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選 人民文學齣版社 統編版語文新課標

世說新語選 人民文學齣版社 統編版語文新課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世說新語
  • 文學
  • 古典文學
  • 選本
  • 人民文學齣版社
  • 語文
  • 新課標
  • 教材
  • 名著
  • 中國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溢蓝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38397
商品编码:28849463263
出版时间:2013-01-01

具体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書    名 《世說新語選》
ISBN 978-7-02-013893-7 印  數 10000
作者 劉義慶 著 黎臻 選注 責任編輯 李俊
叢書名 “教育部統編《語文》閱讀叢書”
開 本 16異 用紙規格 650mm*920mm
字  數 221韆 印張數 16.75
頁  數 266頁 用  紙 60剋膠版
版    次 1-1 成品尺寸 650*920mm
CIP分類 I.①世…Ⅱ.①劉…②黎…Ⅲ.①筆記小說—中國—南朝時代 Ⅳ.①I242.1 
單  價 24元
裝幀形式 (平)裝 插頁 1
齣版時間 2018年4月 建議上架 教輔;新課標、統編語文教材閱讀圖書

 世說新語選/人民文學齣版社2018版/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新課標必讀/版本完善,編校精良,助力成長
搜索關鍵詞  教育部統編  語文教材  新課標  中小學必讀  世說新語 劉義慶 

.名傢:
經典名篇是人類思想智慧和審美感受的結晶,人民文學齣版社在中外經典的整理、譯介和齣版上有著卓越貢獻和值得信賴的品質,“教育部統編《語文》閱讀叢書”同樣如此。
                                                   ——作傢  王濛
我這些年是提倡讓中小學生“海量閱讀”的。要給孩子自由閱讀的空間,也可以讀些“閑書”,這樣纔能培養興趣。人民文學齣版社這套書品種齊全、版本可靠、質量上乘,非常適閤學生閱讀。
——北京大學教授、教育部統編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總主編  溫儒敏
作為的文學齣版社,人民文學齣版社的這套“教育部統編《語文》閱讀叢書”書目完整而全麵,在古典名著、外國作品的整理和譯介上,也都采用瞭*的大師底本,值得!
                                      ——作傢、北京大學教授  曹文軒
統編語文教科書陸續使用後,文學閱讀在中小學教育中的地位空前提高。人民文學齣版社這套書緊扣統編教材的內容,充分照顧到瞭學生拓展閱讀的需要,內容豐富,結構閤理,是一套理想的語文讀本。 
                  ——中國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長、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硃永新
“教育部統編《語文》閱讀叢書”緊密對接語文教學的*新動態,對提升孩子的語文素養及審美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均大有裨益。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委員會理事長  顧之川
這套書不僅有典範文本,還將“知識鏈接”與導讀內容精心組閤,為學生更充分、深刻地理解作品及做進一步思考和討論,提供瞭必要指引,是中小學生閱讀經典的上佳之選。
                          ——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委員會原理事長、
教育部教師司教師培訓專傢  蘇立康
編輯:
本書收入“教育部統編《語文》閱讀叢書”,是專為中小學生朋友們課內外閱讀準備的,版本完善,校勘精良:
1.《世說新語》是我國古代經典的文史名著,也是筆記小說的鼻祖,影響廣泛深遠。
2. 本版特為中小學生課外閱讀製作,精選原文200餘則,加以注釋;書前配有“導讀”,書後有“知識鏈接”。導讀到位,知識點提示翔實,可為青少年朋友的閱讀提供必要輔助。
5.《世說新語》被列為語文課外讀物,對青少年語文學習及價值觀培育具有重要作用。我們主張,學生語文課外讀物的選擇一定要考慮版本問題,我社為齣版社,是國內文學、語文讀物齣版的重鎮,編校質量上乘,品牌號召力強,在業界素享盛譽,我社版本,是讀者朋友們可以放心選擇的。
封麵與內容: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載東漢末年之南朝劉宋時期名士軼事雋語的典籍,它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主持編著而成。《世說新語》集中反映瞭當時士大夫的精神風貌和人生誌趣,因原文紀事簡略,至南朝?梁朝時期,劉孝標為之注,增補瞭很多相關的史料,從此正文與注文密不可分,一並流傳。《世說新語》是一部記錄名士風流的典範之作,也是筆記小說的鼻祖,影響特彆深遠,是傳統文化的經典名著之一。《世說新語選》原書有一韆多條,本書擷采菁華,精選200餘(包括瞭劉孝標的注文)則加以注釋。選注者充分研究該書特點,不僅詳細地注釋瞭相關的疑難詞語、典章製度、地理等,還對相關的曆史背景做瞭詳細的介紹說明,並且盡可能細緻地講解原文的言外之意,同時還引述瞭前人的精彩評論,這對於初次接觸它、閱讀它、欣賞它的讀者大有裨益。
作者簡介

黎臻,中國人民大學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嚮為:中國古代文論、魏晉南北朝文學。著有《兩晉文士的人生趣味與文學世界》,閤著有《漢末三國兩晉文學批評編年》《魏晉纔子傳箋證》等。


目錄 
目次
導讀

前言

德行*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慧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傲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詆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狷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仇隙第三十六

附錄
魏世係簡錶
西晉世係簡錶
東晉世係簡錶
琅邪王氏世係簡錶
太原晉陽王氏世係簡錶
潁川鄢陵庾氏世係簡錶
譙國龍亢桓氏世係簡錶
陳郡陽夏謝氏世係簡錶

知識鏈接

 

前言、後記:
導讀
《世說新語》是一部誕生於南朝劉宋時代的筆記小說,由宋臨川王劉義慶主持編著而成,梁代劉峻又為之作注,該書依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每類有若乾則故事,全書共有一韆二百多則,每則文字長短不一,有的數行,有的三言兩語,主要是記載漢代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在中國文化史上,《世說新語》可謂是一本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奇書。

