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正版】地學大辭典/總主編孫鴻雁烈/科學齣版社

【官方正版】地學大辭典/總主編孫鴻雁烈/科學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鴻烈 編
圖書標籤:
  • 地學
  • 地球科學
  • 科學齣版社
  • 地質學
  • 地理學
  • 參考工具書
  • 辭典
  • 孫鴻雁烈
  • 正版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科学出版社旗舰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51955
商品编码:29428086514
包装:圆脊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页数:1832
字数:4889000

具体描述



商品參數
地學大辭典
曾用價 398.00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版次 1
齣版時間 2017年12月
開本 16
作者
裝幀 圓脊精裝
頁數 1832
字數 4889000
ISBN編碼 9787030551955


內容介紹
本書是一部綜閤性的地學大辭典,涵蓋大氣科學、地理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海洋科學等學科,以常用、基礎和重要的名詞術語為基本內容,提供簡短扼要的定義或概念解釋,並有適度展開。正文後設有便於檢索的外文索引和漢語拼音索引。

目錄
目錄
前言
凡例
一、大氣科學 1
1.1 總論 1
1.2 大氣物理學 23
1.3 大氣化學 58
1.4 動力氣象學 85
1.5 天氣學和應用氣象學 125
1.6 氣候學 171
二、地理學 211
2.1 總論 211
2.2 自然地理學 220
2.3 人文地理學 418
2.4 地理信息科學 510
三、地質學 564
3.1 總論 564
3.2 地層學?沉積學?古生物學 576
3.3 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 673
3.4 地球化學 746
3.5 構造地質學 812
四、地球物理學 869
4.1 總論 869
4.2 固體地球物理學 924
4.3 大地測量學 995
4.4 地震學 1052
4.5 空間物理學 1108
五、海洋科學 1172
5.1 總論 1172
5.2 物理海洋學 1199
5.3 化學海洋學 1280
5.4 生物海洋學 1352
5.5 地質海洋學 1423
外文索引 1509
漢語拼音索引 1680

在綫試讀
一 大氣科學
  1.1 總論
  大氣科學 [atmospheric science] 研究地球大氣特性、結構、組成、運動和發生在大氣中的各種動力、物理、化學過程的形成原因及其隨時間和空間演變規律的學科。主要包括大氣物理學、大氣化學、動力氣象學、天氣學、應用氣象學和氣候學等分支學科。主要任務是依據物理學和化學的基本原理, 運用各種技術手段和數學工具, 認識大氣運動的基本規律及其大氣圈與水圈、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之間相互作用的機理, 為天氣、氣候和環境的監測、預報、預測、預估和適應調控提供理論和方法, 揭示人類活動對天氣、氣候的影響, 揭示氣候變化的影響和響應, 以及天氣、氣候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係, 為人類社會服務。17~18 世紀, 它開始由單純定性的描述進入可以定量分析的階段。19 世紀以前, 它隻是地理學的一個分支, 主要描述地方的氣候狀態。20 世紀初, 隨著氣象要素觀測儀器的發展、氣象理論的日益成熟, 以及生活和生産活動的需要, 纔從地理學中分離齣來, 形成獨立的學科——氣象學。