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 9787532650224

《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 978753265022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厚璞 著
圖書標籤:
  • 語言學
  • 詞典學
  • 漢語史
  • 辭書編纂
  • 大型詞典
  • 工具書
  • 學術著作
  • 中國語言
  • 文化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琅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9787532650224
商品编码:28490254914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12-01

具体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 作者 孫厚璞
定價 48.00元 齣版社 上海辭書齣版社
ISBN 9787532650224 齣版日期 2017-12-01
字數 250000 頁碼 303
版次 1 裝幀 平裝-膠訂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由《漢語大詞典》*版的迴憶性文章組成,主編為原《漢語大詞典》編寫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辦公室主任,作者均為參加*版編纂的編寫者或編輯,孫厚璞等迴顧瞭《漢語大詞典》1986年齣版*捲,1994年全書齣齊。這在我國辭書編纂史上,是一個空前的盛舉。它對我國迅速發展的漢語辭書編纂事業,起到瞭繼往開來、承先啓後的作用。《漢語大詞典》是一部既收今詞,又收古詞,也收“不古不今”的語詞,具有漢語詞語的總匯那樣性質的詞典,供人查閱和參考。全書編寫方針是“古今兼收,源流並重”。所謂“源流並重”,是說每一條詞語的解釋都應盡可能依據曆史原則,理清詞義的來源和演變,發生和發展。在處理詞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關係時,又以詞匯意義為主。同時,考慮到辭書的實用性,為瞭幫助讀者解決在語文學習和運用、研究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詞語的用法也要適當注意,把曆史性詞典和記錄性詳解詞典的特點結閤起來。
《<漢語大詞典>編纂憶往》一書則由關於編纂《漢語大詞典》*版的迴憶性文章組成,作者均為參加*版編纂的編寫者或編輯,迴顧瞭*版編纂過程中諸多鮮為人知的逸聞舊事;還展示瞭一版《漢大》珍貴的圖片資料,如關於關於漢大編纂的中央辦公廳文件,有當時領導批示,還有學者的手寫信件。以及當時編發的編纂手冊、引書格式、收詞原則、工作簡報等珍貴資料。*版編纂過程中的諸多逸聞舊事,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孫厚璞,原《漢語大詞典》編寫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漢語大詞典編纂處辦公室主任,於1975—1984年承擔《漢語大詞典》編纂的組織、溝通、協調、領導工作,為《漢語大詞典》版齣版做齣瞭突齣貢獻。

   目錄
孫厚璞:梅花香自苦寒來——《漢語大詞典》編纂前十載工作紀事
吳琦幸:編纂《漢語大詞典》的那些日子、那些人
陳增傑:《漢語大詞典》:一個老兵的迴顧
張如元:《漢語大詞典》:一個小兵的迴憶
趙恩柱:參加《漢語大詞典》編纂工作雜記
吳連生:我與《漢語大詞典》
黃金許:雪泥鴻爪憶《漢大》
李鴻褔:《漢語大詞典》審音紀實
陸锡興:在“漢大”古今字爭論中的喜悅與煩惱
郭忠新:分捲主編負責製能齣好書快齣書
虞萬裏:《漢語大詞典》編纂瑣憶——兼談“奪情 ”與“鄴架”義項之缺失緣由
徐文堪:略論《漢語大詞典》的特點和學術價值《漢語大詞典訂補》後記
馬君驊:迴答?解惑?信息量——從《漢語大詞典》編纂實踐說釋義
劉俊一:話說《漢語大詞典》審音及其他
章锡良:一部高水準的精神産品
趙應鐸:我們的業務匯報會——《漢語大詞典》編寫中的幾個小故事
錢玉林:漢語古典文學語詞的寶庫
李明權:佛教語與《漢語大詞典》
孫立群:《漢語大詞典》插圖的特點與工藝流程

   編輯推薦
本書由《漢語大詞典》*版的迴憶性文章組成,作者均為參加*版編纂的編寫者或編輯,迴顧瞭*版編纂過程中的諸多鮮為人知的逸聞舊事,讀起來較有趣味性。書中還展示瞭一版《漢大》珍貴的圖片資料,如關於關於漢大編纂的中央辦公廳文件,有當時領導批示,還有學者的手寫信件。以及當時編發的編纂手冊、引書格式、收詞原則、工作簡報等珍貴資料。
本書的齣版作為本次漢大二版修訂的周邊性産品,有的紀念意義,也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其中的一些編纂過程的描述、學術問題的經驗探討對我們本次修訂也有的指導意義。

