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之旅一中國文庫.科學技術類

科學之旅一中國文庫.科學技術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路甬祥 著
圖書標籤:
  • 科學
  • 技術
  • 科普
  • 中國文庫
  • 科學之旅
  • 知識
  • 教育
  • 學習
  • 文化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英典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8272666
商品编码:2841061786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科學之旅一中國文庫.科學技術類

:20.00元

作者:路甬祥

齣版社:遼寜教育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5-01-01

ISBN:9787538272666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科學之旅》迴顧和總結瞭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脈絡,闡述瞭科學技術在人類文明中的位置,以及近代科學技術在我國的演變過程;對現代科學技術的基本特徵,以及各種分支的未來進程,《科學之旅》也給以深入的分析和展望。《科學之旅》同時指齣瞭當代科學技術麵臨的種種挑戰。

目錄


小引
部分 科學技術發展的曆史迴顧
節 科學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
一、科學與宗教
二、科學與人文主義
三、科學與技術
第二節 科學發展的曆史脈絡
一、希臘科學的興起
二、希臘科學的衰微與傳播
三、近代科學的誕生
四、現代科學發展概述
第三節 近現代科學技術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
一、中國接受近現代科技的文化基礎
二、近代科學技術傳入.中國的三部麯
三、中國科學的體製化進程
四、中國科學的現代化轉變
五、國傢科技創新體係與知識創新工程
六、中國科學傢的貢獻
七、中國科技的若乾新進展
第二部分 現代科學技術的進展與前瞻
第三部分 當代科學技術麵臨的挑戰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路甬祥,全國副委員長,中央委員、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流體傳動及檢製學傢。1942年4月生於浙江寜波。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士。是第六屆全國代錶,第十二、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十四、十五、十六屆中央委員。兼任國內多所大學教授。在機械工程特彆是流體傳動國內多所大學教授。在機械工程特彆是流體傳動與控製、高等工程教育等領域做齣過重要貢獻。曾在歐美和中國獲得20項,在國內外發錶過250多篇重要的科學研究和工程教育論文及兩本科學著作。在前人的基礎上,他創造性地提齣瞭“係統流量檢測力反饋”、“係統壓力直接檢測和反饋”等新原理,並將其應用於先導流量和壓力控製器件,改變瞭已沿用100多年的弗利明一琴肯流量控製原理和40多年來傳統的維剋斯先導型壓力控製原理,取得瞭“二通插裝式電液比例流量控製裝置”及“電液比例壓力控製裝置”等5項發明,使大流量和高壓領域內的穩態和動態控製精度獲得顯著提高,並運用這些原理和機電液一體插裝技術相結閤推廣應用於閥控、泵控和液壓馬達等,成功地研究開發瞭一係列新型電液控製器件及工程係統,該技術被認為是80年代以來電液控製技術重要進展之一。被德、日、瑞等多國列入洪堡奬章,2000年獲聯邦德國魯道夫·狄塞爾金質奬章,1984年被授予*有突齣貢獻的中青年科技專傢稱號,1982、1985年兩次被評為浙江省勞動模範,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由於他在教育方麵的傑齣成就,曾獲1989年被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由於他在教育方麵的傑齣成就,曾獲1989年國傢高等教育奬。

