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腦病學 9787030571083
內容簡介
《中醫腦病學》是“新編中醫臨床學科叢書”之一,旨在突齣中醫腦病特色,提高中醫腦病的臨床、科研和教學水平。《中醫腦病學》分上篇總論7章,下篇各論14章,共21章。第1章至第6章介紹中醫腦病學的概念、曆史沿革、病因病機、辨病辨證、腦病診療特點的內容,第7章介紹腦病即神經係統疾病的特殊輔助檢查。第8章至第21章介紹常見的46種疾病的概念、病因病機、臨床錶現、辨證診斷標準、鑒彆診斷、中醫分證論治、西醫專病治療、名醫經驗、其他輔助療法、病案舉例、療效評定等內容。在編寫過程中緊扣臨床實際,便於學習《中醫腦病學》的讀者掌握腦病的中醫、西醫診治要點。
圖書目錄
目錄
總前言
前言
上篇 總論
第一章 中醫腦病學的概念和研究範疇 2
第二章 腦病學發展源流 4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腦病認識啓濛 4
第二節 漢唐宋時期的腦病理論 7
第三節 金元時期腦病理論的發展 10
第四節 明清時期腦病理論的大發展 12
第五節 現代腦病理論的研究升級期 16
第三章 腦與五髒的關係 22
第四章 腦與氣血精津的關係 25
第五章 腦病常見癥狀 28
第六章 “一分為三”辨證方法 34
第七章 腦病的輔助檢查 41
第一節 腰椎穿刺和腦脊液檢查 41
第二節 神經係統影像學檢查 46
第三節 神經電生理檢查 53
第四節 頸部血管超聲檢查 65
第五節 放射性核素檢查 70
第六節 腦、神經和肌肉活組織檢查 72
第七節 基因診斷技術 74
第八節 神經係統輔助檢查的閤理使用 75
下篇 各論
第八章 神經係統變性疾病 80
第一節 運動神經元病(痿病) 80
第二節 阿爾茨海默病(呆病) 91
第九章 腦血管疾病 101
第一節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中風先兆) 101
第二節 腦梗死(缺血性中風病) 115
第三節 腦齣血(齣血性中風病) 126
第四節 後循環缺血(昏瞀) 137
第五節 慢性腦缺血(頭昏) 150
第六節 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癡呆、呆病) 158
第十章 中樞神經係統感染性疾病 171
第一節 病毒性腦膜炎(溫病、痙病) 171
第二節 結核性腦膜炎(癆病) 179
第三節 化膿性腦膜炎(春溫) 190
第四節 腦囊蟲病(癇病) 201
第十一章 中樞神經係統脫髓鞘疾病 211
第一節 多發性硬化(痿病) 211
第二節 視神經脊髓炎(痿病-視瞻昏渺) 221
第十二章 運動障礙性疾病 230
第一節 帕金森病(顫病) 230
第二節 肝豆狀核變性(顫病) 240
第三節 小舞蹈病(顫病、舞動病) 247
第四節 肌張力障礙(痙病) 253
第五節 特發性震顫(老年顫病) 258
第十三章 癲癇 264
第一節 癲癇(癇病) 264
第二節 癲癇持續狀態(癇病-發作期) 286
第十四章 脊髓病變 291
第一節 急性脊髓炎(痿病) 291
第二節 脊髓亞急性聯閤變性(痿病) 300
第三節 脊髓蛛網膜炎(痿病) 307
第四節 放射性脊髓病(痿病) 314
第十五章 周圍神經疾病 322
第一節 特發性麵神經麻痹(口僻) 322
第二節 麵肌痙攣(麵痙) 326
第三節 前庭神經炎(眩暈) 331
第四節 多發性神經病(痿病-痹病) 339
第五節 吉蘭-巴雷綜閤徵(痿病-痹病) 345
第十六章 自主神經係統疾病 354
第一節 雷諾病(痹病-脈痹) 354
第二節 原發性多汗癥(汗癥) 361
第三節 特發性直立性低血壓(眩暈-厥證) 368
第四節 紅斑性肢痛癥(痹病-熱痹) 375
第十七章 神經-肌肉接頭和肌肉疾病 381
第一節 重癥肌無力(痿病) 381
第二節 多發性肌炎(痿病、痹病) 391
第三節 周期性癱瘓(痿病) 399
第十八章 神經係統發育異常性疾病 407
腦性癱瘓(五遲、五軟、五硬) 407
第十九章 精神障礙 419
第一節 分離性障礙(癔癥)(中醫-癲狂) 419
第二節 抑鬱狀態(鬱病-抑鬱) 428
第三節 焦慮狀態(鬱病-焦慮) 436
第二十章 睡眠障礙 447
失眠(不寐病) 447
第二十一章 頭痛 456
第一節 偏頭痛 456
第二節 頸源性頭痛(頭痛) 464
第三節 鼻竇炎性頭痛(鼻淵-頭痛) 474
第四節 緊張性頭痛(頭痛) 482
參考文獻 491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