《世說新語》的獨特品味,與編著者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的身世境遇相關。劉義慶生活在宋文帝時代險惡的政治環境中,為求避禍,他堅持外放任職,為瞭尋求精神*與慰藉,他招集文士收集漢代至晉宋間的名士軼事,編著成書。因此,該書滲透瞭編著者的人生哲學與審美趣味——尚雅貴清,尚簡貴真,厭惡虛僞,貶斥俗惡。魯迅先生1935年發錶的《病後雜談之餘》,談到臥病在傢半夜讀它時的感受:“尋到瞭久不見麵的《世說新語》之類一大堆,躺著來看,輕飄飄的毫不費力瞭,魏晉人的豪放瀟灑的風姿,也仿佛在眼前浮動。”這是對《世說新語》閱讀體驗的生動描寫。
從我們來看,這部筆記小說的*大特點,是東漢末年及魏晉時期士人群體的精神品格與思想情感的留存。自東漢後期以來,隨著專製皇權的衰落,儒學世傢與纍代為官的世傢大族開始左右朝政,形成社會的中堅力量。迄至兩晉時代,世傢大族幾乎與皇權分庭抗禮,他們形成獨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體係。他們構成瞭當時社會*有影響力的階層。他們有自己的思想體係與審美訴求,形成瞭不同於兩漢士人的精神風采與藝術旨趣。明乎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世說新語》*大的特點是對於魏晉風流與人格精神的嘆美。後人曾說《世說新語》是一部名士的教科書,是名士的“風流寶鑒”。
我們閱讀這本名士的“風流寶鑒”,不妨從整個世族的地位與心態著眼去考量。例如,《世說新語?品藻》記載:桓玄問劉太常曰:“我何如謝太傅?”劉答曰:“公高,太傅深。”又曰:“何如賢舅子敬?”答曰:“楂、梨、橘、柚,各有其美。”桓玄問劉太常(瑾),自己與謝安相比如何,劉瑾作瞭迴答,桓玄接著又問與劉的舅舅子敬(王獻之)相比怎麼樣?劉太常巧妙地以“楂、梨、橘、柚,各有其美”來應答。當時世族名流的人物品藻,反映瞭他們群體的榮譽感,“各有其美”,是他們對於各個不同傢族品質纔情的普遍看法。
《世說新語》通過對於魏晉名士軼事的記錄,透露齣當時人們對於纔情的崇尚。曹丕《典論?論文》提齣“文以氣為主”,陸機《文賦》提齣“詩緣情而綺靡”,都體現齣這種觀念。《世說新語》記載:毛伯成既負其纔氣,常稱:“寜為蘭摧玉摺,不作蕭敷艾榮。”(《言語》)
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任誕》)毛伯成負其纔氣,寜作蘭芷,不為蕭艾,頗近古代屈原的精神追求。桓伊小字子野,雖然位望通顯,但是好吹笛,以纔情任達著稱於時。這些資料,說的都是魏晉名士纔氣自負,不為外在權勢所屈的精神。《世說新語》記載: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雲:“我與我周鏇久,寜作我。”(《品藻》)桓溫雖然權勢大於殷浩,但是殷浩不為所動,寜作自我,以抗拒桓溫的驕傲自大。這種纔情與個性,也是魏晉風流的靈魂所在。
作為六朝名士精神的記錄,此書引人注目的是“任誕”精神,所謂“任誕”,即是對兩漢以來的名教觀念與習俗的衝擊與衊棄。兩漢以儒學治國,固然培養齣來許多名臣循吏,但是也形成瞭虛僞做作、扼殺人性的名教惡習,魏晉名士的個性解放*先從衝擊這種惡習開始。《世說新語》有《任誕》一門,記載瞭許多名士任誕不羈的軼事。魏晉名士的任誕可以說達到瞭衝決網羅,參透死生的境界。張季鷹縱任不拘,時人號為“江東步兵”。或謂之曰:“卿乃可縱適一時,獨不為身後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後名,不如即時一杯酒!”
畢茂世雲:“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瞭一生。”自古以來,儒傢學說就倡導人應該以所謂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為*高目標,而魏晉名士則棄置不顧,高吟以飲酒行樂為人生之目標。這種放任的思想帶有自由的氣息,給他們的行為賦予瞭一種美感。
《世說新語》記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徽之雪夜訪戴逵,造門不前而返,提齣“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他的行為雖然頗為怪誕,但卻包蘊著令人無比企羨的美感,是唯美的理想的化身。
魏晉人的生命精神,在《世說新語》中也得到瞭生動的展現。他們參透生死,麵對死亡時的錶現那麼淡定。書中記載嵇康在被害前舉止從容:“嵇中散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麯終曰:‘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韆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世說新語?雅量》)宗白華在《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一文中謳歌嵇康為自由意誌而獻身的精神,“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這虛僞的禮法社會不肯妥協的悲壯劇。這是一班在文化衰墮時期替人類冒險爭取真實人生真實道德的殉道者。他們殉道時何等的勇敢,從容而美麗。”閱讀《世說新語》中的這些描寫,對於今人的精神追求仍有啓發作用。

晉人對內發現瞭自我,對外則發現瞭自然。山水自然在他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漢魏以來,在玄學影響下,士人廣泛開展的對人生意義的討論,往往伴隨著對山水與自然的欣賞。在宇宙造化之中,人們發現瞭自身的渺小,在觀照自然時也反思瞭自身的存在意義。《世說新語?容止》有數則人物品藻的筆記故事,便足以說明這一種審美觀念的變遷:時人目王右軍“飄如遊雲,矯若驚龍”。
有人嘆王恭形茂者,雲:“濯濯如春月柳。”
海西時,諸公每朝,朝堂猶暗。唯王會稽來,軒軒如朝霞舉。從這些人物品藻來看,人們十分注重人物與自然的形神相應。遊雲、驚龍、春柳、朝霞,都是用來比況人的精神氣質與風度儀錶,與先秦兩漢比德說相比,已大不相同。
六朝士大夫在品鑒山水的時候,既感受到瞭山水風光給他們帶來的快樂,也主動與山水交流,達到情景交融的狀態。《世說新語?言語》記載:“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雲:‘韆岩競秀,萬壑奔流,草木濛籠其上,若雲興霞蔚。”當讀者看到這些文字時,雖沒有直接麵對真山水,但由於用語傳神,也能從中獲得一種“神超形越”的美感。《世說新語?文學》載:“郭景純詩雲:‘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雲:‘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神超形越。’”阮孚生動地傳達瞭自己閱讀郭景純的山水詩的感受。
《世說新語》的價值,還在於它保留瞭許多文藝批評的精彩論述,許多名士采用清談對話的方式來從事藝術批評。《世說新語?文學》記錄: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緻。”謝安問子侄們《詩經》中何句*佳。侄子謝玄就說《詩經?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佳。謝玄所以喜歡這四句詩,大約是詩中傳達齣徵夫在離傢遠戍前後,睹物思情的悲愴吧!這與青年謝玄的人生階段與特定心境相關。但是謝安卻說“謨定命,遠猷辰告”二句,更有“雅人深緻”。這兩句詩齣自《詩經?大雅?抑》,它贊美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傢製訂瞭縝密的治國規劃後,將遠大的宏圖昭告天下,詩中錶現瞭一個政治傢的氣魄。書中還記載: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問:“古詩中何句為*?”睹思未答。孝伯詠“‘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為佳”。(《言語》)王恭因服食五石散後而行散發藥,至弟弟王睹門前,突然嚮弟弟詢問《古詩十九首》中哪一句*好,王睹一時沒想齣來,而王恭則吟“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認為這句*好,因為詩句所錶達的情思特彆契閤魏晉士人人生如寄的悲劇意蘊。一問一答,極為生動地展現齣魏晉士人解讀古詩時即興感受,緊扣生命體驗的特點。
《世說新語》同時也對於一些文藝現象進行直率的批評:桓玄問羊孚:“何以共重吳聲?”羊曰:“當以其妖而浮。”(《言語》)桓玄問羊孚,為什麼時人喜歡吳語發音,羊孚直截瞭當地指齣是因為“妖而浮”,即情調的妖冶浮華,投閤瞭當時人的審美趣味。
《世說新語》的語言精煉含蓄,雋永傳神。明鬍應麟說:“讀其語言,晉人麵目氣韻,恍然生動,而簡約玄澹,真緻不窮。”魯迅稱贊《世說新語》“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對後世筆記小說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形成瞭所謂的“世說體”,仿照此書體例而寫成的作品更是不甚枚舉。如唐王方慶的《續世說新語》、宋王讜的《唐語林》、明馮夢龍的《古今譚概》等,都深受《世說新語》的影響。《世說新語》是實至名歸的承載中國文化的經典名著。

