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2
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錶達與公共討論 978756337562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基本信息
書名: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錶達與公共討論
定價:39.80元
作者:鬍泳
齣版社: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563375622
字數:
頁碼:3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81kg
編輯推薦
互聯網,讓無聲的中國有聲——在中國這樣的公共領域並不發達的國傢,互聯網可能成為普通公民抵製信息壟斷和發齣聲音的齣口。互聯網,讓無聲的中國有聲,韆言萬語,再也匯不成一句話。
共有媒體,也許不能一夜之間改變中國政治——為瞭讓普通人擁有自由而有尊嚴的生活方式,我們需要經常性地思考公與私的界限。共有媒體也許不能一夜之間改變中國政治,但是卻能夠促進獨立於國傢的社會力量的發展。
內容提要
《眾聲喧嘩》,關切我們未來的“思想@網絡.中國”叢書之一,互聯網中國傳媒參考書。
本書觸及瞭網絡政治學中的一個重大話題——網絡空間中的私域與公域。隨著科技的進步,在信息時代的開端,公與私的含義和邊界都齣現瞭不容忽視的遊移。《眾聲喧嘩》主要探討,經由新的共有媒體的作用,傳統的公私兩分如何在社會和政治的雙重壓力下産生消長和易位。
作者把各種基於數字技術、集製作者/銷售者/消費者於一體、消解瞭傳統的信息中介的媒體係統稱為共有媒體,它涵蓋瞭新聞和輿論、政治話語和敘事、社會交往和個人心理等多個領域。本書指齣,公域與私域不能看作結構性的東西,而必須視之為一種流和一種過程。在網絡時代,我們既要追求生機勃勃的公共生活,又要保證私人領域的的自主性。在中國這樣的公共領域並不發達的國傢,互聯網可能成為普通公民抵製信息壟斷和發齣聲音的齣口。為此,對這種具參與性的傳播媒介的限製,應該明顯低於對傳統媒體的限製。共有媒體也許不能一夜之間改變中國政治,但是卻能夠促進獨立於國傢的社會力量的發展。
目錄
【導論】
n節 研究的緣起
n一、現實背景
n二、研究問題的界定
n第二節 外研究現狀分析
n一、信息社會理論
n二、網絡政治學
n三、新媒體理論
n第三節 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
n第四節 本書基本框架
n【章】公私之辨
n節 古代社會與自由主義的不同視野
n第二節 阿倫特:公共空間與人類行動
n第三節 市民社會:從黑格爾到葛蘭西
n第四節 哈貝馬斯的理想情境
n第五節 重思公與私
n【第二章】共有媒體
n節 電控空間
n一、場所的變幻不居
n二、在場和缺場
n第二節 共有媒體
n一、互聯網的媒體特性
n二、共有媒體
n第三節 共有媒體的種類
n一、電子郵件列錶
n二、討論組
n三、聊天
n四、
n五、播客
n六、維基係統
n七、社會性軟件與虛擬社區
n八、協同齣版
n九、XML聯閤
n十、對等傳播
n十一、視頻分享
n十二、大型多人在綫角色扮演遊戲
n第四節 共有媒體同大眾媒體的關係
n一、新聞組織
n二、新聞記者
n三、新聞産品
n四、新聞受眾
n【第三章】共有媒體中的個人錶達
n節 網上的自我
n一、網上的自我發現之旅
n二、認同的多重性
n三、人格與網上的行為差異
n四、真實的自我?
n第二節 的人群
n一、比特城裏的陌生人
n二、自戀的文化
n三、獲取看客的注意力
n四、迷失在人群中
n第三節 信息時代的隱私
n一、從敞視、單視到全視
n二、三種隱私權
n三、隱私的概念
n第四節 重建隱私
n一、沒有秘密的社會
n二、生活在暗影中
n【第四章】共有媒體中的公共領域是否可能
n節 公共領域理論對新媒體的適用性
n一、會場的衰落
n二、從原子公共領域到比特公共領域
n第二節 網絡討論的參與者
n一、統計學肖像
n二、發言者和潛水者
n第三節 網絡討論的代錶性
n一、網絡討論者能否代錶公眾
n二、網絡討論的話題是否符閤公眾興趣
n第四節 網絡討論的品質
n一、匿名
n二、責任感
n三、平等性
n四、男性主導的文化
n五、話語方式
n【第五章】共有媒體對公私邊界的重構
n節 兩個平行的過程
n一、公共空間的私人化
n二、私人空間的公共化
n第二節 共有媒體的個人性與公共性
n一、的雙重特性
n二、公私混雜的網絡環境
n三、矛盾的組閤
n第三節 生産者與消費者閤一
n一、産消閤一者
n二、內容經濟學
n三、參與式新聞
n四、觀眾進場瞭
n第四節 實現公共領域的理想
n一、營造社區歸屬感
n二、靈活決定匿名政策
n三、保持平等
n四、鼓勵慎議
n五、培育良好的公共話語
n【第六章】中國語境下的網絡公共領域
n節 公私領域與中國社會
n一、近現代中國私域與公域的分化
n二、“讓位於魅力”
n三、建設中國的公共領域
n第二節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背景
n第三節 網絡“輿論場”的興起
n第四節 在中國
n第五節 中國對互聯網的管製
n第六節 互聯網改變中國?
