行業規範而已。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它的嚴謹和細緻所摺服。這本書對每一個環節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規定,從風管的尺寸選擇、保溫材料的厚度計算,到水係統的水頭損失計算、閥門的選型,每一個細節都考慮得非常周全。它就像一把精準的尺子,為我們提供瞭衡量設計是否閤格的標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包含瞭許多關於安全性和可靠性的設計要求,這對於保證建築的正常運行至關重要。例如,在防火防排煙設計方麵,它給齣瞭詳細的規範和指導,這讓我倍感安心。同時,這本書的排版也很人性化,圖文並茂,易於查找。每次在設計中遇到不確定的地方,翻開它,總能找到清晰的答案。它不僅僅是一本規範,更是一種對專業負責態度的體現。

评分

作為一名在建築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我見過不少設計規範,但《民用建築供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範》無疑是其中最接地氣、最實用的那一類。它沒有那些空洞的理論,而是直接切入工程實踐,將復雜的設計過程分解成一個個易於理解和操作的步驟。特彆是對於一些常見的建築類型,比如住宅、辦公樓、商場等,它都給齣瞭非常具體的參考數值和設計要點。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係統選擇和設備選型的章節,這裏麵的指導非常明確,能夠幫助我快速找到最適閤特定項目需求的解決方案。而且,它還非常注重工程經濟性,在推薦各種設計方案時,都會考慮成本效益,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考慮項目預算的設計師來說,至關重要。這本書就像一本“秘籍”,裏麵藏著許多經過時間考驗的寶貴經驗,隻要你認真研讀,就一定能學到真本事,做齣讓業主滿意、讓用戶舒心的暖通空調係統。

评分

這本書對於剛開始接觸暖通空調設計的我來說,是一本非常寶貴的入門教材。它用非常清晰易懂的語言,解釋瞭許多專業術語和基本原理。我特彆喜歡它在設計流程上的引導,一步一步地告訴我應該如何開始,以及在設計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關鍵點。比如,在初步設計階段,它會指導我如何進行負荷計算;在施工圖設計階段,它會給齣詳細的設備和管道布置要求。而且,書中還包含瞭大量的示例,這些鮮活的案例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設計概念,並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操作。有時,我還會把書中的圖例作為參考,學習如何繪製規範的施工圖。這本書讓我對暖通空調設計有瞭一個初步但紮實的認識,也為我後續更深入的學習打下瞭良好的基礎。它就像一個耐心細緻的老師,一步步引導我進入這個充滿挑戰與趣味的專業領域。

评分

這本規範的齣現,無疑為民用建築的暖通空調設計領域注入瞭一股清流。它所涵蓋的內容之全麵,簡直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尤其欣賞它在綠色建築和節能設計方麵的側重。在如今環保意識日益增強的時代,如何設計齣既舒適又能耗低的暖通係統,是每個設計師必須麵對的挑戰。這本書在這方麵給予瞭非常有價值的指導,提供瞭許多先進的設計理念和技術方法。例如,關於自然通風、可再生能源利用、以及高效能設備的選擇等方麵,都有詳盡的闡述。而且,它不僅僅局限於“怎麼做”,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麼做”,它解釋瞭背後科學原理和工程考量,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理解設計的精髓。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被書中提齣的一些新穎觀點所啓發,例如關於區域化控製、智能化的末端設備應用等,這些都預示著暖通空調設計未來的發展方嚮。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工具書,更是一本啓迪思想的書籍,讓我看到瞭暖通空調設計領域更廣闊的可能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