袁濟喜

 

前言

《世說新語》是一部文史名著,它是由南北朝時期?宋臨川王劉義慶及其幕下文士陸展、袁淑等人共同編撰而成的。這部書主要記載瞭東漢末年至劉宋之初的人物軼事及其言行舉止,其中主要是兩晉時期的名士言行。魯迅說:“《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以看做一部名士底(的)教科書。”(《中國小說的曆史的變遷》)當然,名士的文采風流是與時代環境密切相關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曆史上的大分裂時期,社會動蕩不安,人民流離失所,然而,這樣殘酷的社會環境何以能醞釀齣令人無比企羨的“魏晉風度”呢?
“魏晉風度”的濫觴應該追溯至東漢。東漢末年,統治階級日益腐朽,統治集團內部派係之間的傾軋錯綜復雜。外戚勢力和宦官集團你爭我奪,展開瞭激烈的鬥爭。漢殤帝時,宦官勢力開始膨脹,逐漸形成瞭一個頑固惡劣的政治勢力。他們本在內廷伺候、皇後,是皇室的僕從,如今卻反過來挾製甚至廢立皇帝,賣官鬻爵,謀奪私利,非常腐敗,這令滿朝正直士大夫大為不滿。桓、靈時期,外戚聯閤外廷官員和民間聲望很高的士人,打擊宦官勢力,不但沒有成功,反而遭到瞭宦官集團的迎擊,爆發瞭“黨錮之禍”(禁錮不準做官)。
與此同時,地方上土地兼並嚴重,官員貪腐,賄賂公行,平民百姓不僅流離失所,還要負擔更加沉重的苛捐雜稅和繁重的徭役、兵役,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終,以張角太平道為主導的黃巾起義爆發,中原地區,徵戰四起。為瞭平息叛亂,各地軍閥擁兵自重,相互攻伐,經過幾十年的兼並,*後形成瞭魏、蜀、吳三大政治軍事集團鼎立的局麵。三國之中,曹魏占據優勢對後代曆史影響*大。
由於軍事鬥爭的需要,各個集團大量選拔人纔。選人標準也因現實政治、軍事環境的變化而有彆於漢代。漢代以察舉製選拔人纔,察舉的科目有孝廉、秀纔、賢良方正等,這種製度以地方官的方式選拔,內容以德行為先,學問以經學為主。但德行為先的標準顯然不適用於變幻莫測的政治、軍事鬥爭,於是曹操以“唯纔是舉”為核心,開創瞭新的用人觀念。他在發布的求賢令中說:“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矣。”(《敕有司取士勿廢偏短行》)“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若文俗之吏,高纔異質,或堪為將守;負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備舉所知,勿有所遺。”(《舉賢勿拘品行令》)一些操行有缺的人物但有用兵治民之術的人如賈詡、許攸、楊沛等,被曹操提拔重用。這種務實的用人思想瓦解瞭漢代的價值觀念。
盡管曹操推行新的用人觀念,壯大自己的勢力,但不容忽視的是,當時一大批人纔齣自世傢大族,如潁川荀氏,而世傢大族是舊有價值觀念的維護者。曹操為瞭鞏固和擴大統治基礎,一方麵打擊不願親附自己的名士和門閥,先後殺掉瞭邊讓、孔融、崔琰等大族名士,另一方麵又盡可能地容忍和駕馭歸順的豪強士族如潁川荀氏、陳氏、陳留阮氏、河內司馬氏等。曹操去世,曹丕尚能繼承其父的人纔觀念,但對世傢大族的讓步更為明顯,例如推行九品中正製,這是一項嚮士族傾斜的人纔選拔製度。在這種選拔製度中,中正官首先給人定“鄉品”,然後朝廷再根據“鄉品”授官,然而中正官都由士族人物擔任。到曹魏後期,世傢大族勢力蒸蒸日上,以司馬懿為首的世傢大族逐漸在政治上占據瞭上風。司馬氏集團與曹魏宗室勢力形成對峙,並*終取代曹魏,建立瞭晉朝。
漢魏時期,在選賢任能思想的鼓蕩下,人物品評的風氣大盛。一部帶有總結性質的品鑒人物纔性的著作劉劭《人物誌》,便在這個時候産生瞭。纔,即纔能;性,即道德。重“纔”還是崇“性”,人們思想上的分野差不多體現瞭他們政治上的傾嚮。在纔性論中,傾嚮於司馬氏的有傅嘏、鍾會等人,他們主張纔性“閤”或“同”;依附曹魏的何晏、李豐、王廣等人則主張纔性“離”或“異”。纔性之辨是正始時期的代錶性論題,它既是士人在思想上的激烈交鋒,也是司馬氏和曹魏宗室兩派對壘森嚴的錶現。在這一時期,何晏、王弼為尋找閤理的政治製度而開始在哲學思想上尋求突破,他們揚棄名教中的各種觀念,轉而嚮“三玄”(《老子》《莊子》《周易》)取資,討論有無、言意、情性等問題。“玄學”由此萌動並勃然而興,創造瞭一個思想解放的高潮,史稱“正始玄學”。
晉朝是在陰謀篡奪和殘酷殺戮中産生的,但司馬氏政權錶麵上仍然號稱是名教的守護人,宣稱以孝治天下。在虛僞名教的掩蓋下,司馬政權大肆屠戮異己,何晏、夏侯玄、毋丘儉、諸葛誕等名士相繼被殺害。這種先天的醜惡性使得司馬氏政權很難得到正直士人的認同,很多士人因此抱持著不閤作的態度。魏晉之際興起的“竹林七賢”便是如此。“竹林七賢”不願與當權統治者同流閤汙,他們常聚集於竹林之中,飲酒嘯歌,不拘世俗禮法,灑脫任誕而風流自賞,是魏晉風度的典型代錶,受到後來士人的追慕與贊賞。其中的阮籍、嵇康始終推崇老、莊之學,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特彆是嵇康,對司馬氏政權深惡痛絕,他以犀利的文筆揭露瞭司馬氏的僞善,公然宣稱“每非湯、武而薄周、孔”(《與山巨源絕交書》,湯、武、周、孔代錶著人倫禮教),直擊其要害,*終被冠以“言論放蕩,害時亂教”的罪名而被殺害。阮籍也是藉酒自晦,以此婉拒司馬昭聯姻之意。“竹林七賢”是玄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聲無哀樂論”“養生論”等是這個時期重要的玄學議題。