n【結論】互聯網可能成為普通公民抵製信息壟斷和發齣聲音的齣口
n【後記】互聯網對中國的意義,遠遠大於對美國等發達國傢的意義
作者介紹
鬍泳,政治學博士,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國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網絡傳播學會常務理事,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早從事互聯網和新媒體研究的人士之一,2005年被搜狐評入“10年影響中國互聯網的100人”。發錶中英文論文數十篇,著作包括《網絡為王》、《黑客:電腦時代的牛仔》、《另類空間》等,譯作包括《數字化生存》、《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人人時代:無組織的組織力量》、《認知盈餘》等,其中《網絡為王》是首部全麵介紹互聯網的誕生、發展、現狀以及未來趨勢的專著,《數字化生存》是中國邁入網絡時代之際影響大的啓濛讀物。
文摘
《眾聲喧嘩》鬍泳作者後記——
《眾聲喧嘩》的寫作,距離我齣版部全麵介紹互聯網的專著《網絡為王》,整整十年。而距我次上網,已經有十二年瞭。
1、“十年一覺網絡夢”
1995年9月,經瀋昌文先生的介紹,我正式《三聯生活周刊》。
10月,在北城逼仄的淨土鬍同的粗陋的編輯部裏苦乾瞭一個月之後,我歡天喜地地迎來瞭“十一”的假期。“又得浮生半日閑”,哪裏去轉轉呢?我在清華大學當老師的一位親戚邀我去他那裏上網。上網?這個“網”是什麼東西?“上”瞭以後又能乾什麼呢?我至今清楚地記得打開位於清華大學工程力學係的那颱主機時的情景:我感到醍醐灌頂、靈魂齣殼,如果我的生命中曾經有過“天啓”般的時分的話,那一刻就應該算是瞭。網絡能夠令我在任何時間內與任何地方的人對話,它“消滅瞭工業化時代的兩大特徵即火車和鍾錶”(我在事後的一篇短文中這樣斷言),還有比這更大的奇跡嗎?科幻小說傢布魯斯斯特林的描述如此契閤我的心境:“每次打開Inter,我總是陷入發現的狂喜。就好像火山灰覆蓋的陰冷之地突然爆裂,從中走齣盛大的狂歡節隊伍。”與互聯網的次親密接觸,改變瞭我的人生軌跡,而且,可以不無自豪地說,它也給瞭我一個機會,令我能夠在改變中國社會的運行軌跡方麵,略盡自己綿薄的一份心力。
從此開始癡迷於一切和網絡有關的東西。我起勁地泡北圖,到清華上網,去瀛海威科技館琢磨“瀛海威時空”――順便說一句,瀛海威科技館距我當時的魏公村居所僅一街之隔,它在中國的互聯網發展史上是可以大書一筆的:瀛海威公司的創始人張樹新女士1995年去郵電部申請網絡信息服務的時候,許多人都不知其為何物,非常有氣魄的張樹新在北京中關村零公裏處竪起瞭一個巨大的街頭廣告牌,上書:“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還有多遠?嚮北一韆五百米”――這個廣告牌嚮北一韆五百米之所在,正是我常常光顧的瀛海威科技館。張樹新把瀛海威科技館作為有中國特色的大眾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教育場所,而“瀛海威”這個頗有點仙氣的名字,其實不過是“InformatioHighway”的音譯。也就是說,我後來在網絡方麵能夠有一點作為,除瞭占盡1995年進入《三聯生活周刊》這個天時以外,也不乏地利的作用,因為我“身體上”(physically)住在一個虛擬時空的入口處。
一旦深入當時對我而言十分生疏的IT領域,我發現,1995年無論從哪方麵來講似乎都可稱為“微軟年”。蓋茨發動瞭一場自新口味可口可樂推齣以來聲勢大的新産品推廣活動,在嘹亮的鼓點中,視窗95(Windows 95)隆重登場。這場商品營銷的喧囂更像是滾石樂隊在發行新唱片,而滾石的確被請來演唱視窗的起始麯“啓動我”。罩著明星光環的視窗不負眾望,到年底已售齣近2000萬套。同時,在後一分鍾,微軟與美國司法部達成諒解,避免瞭被指控違反反托拉斯法的命運。
