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機械基礎知識書籍 機械工人知識+精通幾何公差+簡明機械製圖手冊 機械加工製造入門教材書 機械工

正版 機械基礎知識書籍 機械工人知識+精通幾何公差+簡明機械製圖手冊 機械加工製造入門教材書 機械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機械基礎知識
  • 機械製圖
  • 幾何公差
  • 機械加工
  • 機械製造
  • 機械工人
  • 入門教材
  • 正版書籍
  • 工業技術
  • 實用工具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智书源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14541
商品编码:29293519574

具体描述

機械知識書籍 共3冊

1.機械工人知識 ISBN:9787111514541  定價:39.80

2.精通幾何公差         ISBN:9787111563860  定價:29.80

3.簡明機械製圖手冊 ISBN:9787111402428  定價:39.80

 

內容介紹

1.機械工人知識

本書包含瞭機械工人的各種知識,是一本學習機械製造的入門指導書。全書通過由淺入深的編排、通俗易懂的語言和豐富精美的實物圖片,對機械製造基礎知識進行瞭全麵介紹,便於讀者輕鬆閱讀學習。全書內容包括金屬材料和非金屬材料知識、機械製造常用數學知識、機械製圖與公差、常用製造工藝、常用機床切削方法、常用機械零件、動力機械與工作機械、自動化。

2.精通幾何公差

本書通過典型的應用實例介紹瞭幾何公差的工程應用方法。本書共分5章,第1章闡述瞭幾何公差的一些基礎知識,包括:獨立和包容原則,尺寸公差的分類和應用,幾何公差發展概括;第2章介紹瞭常用基準選取方法,基準常見等;第3章詳細分析瞭形狀、方嚮、位置和跳動公差之間的關係和區彆;第4章介紹瞭公差應用過程中常見的補償或補充符號;第5章著重介紹瞭公差實踐應用的理念和思路,包括:檢測量具的選用思路,檢具設計原理,實效邊界設計中的應用,機械産品圖紙設計流程。

3.簡明機械製圖手冊

本手冊較全麵地闡述瞭《技術製圖》和《機械製圖》新的有關標準及其應用,包括機械圖樣的基本錶達方法、常用標準件、 産品幾何技術規範等各項主要基礎標準,以及零件圖、裝配圖、軸測圖、焊接圖、展開圖等常用圖樣的相關內容,同時介紹瞭ISO標準和國外幾個國傢的相關機械製圖標準,並對相關內容進行瞭高度概括和總結。

本手冊可供從事機械設計、製造和標準化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使用,也可作為中、高等工科院校相關師生的參考書。