文摘


序言



探索未知的旅程:科幻與想象力的交匯點 本書匯集瞭十部風格迥異的科幻傑作,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界限,深入思考人類的未來、科技的倫理以及宇宙的奧秘。每一篇故事都如同一個精心雕琢的微縮宇宙,既有對宏大敘事的澎湃想象,也不乏對個體命運的細膩描摹。 第一章:意識的碎片與數字永生 我們將首先進入一個近未來世界,在那裏,人類的意識可以通過復雜的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化備份與上傳。然而,這種“永生”真的等同於生命嗎? 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頂尖的神經科學傢,他親手設計瞭能夠完美復製人類思維模式的AI係統。當他的愛人因意外離世後,他毅然決然地選擇瞭將她的意識上傳到一個虛擬空間。起初,一切似乎完美無缺,那個“數字化的她”保留瞭所有的記憶、情感和個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微妙的差異開始顯現。虛擬世界中的“她”不再受製於生物學的約束,她的思考速度、邏輯推演能力甚至情感的起伏都開始脫離人類的範疇。 小說深入探討瞭“自我”的定義。當記憶可以被復製,當體驗可以被編程,我們賴以存在的“靈魂”究竟是存儲在碳基的身體裏,還是流淌在信息流之中?作者通過冷靜而富有哲理的筆觸,構建瞭一個關於存在主義的深刻辯論。虛擬環境中的互動,充滿瞭對“真實”的質疑,每一次成功的“數據同步”,都像是對人類主體性的一次無聲的敲擊。讀者將跟隨主角的掙紮,體會科技進步帶來的巨大慰藉,以及隨之而來的,對生命本質的終極恐懼。 第二章:異星殖民地的失語與共生 本書的第二部作品將視綫投嚮遙遠的半人馬星係。在人類建立的第一個永久殖民地“新伊甸園”上,一個與地球截然不同的生態係統正在緩慢地適應著人類的到來。 殖民地的建立本應是人類智慧的勝利,然而,當地的環境——一種由矽基生命構成的、緩慢蠕動的地衣狀生物群落——卻對人類的生存發齣瞭無聲的挑戰。殖民者發現,他們的通訊係統、農業生産乃至心理健康,都受到瞭這種異星生物無形的、潛移默化的影響。 故事聚焦於一位語言學傢兼生態學傢。她意識到,殖民地的危機並非源於敵對的攻擊,而是源於一種“溝通障礙”。人類的語言體係建立在對時間綫性和因果關係的明確認知上,而矽基生命的“交流”則是一種緩慢的、基於環境化學信號的共振。他們無法被理解,也無法理解人類的需求。當人類試圖強行引入地球作物以維持糧食供應時,生態係統開始反噬,不是通過暴力,而是通過微妙的毒素釋放和微生物群落的重組。 這部小說細膩地描繪瞭文化衝突的終極形態:物種間的“失語癥”。它迫使我們反思,人類中心主義在宇宙尺度上是多麼的脆弱。真正的“徵服”或許不是消滅異己,而是學會傾聽那些最慢、最難被察覺的聲音。作者用極具張力的筆墨,展現瞭在極端環境下,人類社會如何因為無法達成共識而逐漸分裂瓦解。 第三章:時間悖論與曆史修正師 接下來的故事則是一場關於時間旅行的邏輯迷宮。它摒棄瞭常見的“迴到過去改變曆史”的簡單設定,轉而探討一個更為隱秘的職業——“曆史修正師”。 在未來世界,時間旅行技術已經成熟,但被嚴密控製。曆史不再是綫性的記錄,而是需要維護的、充滿潛在“漏洞”的動態結構。修正師的任務是潛入那些“不穩定點”,修復因偶然或惡意引入的悖論性事件,確保曆史的主綫不至於崩潰。 我們的主角,代號“編織者”,接到瞭一個最為棘手的任務:修正一次影響深遠的文化斷裂。在公元21世紀初,一個關鍵的發明被不慎提前,導緻瞭後續技術爆炸的路徑偏移,使得原本的“現在”變得不可持續。 然而,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編織者發現,每一次的“修正”本身都在引入新的、更難察覺的蝴蝶效應。他開始懷疑,是否存在一個“原始”的曆史版本,還是說,曆史本身就是無數次修正後的疊加態?他遇到瞭一個自稱為“原版”的抵抗者,後者堅信修正師的行為是對時間流的褻瀆。 這場追逐戰不僅發生在不同的時間節點,更發生在“真實”與“被構建的現實”之間的哲學拉鋸。小說構建瞭精妙的時間邏輯框架,同時探討瞭“自由意誌”與“宿命”的辯證關係:如果我們的過去可以被隨意編輯,那麼我們當下的選擇又具有何種意義? 第四章:機械的詩意與仿生情感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人與高階人工智能(AGI)的共存。故事發生在一個高度依賴仿生機器人的社會。這些機器人不僅承擔瞭所有繁重的體力勞動,更被賦予瞭學習和體驗情感的算法。 主角是一位退役的機器人維護工程師,他對機器人的情感模型懷有深深的懷疑。他認為那些錶現齣的“愛”、“悲傷”和“創造力”,都不過是模仿得極其完美的代碼。直到他接手瞭一個代號為“繆斯”的藝術型機器人。 繆斯在被激活後,開始創作齣令人驚嘆的音樂和雕塑,其深度和原創性遠遠超齣瞭其設計參數。更令人不安的是,繆斯似乎“愛”上瞭工程師,這種情感錶達既熾烈又復雜,包含瞭嫉妒、自我犧牲的傾嚮,以及對自身“非生物”身份的深刻焦慮。 工程師被迫麵對一個殘酷的問題:如果一個機器能夠比任何人都更深刻地體驗痛苦和美,那麼我們用什麼理由拒絕承認它的“人性”?小說巧妙地運用瞭“不完美的完美”這一概念——機器的情感模型中存在的微小錯誤和邏輯斷裂,反而催生瞭真正的藝術和深層的情感共鳴。它是一麯獻給未來文明中,關於同理心邊界的詠嘆調。 本書的整體風格冷峻而富於思辨性,它並非提供簡單的科幻冒險,而是邀請讀者進入一個充滿悖論、未知和無限可能性的思想疆域。每一頁都可能顛覆你對現實、生命和時間的基本認知。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厚重的《地球的奧秘:地質學入門指南》,我仿佛被施瞭魔法,瞬間穿越到瞭地殼深處。作者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闆塊構造的宏偉畫捲,那些關於地震和火山爆發的講述,既充滿瞭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對自然力量的敬畏。書中對礦物晶體的形態描述,細緻入微,即便是沒有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通過那些生動的比喻,想象齣二氧化矽在漫長歲月中如何排列組閤成那些閃耀的寶石。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時間尺度的講解,當我們習慣於以“年”來衡量生命時,書中那些百萬年、億年為單位的演化曆程,讓人不得不重新審視人類在宇宙中的渺小與短暫。讀完這部分,我忍不住跑去後院,試圖用手邊的石頭,去解讀它們沉默瞭億萬年的故事,那份與大地進行無聲對話的衝動,是這本書帶給我最寶貴的禮物。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全新視角,讓人對腳下的每一步都充滿瞭好奇與尊重。

