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 唐剋揚/著

洛陽在最後的時光裏 唐剋揚/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剋揚 著
圖書標籤:
  • 洛陽
  • 曆史
  • 文化
  • 唐朝
  • 小說
  • 文學
  • 地方誌
  • 社會
  • 民俗
  • 河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书色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06154
商品编码:28829305139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5-3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套装数量: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人們在大地上規劃和修建起偉大的城市和建築。城市中的分隔、邊界和那些希望上通天界的高塔佛寺,世俗的努力無一不代錶著人類精神上的願望與希冀。城市的生活空間,真實地展示齣一個時代中人們不同的精神世界,以及他們對於時間、空間和永恒的理解。

在《洛陽的最後時光》中,這座數度毀於兵災戰火的城市被還原和重生,街巷相通,人聲鼎沸,北魏洛陽這座中國古代輝煌的都市之一的時光栩栩如生地呈現在紙上。

洛城的興衰牽係著中國人一段失落的過去。



內容簡介



洛陽城永寜寺的大火不久,有人從靠近高歡老巢的東萊郡來,說在東海中看到瞭世間不存的佛塔——浮圖:

“光明照耀,儼然如新,海上之民,鹹皆見之。俄然霧起,浮圖遂隱。”



作者簡介



唐剋揚,北京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
現從事城市設計和景觀設計的研究、實踐工作。曾策劃“活的中國園林”(德國國傢收藏館,2008)、歐羅巴利亞中國園林展(布魯塞爾,2009)等展覽。任第十二屆威尼斯雙年展中國國傢館策展人,為2009年紐約當代亞洲藝術周入選藝術傢。



目錄



引子

荊棘銅駝:追憶的傳統

時間×空間:繁華前傳

癲狂的洛陽

坊牆內外:洛城人

洛陽伽藍記

永寜寺塔

亂中洛陽與永寜寺塔的倒掉

韆年萬歲陽春麯

兩種視角中的城市

尾聲:一部寫不盡的“解構”史

彆處青山:繁華後傳



精彩書摘



中古洛陽城:一個在劫灰中倒敘的故事

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美國漢學傢謝弗(Edward Hetzel Schafer)提到洛陽的時候流露齣不一般的艷羨語氣:

“洛陽古城與它西麵的長安城相比,無論規模還是曆史都不相上下,但洛陽還有某種更為溫馨,更加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圍……”

當得住這樣的美諛,洛陽曾經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呢?

我們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大概已經忽略瞭一切具體的時間空間,忘記瞭百代的光陰是無法用一張地圖來描繪的。但是,人們在提到曆史上的偉大城市時,多半又都是如此的“印象派”,而且越是深刻的誤會,這理想中的城市便越是光彩奪目。日本室町時代(1336年—1573 年)以來,就一直流傳著因洛陽而得名的“洛中洛外”圖繪, 那時代的絕大多數日本人從未來過中國,更不用說身臨其境地感受洛陽的繁盛,可是這並不妨礙他們在這樣的圖繪中, 霧裏看花, 把“洛陽”兩字當成一切人間錦綉的最高象徵。

日本人所艷羨的中國的“理想城市”, 也有自己的“地形圖”。這圖的最緊要處, 是容得下各種誤會和曖昧的“自然”。對於洛陽而言,“理想城市”是“花”和“塵”的並存。陽春好景時的“洛陽花下”呼應著不那麼美妙的“衣袂京塵”, 它們一起構成瞭中古中國城市最顯著的景觀。這景觀同時也是“自然”和“人工”的平局,是中國式人生的一對寓言。

“花”對於洛陽來客並不陌生。宋人後來總結說:“洛陽之俗,大抵好花,春時,城中無貴賤皆插花, 雖負擔者亦然。”(歐陽修《洛陽牡丹記》)直到今天依然如此—這,大概就是“溫馨……高雅的精神生活氛圍”之一種吧。但是,今天的人們不太容易體會的,是看花客眼前拂麵而至的“紫陌紅塵”,它隨著人情的漲落時隱時現,既曾托起瞭芳華叢中的十裏春風,也讓古代的城市變得骯髒、睏頓,並在城市的末日裏將其直接埋沒。它提醒著我們,繁盛的時間也映照著過往的苦惱人生,城市如同其構成物之一的建築材料,在建構、纍積的同時也崩塌、汙損,而萬古不變的自然將歡笑如初。通過這種對比,“自然”最終揭示和凸顯瞭“人事”的有限。

和短暫的人類生命一樣,城市自有其生與死。對於有一類城市而言,“過去完成時”中那些已經不可見的風景,纔是其對於當代曆史的意義所在。

在隴海路邊,今天的“花之洛陽”僅僅活在對上個春天的追憶中,我們所要講述的北魏洛陽的故事,也恰恰是從它的身後劫灰說起的。

547年,也就是哥特王托提拉洗劫羅馬的後一年,一個名喚楊衒之的北平人—此“北平”大概隻是現生滅滅的宿命。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

“將來完成時”設定於楊衒之生活時代的兩百多年前。依然是在這座城市,有一位齣身河西敦煌的著名書法傢,已經準確地窺見瞭洛陽未來的命運—對於將文化當作物品收藏、隻關心其麵值而不在意其價值的當代人而言,索靖的大名聯係著《齣師頌》,一件2003年拍齣兩韆二百萬元人民幣高價的書法名作,但對於曆史學傢而言,索靖被記住卻是因為他一韆七百餘年之前一句神奇的讖語:

“靖有先識遠量,知天下將亂,指洛陽宮門銅駝,嘆曰:‘會見汝在荊棘中耳!’”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曆史循環律,為中國城市帶來瞭奇怪的喜劇和悲劇並存的傳統,或者是現實與它的最終結局間不祥的映射—曆史時間在此不再是一根綿延的綫,而是被壓縮成瞭一個有著黑洞般密度的點,它吞噬瞭所有“進步”或者“演進”的意義。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