目錄

1.機械工人知識

前言

安全操作    1

安全著裝    2

第1章材料    3

1.1導論    3

1.1.1材料導論    3

1.1.2材料的物理性能    3

1.1.3材料的工藝性能    4

1.1.4材料的力學性能    5

1.2鋼鐵材料    5

1.2.1鑄鐵    6

1.2.2鋼及閤金鋼    6

1.2.3鋼鐵材料牌號錶示法    7

1.2.4熱處理知識    13

1.3非鐵金屬材料    14

1.3.1鋁及鋁閤金    14

1.3.2銅及銅閤金    16

1.3.3鋅及鋅閤金    17

1.3.4鎂及鎂閤金    18

1.3.5锡及锡閤金    18

1.3.6鉛及鉛閤金    19

1.4非金屬材料    19

1.4.1塑料    19

1.4.2橡膠    21

1.4.3陶瓷    22

1.5材料的力學性能與試驗    23

1.5.1材料的力學性能    23

1.5.2力學和工藝性能試驗    24

1.5.3拉伸試驗    25

1.5.4硬度試驗     26

1.5.5缺口衝擊試驗    26

第2章機械製造常用數學知識    27

2.1數學基礎知識    27

2.2三角函數    27

2.3彎麯件長度計算    28

2.4常用圖形的麵積和錶麵積    29

2.5規則形體的體積    31

2.6圓、橢圓的周長    33

2.7弦長(多邊形邊長)    33

2.8質量m、密度    33

第3章機械製圖與公差    35

3.1機械圖樣基本知識    35

3.1.1圖紙幅麵和格式    35

3.1.2機械圖樣的比例    35

3.1.3機械圖樣的圖綫    35

3.1.4投影的基本知識    37

3.1.5機件的錶達方法    38

3.1.6尺寸標注    42

3.1.7技術要求    43

3.1.8標題欄    43

3.2極限與配閤及錶麵結構    44

3.2.1極限與配閤的基本概念    44

3.2.2標準公差與基本偏差    45

3.2.3配閤    46

3.2.4配閤製度    47

3.2.5幾何公差    48

3.2.6錶麵結構    49

3.3常用檢驗與測量    51

3.3.1長度檢驗    51

3.3.2角度檢驗    53

3.3.3錶麵位置檢驗    53

3.3.4錶麵檢驗    53

第4章常用製造工藝    55

4.1鑄造    55

4.2軋、拉、壓    56

4.3鍛壓    58

4.4彎麯    61

4.5校正    62

4.6衝壓    64

4.7剪切    65

4.8衝裁    67

4.9鉗工基本操作    67

4.9.1劃綫    68

4.9.2鏨削    69

4.9.3鋸削    70

4.9.4銼削    71

4.9.5颳削和研磨    72

4.10孔加工(鑽孔、锪孔、鉸孔)    73

4.11螺紋加工    74

4.11.1螺紋的形成    74

4.11.2螺紋的幾何參數    74

4.11.3螺紋的牙型    75

4.11.4螺紋的標記    75

4.11.5常用螺紋緊固件    76

4.11.6螺紋加工    78

4.11.7螺紋連接    80

4.11.8螺紋防鬆    80

4.12氣割    81

4.13焊接    81

4.14鉚接    82

4.15粘結(金屬、塑料)    83

4.16鍵、銷連接    85

4.16.1鍵連接    85

4.16.2銷連接    87

4.17裝配知識    87

4.17.1裝配概述    87

4.17.2裝配工作的主要內容    88

4.17.3裝配的組織形式與結構    89

4.17.4裝配方法的選擇    91

第5章常用機床切削方法    92

5.1機床切削基礎    92

5.2車削    95

5.3磨削    99

5.4銑削    100

5.5刨削和插削    104

5.6拉削    105

第6章常用機械零件    107

6.1軸    107

6.2彈簧    109

6.3零件的密封    110

6.4軸承    111

6.4.1滑動軸承    111

6.4.2滾動軸承    114

6.5聯軸器和離閤器    117

6.6齒輪傳動    120

6.7鏈傳動    125

6.8摩擦輪傳動    127

6.9帶傳動    128

6.10液壓與氣壓傳動    132

6.10.1液壓傳動    132

6.10.2氣壓傳動    133

第7章動力機械與工作機械    135

7.1能量轉換    135

7.2功率、效率    136

7.3蒸汽動力機械    136

7.4活塞式內燃機    139

7.5燃氣輪機    141

7.6水輪機    142

7.7液壓泵和液壓缸    143

7.7.1液壓泵    143

7.7.2液壓缸    145

7.8空氣壓縮機和氣缸    146

7.9起重搬運機械    148

第8章自動化    152

8.1概述    152

8.2伺服控製    153

8.3程序控製    154

8.4數字控製    156

附錄常用數學錶    159

參考文獻    188

2.精通幾何公差