於是,我開始琢磨微軟和它的視窗的故事。但這種願望很快被一個事實擊得粉碎:當時《三聯生活周刊》有一個莫名的規矩,不能以外國企業的新聞題材做雜誌的封麵故事。在這種情況下,在我不斷搜集爬梳從各種渠道獲得的有關網絡的材料的過程中,我忽然意識到,1995年計算機王國的真正明星使蓋茨的成就黯然失色,而且鋒芒直指他的寶座。這顆明星就是:Inter。它已存在瞭27年,在 1995年突然大放異彩。
隨著我的這種認識越來越強烈,我想嚮中國人介紹網絡之種種的熱情也日益高漲,在1996年1月,我一口氣寫瞭一篇萬字長文“Inter離我們有多遠?”,在一開頭便寫瞭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華盛頓州,西雅圖--微軟公司總部所在地。當公司老闆比爾蓋茨步齣一傢餐館時,一位無傢可歸者攔住他要錢。這並不奇怪:蓋茨是世界上富有的人,坐擁資産180億美元。
接下來的事令見多識廣的蓋茨也目瞪口呆:流浪漢主動提供瞭自己的網絡地址(西雅圖一傢社會庇護所在網上建立瞭地址以幫助無傢可歸者)。“簡直難以置信,”蓋茨事後說,“Inter是很大,但我沒想到無傢可歸者也能找到那裏。”
可能前麵說的那個規矩還在起作用,主編猶豫瞭一下,沒有把它作為封麵故事編發,而是以專題形式刊齣。是時,北京電報局擁有1000個左右互聯網用戶,其中個人用戶300個。
文章發錶後,我接到一個陌生的電話,自稱是海南齣版社的歐陽歡,希望我能將這篇文章擴展一下,齣一本有關網絡的專題著作。我說可以,我特彆想寫這本書——這就是1997年初齣版的《網絡為王》。在我潛心寫作《網絡為王》時,歐陽歡正攜海南齣版社初進北京之銳氣,整批量大規模地引進海外版權書。他請我幫忙看看什麼樣的書值得翻譯引進。我們一起去版權代理公司看英文樣書的時候,我發現瞭尼葛洛龐帝寫的Being Digital,盡管這本書混雜在很多書中,但我一眼就選中瞭它。
比特替代原子,個人化雙嚮溝通替代由上而下的大眾傳播,接收者主動地“拽取”(pull)信息替代傳播者將信息“推排”(push)給我們,電視形存神亡,將被一種看起來是電視但實際上是電腦的數字設備所取代,遊戲與學習的邊界將因為網絡的齣現而逐漸模糊,在一個沒有疆界的世界,人們用不著背井離鄉就可以生活在彆處……對於一直生活在大眾傳媒的信息壟斷中的人們(我自己學的和乾的就是大眾傳媒),這一切如此新奇如此令人神往。
實際上這本書1995年已經在美國暢銷,但我當時並不知道,我隻是憑藉一種直覺選中瞭它。我的感覺強烈到可以停下自己手中正在寫的《網絡為王》,而要先把這本書翻譯齣來,而且隻用三周的時間。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人接觸的許多西方著作中,《第三次浪潮》賣瞭上百萬,影響瞭一代人。我對海南社的編輯說,“尼葛洛龐帝的書就是這個時代的《第三次浪潮》。”
盡管已經過去8年瞭,但我至今依然對Being Digital的翻譯過程記憶猶新。二十多天和範海燕一起加班加點翻譯完後,的感覺就是興奮,是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做瞭正確的事情。在颱灣,這本書被譯為《數位革命》;事實上,從字麵意義上翻譯,它更應該叫《走嚮數字化》。齣版社一開始要效仿颱灣,用《數字化革命》做書名,但我竭力主張用《數字化生存》,並且將“計算不再隻和計算機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這句話打在封麵上。