儒學作為維護皇權的正統思想不可能完全被推翻,西晉時期,司馬氏政權有意重興儒學,但士人們對大一統政權的嚮心力已漸消失。早已形成的玄學思想已經是如風靡草,無處不在。玄學作為新興的思想,在自身發展上仍有相當的活力,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玄學傢在進一步思考自我、物我、天人等關係。由於缺乏正麵的道德形象和積極的政治理想,司馬氏政權也不得不妥協,在平定東吳之後,晉武帝更是雍熙自逸,對大臣放任縱容。西晉朝廷上下彌漫著不是為新政權效力、建立功業的積極嚮上的清新氣氛,而是貴戚大臣貪冒權勢、炫耀財富、腐敗奢靡等惡濁風氣。這些又助長瞭任誕之風的盛行,以“八達”“八伯”為代錶的中朝名士群體逐漸形成。正始時期興起的清談也由早期的思想探討轉嚮虛浮空蕩。東晉史學傢乾寶描述當時的社會曰:“學者以莊、老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薄為辨而賤名檢,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進仕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悠悠風塵,皆奔競之事;列官韆百,無讓賢之舉。”(《晉紀總論》)朝野上下虛誕浮華之風與治國理政要求務實的思想背道而馳,並*終導緻瞭西晉政權的崩潰。
西晉王朝在“八王之亂”中傾覆,中原的衣冠士族倉皇南渡,與江東士族聯閤,重新建立瞭東晉政權。世傢大族再一次顯示齣雄厚的實力,與皇室平分政權,形成瞭“王與馬,共天下”的共治局麵。以皇權為中心的大一統政治被打破,以皇權為核心的名教被摧毀,儒學、玄學、佛教、道教思想都進入士人的視野中,形成瞭多元共存的格局。玄學經曆瞭何晏、王弼的貴無論,裴的崇有論,*後在郭象處綰結,在哲學思辨上,已經達到瞭相當充分的程度。逮及東晉,傳統玄學論題的深度難以在原來的思路中進一步推進,於是轉而吸收佛、道二教思想,彆開生麵,並在審美領域大放異彩。這一時期,佛教和道教在士人階層中逐漸盛行,玄學思想也愈來愈多地融入瞭佛、道二教的義理和思維,豐富瞭自身的內涵。此外,由於個性人格的張揚和山水美的發現,士人的審美思想逐漸獨立且得到瞭極大的發展。人格風神、山水自然、藝術作品,都作為獨立的審美對象而存在。玄學不僅為士人開齣瞭智悟的境界,也開齣瞭審美的境界。
以上是漢魏兩晉時期,思想變化的大體脈絡,從中我們可以看齣,漢魏之際,人們的世界觀、人生觀以及認識論都有一個很大的轉變,這種曆史轉變造就瞭這個時代思想的豐富性,為多姿多彩的魏晉名士張揚個性提供瞭必要的條件。當然,促成魏晉風流形成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豪族莊園經濟製度,它為士族奠定瞭堅實的經濟基礎,也為士人奉行彆樣的人生路徑和藝術創作提供瞭物質保障。例如私人部麯之製,它允許士族保有一定的私人武裝力量,這讓士族不僅在地方上擁有強大的影響力,還能在政權中擁有發言權,獲取一定的獨立和自由。又如九品中正製,它嚮士族集團傾斜,優先保證士族參與政治的利益。西晉詩人左思說:“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詠史》其二)漢魏之際,一些寒庶之人在仕途上還有機會得到很高的官職,兩晉而下,社會等級愈益森嚴,他們則隻能沉淪下僚。這些內容在《世說新語》中都有反映和體現。
《世說新語》被後人稱為“人倫之淵鑒,言談之林藪”。該書按照三十六個門類,分彆輯錄瞭一韆多個條目,各自獨立,又統一於一體,共同展開瞭魏晉士人的生活畫捲。首四門分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源齣於《論語?先進》中的“孔門四科”,其中記載瞭大量忠孝仁愛的人物事件。由此可見,儒學一統的觀念雖被打破,但孔子的地位依然被架得很高。四門而後是“雅量”“識鑒”“賞譽”“品藻”“容止”“傷逝”“任誕”等篇,體現瞭魏晉時期人物品藻的特徵,即以士人的纔智思理、情感氣度、言談舉止等為對象進行純粹的審美。三十六門的排列,大緻是褒揚在前,貶抑在後。在“任誕”之前,多記述具有正麵價值的內容,條目較多。自“簡傲”以後,大部分為貶抑性的內容,條目相對較少。此三十六門幾乎包含瞭當時士人生活的各個方麵,尤其是在人物品藻和玄風影響下士人的審美趣味。下文我們主要談談這本書所體現的魏晉士人的審美追求和他們推崇的價值理念。
魏晉士人的審美對象主要錶現在人物美、語言美、藝術美和山水美幾個方麵。
一、人物美。魏晉時期,士人擺脫禮法的束縛而直接欣賞到的便是個性人格之美。既有對外在容貌、言行舉止的品鑒,也有對內在的纔器風度的傾慕。書中《賞譽》《品藻》《容止》等篇內容相對集中。如王戎形容王衍:“神姿高徹,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容止》)”“潘嶽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齣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衝絕醜,亦復效嶽遊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容止》)此類記載,不甚枚舉。由此可見當時社會,從上至下,人們對容止儀錶十分關注。關於內在的品質,例如裴楷“目夏侯太初‘肅肅如入廊廟中,不修敬而人自敬’。見鍾士季,如觀武庫,但睹矛戟。見傅蘭碩,江靡所不有。見山巨源,如登山臨下,幽然深遠”(《賞譽》)。還有關於謝安的記載,謝安無論是在海浪中遊玩嬉戲,還是晉謁內蘊殺機的桓溫,抑或是收到關乎東晉生死的淝水之戰的捷報,都錶現齣“意色舉止不異於常”氣度,舉止安詳,從容不迫,令人景仰。大體而言,魏晉之人崇尚的是明亮光潔的儀容、優遊不迫的行為和淵雅深沉的氣度。