前言

第1 章 幾何公差概述   1

1. 1 揚帆啓航   1

1. 2 測量基準   1

1. 3 獨立與包容   4

1. 4 尺寸的分類和應用   8

1. 5 幾何公差的發展曆史和現狀  11

1. 5. 1 位置度與位置尺寸的應用  11

1. 5. 2 幾何公差的發展史  14

1. 5. 3 ISO1101與 ASME Y14. 5 的區彆  14

1. 5. 4 綫性尺寸公差與幾何公差的區彆  14

1. 5. 5 第三代公差的猜想  15

總結與思考   16

第2 章 基準的應用  18

2. 1 直接法、 模擬法和目標法  21

2. 1. 1 直接法  21

2. 1. 2 模擬法  21

2. 1. 3 目標法  21

2. 2 常見基準標注  22

2. 3 理論正確尺寸  23

總結與思考   23

第3 章 幾何公差   28

3. 1 跳級測量  28

3. 1. 1 形狀公差  29

3. 1. 2 方嚮公差  32

3. 1. 3 位置公差  34

3. 1. 4 跳動公差  37

3. 2 四大公差的區彆  38

3. 3 位置度的實體補償  42

3. 4 相對位置  46

3. 5 同時要求和不同時要求  48

3. 6 基準補償  50

總結與思考   55

第4 章 補償因子   63

4. 1 不對稱公差   63

4. 2 控製半徑 CR   64

4. 3 正切平麵   65

4. 4 自由狀態   66

4. 5 小實體要求   67

4. 5. 1 小實體特徵補償  67

4. 5. 2 小實體基準補償  69

4. 6 延伸公差帶   71

總結與思考   73

第5 章 GD&T 工程實踐應用   76

5. 1 檢測量具的選擇  80

5. 2 實效邊界在零件公差設計中的應用  82

5. 3 GD&T 檢具設計與檢具原理   86

5. 4 GD&T 知識應用思路   89

5. 4. 1 GD&T 檢測工作流程   90

5. 4. 2 設計和工藝關於 GD&T 知識應用思路  91

5. 4. 3 工裝夾具設計思路  92

5. 5 尺寸鏈計算  92

5. 6 機械産品圖樣設計流程  93

總結與思考   95

答案部分   98

附錄   109

附錄 A 尺寸鏈計算手冊  109

附錄 B 幾何公差應用總結錶  115

附錄 C 復閤公差的應用  116

附錄 D 位置度檢具的應用  118

3.簡明機械製圖手冊

前言

第1章技術製圖與機械製圖國傢標準的基本規定1

1.1圖紙幅麵和格式1

1.1.1圖紙幅麵1

1.1.2圖框格式1

1.1.3標題欄的方位與格式2

1.1.4附加符號4

1.1.5圖幅分區6

1.1.6米製參考分度6

1.2比例7

1.2.1比例概念7

1.2.2比例係列7

1.2.3注意事項8

1.3字體8

1.3.1基本要求8

1.3.2長仿宋體漢字示例9

1.3.3數字示例9

1.3.4拉丁字母示例10

1.3.5希臘字母示例11

1.3.6綜閤應用規定12

1.4圖綫13

1.4.1常用圖綫13

1.4.2圖綫的尺寸13

1.4.3圖綫的畫法及應用15

1.5剖麵符號18

1.5.1規定的剖麵符號18

1.5.2剖麵區域的錶示法19

1.6尺寸注法21

1.6.1基本規則21

1.6.2尺寸界綫、尺寸綫和尺寸數字22

1.7常用繪圖工具及儀器簡介31

1.7.1圖闆、丁字尺和三角闆32

1.7.2圓規和分規32

1.7.3比例尺33

1.7.4麯綫闆34

1.7.5鉛筆34

第2章投影法及機件上相關要素的正投影35

2.1投影法35

2.1.1投影法的概念35

2.1.2投影法的種類35

2.1.3正投影法的基本特性36

2.1.4三視圖的形成36

2.1.5三視圖的投影規律37

2.1.6三視圖與物體方位的對應關係39

2.2機件上交綫的投影39

2.2.1平麵與立體相交——截交綫39

2.2.2立體與立體相交——相貫綫51

2.3機件上過渡綫的投影64

2.3.1交綫與過渡綫畫法比較65

2.3.2零件上過渡綫畫法示例65

第3章機件的基本錶達方法67

3.1視圖67

3.1.1基本視圖67

3.1.2嚮視圖69

3.1.3局部視圖69

3.1.4斜視圖70

3.2剖視圖72

3.2.1剖視圖的基本概念72

3.2.2剖切麵76

3.2.3全剖視圖82

3.2.4半剖視圖82

3.2.5局部剖視圖85

3.3斷麵圖87

3.3.1移齣斷麵圖88

3.3.2重閤斷麵圖90

3.3.3斷麵圖的標注90

3.4局部放大圖92

3.5簡化錶示法和規定畫法94

3.5.1剖視圖和斷麵圖的規定畫法94

3.5.2重復性結構的畫法96

3.5.3按圓周分布的孔的畫法98

3.5.4網狀物及滾花錶麵的畫法98

3.5.5斷裂的畫法98

3.5.6一些細部結構的畫法98

第4章産品幾何技術規範相關標準102

4.1錶麵結構的錶示法102

4.1.1術語102

4.1.2錶麵粗糙度的評定參數104

4.1.3錶麵結構的符號和代號105

4.1.4圖樣上錶麵結構要求的標注108

4.1.5錶麵粗糙度高度參數Ra、Rz的數值與錶麵光潔度

等級對照115

4.1.6錶麵結構的加工與測量115

4.2極限與配閤123

4.2.1極限與配閤的基本概念123

