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傳(平)—曆代帝王傳記 9787010144573

唐太宗傳(平)—曆代帝王傳記 978701014457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趙剋堯,許道勛 著
圖書標籤:
  • 唐太宗
  • 李世民
  • 曆史
  • 傳記
  • 帝王
  • 隋唐
  • 曆史人物
  • 政治
  • 軍事
  • 中國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联文化传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44573
商品编码:2863645137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唐太宗傳(平)—曆代帝王傳記

定價:31.0元

作者:趙剋堯,許道勛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010144573

字數:315000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傳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國曆史上傑齣的政治傢、軍事傢;為中國史上齣名的政治傢與明君之一;開創瞭曆史上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瞭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嚮鼎盛時期。本書以時間為序,運用比較豐富的資料,對唐太宗隨李淵發動“晉陽起兵”到創立“貞觀之治”曆史的各個方麵,包括他一生的軍事、政治活動和思想作風及宮闈生活等,都作瞭詳細的敘述,評價瞭他在曆史上的功績與作用,也探討瞭當時的社會狀況與階級關係。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二)民為邦本與靜為農本
  唐太宗的撫民以靜的治國方略,是跟的政治思想與經濟思想相聯係的。貞觀二年,他對大臣們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⑧這段話簡要地揭示瞭他的民為邦本與靜為農本的思想內容。
  民為邦本,原是儒傢傳統的政治思想,也是曆來所謂“治國”大義。儒傢能認識到國傢與人民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依存的關係,是開明君民觀的錶現。不少帝王在口頭上或者官樣文書上叫喊過,但像唐太宗那樣切實地加以推行,卻是寥寥可數。他鑒於隋亡於虐民的教訓,把“存百姓”當作“為君之道”的先決條件,同時又把“存百姓”跟帝王“正其身”相聯係。他的思想邏輯可歸結為: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是取決於百姓的能否生存,而百姓的存亡又取決於君主自身能否剋己寡欲。他把國治、民存、君賢三者有機地聯係起來,反復強調民存取決於君賢。這種觀點雖然誇大瞭君主個人的作用,但它承認君主的安危、王朝的興亡取決於百姓的生活狀況,畢竟是開明的君道觀。他的一句名言雲:“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①就是君主的安危還受到人民力量製約的思想流露。
  從民為邦本的政治思想齣發,必然要引申齣農本論的經濟思想。“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傢所有。既屬豐稔若斯,朕為億兆人父母。”②人離不開衣食,“營衣食”就是要搞農業。誠然,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的物質基礎,重視農業的思想應是封建社會普遍的曆史現象。然而,隋末統治者卻踐踏瞭農本思想;而唐太宗則維護瞭農本思想。他清醒地知道,要想在政治上“大治”,就必須在經濟上不奪農時;如果不留意農業這個根本問題,新王朝的統治就會有得而復失的危險。所以,他“唯思稼穡之艱,不以珠璣為寶。”③重視農業是唐太宗施政的一條基本原則。
  唐太宗的農本論並非抽象的概念,它的錶現形式就是靜為農本的觀點。具體地說,一方麵要讓農民休養生息,另一方麵統治者徵役要不違農時。兩者比較而言,與民休息是靜為農本的核心內容,而不奪農時則是休養生息的必要條件。貞觀二年,唐太宗在慰勞刺史陳君賓時說:“是以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曉夜孜孜,惟以安養為慮。”④貞觀三年四月,在《賜孝義高年粟帛詔》中說:“自登九五,不許橫役一人,唯冀遐邇休息,得相存養。”⑤貞觀八年,又指齣:“朕有天下以來,存心撫養,無有所科差,人人皆得營生,守其資財,即朕所賜。”⑥諸如此類,盡管有溢美之辭,仍然可以窺見唐太宗是注意貫徹靜為農本思想的。在社會經濟蕭條的境況下,要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産,“惟以安養為慮”,與民休息,不違農時,捨此彆無其他辦法。
  唐太宗及其臣僚在強調休養生息的作用時,還多次用養病來比喻。貞觀五年十二月,他說:“治國與養病無異也。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若有觸犯,必至殞命。”①的確,對於經曆隋末喪亂而創建的國傢,猶如久病初愈的人,隻有悉心護養,纔能興盛起來。貞觀六年正月,魏徵也生動地講過:“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裏,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除其疾苦,雖已義安,未甚充實。”②上述比喻把休養生息提高到治國方略的高度,足見靜為農本在唐太宗經濟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P103-105
  ……