20 世紀中葉, 隨著衛星探測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逐步發展, 現代數學、物理學、化學的引入, 研究領域得到不斷拓展, 於是氣象學發展成為大氣科學。20 世紀90 年代以來, 隨著全球觀測係統的形成, 其重點朝嚮涉及物理過程的更小空間和時間尺度, 以及涉及氣候環境變化和預報的更大尺度的趨勢發展; 隨著大氣環境問題的突齣和人類活動空間的擴展, 以及地球係統科學的建立和成熟, 該學科更加關注大氣化學和日地過程的研究, 更加緊密地與地球科學其他分支和全球變化研究交叉融閤。中國的大氣科學研究始於20 世紀50 年代, 由於建立瞭係統的氣象觀測網, 並且在大氣科學各個分支學科的創建、研究深度和研究規模都有瞭較大發展, 從而形成瞭中國現代大氣科學的基本體係。20 世紀50 年代, 有天氣學、大氣動力學、數值天氣預報、氣候學、農業氣象學、雲降水物理學及大氣臭氧等研究; 60 年代開始有大氣電學與大氣探測技術的發展, 包括大氣遙感領域的開拓;70 年代有大氣汙染、中尺度氣象學、大氣邊界層物理、衛星氣象和大氣化學研究; 80 年代氣候變化的研究受到重視。中國大氣科學經60 餘年的發展壯大, 與世界大氣科學一樣, 已由經驗、定性的描述性科學全麵發展成為以數理化理論與新技術為基礎的定量科學。(林海)
  氣象學 [meteorology] 研究地球大氣的物理、化學和動力過程, 包括有關在大氣-地球交界麵上對陸地和海洋的影響的學科。它是大氣科學的前身。主要研究對象是大氣的組成、結構和運動。主要目的在於完整地認識和準確地預報天氣現象。其分支學科有大氣物理學、大氣化學、動力氣象學、天氣學、應用氣象學和氣候學等。隨著生産的發展, 其應用日益廣泛, 相繼齣現海洋氣象學、水文氣象學、航空氣象學、農業氣象學、城市氣候學、森林氣象學、汙染氣象學等學科。現代科學技術在氣象學領域的應用又齣現新的分支學科, 如雷達氣象學、衛星氣象學、宇宙氣象學等。它是一門和生産、生活密切相關的涉及許多學科的應用科學。隨著研究領域的擴大, 20 世紀60 年代它已發展成為大氣科學。(林海)
  中尺度氣象學 [mesometeorology] 研究中尺度天氣係統和天氣現象的學科。氣象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主要研究颱風、雷暴、颮綫、鋒麵等強對流天氣過程的結構、物理成因及強天氣預報, 它與許多嚴重的災害性天氣有十分密切的聯係。還研究一些其他天氣現象或天氣係統, 如山脈背風波、海陸風、強斜壓區、高低空急流中的風速中心、熱島效應和嚴重空氣汙染區等。這些問題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林海)微氣象學 [micrometeorology] 研究水平尺度在一二韆米以下近地麵的大氣現象和過程的學科。有時專指大氣邊界層內的氣象學。其研究對象是, 在不同氣象、地錶甚至人類活動條件下, 邊界層的狀態結構及其演變, 主要研究地錶與大氣的相互作用及其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它在現代氣候、大氣環流、中小尺度天氣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林海)
  大氣聲學 [atmospheric acoustics] 研究大氣聲波現象及其産生機製和各種聲源的聲波在大氣中的傳播規律的學科。當前主要研究地球和大氣中的一些特殊現象, 如颱風、雷暴等強烈天氣現象, 以及地震、火山爆發等與大氣聲波信號的相互聯係及其相應的聲學遙感方法。(林海)
  大氣電學 [atmospheric electricity] 研究電離層以下大氣中發生的各種電學現象及其生成和相互作用的物理過程的學科。主要包括晴天電學、雷暴電學和閃電物理, 是大氣物理學中一個較為成熟的領域。(林海)
  雲物理學 [cloud physics] 釋文見大氣科學大氣物理學同名詞條。(林海)
  雲降水物理學 [cloud precipitation physics] 即雲物理學。(林海)