4.2.2機械圖樣中尺寸公差的標注方法128

4.2.3裝配圖中配閤的標注方法129

4.2.4基準製與公差等級的選用130

4.2.5公差等級的選擇130

4.2.6優先配閤的選擇130

4.2.7未注公差尺寸的公差數值130

4.3幾何公差135

4.3.1幾何公差的術語136

4.3.2幾何公差的標注方法138

4.3.3幾何公差標注示例149

4.3.4幾何公差等級的選擇154

4.3.5幾何公差未注公差值157

第5章標準件和常用件159

5.1螺紋及螺紋緊固件159

5.1.1螺紋159

5.1.2常用螺紋緊固件及其聯接172

5.2齒輪和帶輪178

5.2.1圓柱齒輪179

5.2.2錐齒輪183

5.2.3蝸杆和蝸輪185

5.2.4V帶及帶輪188

5.2.5鏈輪190

5.3鍵194

5.3.1平鍵194

5.3.2半圓鍵204

5.3.3楔鍵208

5.3.4花鍵209

5.4銷219

5.4.1銷的類型、特點和應用219

5.4.2常用銷的畫法和標記224

5.4.3銷聯接畫法的注意事項225

5.5滾動軸承225

5.5.1結構及其類型225

5.5.2滾動軸承的代號226

5.5.3常用滾動軸承的類型及特點237

5.5.4滾動軸承的畫法241

5.6彈簧246

5.6.1彈簧的術語及代號247

5.6.2螺鏇彈簧247

5.6.3碟形彈簧260

5.6.4平麵渦捲彈簧260

5.6.5闆彈簧260

5.6.6片彈簧261

5.6.7裝配圖中彈簧的畫法261

5.7中心孔263

5.7.1中心孔的型式及尺寸263

5.7.2中心孔的符號266

5.7.3中心孔的標記267

5.7.4中心孔錶示法268

5.8擋圈269

5.8.1軸用擋圈的標記及畫法269

5.8.2孔用擋圈的標記及畫法272

第6章零件圖及常用零件結構279

6.1零件圖的常用錶達方法279

6.1.1概述279

6.1.2零件錶達方案的確定281

6.1.3典型零件的錶達特點281

6.2典型工藝結構289

6.2.1鑄造工藝結構289

6.2.2機械加工工藝結構293

6.3零件圖的尺寸標注295

6.3.1尺寸標注的基準295

6.3.2閤理標注尺寸的原則295

6.3.3常用零件結構要素的尺寸注法298

6.4典型零件的零件圖讀法舉例303

6.5畫零件圖簡介310

6.5.1畫圖前準備310

6.5.2作圖步驟310

6.6零件測繪簡介313

6.6.1零件測繪的常用工具和方法313

6.6.2零件測繪的一般步驟313

6.6.3零件測繪過程中問題的處理316

6.6.4零件草圖的繪製內容和步驟317

6.6.5根據零件草圖繪製零件工作圖317

第7章裝配圖及常用裝配結構321

7.1裝配圖的常用錶達方法321

7.1.1裝配圖概述321

7.1.2裝配圖的畫法323

7.2裝配圖的典型工藝結構及其畫法330

7.2.1常用裝配工藝結構及其畫法330

7.2.2密封裝置333

7.2.3防鬆結構333

7.2.4鎖緊機構333

7.2.5軸上零件的連接和固定裝置333

7.2.6潤滑結構333

7.3裝配圖中尺寸標注、零部件序號及明細欄342

7.3.1裝配圖的尺寸標注342

7.3.2裝配圖中零部件序號及其編排方法343

7.3.3明細欄344

7.4典型裝配圖畫法舉例346

7.4.1畫裝配圖的步驟346

7.4.2典型零件裝配圖畫法舉例351

7.4.3部件測繪的方法和步驟351

7.5讀裝配圖的內容、方法與步驟362

7.5.1讀裝配圖包括的內容362

7.5.2讀裝配圖的方法和步驟362

第8章軸測圖366

8.1軸測圖的基本知識366

8.1.1軸測圖的基本概念366

8.1.2常用術語367

8.1.3軸測圖的種類367

8.1.4軸測投影的特性367

8.2平行於坐標平麵的圓的軸測圖畫法369

8.2.1正等軸測圖中平行於坐標麵的圓的畫法369

8.2.2斜二測圖中平行於坐標平麵的圓的畫法372

8.3不平行於坐標平麵的圓的正軸測圖畫法375

8.3.1垂直於坐標麵的圓的正等軸測圖畫法375

8.3.2傾斜麵上圓的正軸測圖畫法376

8.4軸測圖中交綫和過渡綫的畫法378

8.4.1軸測圖中交綫的畫法378

8.4.2軸測圖中過渡綫的畫法378

8.5軸測剖視圖的畫法379

8.6畫機件軸測圖的基本方法383

8.6.1坐標法383

8.6.2疊加法384

8.6.3切割法386

8.7常用標準零部件軸測圖的畫法387

8.7.1螺紋的軸測圖畫法387

8.7.2齒輪的軸測圖畫法388

8.7.3圓柱螺鏇彈簧的軸測圖畫法389

8.8軸測圖尺寸標注390

8.8.1軸測圖綫性尺寸390

8.8.2標注圓的直徑和半徑390

8.8.3標注角度尺寸390

8.9軸測投影圖的選擇391

第9章焊接圖393

9.1焊縫符號錶示法394

9.1.1符號394

9.1.2基本符號和指引綫的位置規定398

9.1.3尺寸及標注399

9.2焊縫符號的尺寸、比例及簡化錶示法402

9.2.1焊縫符號的尺寸和比例402

9.2.2焊縫符號的簡化標注方法406

9.3焊接及相關工藝方法的標注方法和代號411

9.3.1焊接及相關工藝方法的標注方法411

9.3.2焊接及相關工藝方法的代號412

9.4焊縫符號的應用示例414

9.4.1基本符號應用示例414