   文摘

   序言

《光影流轉:二十世紀中國電影藝術的探索與迴響》 導言:流動的時代,凝固的光影 二十世紀的中國,是一個經曆劇烈社會變革、思想文化碰撞的時代。在風雲變幻的洪流中,電影作為一種新興的、強有力的藝術形式,不僅記錄瞭時代的脈搏,更深刻地參與瞭社會精神的塑造與錶達。本書旨在聚焦於1900年代初期至世紀末的中國電影藝術發展曆程,通過對關鍵時期、重要流派、代錶性導演及其作品的深入剖析,梳理齣中國電影在藉鑒與創新、民族性與世界性之間艱難而輝煌的探索足跡。我們不將電影僅僅視為娛樂的載體,而是將其視為透視中國社會心理、審美變遷與文化認同構建的關鍵文本。 第一部分:曙光初現與早期探索(約1905-1930年代初) 本部分追溯中國電影的“原初記憶”。從早期的西洋雜耍引入,到第一部本土製作的誕生,電影如何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發芽,是一個充滿趣味與挑戰的過程。我們將詳細考察上海、北京等城市作為早期電影中心的形成,分析默片時代的特徵,以及早期從業者(如張石川、鄭正鞦等)如何運用有限的技術條件,初步建立起符閤本土觀眾口味的敘事模式。重點分析瞭早期電影在記錄社會風貌、針砭時弊方麵的萌芽力量,探討瞭“影戲”嚮“電影”過渡中的文化適應性問題。 第二部分:左翼浪潮與民族電影的覺醒(1930年代:黃金時代的奠基) 1930年代是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黃金時期,充滿瞭政治熱情與藝術活力。本章著重探討左翼電影運動對中國電影美學和思想性的深刻影響。我們梳理瞭“電通公司”和“聯華影業公司”的運作模式,分析瞭蔡楚生、孫瑜、史東山等導演如何將現實主義精神與成熟的類型片敘事相結閤。影片中對都市底層生活、女性命運的關注,體現瞭電影作為“社會良心”的擔當。同時,我們將探討有聲電影技術(如“留下買路錢”)的引入如何徹底改變瞭電影的聽覺體驗和敘事節奏,以及明星製度的初步建立對電影工業化的推動作用。 第三部分:戰火中的堅守與解放區的嘗試(1937-1949:中斷與重建) 抗日戰爭和隨後的內戰時期,是中國電影史上的一個斷裂期。本部分考察瞭上海“孤島時期”電影的商業化與娛樂化傾嚮,以及知識分子電影人的內心掙紮。重點分析瞭香港電影在這一時期的崛起,作為文化“避難所”的特殊地位。在解放區,電影則被賦予瞭明確的教育和宣傳使命。我們將對比國統區與解放區在創作理念、技術手段、觀眾動員上的巨大差異,分析這種二元對立如何為新中國電影的未來走嚮奠定瞭兩種不同的藝術基礎。 第四部分:新中國初期:集體主義敘事與類型定型(1949-1966)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電影藝術被納入國傢建設的宏大敘事體係。本章研究瞭電影如何成為構建新時代主體性敘事的關鍵工具。重點分析瞭“十七年電影”中的主要類型,包括革命曆史片(如《董存瑞》)、建設題材片(如《白毛女》的銀幕改編)以及對蘇俄電影的吸收與本土化。我們將詳細探討以謝晉、陳懷皚為代錶的導演,如何在嚴格的政治框架內,力求在人物復雜性與主題思想性之間尋找平衡點,確立瞭後來影響深遠的寫實主義美學範式。 第五部分:非常時期的影像:創作的停滯與精神的潛藏(1966-1976) “文革”時期是現代中國電影史上最特殊的階段。本部分主要關注樣闆戲對電影藝術的全麵滲透,以及“創作中斷”對電影人纔儲備和技術革新的影響。我們將分析少數保留下來的、具有特定政治功能的作品(如“革命戰爭片”),它們在鏡頭語言和人物塑造上的高度模式化特徵。同時,本部分也將嘗試挖掘在這一時期,電影藝術的“地下”或非正式的錶達形式,以及老一代電影人對未來創作的深刻反思。 第六部分:思想解放與第五代導演的崛起(1977-1990年代初) 改革開放帶來瞭思想的解放,電影界迎來瞭復蘇的春天。本章聚焦於“第五代導演”(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等)的橫空齣世。我們將分析他們如何通過北京電影學院的教育體係,係統性地學習西方電影理論,並以強烈的個人化、反思性的視角重訪中國曆史與文化母題。作品中對“鄉土中國”、曆史創傷的深入挖掘,以及對影像本體語言的極緻追求,使中國電影第一次在國際上獲得瞭廣泛的關注和權威性的認可。我們將探討這種“迴歸曆史的深度”與“追求形式的先鋒性”之間的張力。 第七部分:市場化轉型與多元化的景觀(1990年代中後期至今的早期迴望) 隨著電影工業的逐步市場化和第六、七代導演的齣現,中國電影進入瞭內容與商業模式並重的探索期。本章討論瞭“第五代”的商業化轉嚮,以及以賈樟柯為代錶的獨立聲音如何持續關注現實主義的“微觀現場”。我們分析瞭閤拍片、類型片(如武俠片)的迴歸,以及電視媒體對電影審美的影響。本部分旨在總結二十世紀中國電影在應對全球化衝擊、重塑民族文化身份錶達上的努力與成就,為進入新世紀後的商業大片時代留下一個清晰的坐標。 結語:未完待續的影像史詩 本書最終落腳於對二十世紀中國電影藝術的整體評價:這是一部充滿張力、不斷自我審視、且與國傢命運緊密交織的藝術史。它既有對宏大敘事的忠誠,也有對個體命運的深切悲憫;既有對西方形式的謙卑學習,更有對本土精神的執著錶達。這些流動的光影,共同構建瞭一個值得後人反復研讀的文化寶庫。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厚重感和典雅的氣質撲麵而來,內頁紙張的質地也相當考究,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一種沉甸甸的分量,這對於一本匯集瞭語言精粹的巨著來說,無疑是恰如其分的尊重。裝幀的配色沉穩大氣,沒有過多花哨的裝飾,反而襯托齣內容本身的厚實與權威。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研讀每一個字,但僅僅是翻閱時,那種油墨散發的獨特氣味和紙張縴維的觸感,就足以讓人心生敬畏。封麵上的字體排布和設計風格,透露齣一種曆經歲月沉澱後的醇厚,讓人聯想到老一輩學者們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這不僅僅是一本書的物理形態,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遺産,擺在書架上,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宣言,彰顯著對漢語言文化傳承的重視。它的外在品質,完美地契閤瞭它所承載的學術價值,讓人在閱讀之前就産生瞭一種強烈的期待感,相信其中蘊含的知識必然是經過韆錘百煉的精品。

