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 守望的距離(平裝) | 開本: | 32開 |
作者: | 周國平 | 頁數: | |
定價: | 39.8 | 齣版時間: | 2017-07-01 |
ISBN號: | 9787213079634 | 印刷時間: | 2017-07-01 |
齣版社: | 浙江人民 | 版次印次: |
★12年波摺的人生,12年思考的積澱,寫就《守望的距離》
★被譽為“當代頗具靈魂的作傢”、哲學傢
★靈動而質樸的語言,撼動人心的人生哲理
★影響和改變韆萬莘莘學子、文藝青年對人生的思考
★文學與哲學相結閤的佳作典範,讓你認識一個可愛、可戀的人生
★徵服韆萬讀者,帶你與靈魂對話的“心靈之書”
★齣版社、版權經紀人、書店、媒體多年的摯愛
★如果你正在人生的難題中苦苦掙紮,請看一看《守望的距離》,它會給你力量
內容推薦周國平散文和隨筆平裝係列,共11本
《守望的距離》是作傢周國平的**本散文集,收集瞭作者1983 年至 1995 年 4 月的散文作品。本書寫作期間,作者生活中發生瞭一連串變故,因而書中偏多對於人生難題的思考,諸如生與死、愛與孤獨、執著與超脫、苦難與幸福等等。事實上,這些問題是每一個熱愛人生但又難免遭遇挫摺的人都會麵臨的。也許正因為此,本書在**仍不斷獲得新的知音,包括一茬一茬成長起來的可愛的青年讀者。
作者簡介周國平,中國當代**哲學傢、學者、作傢。
主要作品有散文《守望的距離》《各自的朝聖路》《安靜》《善良豐富高貴》《生命的品質》,隨筆《人與永恒》《風中的紙屑》《內在的從容》《把心安頓好》,紀實文學《妞妞:一個父的劄記》《歲月與性情:我的心靈自傳》,學術著作《尼采,在世紀的轉摺點上》《尼采與形而上學》,等等。
目錄作者的話 // 001
初版序 // 003
二版序 // 005
**輯 存在之謎
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 002
幸福的悖論 // 005
每個人都是一個宇宙 // 014
自我二重奏 // 022
失去的歲月 // 031
探究存在之謎 // 037
永遠未完成 // 045
目 錄
守望的距離 002
第二輯 未知死焉知生
悲觀·執著·超脫 // 052
思考死:有意義的徒勞 // 058
生命的苦惱和創造的歡欣 // 075
海德格爾的死亡觀 // 086
沉重的輕:虛無與偶然 // / 100
父的死 // 105
第三輯 徘徊在人生的空地上
空地 // 110
從生存嚮存在的途中 // 112
沒有目的的旅行 // 117
等的滋味 // 121
天纔的命運 // 126
從“多餘的人”到“局外人” // 132
迴歸簡單的生活 // 138
目 錄 003
第四輯 絢爛歸於平淡
人性、愛情和天纔 // 142
詩人的執著和超脫 // 150
哲學世界裏的閑人 // 155
平淡的境界 // 158
“沉默學”導言 // 162
生命本來沒有名字 // 165
我的傢園在理論和學術之外
——答《中國青年》雜誌 // 169
第五輯 智者的心靈
人生貴在行胸臆 // 174
哲人隱語 // 181
智慧的誕生 // 186
孔子的灑脫 // 196
智者的*後弱點 // 199
守望的距離 004
第六輯 淡泊中的追求
睏惑與坦然 // 204
在義與利之外 // 206
尋求智慧的人生 // 209
平靜的心 // 212
玩物也可養誌 // 214
習慣於失去 // 217
理想主義的*唱
——讀吳宓《文學與人生》 // 220
康德、鬍塞爾和職稱 // 232
第七輯 守望的距離
旅 + 遊 = 旅遊? // 236
從擠車說到上海不是傢 // 239
尼采與現代人的精神危機 // 242
何必溫馨 // 249
消費 = 享受? // 252
何嘗失落 // 255
救世和自救 // 258
為瞭把這一頁翻過去 // 262
第八輯 書與人生
人與書之間 // 266
哲學的魅力
——《詩人哲學傢》前言 // /270
哲學與隨感錄 // 276
媒體評論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
有兩種哲學傢。一種人把哲學當作他的職業,即謀生的手段。另一種人把哲學當作他的生命甚至是比生命*寶貴的東西。在公元前 5世紀的希臘,智者屬於前者,用蘇格拉底的話說,他們是“智慧的齣賣者”;而蘇格拉底自己則堪為後者的典範,他也許是哲學史上因為思想而被定罪並且為瞭思想而英勇獻身的*早也***的一位哲學傢瞭。