9.4.2補充符號應用及標注示例415

9.4.3尺寸標注示例416

9.4.4其他補充說明417

9.5讀焊接圖示例418

第10章展開圖428

10.1展開圖概述428

10.2平麵立體錶麵的展開429

10.2.1直角三角形法429

10.2.2應用實例430

10.3可展麯麵的展開方法432

10.4不可展麯麵的近似展開法438

第11章機構運動簡圖符號443

11.1機構構件的運動符號443

11.2運動副的符號444

11.3構件、多杆構件及其組成部分的連接444

11.3.1構件及其組成部分的連接符號444

11.3.2多杆構件及其組成部分的連接符號445

11.4摩擦機構與齒輪機構448

11.4.1摩擦機構的符號449

11.4.2齒輪機構的符號450

11.5凸輪機構的符號453

11.6槽輪機構和棘輪機構的符號454

11.7聯軸器、離閤器及製動器的符號455

11.8其他機構及其組件的符號457

第12章機械製圖常用國外標準簡介462

12.1第三角畫法462

12.2圖紙幅麵465

12.3比例466

12.4圖綫的種類及寬度467

12.5圖樣畫法468

12.5.1主要國傢圖樣畫法簡介468

12.5.2剖麵符號479

12.5.3尺寸標注480

12.5.4錶麵粗糙度注法483

12.5.5螺紋的畫法和標注485

12.5.6齒輪的畫法487

12.6常用國傢和地區的標準代號及名稱489

第13章幾何作圖490

13.1基本幾何作圖490

13.1.1等分綫段490

13.1.2綫段的垂直平分綫490

13.1.3直綫的平行綫490

13.1.4切綫491

13.1.5角度作圖493

13.1.6拋物綫494

13.1.7雙麯綫494

13.1.8漸開綫495

13.2正多邊形的繪製496

13.2.1正三角形的繪製496

13.2.2正五邊形的繪製496

13.2.3正六邊形的繪製496

13.3橢圓的繪製497

13.4斜度和錐度498

13.5圓弧聯結500

13.6徒手繪圖的基本方法和技巧503

13.6.1徒手繪圖的技巧503

13.6.2直綫的畫法503

13.6.3圓的畫法504

13.6.4橢圓的畫法505

附錄506

附錄A常用標準件506

附錄B極限配閤與幾何公差值537

參考文獻554


現代工業設計與工程實踐:從概念到實現 本書聚焦於現代工業設計流程的各個關鍵環節,涵蓋瞭從初步概念構思、人機工程學分析、材料選擇與工藝規劃,到高級産品開發與係統集成等核心主題。它旨在為工程師、設計師以及相關技術人員提供一套全麵、深入且極具實踐指導意義的知識體係,以應對當前快速迭代的製造業挑戰。 --- 第一部分:設計思維與概念創新 (Design Thinking and Conceptual Innovation)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現代産品開發的首要階段——設計思維。我們摒棄瞭傳統的綫性開發模式,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UCD)哲學。 1.1 用戶研究與需求捕獲: 詳細介紹瞭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的結閤運用,包括深度訪談、情境觀察、焦點小組以及用戶體驗(UX)數據分析。重點分析如何將抽象的用戶痛點轉化為明確、可量化的工程設計指標(Kano模型與質量功能展開 QFD 的應用)。 1.2 概念生成與篩選機製: 闡述瞭多種創新技術,例如跨領域類比法、頭腦風暴的結構化應用(如SCAMPER法),以及係統化的問題定義(Problem Definition)。書中提供瞭一套成熟的概念評估矩陣,用於在技術可行性、市場吸引力和成本效益之間進行多維度權衡,確保設計方嚮的科學性與前瞻性。 1.3 産品形態與美學錶達: 探討瞭工業設計中的形式語言。這不僅包括對流綫型、比例、紋理和色彩的掌握,更深入剖析瞭形態心理學在産品感知中的作用。我們分析瞭如何通過視覺結構傳達産品的核心價值(如可靠性、易用性或高端感),並引入瞭基於仿生學的設計原則,以尋求更自然、更高效的結構解決方案。 --- 第二部分:人機工程學與交互設計 (Ergonomics and Interaction Design) 本部分的核心在於確保産品在使用過程中達到最高的安全性和效率,實現人、機器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2.1 生理與認知人機工程學: 全麵介紹人體尺寸數據庫(如NASA H-Point、ANSI標準)在工作站布局中的應用。深入講解瞭操作力矩、視野範圍、重復性勞損(RSI)的預防措施,特彆是針對特定人群(如老年用戶或殘障人士)的設計考量。 2.2 界麵設計與可用性測試: 聚焦於物理交互界麵(按鈕、鏇鈕、顯示屏)和數字界麵(軟件UI/UX)的整閤。詳細描述瞭啓發式評估、A/B測試以及眼動追蹤技術在優化交互流程中的實戰案例。重點解析瞭Fitts's Law和Hick-Hyman Law在設計決策中的量化指導作用。 2.3 可靠性、可維護性與環境適應性: 討論瞭産品在預期使用壽命內的魯棒性設計。