序言



好的,這是一本不包含《唐太宗傳(平)—曆代帝王傳記 9787010144573》內容的圖書簡介,側重於曆史敘事和人物分析。 --- 《漢武雄風:帝國締造者的一生》 引言:大漢的黃金時代 本書聚焦於中國曆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帝王之一——漢武帝劉徹。他的一生,是整個西漢王朝由盛轉衰的關鍵轉摺點,更是中華帝國形態確立的決定性時期。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至前87年),劉徹將一個內斂守成的帝國,推嚮瞭前所未有的強大與開闊。他不僅是位雄纔大略的君主,更是深刻影響瞭中國此後兩韆年政治格局、文化走嚮和民族認同的奠基人。 《漢武雄風》旨在以細緻入微的史料考證為基礎,描摹這位“雄纔大略”的皇帝如何麵對內外部的復雜挑戰,如何通過一係列雷厲風行的改革與戰爭,最終鑄就瞭“漢傢天下”的恢弘基業。本書將摒棄傳統史書中對帝王的臉譜化描繪,力求呈現一個有血有肉、充滿矛盾與抉擇的劉徹。 第一部分:青澀的崛起與權力的重塑 少年登基的劉徹,麵對的是一個看似繁榮實則暗流湧動的帝國。外有強悍的匈奴威脅,內有藩王割據的餘患和外戚勢力的掣肘。 初期的睏境與決策: 本書將詳細剖析劉徹早期如何運用智慧與手腕,清洗和削弱諸如竇太後、田蚡等舊勢力,為自己的統治鋪平道路。我們深入探討瞭“罷黜百傢,獨尊儒術”這一曆史性決策的深層動因。這並非簡單的文化轉嚮,而是劉徹試圖構建一套全新的、服務於中央集權統治的意識形態基礎。儒傢思想,在董仲舒的闡釋下,被塑造成維護皇權神聖性與政治秩序穩定的工具。 與內朝的博弈: 早期朝廷中,以田蚡、衛綰為代錶的“文景舊臣”與銳意進取的劉徹之間存在著張力。作者通過對史籍中記載的君臣對話的細緻解讀,展示瞭劉徹如何逐步架空舊有官僚體係,提拔如主父偃、汲黯等一批敢言、強硬的新派官員,建立起一個更具進取精神的“內朝”核心權力集團。 第二部分:開疆拓土與帝國邊疆的重塑 漢武帝的時代,是“武功”的時代。他徹底改變瞭漢初對匈奴采取的“和親”政策,轉而采取全麵主動進攻的戰略。 衛霍的崛起與匈奴的覆滅: 曆史評價中,衛青與霍去病是漢武帝強盛的象徵。本書將這兩位軍事天纔的生涯置於大時代背景下進行分析。我們不僅描繪瞭漠南之戰、河西之戰、以及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壯烈細節,更深入探討瞭劉徹對軍事戰略的掌控程度,以及這些戰爭對帝國財政和軍事資源消耗的巨大影響。戰爭的勝利,不僅確立瞭漢朝對北方遊牧民族的絕對優勢,更重要的是,將帝國疆域嚮西、嚮北推進至前所未有的廣闊地帶。 西域的經營與絲綢之路的開闢: 張騫兩次齣使西域,被視為文化交流的起點。本書更側重於軍事、政治和經濟意義上的“經營”。劉徹如何通過軍事壓力和政治懷柔,將西域三十六國納入漢朝的勢力範圍?絲綢之路的正式開闢,如何改變瞭東方的物質文化麵貌,並為後世帶來瞭持續的經濟效益與文化衝擊?這些戰略部署,奠定瞭漢朝作為歐亞大陸重要樞紐的地位。 第三部分:帝國官僚體係的深層改革與經濟的重負 雄心勃勃的軍事行動和對儒傢思想的推崇,必然需要強大的財政支撐和高效的行政體係。 鹽鐵官營與財政集權: 為瞭解決連年戰爭的巨大開支,劉徹采納桑弘羊等人的建議,推行瞭力度空前的經濟改革——鹽鐵官營和均輸平準製度。本書將詳細分析這些改革的初衷、推行過程中的阻力(尤其是士大夫階層的反對,如“鹽鐵之議”的背景),以及它們對地方富商大賈階層的沉重打擊。這些措施極大地強化瞭中央對國傢經濟命脈的控製,但也為後世留下瞭“重農抑商”政策的復雜遺産。 吏治與思想控製的深化: 隨著中央權力的強化,劉徹對地方的控製也日益嚴密。推恩令的成功實施,標誌著地方割據勢力(諸侯王)的徹底瓦解。同時,告緡令、坐誅連坐製的濫用,顯示齣武帝晚年時期,其統治哲學中對“絕對忠誠”的偏執與對潛在威脅的極端敏感。 第四部分:盛世的陰影與晚年的反思 任何輝煌的帝國擴張都伴隨著深刻的代價,漢武帝的晚年正處於輝煌與衰敗的交界點。 巫蠱之禍的悲劇: 晚年,在太子劉據與江充的權力鬥爭中,爆發瞭駭人聽聞的“巫蠱之禍”。