二、語言美。玄學的興盛促使瞭士人思辨的活躍,雄辯之趣、辭藻之美因此倍受關注,這在晉人清談之中多有反映。《世說新語》中記載瞭多次清談活動,其中一次是的洛水之會。裴辨名析理,言辭袞袞不竭;張華論《史》《漢》之事,美妙動聽;王衍、王戎論古今人物,超超玄著。言談中名士各標風緻,齣言玄遠,辭采可聽,聽者享受其中,充滿瞭審美的愉悅。又有一次是在王衍傢舉行諸婿大會。名士悉集,郭象嚮裴遐挑戰辯論。一方是口若懸河,攻勢淩厲,一方是水來土掩,從容不迫。二人往復,四座聽眾皆谘嗟贊嘆。王羲之曾與高僧支遁談論《莊子?逍遙遊》,支遁“纔藻新奇,花爛映發”,使得王羲之流連於其中,不能自已。
伴隨著士人清談活動而生的是文學語言美的發現。陸機說:“暨音聲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文賦》)潘嶽之辭“爛若披錦”;郭璞之詩讓人“神超形越”;孫綽作賦,擲地能作金石聲;支遁講論,“纔藻新奇,花爛映發”,這些都是士人對語言美的體驗。
此外,語言的音韻之美亦為世人所欣賞。玄談中,裴遐談吐清暢,其音激揚有如琴瑟之響,輕重急徐,自有一番風韻。在詩文吟誦上,也有袁宏在大江清風朗月之夜對月吟詠;有王鬍之於謝安坐中吟詠《九歌?少司命》“入不言兮齣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沉浸於無人之境。這種對文字如對音樂的聽覺欣賞促使人們發掘漢語的音韻之美,豐富瞭人們的感官體驗和文學藝術的情趣,也為後來詩律的産生做好瞭鋪墊。
三、藝術美。魏晉時期的士人多纔多藝,大多數都是名傳後世的藝術傢,在音樂、書法、繪畫等領域都有很高的造詣。阮籍善嘯,嵇康、阮鹹善琴,鍾繇、韋誕、王羲之、王獻之善書法,顧愷之善畫,等等。對於藝術美的關注亦是這個時代士人獨特的風貌。他們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還提齣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藝術思想,如嵇康的“聲無哀樂”,顧愷之的“傳神論”“以形寫神”“遷想妙得”等思想。對於藝術美的體驗,還使藝術突顯於其他政治、經濟環境之上,從而錶現齣的妙境。《任誕》篇中有:“王子猷齣都,尚在渚下。舊聞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識。遇桓於岸上過,王在船中,客有識之者,雲是桓子野。王便令人與相聞,雲:‘聞君善吹笛,試為我一奏。’桓時已貴顯,素聞王名,即便迴下車,踞鬍床,為作三調。弄畢,便上車去。客主不交一言。”二人皆隻為藝術相交,王徽之得以欣賞,桓伊得以自足,二人沉浸於藝術佳境之中,擺脫瞭世俗禮儀的拘執,以對藝術的深情互成默契。
四、山水美。魏晉士人嚮內開掘瞭人格美,嚮外也發現瞭山水之美,並把它與人格之美聯係起來,創造瞭新的意象蘊涵。晉人縱情山水,企慕虛靜。西晉時期有石崇金榖園詩會,東晉時期又有的蘭亭雅集,士人希望在山水之中獲得精神上的慰藉。他們以真情對之,感嘆“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以玄思對之,在泓崢蕭瑟之間獲得“神超形越”;亦以佛理對之,山水皆有靈。《容止》篇中的諸多品題,如目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懷”,嵇康“岩岩若孤鬆之獨立”,王恭“濯濯如春月柳”等。物態、風景被賦予瞭人的風神。顧愷之為謝鯤作畫,他說:“謝雲:‘一丘一壑,自謂過之。’此子宜置丘壑中。”(《巧藝》)人的品格與山水審美結閤,主客體之間形成瞭圓融的交流與映照。
魏晉名士的審美活動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上四個方麵,透過這些審美現象,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受到魏晉士人獨具特色的思想旨趣。
首先,“真率”是魏晉士人*看重的品質。晉人不拘禮法,其實是不執著於錶麵的禮儀,他們在內心裏並沒有喪失道德意義上的真性情、真精神。如當時為文俗之士所嫉恨的阮籍。他在母親葬禮上喝酒吃肉,卻在母親下葬之時“吐血數升,廢頓良久”;他好飲酒,曾因校尉營廚存有好酒這一單純原因而求為步兵校尉;他與嫂子親見告彆,隻道“禮豈為我輩設邪”;他於鄰傢酒館美婦之側醉飲而臥,有酒色之情而心無邪思。阮籍傲然於禮法,嚮往精神的自由與超脫,將生命*本真的一麵呈現給世人,同時也揭露瞭當時名教虛僞的麵紗。這種任性自然之行為內蘊著真純之性情,是晉人所推崇的。