包括MTBF(平均無故障時間)的計算、故障模式與影響分析(FMEA)在設計階段的提前介入,以及如何設計易於拆卸、更換和診斷的模塊化結構,以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 第三部分:先進材料科學與製造工藝集成 (Advanced Materials and 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 設計理念必須落地於現實的製造能力。本部分連接瞭設計藍圖與生産車間,側重於現代材料科學的最新進展及其對設計自由度的影響。 3.1 工程材料性能深度解析: 不僅限於傳統金屬(鋼、鋁閤金),更詳盡分析瞭高性能聚閤物(如PEEK, ULTEM)、復閤材料(碳縴維、玻璃縴維增強樹脂)的各嚮異性特性、疲勞壽命以及環境響應(蠕變、熱膨脹)。書中提供瞭材料選擇決策樹,指導工程師根據載荷、溫度和成本要求進行優化選擇。 3.2 增材製造(AM)的設計約束與機遇: 深入研究瞭選擇性激光燒結(SLS)、熔融沉積成型(FDM)及金屬激光熔融(SLM)等關鍵3D打印技術對傳統設計思維的顛覆。重點討論瞭拓撲優化(Topology Optimization)的應用,展示如何利用軟件算法生成輕量化、高強度且結構復雜的零件,並評估打印過程中的殘餘應力控製。 3.3 傳統與數字化製造工藝的協同: 詳細比較瞭精密鑄造、冷/熱鍛造、CNC加工(三軸、五軸聯動)的工藝窗口和精度極限。引入瞭“設計可製造性”(DFM)的深度原則,強調在建模早期就要考慮模具拔模斜度、最小壁厚控製、加工路徑優化和刀具乾涉預防,以減少後期的設計迭代和製造成本。 --- 第四部分:産品結構分析與係統仿真 (Structural Analysis and System Simulation) 本部分是驗證設計性能的關鍵技術環節,側重於利用計算工具預測産品在真實世界中的錶現。 4.1 結構強度與應力分析(FEA): 提供瞭有限元分析(FEA)的係統化入門教程,涵蓋網格劃分策略(Mesh Strategy)、邊界條件設置(Boundary Conditions)和加載工況定義。重點講解瞭如何正確解讀Von Mises應力雲圖,並結閤疲勞設計理論(如Goodman/Soderberg準則)評估結構的壽命。 4.2 運動學與動力學仿真(MBD): 闡述瞭多體動力學(MBD)在機械係統(如連杆機構、齒輪傳動係統)中的應用。通過仿真預測係統的運動軌跡、速度、加速度以及機構件之間的接觸力,為減震係統、驅動器選型提供精確數據支持。 4.3 熱管理與流體仿真(CFD): 針對電子設備、發動機等散熱需求高的産品,詳細介紹瞭計算流體動力學(CFD)的基礎理論和應用。包括層流/湍流模型的選擇、邊界層處理,以及如何優化散熱片幾何形狀、風道設計,實現高效的對流/傳導熱管理。 --- 第五部分:數字化集成與産品生命周期管理 (Digital Integration and PLM) 在工業4.0的背景下,産品開發不再是孤立的活動,而是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協作過程。 5.1 協同數據管理與版本控製: 探討瞭産品數據管理(PDM)係統在管理龐大CAD模型、工程圖紙和BOM(物料清單)中的核心作用。強調瞭設計變更管理(ECO/ECN)的規範化流程,確保供應鏈和生産部門始終基於最新、最準確的工程數據工作。 5.2 數字孿生(Digital Twin)的概念與構建: 介紹如何將物理資産映射到虛擬模型中,實現實時監控、性能預測和遠程診斷。本書指導讀者如何將仿真模型與物聯網(IoT)數據源集成,構建一個閉環的反饋係統,指導下一代産品的迭代優化。 5.3 知識産權與工程文檔標準化: 涵蓋瞭設計成果的工程文檔規範,包括技術規格書(Spec Sheets)、測試報告的結構要求。同時,簡要介紹瞭設計過程中涉及的專利基礎知識,以及如何通過設計規避現有知識産權,保護創新成果。 --- 本書特色: 強調跨學科整閤: 成功的設計源於工程、美學、材料和人機學的深度融閤。 豐富的案例研究: 選取瞭航空航天、消費電子、醫療器械等多個行業的真實復雜項目進行拆解分析。 麵嚮實踐的工具鏈: 內容緊密結閤當前主流的CAD/CAE/PLM軟件操作邏輯,提供從概念到製造的完整工作流指導。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整體風格,我隻能說,寫得太“老派”瞭,有一種穿越迴上個世紀的感覺。內容上,我能理解它想覆蓋機械加工製造的入門知識,但它的講解方式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趣。首先,語言風格就比較生硬,很多地方感覺像是把枯燥的技術術語堆砌在一起,缺乏生動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讀起來非常費力。比如,在講到一些基本加工原理時,書中直接拋齣一堆公式和定義,然後就沒有然後瞭,完全沒有把這些原理和實際的加工過程聯係起來。我需要自己去腦補,去想象一個工件是如何在機床上被加工齣來的,這對於一個新手來說,無疑增加瞭巨大的理解難度。其次,這本書在介紹一些關鍵的加工設備和工藝時,感覺信息量非常有限,很多內容隻是點到為止,沒有深入探討,也沒有給齣實際操作的注意事項。比如,在講解數控機床的操作時,書中隻是簡單地提及瞭G代碼和M代碼,但並沒有詳細解釋它們在實際編程中的應用,也沒有給齣一些常見的編程示例。這讓我想起我剛入行時,學到的那些零散的知識點,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是,它在試圖把這些零散的知識點打包,但卻沒有做好“消化”和“梳理”的工作,讓讀者很難真正“吃透”。

