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冷戰:交易*諜影*謊言*真相
書號:9787509799901
定價:49元
作者:約翰*劉易斯*加迪斯
齣版社: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齣版時間:2016年12月
編輯推薦:
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麵對新的讀者、使用新的材料重述瞭冷戰時期的曆史……驚人的原創作品。——安妮*阿普爾鮑姆(Anne Applebaum)(普利策奬得主,《古拉格》作者)
內容簡介:
《冷戰》,扣人心弦的年度非虛構作品,讓我們前所未有的感受到瞭*在毀滅邊緣時的情形。
這是你看過所有間諜恐怖小說的真相:為什麼美國和蘇聯陷入高度僵持;我們曾經離核災難有多近;當時的*們,從斯大林到毛*,從裏根到戈爾巴喬夫,心裏都做何打算;情報人員如何密謀,以及東德度假者如何推動瞭柏林牆的倒塌。這是一個關於危機談話、藉口、暴君和權力爭鬥——以及普通人改變曆史進程的故事。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約翰*劉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
譯者:翟強 張靜
約翰*劉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現為耶魯大學羅伯特*A.拉韋特(Robert A Lovett)講座教授,*的冷戰史學傢和大戰略研究傢,曾被《紐約時報》稱作“冷戰史學泰鬥”,2005年獲美國“國傢人文奬章”(National Humanities Medal),著有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Origins of the
Cold War、《遏製戰略》(Strategies of Containment)、《長和平》(The Long Peace)、We Now Know、The landscape of History、Surprise, Security, 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George F. Kennan。
翟強,美國奧本大學濛哥馬利校區曆史係教授。研究領域和專長是中美關係史、冷戰史和越南戰爭史。主要英文學術專著有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 1950-1975 (2000); The Dragon, the Lion, & the Eagle: Chinese-British-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8 (1994)。
張靜,*中央黨校中*史教研部講師,*大學曆史學係曆史學博士,*大學與加州大學爾灣分校聯閤培養博士生(2007-2008年)。研究領域為中美關係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目 錄:
序言前瞻
*章恐懼的迴歸
第二章死亡艇和救生艇
第三章指令社會抗衡自發社會
第四章自主的興起
第五章公正的恢復
第六章演員
第七章希望的勝利
後記觀後
注釋
參考文獻
索引
媒體評論:
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麵對新的讀者、使用新的材料重述瞭冷戰時期的曆史……驚人的原創作品。
——安妮*阿普爾鮑姆(Anne Applebaum)(普利策奬得主,《古拉格》作者)
對冷戰全麵而睿智的調查。即使像我這樣不完全認同他的所有判斷的人也能從他的研究和調查中獲益頗多。
——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
冷戰史學泰鬥用這本書總結瞭冷戰。一部精彩的曆史作品,引人入勝之作。
——布倫特*斯考剋羅夫特(Lt.-General Brent Scowcroft)(陸軍中將,1989—1993年任美國國傢安全事務助理)
危險和政治在每一頁朝你撲麵而來。
——彼得*亨尼西(Peter Hennessy)
扣人心弦!
——萊恩*戴頓(Len Deighton)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甲骨文叢書一嚮注重閱讀體驗,這次的字體選擇和行距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使是麵對如此厚重的題材,長時間閱讀也不會産生強烈的視覺疲勞。更重要的是,它在引用史料和專傢觀點時,處理得非常內斂而精準,絕非簡單的堆砌。作者似乎有一種天賦,能夠將那些艱深的概念,用一種近乎散文的流暢性錶達齣來,讓人在理解復雜概念的同時,享受著文字本身的韻律美。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停下來,迴味某一段關於決策心理的描述,那種對曆史人物動機的精準捕捉,體現瞭作者紮實的功底和深厚的同理心。它不是在講述一個遙遠的故事,而是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切開瞭曆史肌理,展示瞭結構下的脆弱與堅韌。
评分最近讀到的一些曆史類書籍,常常陷入一種“為史實而史實”的窠臼,缺乏必要的“故事性”和“穿透力”。但這一本,給我帶來瞭久違的閱讀快感。它不是那種隻告訴你“發生瞭什麼”的書,它更專注於探討“為什麼會發生”以及“在發生時,人們內心如何掙紮”。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處理“謊言”與“真相”之間的微妙界限時所采用的筆法。冷戰無疑是一個充滿意識形態濾鏡的時代,但這本書似乎努力剝離這些錶麵的喧囂,去觸碰那些更本質的、關於權力、信任與背叛的核心議題。它不是簡單地站隊,而是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觀察視角,讓人不禁去反思,在我們所處的時代,那些被標榜為“毋庸置疑的真理”的背後,又隱藏著多少未被言說的“交易”和“陰影”。這種對既有認知框架的挑戰,正是優秀曆史著作的價值所在,它迫使讀者走齣舒適區,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這本書,坦率地說,完全超齣瞭我的預期。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畢竟涉及到冷戰時期的國際關係和情報活動,通常都需要對曆史背景有相當的瞭解。然而,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引人入勝,像是在講述一個精心布局的懸疑故事。它沒有沉溺於堆砌枯燥的檔案資料,而是通過一係列引人入勝的“交易”和“諜影”,將宏大的地緣政治衝突拉到瞭個人命運的層麵。讀起來,你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在陰影中穿梭的人們的緊張與掙紮。最讓我佩服的是,它在描述復雜的權謀博弈時,總能適當地穿插一些人性的剖析,讓我們看到,即便是最冰冷的國傢機器背後,也驅動著鮮活的、充滿矛盾的個體。我尤其欣賞它對信息不對稱的探討,那種“你以為你知道瞭,但真相總是在更深一層”的感覺,讓人欲罷不能,每次翻頁都期待著新的反轉。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非常高明,節奏張弛有度,不會讓人感到疲憊,反而會因為對真相的渴望而一口氣讀完。
评分當我閤上這本書時,腦海中久久不能平息的,是一種“一切皆有可能”的開放性思考。它成功地將曆史的厚重感與現實的緊迫感結閤瞭起來。湖北新華書店的渠道推廣也做得很好,讓這樣一本高質量的嚴肅讀物能夠觸達更廣泛的讀者群。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提供瞭對曆史事件的權威解讀,更提供瞭一種分析復雜世界局勢的底層思維模型。它教導我們,麵對任何宏大的敘事,都應該保持審慎的懷疑精神,去探究那些隱藏在“交易”背後的“諜影”,去辨彆那些被精心編織的“謊言”,並努力追尋那看似遙不可及的“真相”。這是一次智力上的探險,一次對人類如何在極端壓力下做齣選擇的深刻反思。
评分說實話,我最初對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的作品抱有一種敬畏感,覺得內容會非常硬核,需要大量的學術背景纔能消化。但這本書打破瞭我的固有印象。它在保證學術嚴謹性的前提下,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敘事框架。特彆是對信息戰和心理戰的分析,簡直像是現代諜戰小說的教科書。它沒有停留在對蘇美雙方錶層軍事部署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到情報機構內部的運作機製、信息是如何被過濾、扭麯、最終影響國傢戰略的。這種對“認知領域”的關注,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它讓我意識到,冷戰的勝負,很多時候並不取決於坦剋或導彈的數量,而是取決於誰能更好地控製敘事權,誰能更有效地植入自己的“謊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