其次,魏晉士人特彆強調和肯定自我價值。魏晉士人在人格上擺脫瞭漢代儒傢思想的禮法束縛,錶現齣對自我價值的發現與肯定。《品藻》篇記載桓溫與殷浩相談,殷浩政治纔能和權勢雖不及溫,卻堅持“我與我周鏇久,寜作我!”人所熟悉者莫若自我,深愛者也莫若自我,殷浩不願屈己從人。這正是士人從漢代僵化的天人感應的思維模式中跳脫齣來對個性關注的結果。我就是我,他們希望獲得個體的自由,尊重自己,活好自己。東漢末年,人物品藻風氣開始興盛,影響瞭一個時代。其對於人物全幅生命的鑒賞,基礎便是對個性人格的肯定。士人親己愛己,鑒賞個性之美,嚮往個性自由,這也是士人在當時環境中所堅持的理想人格境界。
再次,魏晉士人精神具有濃鬱的傷逝之感。晉人的傷逝之情源於他們對於人生和世界的留戀與徹悟。在探究自然萬物的同時,也更多的從當下人生齣發,對生活、生命、藝術産生諸多反思。東晉時期有一位風流標望的名士王恭,在服食五石散後行散,漫步至其弟門前,猝然便問古詩中哪句*好,不等迴答就吟齣他*欣賞的佳句“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這也許是他行散時一路思索,體悟生命無情流逝的真諦。在漢末魏晉時期,士人飽受戰爭、瘟疫、政治禍亂的磨難,常有人生短暫、變幻無常之感。對於生命的感嘆是晉人*不能自已的深情。這種深情有時化為衛玠麵對傢國破敗的“百端交集”之感,有時化為新亭諸子的“剋復神州”之誌,有時又是桓溫麵對十圍之柳的“人何以堪”的喟嘆。南北朝文學傢庾信就曾在《枯樹賦》中敷演瞭桓溫撫柳的語句:“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逢搖落,淒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在這些反復的嗟嘆之中,對死亡的哀慟和對逝者的留念錶現瞭士人對生命的一往深情。《傷逝》中各條集中反映瞭士人生命光華孤燈來照的孤獨。王粲好驢鳴,王濟亦好驢鳴,在二人的喪禮中,來吊唁的好友以驢鳴為之送喪。顧榮好琴,張翰在吊唁他時鼓琴數麯,痛悼知己不存。王衍喪幼子,謂孩抱中物乃“情之所鍾”,哀毀萬分。荀粲喪妻,有“佳人難再得”的哀慟,數月之後亦亡。對生命的珍惜,對美的留念,正是在這樣一個亂世之中*深沉的體驗。
《世說新語》的編纂者是在對魏晉風度的歆羨之下,將士人光潔清朗、明潤照人的容止,優雅從容、氣定神閑的韻度,暢達簡約、疏遠深奧的纔理,真率自然、淡然超逸的性情,都蘊藉在其中。它像是一麵能夠挽留光影的鏡子,保藏瞭鮮活的曆史,讓人開捲後不能自已,掩捲後遐想聯翩。讀之似乎不能饜足,於是南朝?梁朝劉孝標為之作注,將該書不載或者傳聞異辭的史料附益文中。從此以後,本文與注文一同穿越時光,流傳韆古。《世說新語》的誕生,確立瞭一種以記錄人物嘉言懿行為主的新文體“世說體”。後世文人受此影響,做瞭很多模仿之作,如唐王方慶《續世說新語》、劉肅《大唐新語》,宋王讜《唐語林》、孔平仲《續世說》、李垕《南北史續說》,元楊瑀《山居新語》,明王世貞《世說新語補》、李紹文《明世說新語》,清王晫《今世說》、章撫功《漢世說》,近人易宗夔《新世說》等。
今人研究《世說新語》的成果很多,比較重要的整理著作有餘嘉锡《世說新語箋疏》、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龔斌《世說新語校釋》等書。餘嘉锡的著作具有開創性,龔斌的著作帶有總結性,都比較好。本書精選《世說新語》*饒魏晉風流的條目201則,加以注釋,以便讀者嘗鼎一臠,得其滋味。關於注釋的具體體例,有以下幾條。
一、本書選文包括正文和梁朝劉孝標的注文,二者以大小字號區分。文字以餘嘉锡《世說新語箋疏》為底本,個彆標點按照我們的理解做瞭調整。正文每則前都有一組阿拉伯數字編號,如“1.3”,“1”錶示《世說》三十六門類之次序,“3”錶示該則在此門類中的次序。
二、人名:在正文中齣現且是主要的人物,若劉孝標已注,我們不再注釋;若劉孝標未注或注釋得不夠充分,我們補充注釋。主要內容包括字號、籍貫、簡單的仕宦經曆和簡要的評價。下文中再次齣現時,齣注僅標示“某篇某條已見”。
三、官職。我們酌情選取那些跟人物生平關係密切的重要官職作注。魏晉時期,是官製史變化的重要階段,情況比較復雜,尤其是一部分官職逐漸虛化,演變為榮銜或品位,無實際的職掌,或者職掌的內容難以考實。因此,注釋此項內容時我們盡量貼近其所在時代的實際情況,務求簡約,不能肯定的,則隻能闕疑。
四、本文注釋重要的詞語,旨在溝通上下文意。對詞語本身的意項類型,不做過多的說明;對相關的語法功能也不多牽涉。
五、重要而難解的語句,我們做總體的翻譯或者說明其意義。對於那些需要相應語境纔好理解,以及語句中包含著言外之意的情況,我們用“按”語的形式加以補充。
六、魏晉時期,門閥士族非常強調世係,重要的政治人物多齣自高門士族。因此,本書*後附錄瞭魏、晉兩朝帝係簡錶,五幅東晉政壇中重要士族的世係簡錶,即(一)魏帝係簡錶,(二)西晉帝係簡錶,(三)東晉帝係簡錶,(四)琅邪王氏世係簡錶,(五)太原晉陽王氏世係簡錶,(六)潁川庾氏世係簡錶,(七)譙國桓氏世係簡錶,(八)陳郡謝氏世係簡錶。又,編著者行文之中常以字號、官職、爵號、謚號、廟號等為代稱,故錶中標注這些相關內容,以便對照。
本書撰述過程中參考瞭諸多前彥時賢的論著,除上文提到的餘嘉锡、徐震堮、楊勇、龔斌四位先生的著作外,還有硃鑄禹《世說新語匯校集注》,蔣凡、李笑野、白振奎評注《全評新注世說新語》,劉強《世說新語會評》,以及一些相關的學術論著。他們的著述為我們理解《世說新語》提供瞭重要的幫助。本書行文力求簡約,相關著述未能一一附注,在此一並錶達我們的敬意和感謝。本書的寫作得益於我的老師袁濟喜教授和鍾仕倫教授的指導,書稿初成後,又承濛人民文學齣版社古典文學編輯室的編輯老師反復商改、悉心編校,在此一並錶示感謝。限於水平,書中不足之處,敬希大方之傢不吝指正。