我的固執當然和我的成長背景有關。在我求學成長的八十年代,電視係列片《河殤》以其對中國文化的顛覆性思考轟動全國。就在萬民競說《河殤》、人人反思傳統的浪潮中,1988年8月,《世界經濟導報》和《科技日報》在京聯閤舉辦“球籍問題討論會”,提齣中華民族緊要的還是“球籍”問題,如果對此沒有足夠的警惕,中國將重現戰爭的悲劇――以刀斧麵對槍炮。一部電視片,一個討論會,嚮全中國兩次撞響瞭示警的大鍾,也給當時尚很熱血的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所以,拿到尼葛洛龐帝的書,我不免想起瞭嚴復的《天演論》:《天演論》在當時的英國不是一本特彆的書,赫胥黎在英國的思想傢當中也並不算舉足輕重之輩,但嚴復把《天演論》介紹到中國時,中國恰好處在救亡圖存的關鍵時刻,“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念一下子就撥動瞭中國人的心弦,所以這本書反而成瞭仁人誌士必讀的“”。我幾乎是不由自主地對尼氏的書做瞭一些“技術”處理,著意把它譯成《數字化生存》——可能中國從來都比較需要關於生存的討論,因為我們從來都有大國情結和憂患意識,總是被奮發圖強的念頭所激動著。某些特殊字眼比如“生存”、“較量”和“球籍”總能挑動中國人敏感的神經。
挑動“生存”神經的結果,是《數字化生存》一時洛陽紙貴,成為中國人邁入信息時代之際影響大的啓濛讀物。我的朋友吳伯凡對此書在中國的流行過程有精到的評論:“海涅在評價赫爾德在德國思想史上的地位時說:赫爾德的之處就在於我們今天都不清楚他到底有哪些重要的思想瞭,因為他的那些一度驚世駭俗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到這樣一種地步——人們脫口而齣地說著這些話,而渾然不知這些話是一個名叫赫爾德的人早說齣來的。尼葛洛龐帝的影響也可以作如是觀。《數字化生存》在中國齣版以來,書中的思想和語匯通過二度和三度傳播,早已到瞭為我們‘日用而不知’的地步。一個今天次閱讀這本書的人是無法想象它對於批中國讀者的刺激力的。”
我被這種刺激力激動得枕席難安,以至於我很快變成瞭一個尼葛洛龐帝所說的“數字化樂觀主義者”,眼中隻有“閃閃發亮的、快樂的比特”。我迷信“預測未來的好辦法就是把它創造齣來”。我們的主編硃偉恰好也是一個對新的生活理念有著無比熱情的人,在他的鼓動下,從1996年開始,我在《三聯生活周刊》上開設“數字化生存”專欄,探討數字化網絡涉及的許多根本性和前瞻性問題。這些專欄構成瞭我的《網絡為王》的大部分內容。因為這本書,我被《中國圖書商報》評為“1997十大新銳作者”,該報稱,“作為一名‘新知’類暢銷書的作者,鬍泳優越的知識結構,良好的專業背景,精妙的文筆及其敏銳的超前性判斷,使得他的著作為讀者開啓齣一種新的讀物品種:它有敏銳的眼光,也有新鮮的資訊;它有寬闊的文化視野,也有獨特的價值判斷——它在介紹新知的同時,不忘溯源性的後顧,而在傳達時尚的同時,也有懷疑性的前瞻”。我甚至為《三聯生活周刊》撰寫瞭十幾萬字的一整本增刊《時代英雄》,嚮國人介紹15位推動數字化時代的企業傢和思想傢。我逢人逢事必談“數字化”,以至於被人戲稱為“鬍數字”。
就這樣,我十分偶然、但也不乏必然地變成瞭當時屈指可數的“懂網絡的人”之一,陷身網絡而不能自拔。1997年,中國互聯網“盜火”階段的“二張”――張樹新與張朝陽召開瞭“數字化信息革命報告會”,邀請尼葛羅龐帝訪華並作報告(此時尼氏已經成瞭“中國數字化之父”而不自知),來自各部門、有關研究機構和大學的200多人參加瞭會議,我也參與瞭其中的組織工作。此次會議在社會上産生瞭強烈的數字化衝擊波。同年,我和一群中國本土學者如郭良、薑奇平等一起策劃和寫作瞭“網絡文化叢書”,“用網絡的方式討論文化,從文化的角度思考網絡”。1998年,我參與發起瞭中國個民間網絡思想庫“數字論壇”,旨在促進信息技術對社會發揮全麵影響,加快中國嚮知識經濟轉變的進程。1999年,我參與籌辦中國互聯網絡大賽,宣傳互聯網對社會的作用,普及互聯網知識,推動互聯網應用。這些活動的結果是在全國範圍內引發瞭一場生存觀念的變革,其影響在1999年的“網絡生存測試”活動中清晰可見。
……
序言
眾聲喧嘩:網絡時代的個人錶達與公共討論 9787563375622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