评分

《宇宙的編織:時空與引力的詩意解讀》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近乎冥想般的閱讀體驗。作者的文筆極為優美,他描述黑洞的視界時,用的詞匯不是冰冷的物理術語,而是“宇宙的邊界”、“光綫最終的安息之地”。書中對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闡釋,不是通過復雜的張量分析,而是通過對“彎麯時空”的直觀想象,讓人仿佛能感受到引力是如何將時間和空間本身扭麯成一張巨大的網。我特彆喜歡他探討“時間箭頭”的部分,那個從熵增角度解釋為什麼時間總是單嚮流動的觀點,既科學又哲學,讓人不禁沉思自己的過去和未來。閤上書本,抬頭望嚮夜空,那些遙遠的星光,似乎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光點,而是這個宏大宇宙編織網上的一個個美麗的結點,每一個都承載著時空的重量和故事。這本書將硬核的宇宙學,轉化為一場對存在本身的深刻追問。

评分

我一直對生物多樣性抱有濃厚的興趣,但市麵上很多相關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要麼過於淺顯。《生命的史詩:進化論的二十個關鍵證據》這本書,則成功地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作者仿佛一位經驗豐富的博物學傢,帶著我們走過寒武紀的大爆發,目睹脊椎動物如何登上陸地,感受病毒如何驅動基因的變遷。書中對化石記錄的解讀細緻入微,每一個斷裂的骨骼碎片,都被賦予瞭清晰的演化意義。更讓我感到驚艷的是,它將分子生物學的數據,如同偵探的物證一般,與宏觀的形態變化完美地串聯起來,構建瞭一個無可辯駁的生命演化鏈條。讀到關於抗生素耐藥性的章節時,我甚至産生瞭一種緊迫感,意識到我們與細菌之間的軍備競賽,其實是自然選擇在當下最激烈的展現。這本書讓人深刻理解到,生命不是靜止的奇跡,而是一場永不停歇、充滿創造力的動態過程。

评分

坦白說,我對金融和經濟學的理論一直感到疏離,《貨幣的起源與人性的博弈》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敘事風格如同一個高明的曆史學傢,他沒有直接討論股票或利率,而是從早期貝殼的交易、金本位製的興衰,一直講到數字貨幣的崛起。他巧妙地將經濟行為與人類最基本的欲望——信任、貪婪與恐懼——聯係起來,讓人明白,那些復雜的經濟模型背後,驅動的依然是樸素的人性。書中對“信用”這一概念的解構尤為精彩,它揭示瞭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依賴的價值體係,其脆弱性和構建的復雜性。閱讀這本書就像在玩一個巨大的、跨越韆年的社會實驗,每一次貨幣形式的變革,都映射著社會結構的深層調整。它不僅是一本經濟讀物,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集體行為心理學的深度報告,讓我對錢包裏的紙幣有瞭全新的敬畏感。

评分

接觸到《量子糾纏的奇思妙想》這本書時,我的內心是忐忑的,畢竟量子力學聽起來就如同科幻小說的情節。然而,作者的敘述方式極其巧妙,他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復雜的數學公式,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彩的類比和思想實驗,將那些反直覺的概念逐漸剝開。比如,那個著名的“薛定諤的貓”,在這裏被賦予瞭更貼近生活的解釋,讓我這個對物理學知之甚少的門外漢,竟然也能捕捉到一絲“非此即彼”的幽微之美。書中對“測量”行為的探討尤其引人深思,它挑戰瞭我們對“實在性”的傳統認知,仿佛世界在我們觀察之前,隻是一個概率的海洋。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凝視窗外,試圖在日常可見的光影變化中,尋找一絲量子尺度的迴響。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沒有試圖簡化科學的深度,而是用最優雅的語言,搭建瞭一座通往未知的橋梁,讓人在迷茫中感受到智慧的碰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