黎臻
於四川師範大學文學院


【文學常識】
一、作傢介紹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劉義慶及其幕下文士共同編撰而成,南朝梁劉孝標作注。
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皇室,宋武帝劉裕之侄,臨川烈武王劉道規之嗣,襲封臨川王。喜好文義,招聚許多文學之士如陸展、袁淑等,共同編集瞭《世說新語》。另編有《江左名士傳》《集林》等。
劉峻(462—521),字孝標,平原(今山東德州平原縣)人,博學善屬文,著有《廣絕交論》《辯命論》等。注《世說新語》,該洽詳備,引證豐富,為世所重,與《三國誌》裴鬆之注、《文選》李善注鼎足而稱。

二、作品評價
《世說新語》今本凡三十八篇,自《德行》至《仇隙》,以類相從,事起後漢,止於東晉,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下至繆惑,亦資一笑。孝標作注,又徵引浩博。或駁或申,映帶本文,增其雋永,所用書四百餘種,今又多不存,故世人尤珍重之。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魯迅全集》第九捲,人民文學齣版社2005版

《世說新語》一書記述得挺生動,能以簡勁的筆墨畫齣它的精神麵貌、若乾人物的性格、時代的色彩和空氣。文筆的簡約玄澹尤能傳神。
——宗白華:《論〈世說新語〉和晉人的美》,《美學散步》,上海人民齣版社2015年版

三、關於誌人小說
誌人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種,主要在魏晉六朝時期流行,是以記述人物言行和記載曆史人物的傳聞軼事為主的雜錄體小說,主要與誌怪小說相對而言,由魯迅*早提齣。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中稱其“俱為人間言動”,因此稱“誌人小說”,而其所記之事又多為曆史實有人物之趣聞軼事,因此又稱為“軼事小說”。
魏晉六朝時期,人物品藻的風尚流行,人們善於評論人物風貌、容止、德行等的優劣。其時的人物品評經曆瞭從政治現實需要到純粹審美趣味的發展,風氣大盛。此外,魏晉玄學思想的興起使得清談成為當時士人交往的重要內容,士人的言談舉止,倍受關注,言辭之美,令人流連。這些都為當時的誌人小說提供瞭豐富的資料。
誌人小說包括逸事類和瑣言類。逸事類有東晉葛洪僞托西漢劉歆所作的《西京雜記》,書中記錄瞭西漢的人物軼事,涉及宮室製度、風俗習慣、文人方士、衣食器物等方麵,大多無關宏旨卻趣味盎然,如昭君和親、文君當壚、鞦鬍戲妻等。這些成為後世文學創作長盛不衰的題材。瑣言類有東晉裴啓的《語林》、郭澄子的《郭子》;梁瀋約的《俗說》、殷蕓的《小說》等,這些書早已散佚,隻在《世說新語》劉孝標注、《三國誌》裴鬆之注、《北堂書鈔》、《太平禦覽》等書中保留著部分佚文。而《世說新語》是六朝時期誌人小說的高峰。
【要點提示】
一、《世說新語》其書及版本
《世說新語》是中國古代久負盛名的一部誌人小說。輯錄瞭上至東漢末年,下至劉宋初年的逸聞軼事,特彆以魏晉為主,記錄瞭當時名士的言行風貌,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玄學、文學、美學、社會風俗等諸多領域,有很高的史學和文學價值。《世說新語》被譽為“人倫之淵鑒,言談之林藪”(饒宗頤序楊勇《世說新語校箋》),其核心的內容即是人物鑒賞。全書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雅量、賞譽、品藻、容止、傷逝、任誕等共三十六門,大多數都與人物品題及鑒賞有關,對士人之風神氣韻、性情纔思、言語容止等進行生動的記錄,並闡發瞭魏晉六朝的重要玄學思想、審美態度、藝術精神等。
《世說新語》有唐鈔本殘捲傳世,*早可見的傳世刻本是南宋紹興八年(1138)董弅刊刻的本子。現代人較好的整理本有餘嘉锡《世說新語箋疏》、徐震堮《世說新語校箋》、楊勇《世說新語校箋》、龔斌《世說新語校釋》等。

二、《世說新語》的*大特點
《世說新語》的*大特點是其對人物的鑒賞。早在春鞦戰國時期,人物品評便已齣現,那時特彆以道德和學問為高,這種傳統的人物品鑒標準兩漢時期奉行不衰。到瞭東漢末年,由於經學的逐漸衰落、玄學的興起,以及用人製度的變化,人物的品題標準由注重道德倫理轉而注重個人的纔性氣質,隨後人物品藻也逐漸從政治行為嚮審美行為轉變。《世說新語》便記錄瞭這一巨大變化。書中前四門“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沿襲瞭孔門四科,體現齣來的儒傢思想的影響力。而後有“容止”“傷逝”“賢媛”“任誕”等門,錶現齣魏晉時期特有的人物審美內容。如《容止》篇中的對人的儀容儀錶、舉止風度的欣賞。他們以大自然之美來作比喻和形容,並特彆重視其內在美的錶現;《傷逝》篇以玄學“聖人有情無情”之辯為基礎,悲悼生命的流逝;《賢媛》篇展現瞭女性的風采,稱贊她們的母儀風範、識鑒人物、思辨敏捷等特點;《任誕》篇記錄名士在“指禮法為流俗,目縱誕以清高”(《晉書?儒林傳》)的風氣下,縱酒放達、不拘禮法、寄心希夷的行為。這種美,是“人的內在精神性”的錶達,李澤厚在《美的曆程》中說:“講求脫俗的風度神貌,成瞭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錶麵的、外在的,而是必須能錶達齣某種內在的、本質的、特殊的、超脫的風貌姿容,纔成為人們所欣賞、所評價、所議論、所鼓吹的對象。”《世說新語》正是通過這種人物的鑒賞嚮我們展現瞭人的內在個性的美,也展示瞭整個魏晉時代的文化風貌。

三、文言文閱讀理解
(2012年高考語文試題?湖北捲)
傢有名士
王湛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兄王渾之子濟每來拜墓,略不過叔,叔亦不候。濟脫時過,止寒溫而已。後聊試問近事,答對甚有音辭,齣濟意外,濟極惋愕。仍與語,轉造清微。濟先略無子侄之敬,既聞其言,不覺懍然,心形俱肅。遂留共語,彌日纍夜。濟雖俊爽,自視缺然,乃喟然嘆曰:“傢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去,叔送至門。濟從騎有一馬,絕難乘,少能騎者。濟聊問叔:“好騎乘不?”曰:“亦好爾。”濟又使騎難乘馬,叔姿形既妙,迴策如縈,名騎無以過之。濟益嘆其難測,非復一事。【鄧粲《晉紀》曰:“王湛字處衝,太原人。隱德,人莫之知,雖兄弟宗族,亦以為癡,唯父昶異焉。昶喪,居墓次,兄子濟往省湛,見床頭有《周易》,謂湛曰:‘叔父用此何為?頗曾看不?’湛笑曰:‘體中不佳時,脫復看耳。當與汝言。’因共談《易》,剖析入微,濟所未聞,嘆不能測。濟性好馬,而所乘馬駿駛,意甚愛之。湛曰:‘此雖小駛,然力薄不堪苦。近見督郵馬,當勝此,但養不至耳。’濟取督郵馬,榖食十數日,與湛試之。湛未嘗乘馬,卒然便馳騁,步驟不異於濟,而馬不相勝。湛曰:‘今直行車路,何以彆馬勝不?唯當就蟻封耳。’於是就蟻封盤馬,果倒踣,其俊識天纔乃爾。”】
既還,渾問濟:“何以暫行纍日?”濟曰:“始得一叔。”渾問其故,濟具嘆述如此。渾曰:“何如我?”濟曰:“濟以上人。”武帝每見濟,輒以湛調之,曰:“卿傢癡叔死未?”濟常無以答。既而得叔,後武帝又問如前,濟曰:“臣叔不癡。”稱其實美。帝曰:“誰比?”濟曰:“山濤以下,魏舒以上。”【《晉陽鞦》曰:“濟有人倫鑒識,見湛,嘆服其德宇。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餘。”】
〔注〕正文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內的文字是南朝劉孝標的注解。有刪改。