本書將深入還原這場宮廷慘劇,探討劉徹的猜忌心、晚年孤獨感,以及他如何被謊言與恐懼所裹挾,最終導緻瞭國傢繼承人與大量忠臣的冤死。這場悲劇是“傢天下”製度下君主權力失控的典型體現。 輪颱罪己詔的終結: 在經曆瞭長期的戰爭消耗和內部動蕩後,年邁的劉徹最終頒布瞭著名的《輪颱罪己詔》。這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皇帝對自身執政方針進行全麵反思和自我批判的文獻。本書將細緻解讀詔書的每一句話,分析其在政治哲學和帝國戰略上的意義——從進攻轉嚮休養生息,從擴張轉嚮內斂。詔書標誌著漢武帝時代的結束,也為漢宣帝時期的“光武中興”奠定瞭基調。 結語:一個被曆史塑造的皇帝 漢武帝劉徹,是“雄纔大略”的化身,他以一己之力將中華帝國推嚮瞭第一個盛世高峰。然而,他的統治也留下瞭深刻的烙印:一個龐大而集權的帝國官僚體係、被確立的儒傢正統地位、以及常年戰爭帶來的財政透支。閱讀《漢武雄風》,不僅是迴顧一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更是理解一個偉大的開創者如何在實現宏偉藍圖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留下瞭時代的傷痕。本書力求呈現一個復雜、多麵且影響深遠的漢武帝形象,供後人審視與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見《唐太宗傳(平)》的書名,便被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帝王,他的故事總是能勾起人們無盡的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展現這位偉大的君主?是側重於他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涯,還是深入剖析他輝煌的“貞觀之治”?我特彆希望能夠讀到關於他如何從一位驍勇善戰的秦王,蛻變為一位睿智仁慈的明君的過程。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他開明的政治思想,比如對臣民的尊重,對人纔的渴求,以及他如何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平”這個字,也讓我猜測,作者或許會采取一種更加平和、客觀的敘述方式,不偏不倚地展現唐太宗的功過是非,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帝王形象。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去理解唐太宗的治國之道,去品味他的人生智慧。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引人遐想,"唐太宗傳(平)",光是這個標題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中國古代一位極其重要的帝王,他的“貞觀之治”至今仍被後人津津樂道。這本書籍的封麵設計,雖然簡潔,卻透露齣一股厚重感,仿佛承載著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何種視角來解讀這位韆古一帝的?是側重於他的政治謀略、軍事纔能,還是深入挖掘他作為一個人,他的情感世界、成長經曆?“平”這個字,又暗示瞭什麼?是相對客觀的敘述,還是對某一特定方麵的“平”價?作為讀者,我期待看到一個立體、鮮活的唐太宗,而非僅僅是曆史書本上那個被標簽化的符號。他如何一步步登上權力巔峰,又如何在復雜的朝堂鬥爭中站穩腳跟?他對民生的考量,對人纔的任用,這些都會是書中重要的篇章吧。我甚至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曆史細節,那些史書上語焉不詳或者存在爭議的部分,是否會有獨特的見解和推測,讓曆史的塵埃在眼前重新煥發生機。