评分

語言的生命力在於其不斷的變化和演進,而一部權威的詞典,則需要在“記錄傳統”與“擁抱新知”之間找到一個微妙的平衡點。我好奇的是,在匯集經典意義的同時,編纂團隊如何處理近年來湧現齣的新詞匯、新錶達,以及社會語境的變遷對傳統詞義帶來的微妙影響。這種與時俱進的姿態,決定瞭這部詞典能否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其參考價值。一部過於保守的工具書,很快就會被時代淘汰;而一部過於激進的詞典,又會削弱其權威性。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審慎而又開放的態度,既能堅守漢語言的核心規範,又能敏銳地捕捉到時代脈搏下語言的新鮮血液,並給齣專業且公允的定性。這種對“當下”的準確把握,是對“曆史”的最好緻敬。

评分

對於任何工具書的體驗來說,清晰易用的檢索係統是決定性的因素。一本內容再豐富的詞典,如果查閱起來費時費力,都會大大降低其使用價值。我非常關注這部作品在索引和分類編排上所下的功夫。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有效地組織和呈現海量的語言信息,是對編纂者智慧的又一次考驗。我期望看到的是一種邏輯嚴密、層級分明、且具備高度人性化設計的查找路徑。是按照傳統的音序還是新的語義聚類?在遇到歧義詞或者多重含義的詞語時,它是如何引導讀者快速定位到最符閤當前語境的解釋的?一個優秀的索引設計,能讓使用者如同在迷宮中找到瞭清晰的路標,事半功倍。如果它能在細節處體現齣對不同層次讀者的體貼,比如初學者和專業研究者的需求都能被照顧到,那麼它的實用價值將得到指數級的提升。

评分

作為一個文字愛好者,我常常會沉浸於字裏行間的考據和辨析之中。對我而言,詞典的價值不僅在於提供一個標準答案,更在於它能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是這個解釋”。我想知道在麵對那些曆史悠久、含義流變復雜的詞匯時,編纂者們是如何進行取捨的。是傾嚮於更古老的本義,還是更貼閤現代社會最廣泛使用的語境?這種學術上的抉擇背後,必然涉及到對語言哲學、文化傳承的深刻理解。如果書中能夠穿插一些關於特定難點詞匯考證過程的深度剖析,比如某個成語的典故源流,或者某個常用字的演變路徑,那將會是極大的閱讀享受。這種“追本溯源”的樂趣,遠勝於走馬觀花地記住一個定義,它讓我們得以與曆史上的語言大師們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评分

初次接觸這類匯集瞭深厚底蘊的語言學著作,最吸引我的往往是其編纂過程中的那些“幕後故事”。我一直對宏大工程是如何從無到有、如何剋服種種技術和認知上的難關,抱有極大的好奇心。一部大型詞典的誕生,絕非易事,它凝結瞭無數人的心血和智慧,必然充滿瞭無數次的爭論、取捨和反復推敲。我期待能從中窺見那個特定曆史時期,學界對於“標準”的定義是如何逐步達成的。這種對“過程”的關注,往往比對最終結果的展示更為引人入勝,因為它展現的是一種鮮活的、充滿人性光輝的學術探索曆程。如果書中能描繪齣不同專傢學者在釋義標準上的碰撞與融閤,那種思想交鋒的火花,對我來說,比單純的詞條解釋本身更具吸引力。那種“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集體智慧結晶,纔是真正值得我們去學習和緻敬的寶貴財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