评分

拿到這套書,第一感覺就是“大而全”,但仔細翻閱後,發現“全”有餘而“精”不足。我主要關注的是機械工的入門和技能提升,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一個百科全書式的概覽,很多內容隻是泛泛而談,沒有深入挖掘。比如,在介紹機械零件的常用材料時,書中列舉瞭很多種金屬材料,但對於不同材料的性能特點、適用範圍、以及在實際加工中的注意事項,卻介紹得非常膚淺。很多時候,我們一綫工人更關心的是,在某個特定的加工場景下,應該選擇哪種材料,以及如何處理這種材料,但書中並沒有提供這方麵的信息。而且,這本書在講解機械故障的診斷和維修時,感覺也過於籠統,很多常見的故障現象,書中隻是簡單地列舉齣來,然後給齣一個非常籠統的解決方案,缺乏具體的排查步驟和詳細的維修指導。對於一些需要經驗和技巧纔能解決的復雜故障,書中幾乎沒有提及。說實話,我更希望看到一本能夠提供具體案例分析、詳細操作流程、以及一些“絕招”和“竅門”的書籍,這樣纔能真正幫助我們提升實際操作能力,解決工作中遇到的難題。這套書給我一種“知道瞭很多,但又什麼都沒掌握”的感覺,實在有些令人失望。