评分

《唐太宗傳(平)》這個書名,瞬間就將我的思緒拉迴到瞭那個群星璀璨的大唐時代。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中國古代最令人矚目的帝王之一,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作為一名對曆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非常渴望通過這本書來深入瞭解這位帝王。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他如何一步步登上權力之巔,他的政治手腕,他的軍事纔能,以及他如何將大唐打造成一個繁榮昌盛的帝國。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貞觀之治”背後的原因,包括他開明的政治理念、對內改革的決心以及對外開放的胸襟。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唐太宗身上那些復雜而又充滿人性的層麵,比如他如何麵對曆史的爭議,如何處理復雜的朝臣關係,以及他作為一個人,他的情感世界和內心掙紮。這本書的“平”字,讓我期待它能以一種更為客觀、冷靜的視角來審視這位偉大的帝王,而非簡單地歌頌或批判,而是力求還原一個更加真實、有血有肉的唐太宗。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唐太宗傳(平)》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中國曆史上最耀眼的帝王之一,他的功績和影響深遠。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他對這位偉大君主的深度解讀。我設想,書中會詳細描繪他如何憑藉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在玄武門之變後鞏固瞭自己的統治地位,從而開啓瞭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我希望能瞭解到“貞觀之治”的具體內容,包括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的改革措施,以及這些措施是如何推動唐朝走嚮繁榮昌盛的。同時,我也對唐太宗在個人性格、治國理念以及與其他曆史人物的關係方麵的內容很感興趣。他與魏徵的君臣對話,與長孫皇後的相濡以沫,這些能否在書中得到生動細膩的描繪?“平”字的使用,也讓我聯想到作者是否會以一種更加平和、客觀的視角來審視這位帝王,避免過度的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力求還原一個有血有肉、有功有過、更加真實的唐太宗。

评分

當我拿起這本《唐太宗傳(平)》,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股撲麵而來的曆史滄桑感。書頁泛著淡淡的古韻,仿佛穿越瞭時空,讓我有機會置身於大唐的盛世與風雨之中。唐太宗,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無數傳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作者是如何描繪這位帝王波瀾壯闊的一生。是著重於他如何從秦王府的權力鬥爭中脫穎而齣,最終君臨天下?還是聚焦於他“貞觀之治”的輝煌篇章,那些開明的政策、對外開放的胸懷,是如何奠定大唐盛世的基礎?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唐太宗在用人、治國方麵的獨到見解,比如他對魏徵等直臣的器重,對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這些是否都能在書中得到生動而詳盡的展現?同時,作為帝王,他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是否也有過掙紮、迷茫,亦或是晚年的遺憾?這本書的“平”字,讓我猜測它或許不會有過多的煽情或批判,而是一種更為冷靜、客觀的敘述,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的唐太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