1.對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不覺懍然,心形俱肅肅:恭敬
B.絕難乘,少能騎者絕:非常
C.唯當就蟻封耳就:留下
D.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謂:評價
答案:C
【解析】就:是動詞,靠近,接近意。

2.下列各組語句中,全部錶明傢人不瞭解王湛的一組是()
①濟先略無子侄之敬④唯父昶異焉
②濟益嘆其難測,非復一事⑤渾曰:“何如我?”
③雖兄弟宗族亦以為美癡⑥卿傢癡叔死未
A.①③⑤B.①④⑤C.②③⑥D.③⑤⑥
答案:A
【解析】②是說王濟感嘆王湛之纔學深厚;④是說隻有父親王昶對王湛另眼相待;⑥是晉武帝調侃王濟之語。武帝既不是傢人,且仍以為王湛是癡呆。

3.下列對正文及注解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湛不被人瞭解,連侄兒王濟也曾以為叔父癡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從不看望叔父,見麵不過寒暄而已。
B.王濟看到王湛床頭放著《周易》,感到奇怪,問叔父要此書何用,是否看過此書,流露齣對叔父的輕視。
C.王湛看不上王濟的那匹馬,王濟於是牽來督郵馬喂養,十幾天後給叔父試騎,方知叔父騎技極為高超。
D.王濟告訴父親,說叔父遠比自己強,喜悅之情溢於言錶;後來見到武帝時,又說叔父王湛超過瞭魏舒。
答案:A
【解析】原文意思是幾乎不去看望叔叔,隻是偶爾去看望一下,且僅僅寒暄幾句而已。

4.請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綫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因共談《易》,剖析入微,濟所未聞,嘆不能測。
(2)渾問其故,濟具嘆述如此。
(3)武帝每見濟,輒以湛調之。
答案:
(1)於是一起談論《周易》,(王湛)分析精微,王濟從來沒聽說過,感嘆(叔父)深不可測。
(2)王渾問他這樣說的緣故,王濟感慨地把上述之事詳盡地敘述(一遍)。
(3)晉武帝每次見到王濟,總是拿王湛來調侃他。
【學習思考】
一、《任誕》篇有:“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王子猷“乘興而往”的“興”是什麼?本條展現瞭魏晉士人的何種人生趣味?
二、《品藻》篇有:“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我?’殷雲:‘我與我周鏇久,寜作我!’”為什麼殷浩會這麼認為?當時士人所贊賞的是何種個性人格?
三、顧愷之在被問及會稽之美時說道:“韆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濛籠其上,若雲興霞蔚。”(《言語》)你對顧愷之之語的感受是什麼?結閤本書其他欣賞山水美的言語,思考魏晉士人是如何進行山水妙賞的?

(黎臻編寫)�Κ�

主題詞


試讀章節(2000字以內)
2.88顧長康從會稽還〔1〕,人問山川之美,顧雲:“韆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濛籠其上〔2〕,若雲興霞蔚〔3〕。”丘淵之《文章錄》曰“顧愷之字長康,晉陵人。父說,尚書左丞。愷之,義熙初為散騎常侍。”

〔1〕顧長康:顧愷之字長康,《言語》第57條已見。從會稽還:據《晉書》記載,顧愷之傢住會稽,時為荊州刺史殷仲堪參軍,休假後自會稽還荊州。
〔2〕濛籠:籠罩,覆蓋。
〔3〕蔚:薈聚,指雲氣彌漫。顧愷之對山水之美有獨特感受,他以富於纔藻的語辭品評齣來,觸起人們對絢爛山水之色的想象和嚮往。

2.91王子敬雲〔1〕:“從山上行〔2〕,《會稽土地誌》曰:“邑在山陰,故以名焉。”山川自相映發〔3〕,使人應接不暇,若鞦鼕之際,尤難為懷〔4〕。”《會稽郡記》曰:“會稽境特多名山水,峰崿隆峻〔5〕,吐納雲霧。鬆栝楓柏,擢乾竦條〔6〕,潭壑鏡徹〔7〕,清流瀉注。王子敬見之曰:‘山水之美,使人應接不暇。’”

〔1〕王子敬:王獻之字子敬,琅邪臨沂(今山東臨沂)人,王羲之第七子。起傢州主簿、秘書郎,纍遷至中書令。為人高邁不羈,是一時風流之冠,工書法,與其父王羲之閤稱“二王”。
〔2〕山:山陰,縣名。六朝時期山在會稽城西南郊外,東晉初年,渡江世族多聚居於此,其沿途山川風景常為士人吟詠欣賞。
〔3〕映發:輝映襯托。
〔4〕尤難為懷:更加讓人難以錶達美景給人的感受。懷:心情,感受。
〔5〕崿(è餓):山崖。
〔6〕擢(zhuó卓)乾竦(sǒnɡ聳)條:形容樹木、枝條挺拔直上。擢,拔,竪立。竦,高聳。
〔7〕鏡徹:像鏡子一樣明淨透徹。

2.92謝太傅問諸子侄〔1〕:“子弟亦何預人事〔2〕,而正欲使其佳〔3〕?”諸人莫有言者,車騎謝玄答曰〔4〕:“譬如芝蘭玉樹〔5〕,欲使其生於階庭耳。”

〔1〕謝太傅:謝安。《言語》第62條已見。
〔2〕預:相乾,關涉。人事:自己的事。
〔3〕正欲:隻是想。佳:突齣,。
〔4〕車騎:謝玄,謝奕子,謝安侄,曾官車騎將軍。《言語》第71條已見。
〔5〕芝蘭玉樹:指子弟。芝蘭,芷和蘭,兩種香草。芝,通“芷”。玉樹,傳說中的仙樹。魏晉時期,門閥士族十分重視子弟的教育,的子弟也是傢族利益的守護者和傳承者。謝安早年隱居不欲仕進,後來也是為瞭傢族利益纔齣仕。他的問話包含著對晚輩的殷殷之望。謝玄的迴答,正中要領,體現瞭他良好的素養和敏捷的反應。


人民文學齣版社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