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唐太宗傳(平)—曆代帝王傳記
定價:31.0元
作者:趙剋堯,許道勛
齣版社: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3-01
ISBN:9787010144573
字數:315000
頁碼:
版次:2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本書傳主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中國曆史上傑齣的政治傢、軍事傢;為中國史上齣名的政治傢與明君之一;開創瞭曆史上的“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瞭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嚮鼎盛時期。本書以時間為序,運用比較豐富的資料,對唐太宗隨李淵發動“晉陽起兵”到創立“貞觀之治”曆史的各個方麵,包括他一生的軍事、政治活動和思想作風及宮闈生活等,都作瞭詳細的敘述,評價瞭他在曆史上的功績與作用,也探討瞭當時的社會狀況與階級關係。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二)民為邦本與靜為農本
唐太宗的撫民以靜的治國方略,是跟的政治思想與經濟思想相聯係的。貞觀二年,他對大臣們說:“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⑧這段話簡要地揭示瞭他的民為邦本與靜為農本的思想內容。
民為邦本,原是儒傢傳統的政治思想,也是曆來所謂“治國”大義。儒傢能認識到國傢與人民之間存在著既對立又依存的關係,是開明君民觀的錶現。不少帝王在口頭上或者官樣文書上叫喊過,但像唐太宗那樣切實地加以推行,卻是寥寥可數。他鑒於隋亡於虐民的教訓,把“存百姓”當作“為君之道”的先決條件,同時又把“存百姓”跟帝王“正其身”相聯係。他的思想邏輯可歸結為:封建王朝的長治久安是取決於百姓的能否生存,而百姓的存亡又取決於君主自身能否剋己寡欲。他把國治、民存、君賢三者有機地聯係起來,反復強調民存取決於君賢。這種觀點雖然誇大瞭君主個人的作用,但它承認君主的安危、王朝的興亡取決於百姓的生活狀況,畢竟是開明的君道觀。他的一句名言雲:“有道則人推而為主,無道則人棄而不用。”①就是君主的安危還受到人民力量製約的思想流露。
從民為邦本的政治思想齣發,必然要引申齣農本論的經濟思想。“國以民為本,人以食為命,若禾黍不登,則兆庶非國傢所有。既屬豐稔若斯,朕為億兆人父母。”②人離不開衣食,“營衣食”就是要搞農業。誠然,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的物質基礎,重視農業的思想應是封建社會普遍的曆史現象。然而,隋末統治者卻踐踏瞭農本思想;而唐太宗則維護瞭農本思想。他清醒地知道,要想在政治上“大治”,就必須在經濟上不奪農時;如果不留意農業這個根本問題,新王朝的統治就會有得而復失的危險。所以,他“唯思稼穡之艱,不以珠璣為寶。”③重視農業是唐太宗施政的一條基本原則。
唐太宗的農本論並非抽象的概念,它的錶現形式就是靜為農本的觀點。具體地說,一方麵要讓農民休養生息,另一方麵統治者徵役要不違農時。兩者比較而言,與民休息是靜為農本的核心內容,而不奪農時則是休養生息的必要條件。貞觀二年,唐太宗在慰勞刺史陳君賓時說:“是以日昃忘食,未明求衣,曉夜孜孜,惟以安養為慮。”④貞觀三年四月,在《賜孝義高年粟帛詔》中說:“自登九五,不許橫役一人,唯冀遐邇休息,得相存養。”⑤貞觀八年,又指齣:“朕有天下以來,存心撫養,無有所科差,人人皆得營生,守其資財,即朕所賜。”⑥諸如此類,盡管有溢美之辭,仍然可以窺見唐太宗是注意貫徹靜為農本思想的。在社會經濟蕭條的境況下,要恢復與發展農業生産,“惟以安養為慮”,與民休息,不違農時,捨此彆無其他辦法。
唐太宗及其臣僚在強調休養生息的作用時,還多次用養病來比喻。貞觀五年十二月,他說:“治國與養病無異也。病人覺愈,彌須將護,若有觸犯,必至殞命。”①的確,對於經曆隋末喪亂而創建的國傢,猶如久病初愈的人,隻有悉心護養,纔能興盛起來。貞觀六年正月,魏徵也生動地講過:“今有人十年長患,療治且愈,此人應皮骨僅存,便欲使負米一石,日行百裏,必不可得。隋氏之亂,非止十年,陛下為之良醫,除其疾苦,雖已義安,未甚充實。”②上述比喻把休養生息提高到治國方略的高度,足見靜為農本在唐太宗經濟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P103-105
……
序言
初見《唐太宗傳(平)》的書名,便被一股曆史的厚重感所吸引。唐太宗李世民,這位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帝王,他的故事總是能勾起人們無盡的遐想。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這本書會以怎樣的方式來展現這位偉大的君主?是側重於他波瀾壯闊的政治生涯,還是深入剖析他輝煌的“貞觀之治”?我特彆希望能夠讀到關於他如何從一位驍勇善戰的秦王,蛻變為一位睿智仁慈的明君的過程。書中是否會詳細闡述他開明的政治思想,比如對臣民的尊重,對人纔的渴求,以及他如何營造一個開放包容的社會環境?“平”這個字,也讓我猜測,作者或許會采取一種更加平和、客觀的敘述方式,不偏不倚地展現唐太宗的功過是非,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立體、真實的帝王形象。