  城市氣候學 [urban climatology] 以城市氣候為研究對象, 研究城市氣候的現象、機理及改善途徑的學科。城市氣候是在區域氣候的背景上, 經過城市化後, 在下墊麵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 形成的一種異於城市周圍地區的局地氣候。它是城市規劃、城市建築、城市生態調控、城市環境保護、能源使用、城市醫療保健和城市災害預防等的基礎。(林海)
  城市氣候 [urban climate] 見城市氣候學。(林海)
  極地氣象學 [polar meteorology] 研究南北極地區的大氣運動狀況和大氣物理化學過程等氣象問題的學科。極地終年冰雪覆蓋, 接受太陽輻射少, 而地轉偏嚮力*大, 因此,研究極地氣象對瞭解大氣特性具有重要意義。極地氣鏇、極地反氣鏇、極鋒等天氣係統, 極地輻射平衡和能量平衡, 極地臭氧等大氣成分變化是極地氣象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早在17世紀, 北極地區已有氣象考察。自18 世紀發現南極大陸後, 各國的小規模探險活動, 獲得瞭南極地區一些片斷的氣溫和風速的記錄。從1957~1958 年國際地球物理年對南極進行大規模的考察之後, 對南極大陸開始瞭比較係統的氣象觀測。中國於1985 年和1989 年在南極建立瞭中國南極長城站和中山站,為開展南極實地氣象考察和研究創造瞭條件。特彆是中國南極中山站建立後, 我國南極考察研究的重點, 由以考察站建設為主, 轉嚮以開展極地科學研究為主。1999 年7~9 月中國組織首次北極北冰洋科學考察, 圍繞全球變暖對北極地區氣候和環境的影響開展研究。極地氣象科學考察與研究是近30年來在中國有較大進展的科學領域, 通過研究, 對極地與全球變化的關係有瞭初步認識。特彆是在極地天氣氣候特徵及氣候變化時空多樣性、極地考察業務天氣預報和災害性天氣的研究、極地海冰變化的診斷和模擬、極地邊界層物理和海冰氣相互作用、極地大氣環境對東亞環流和中國天氣氣候的影響、極地大氣化學的觀測研究等方麵取得瞭重要成果。(林海)
  小氣候學 [microclimatology] 研究小氣候的形成、分布特徵和變化的學科。小氣候是由於下墊麵的不均一性以及人類和生物活動所産生的近地麵大氣層和土壤上層中的小範圍內氣候, 通常指一定的自然景觀和大氣候背景下産生的局地氣候。(林海)
  小氣候 [microclimate] 由於下墊麵的不均一性以及人類和生物活動所産生的近地麵大氣層和土壤上層中的小範圍內氣候。通常指一定的自然景觀和大氣候背景下産生的局地氣候。(林海)
  物候學 [phenology] 釋文見地理學同名詞條。(林海)
  冰川學 [glaciology] 釋文見地理學同名詞條。(林海)
  海岸帶 [coastal zone] 釋文見海洋科學同名詞條。(林海)
  海岸帶氣象學 [coastal meteorology] 又稱海岸帶區域氣象學。研究海岸帶各種氣象問題的學科。主要包括海岸帶氣象觀測和試驗、海岸帶區域的天氣分析和預報, 以及陸海氣相互作用的研究。由於海岸帶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場所, 因此它的研究成為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林海)
  海岸帶區域氣象學 [meteorology of coastal zone]即海岸氣象學。(林海)
  大氣 [atmosphere] 又稱大氣圈、大氣層。圍繞地球的空氣層。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所形成的包層。地球大氣的質量約為5.14×1018kg, 僅占地球總質量的百萬分之一。低層大氣以氮、氧為主, 有少量惰性氣體, 以及水汽、臭氧、二氧化碳、其他痕量氣體和懸浮的固體、液體顆粒物, 這些物質的濃度與大氣汙染狀況有關。大氣圈、水圈、冰凍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是共同構成地球氣候係統的五大圈層, 對地麵的物理狀況和生態係統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和作用。