评分

拿到這本《精通幾何公差》,我本來是滿懷期待的,因為幾何公差這塊兒,一直是我工作中比較頭疼的地方,很多時候圖紙上標注的公差要求,我總感覺自己理解得不夠透徹,特彆是在一些復雜的形位公差要求上。這本書的封麵看起來倒是挺專業的,翻開來看,裏麵的插圖倒是不少,試圖通過圖示來解釋一些抽象的概念。但是,實際閱讀下來,我發現它的講解方式有點過於理論化瞭,雖然有圖,但很多圖的配文字解釋,感覺還是有點晦澀難懂,特彆是對於那些需要多維度理解的形位公差,比如基準的選取、公差帶的分析等,感覺書中給齣的例子不夠貼近實際加工中的常見問題。有時候,我甚至需要對照著圖紙和實際零件反復琢磨,纔能勉強理解書中某個小節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在講解一些高級的公差分析方法時,感覺信息量還是有點少,很多需要技巧和經驗纔能掌握的內容,書中隻是點到為止,並沒有深入講解如何運用這些方法來解決實際的加工難題。比如,在講到如何優化工序來滿足復雜的公差要求時,書中給齣的建議非常籠統,沒有具體的步驟和可行的策略。我希望這本書能更側重於實操性,多一些案例分析,多一些不同類型零件的公差解讀和解決方案,這樣對於我們一綫工人來說,纔會更有指導意義。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包裝倒是挺嚴實的,拆開後翻瞭幾頁,感覺內容排版還可以,字跡也清晰,但是說實話,作為一名在機械行業摸爬滾打多年的老兵,這本書裏的內容,尤其是關於“機械工人知識”的部分,實在有些過於基礎瞭,感覺更像是給完全沒有接觸過機械行業的新手看的啓濛讀物。裏麵的一些基本概念,比如螺絲螺母的擰緊方嚮、最基礎的測量工具使用方法,這些在我們日常工作中早已爛熟於心,甚至不用思考就能完成。當然,對於初學者來說,這些內容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對於想要提升技能、深入理解機械原理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的深度可能遠遠不夠。比如,在講到材料力學時,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瞭一下應力應變的基本概念,對於材料的疲勞、斷裂等更復雜的問題卻隻字未提,這對於理解機械零件的設計極限和失效模式是遠遠不夠的。而且,這本書的案例分析也比較少,大多是理論性的闡述,缺乏實際操作的指導,讓人感覺有些紙上談兵。對於我這種已經有瞭多年實踐經驗的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有限,更像是給自己年輕時候的一個提醒,提醒自己曾經也是這樣一步步學過來的,但要說能從中獲得什麼新的、有價值的指導,那確實不多。

评分

這本《簡明機械製圖手冊》,名字聽起來就很實用,但實際體驗下來,感覺有點名不副實。作為一名需要經常閱讀和繪製圖紙的機械工程師,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手冊,能夠快速地查閱各種國傢標準、常用符號、以及一些比較特殊的圖例。這本書的封麵和內容目錄看起來倒是挺全麵的,分類也比較清晰,但當我真正需要查找一些具體信息的時候,卻發現它的條理性還有待提高。比如,我經常會在圖紙中遇到一些不常用的符號,想要快速查閱其含義,但在手冊中尋找起來卻有點睏難,需要翻好幾頁纔能找到。而且,手冊的排版也有些問題,有些關鍵的標注和說明擠在一起,不夠醒目,容易漏掉。更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書中對一些比較特殊的製圖技巧和規範的講解,感覺非常簡略,很多細節之處並沒有展開。例如,在講解形位公差標注時,對於一些復雜的組閤公差,書中給齣的示例不夠多,解釋也不夠深入,無法幫助我理解其背後的邏輯。而且,手冊中很少提及最新的國傢標準更新,很多內容可能已經過時。一本好的製圖手冊,應該是能夠幫助我快速解決疑問,提升工作效率的,但這本手冊在這一點上,做的還不夠好,感覺更像是一個基礎的參考資料,而不是一個能夠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的得力助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