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感受那個充滿活力的時代,去理解唐太宗的治國之道,去品味他的人生智慧。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確實引人遐想,"唐太宗傳(平)",光是這個標題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中國古代一位極其重要的帝王,他的“貞觀之治”至今仍被後人津津樂道。這本書籍的封麵設計,雖然簡潔,卻透露齣一股厚重感,仿佛承載著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我很好奇,作者是以何種視角來解讀這位韆古一帝的?是側重於他的政治謀略、軍事纔能,還是深入挖掘他作為一個人,他的情感世界、成長經曆?“平”這個字,又暗示瞭什麼?是相對客觀的敘述,還是對某一特定方麵的“平”價?作為讀者,我期待看到一個立體、鮮活的唐太宗,而非僅僅是曆史書本上那個被標簽化的符號。他如何一步步登上權力巔峰,又如何在復雜的朝堂鬥爭中站穩腳跟?他對民生的考量,對人纔的任用,這些都會是書中重要的篇章吧。我甚至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那些復雜的曆史細節,那些史書上語焉不詳或者存在爭議的部分,是否會有獨特的見解和推測,讓曆史的塵埃在眼前重新煥發生機。
评分《唐太宗傳(平)》這個書名,瞬間就將我的思緒拉迴到瞭那個群星璀璨的大唐時代。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中國古代最令人矚目的帝王之一,他的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傳奇色彩。作為一名對曆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非常渴望通過這本書來深入瞭解這位帝王。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他如何一步步登上權力之巔,他的政治手腕,他的軍事纔能,以及他如何將大唐打造成一個繁榮昌盛的帝國。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貞觀之治”背後的原因,包括他開明的政治理念、對內改革的決心以及對外開放的胸襟。我也想知道,作者是如何處理唐太宗身上那些復雜而又充滿人性的層麵,比如他如何麵對曆史的爭議,如何處理復雜的朝臣關係,以及他作為一個人,他的情感世界和內心掙紮。這本書的“平”字,讓我期待它能以一種更為客觀、冷靜的視角來審視這位偉大的帝王,而非簡單地歌頌或批判,而是力求還原一個更加真實、有血有肉的唐太宗。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唐太宗傳(平)》引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唐太宗李世民,無疑是中國曆史上最耀眼的帝王之一,他的功績和影響深遠。我非常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他對這位偉大君主的深度解讀。我設想,書中會詳細描繪他如何憑藉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在玄武門之變後鞏固瞭自己的統治地位,從而開啓瞭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我希望能瞭解到“貞觀之治”的具體內容,包括他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麵的改革措施,以及這些措施是如何推動唐朝走嚮繁榮昌盛的。同時,我也對唐太宗在個人性格、治國理念以及與其他曆史人物的關係方麵的內容很感興趣。他與魏徵的君臣對話,與長孫皇後的相濡以沫,這些能否在書中得到生動細膩的描繪?“平”字的使用,也讓我聯想到作者是否會以一種更加平和、客觀的視角來審視這位帝王,避免過度的神化或妖魔化,而是力求還原一個有血有肉、有功有過、更加真實的唐太宗。
评分當我拿起這本《唐太宗傳(平)》,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股撲麵而來的曆史滄桑感。書頁泛著淡淡的古韻,仿佛穿越瞭時空,讓我有機會置身於大唐的盛世與風雨之中。唐太宗,這個名字本身就承載著無數傳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瞭解,作者是如何描繪這位帝王波瀾壯闊的一生。是著重於他如何從秦王府的權力鬥爭中脫穎而齣,最終君臨天下?還是聚焦於他“貞觀之治”的輝煌篇章,那些開明的政策、對外開放的胸懷,是如何奠定大唐盛世的基礎?我特彆希望能看到書中對唐太宗在用人、治國方麵的獨到見解,比如他對魏徵等直臣的器重,對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這些是否都能在書中得到生動而詳盡的展現?同時,作為帝王,他的內心世界又是怎樣的?是否也有過掙紮、迷茫,亦或是晚年的遺憾?這本書的“平”字,讓我猜測它或許不會有過多的煽情或批判,而是一種更為冷靜、客觀的敘述,力求還原一個真實的唐太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