作為地球主要能源的太陽輻射經過大氣層傳輸到地麵時,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吸收、散射和衰減作用在地球輻射平衡中起關鍵作用。低層大氣由於地麵非均勻加熱和水汽相變, 形成各種不同性質和尺度的天氣過程, 伴隨齣現各種天氣現象(如雲、降水、雷電、風暴等)。現代大氣是由原始大氣經過漫長的大氣演化過程而形成的。在垂直方嚮上, 它有各種不同的分層方法: 按溫度隨高度的分布特徵, 可分為對流層、平流層、中間層、熱層和外層; 按大氣成分的均勻性, 可分為均質層和非均質層; 按氣體的電離狀況與受地磁作用, 可分為中性層、電離層和磁層。(周詩健)
  大氣圈 [atmosphere] 即大氣。(周詩健)
  大氣層 [atmosphere] 即大氣。(周詩健)
  對流層 [troposphere] 按溫度隨高度變化的熱力性質而劃分齣的大氣層。五層大氣的*低一層。整層厚度隨緯度和季節而變化, 由地麵算起, 中緯地區平均10~12km, 赤道地區16~18km, 兩極地區7~10km, 夏季對流層的上界要高於鼕季。大氣層中該層*淺薄, 但卻集中瞭整個大氣質量的75%以上和90%以上的水汽。它有三大特徵: ①溫度隨高度平均以6.5℃/km 的速率嚮上遞減, 至對流層頂處已降至-60~-50℃;②除水平運動外, 大氣還有強烈的對流運動, 使得高低層的空氣充分交換, 因而近地麵的熱量、水分和氣溶膠等易於嚮上輸送; ③由於水分充沛和對流強烈, 能夠成雲緻雨, 成為各種天氣現象(如龍捲、冰雹、雷電、暴雨、氣鏇等)活動的舞颱。因此, 該層與人類生活和生産活動緊密相關。(周詩健)
  對流層頂 [tropopause] 對流層與平流層之間的過渡層。其厚度為數百米至1~2km, 氣溫隨高度近於不變或逆增。其高度隨緯度和季節變化大, 一般赤道地區高約17km, 極地附近高約9km, 夏季高於鼕季, 白天高於夜間。其主要特徵是氣溫的垂直遞減率變小或成等溫型, 甚至逆溫型, 對氣流的上升運動有阻擋作用。由於層內層結十分穩定, 對垂直氣流有阻擋作用, 所以對流層內上升的水汽、氣溶膠等多聚集其下,造成能見度差的情況; 對流層內發展旺盛的積雨雲頂, 由於該層頂的阻擋作用, 常被削成平坦砧狀。它的高度由赤道嚮兩極逐漸降低, 有時它不是一個連續界麵, 而成為分立的、重疊的、多重的形式。(周詩健)
  特性層 [significant level] 反映探空站上空大氣層結構特徵有顯著變化的層次。與標準等壓麵不同, 它根據探空資料溫、濕度隨高度變化的情況按規定來選取, 一般常選取地麵層, 對流層頂, 高空探測的終止層, 等溫層和逆溫層的起始點和終止點, 溫度梯度和濕度梯度的顯著轉摺點, 溫度失測層內的起始點與終止點等。(周詩健)
  均質層 [homosphere] 地麵到85km 高度之間大氣成分及其比例保持定常不變的大氣層。此層中垂直湍流活動較強, 上下層氣體能夠充分混閤, 從而整層中大氣組成(除水汽、二氧化碳、臭氧等有微小變化的次要成分外)及其比例不隨高度變化, 大氣氣體相對分子質量也保持不變。(周詩健)
  非均質層 [heterosphere] 從均質層頂(通常110km)嚮上的大氣層。此層中大氣成分及其比例隨高度的變化而發生變化, 但由於垂直湍流活動較弱, 而分子擴散引起的輕重分子分離漸占主導地位, 所以隨高度增大, 較輕氣體所占成分也變大, 大氣氣體相對分子質量也隨高度的增大而減小。(周詩健)
  均質層頂 [homopause] 均質層與非均質層之間的過渡層。其距地麵高度為85~110km, 層中分子氧開始離解為原子氧。(周詩健)
  低層大氣 [lower atmosphere] 距地麵高度 10~15km以下的大氣層。包含對流層和平流層低層, 大多數天氣現象齣現在其中, 與人類生活、生産活動密切相關, 也是人類研究得*多的大氣層次。它常被用在與高層大氣相對應的場閤, 範圍並無嚴格限定, 有時也常指對流層低層。(周詩健)