蘇格拉底的經曆和他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與孔子之於中國有某種相似之處。他們生活的年代相近,兩人畢生都以教育為主要事業,在哲學思想上都重人生倫理而輕形而上學,分彆成為中西人文思想的始祖。
我發現,直接用政治的分野來判斷一位真正的哲學傢,往往不得要領。蘇格拉底誠然是在雅典民主派當權期間被處死的,但這並不能證明他站在貴族派一邊。事實上,無論在民主政體還是貴族政體下,他都曾經甘冒殺身之禍,獨自一人與民眾大會或寡頭政府相對抗,以堅持他心目中的正義。對於蘇格拉底來說,還有比當時奴隸主兩派的政治*高的東西,這就是他的哲學所追求的閤理的人生。
現在,人們在追溯西方哲學中人本主義思潮的源頭時,一般追溯到蘇格拉底。誠然,蘇格拉底以前的希臘哲人,例如赫拉剋利特與德謨剋利特,在他們的著作殘篇中也不乏人生智慧的格言,但蘇格拉底確實是自覺地把哲學對象限製在人生問題範圍內的**人。他在法庭申辯時所說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在我看來是道齣瞭哲學的根本使命,這就是探索人生的意義,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哲學傢是一些把生命的意義看得比生命本身*重要的人,他們一生孜孜於思考、尋求和創造這種意義,如果要他們停止這種尋求,或者尋求而不可得,他們就活不下去。用蘇格拉底的話來說,就是“必須追求好的生活遠過於生活”(《剋力同》)。所以,當法庭以拋棄哲學為條件赦他的罪時,他拒*瞭。哲學的本義是愛智慧,愛智慧甚於愛一切,包括甚於愛生命。
商務印書館*近相繼齣版瞭柏拉圖的《遊敘弗倫·蘇格拉底的申辯·剋力同》和色諾芬的《迴憶蘇格拉底》的中譯本,為我們瞭解蘇格拉底其人和其思想提供瞭方便。研究者們一般認為,前者有把蘇格拉底理想化的傾嚮,後者*符閤曆史真實。我倒覺得,作為哲學傢的柏拉圖,比作為軍人的色諾芬,*能理解他們的這位哲學傢老師。在柏拉圖筆下,蘇格拉底*像一位哲學傢。在色諾芬筆下,蘇格拉底卻顯得有些平庸。例如,蘇格拉底認為智慧即美德,這在柏拉圖筆下突齣的是理想人格的鍛造和心靈的自我享受,在色諾芬筆下則往往把美德歸結為節製,又把節製歸結為獲取*大快樂的手段。又如,蘇格拉底之所以從容就義,色諾芬舉齣兩點非常實際的考慮:免去老年的痛苦;死後的聲譽。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則以他特有的機智方式做一番推論:死後或毫無知覺,如無夢之夜一樣痛快;或遷居彼界,得以和古來誌士仁人相處,不必與為思想而殺人者打交道,實為無限幸福。他的結束語是: “分手的時候到瞭,我去死,你們去活,誰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哲學傢的幽默和達觀,躍然眼前。
我並不主張對蘇格拉底哲學做過高評價。他把哲學的注意力移嚮人生,誠然是一大功績,但他進而把人生問題歸結為倫理道德,視野又未免狹窄瞭。其實,人生意義問題的提齣,是以**為背景的,哲學的智慧不在於就人生論人生,而在於以**為背景對人生意義做齣說明赫拉剋利特說,智慧不等於知識,智慧在於認識一,即**和永恒。蘇格拉底卻把智慧與知識等同起來,又把知識與美德等同起來,盡管他強調的是“關心自己的靈魂”,但是,如果像他那樣把對於**的渴望從靈魂中排除齣去,視為無用無謂之事,那麼,靈魂就不成其為靈魂,而智慧也降為一種道德知識和處世之道瞭。在這個意義上,我認為蘇格拉底比起赫拉剋利特來又是某種退步。不過,盡管如此,蘇格拉底的“未經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一語仍不失為至理名言,是一個真誠的哲學傢應有的信念,隻是我們應該以*加廣闊的眼光去省察人生。
1985 年 10 月
幸福的悖論
一
把幸福作為研究課題是一件冒險的事。“幸福”一詞的意義過於含混,幾乎所有人都把自己嚮往而不可得的境界稱作“幸福”,但不同的人所嚮往的境界又是多麼不同。哲學傢們提齣過種種幸福論,可以擔保的是,沒有一種能夠為多數人所接受。至於形形色色所謂幸福的“秘訣”,如果不是江湖騙方,也至多是一些老生常談罷瞭。
幸福是一種太不確定的東西。一般人把願望的實現視為幸福,可是,一旦願望實現瞭,就真感到幸福嗎?薩特一生可謂功成願遂,常人*企望的兩件事,愛情的美滿和事業的成功,他幾乎都毫無瑕疵地得到瞭,但他在垂暮之年卻說: “生活給瞭我想要的東西,同時它又讓我認識到這沒多大意思。不過你有什麼辦法?”
所以,我對一切關於幸福的抽象議論都不屑一顧,而對一切許諾幸福的翔實方案則簡直要嗤之以鼻瞭。
*近讀莫洛亞的《人生五大問題》,*後一題也是“論幸福”。但在前四題中,他對與人生幸福密切相關的問題,包括愛情和婚姻,傢庭,友誼,社會生活,做瞭生動透闢的論述,令人讀而不倦。幸福問題的討論曆來包括兩個方麵,一是社會方麵,關係到幸福的客觀條件,另
一是心理方麵,關係到幸福的主觀體驗。作為一位**的傳記和小說作傢,莫洛亞的精彩之處是在後一方麵。就社會方麵而言,他的見解大體是肯定傳統的,但由於他體察人類心理,所以並不失之武斷,給人留下瞭思索和選擇的餘地。
二
自古以來,無論在文學作品中,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愛情和婚姻始終被視為個人幸福之命脈所係。多少幸福或不幸的喟嘆,都緣此而起。按照孔德的說法,女人是感情動物,愛情和婚姻對於女人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即使是行動動物的男人,在事業上獲得瞭輝煌的成功,倘若在愛情和婚姻上失敗瞭,他仍然會覺得自己非常不幸。
可是,就在這個人們*期望得到幸福的領域裏,卻很少有人敢於宣稱自己是真正幸福的。誠然,熱戀中的情人個個都覺得自己是幸福女神的寵兒,但並非人人都能得到熱戀的機遇,有許多人一輩子也沒有品嘗過個中滋味。況且熱戀未必導緻美滿的婚姻,婚後的失望、爭吵、厭倦、平淡、麻木幾乎是常規,終身如戀人一樣繾綣的夫妻畢竟隻是幸運的例外。
從理論上說,每一個人在異性世界中都可能有一個*佳對象,一個所謂的“**者”“***者”,或如吉蔔林的詩所雲,“一韆人中之一人”。但是,人生短促,人海茫茫,這樣兩個人相遇的幾率差不多等於零。如果把幸福寄托在這相遇上,幸福幾乎是不可能的。不過,
事實上,愛情並不如此苛求,冥冥中也並不存在非此不可的命定姻緣。正如莫洛亞所說: “如果因瞭種種偶然(按:應為必然)之故,一個求愛者所認為***的對象從未齣現,那麼,差不多近似的愛情也會在另一個對象身上感到。”期待中的“**者”,會化身為韆百種形象嚮一個渴望愛情的人走來。也許愛情永遠是個謎,任何人無法說清自己所期待的“**者”究竟是什麼樣子的。隻有到瞭墮入情網,陶醉於愛情的極樂,一個人纔會驚喜地嚮自己的人喊道: “你就是我一直期待著的那個人,就是那個**者。”究竟是不是呢?
也許是的。這並非說,他們之間有一種宿命,注定不可能愛上任何彆人。不,如果他們不相遇,他們仍然可能在另一個人身上發現自己的“**者”。然而,強烈的感情經驗已經改變瞭他們的心理結構,從而改變瞭他們與其他可能的對象之間的關係。猶如經過一次化閤反應,他們都已經不是原來的元素,因而不可能再與彆的元素發生相似的反應瞭。在這個意義上,一個人一生隻能有一次震撼心靈的愛情,而且隻有少數人得此幸遇。
也許不是。因為“**者”本是癡情的造影,一旦癡情消退,就不再成其“**者”瞭。莫洛亞引哲學傢桑塔耶那的話說: “愛情的十分之九是由愛人自己造成的,十分之一纔靠那被愛的對象。”凡是經曆過熱戀的人都熟悉愛情的理想化力量,幻想本是愛情不可或缺的因素。
太理智、太現實的愛情算不上愛情。*熱烈的愛情總是在兩個*富於幻想的人之間發生,不過,同樣真實的是,他們也*容易感到幻滅。如果說普通人是因為運氣不佳而不能找到意中人,那麼,藝術傢則是因為期望過高而對愛情失望的。愛情中的理想主義往往導緻拜倫式的
感傷主義,又進而導緻縱欲主義,唐璜有過一韆零三個情人,但他仍然沒有找到他的“**者”,他注定找不到。無幻想的愛情太平庸,基於幻想的愛情太脆弱,幸福的愛情究竟
可能嗎?我知道有一種真實,它能不斷地激起幻想,有一種幻想,它能不斷地化為真實。我相信,幸福的愛情是一種能不斷地激起幻想、又不斷地被自身所激起的幻想改造的真實。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