  高層大氣 [upper atmosphere] 距地麵85km 高度以上的大氣層。此範圍內無常見的天氣現象, 主要發生氣輝、夜光雲以及高緯地區的極光現象等。按熱力性質, 它可分為熱層和外[逸]層; 按電離性質, 分為電離層和磁層。從大氣成分來看, 已由均勻混閤狀態(均質層)過渡到擴散平衡, 重力分離,形成瞭重成分在下, 輕成分在上的非均質層。其定義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變化, *初相對於氣球探空的低層大氣而言, 30km以上就屬於高層大氣; 而後由於中層探測研究的發展, 則形成瞭低層大氣、中層大氣和高層大氣的區間劃分。(周詩健)
  熱層頂 [thermopause] 熱層的頂部。在400~500km高度的位置, 也是外層的底部。(周詩健)
  外[逸]層 [exosphere] 又稱散逸層。距地麵500km 以上的大氣層, 高度可達2000~3000km。它是大氣*高層, 是大氣圈與星際空間的過渡帶。該層內熱力學溫度很高, 空氣十分稀薄, 空氣分子間距可達數百米, 受地球引力場的約束很弱,一些高速運動的空氣分子可以掙脫地球引力和其他分子的阻力散逸到太空中。(周詩健)
  散逸層 [exosphere] 即外[逸]層。(周詩健)
  電離層 [ionosphere] 釋文見地球物理學同名詞條。(周詩健)
  磁層 [magnetosphere] 地球上1000km 到大氣頂界之間的稀薄電離氣體層。層內電子和離子的運動受地磁場支配。它是地球周圍被太陽風(太陽日冕因高溫膨脹, 不斷拋射到行星際空間的等離子體流)包圍並受地磁場控製的區域。它與大氣層一樣, 隨著地球繞太陽公轉。在太陽風的壓縮下地球磁力綫嚮背著太陽一麵的空間延伸得很遠, 形成一條長長的磁尾。它由磁層頂、等離子體層、中性片、磁尾和等離子體片等部分組成。太陽風-磁層-電離層-高層大氣之間的耦閤過程對日地關係的研究有重要作用。(周詩健)
  磁層頂 [magnetopause] 磁層的外邊界, 也是地球大氣的上邊界。其嚮陽一側約呈一橢球麵, 地球位於它的一個焦點上, 背陽一側是略扁的嚮外略張開的圓筒形。其兩側帶電粒子的密度和溫度等都有明顯差異。根據太陽風動壓力和磁層頂內側磁壓力相等的平衡條件來確定其位置和形狀。在平衡太陽風情況下, 它在日地連綫上離地心的距離約為10 個地球半徑, 在兩極離地心的距離為13~14 個地球半徑。(周詩健)
  導電層 [electrosphere] 由距地錶幾十韆米高度起擴展至電離層的大氣層。此層中電導率很高, 以至該層是等電位層。(周詩健)
  電集流 [electrojet] 曾稱電急流。在電離層內(100~150km 高度範圍)齣現的電流密度很大的強電流帶。其寬度為幾個緯度。它有兩種類型: 一類位於磁赤道上空, 南北兩側寬約150km 的狹長條帶內, 因為沿磁赤道方嚮的電導率很高, 所以産生瞭一支始終存在著的嚮東流動的強電流, 稱為赤道電集流; 另一類位於高磁緯區上空, 與極光齣現相關聯,稱為極光帶電集流, 雖然任何緯度都可以有電離層的水平電流, 但赤道和高磁緯區由於電導率和水平場強都很大, 所以齣現瞭電集流。(周詩健)
  電急流 [electrojet] 電集流的舊稱。(周詩健)
  赤道電集流 [equatorial electrojet] 見電集流。(周詩健)
  極光帶電集流 [auroral electrojet] 見電集流。(周詩健)
  等離子體層 [plasmasphere] 釋文見地球物理學同名詞條。(周詩健)
  等離子體層頂 [plasmapause] 釋文見地球物理學同名詞條。(周詩健)
  塵埃層頂 [dust horizon] 被低空逆溫所限製的塵埃層的頂部。對著天空背景由上方觀測時, 它具有地平綫的外貌。此時, 真正的地平綫經常被塵埃層所遮擋, 類似的情況有霧層頂、煙塵層頂。(周詩健)
  榮格氣溶膠層 [Junge aerosol layer] 又稱平流層氣溶膠層。在平流層下部15~25km 高度上經常觀測到的高粒子濃度的峰值區。粒子半徑範圍為0.1~1.0μm。一般而言, 氣溶膠粒子濃度隨高度而減小, 但在平流層的20km 高度範圍卻反常增加齣現峰值, 它可能是火山噴齣物氣體在平流層中經氧化成固體而形成的。這些硫酸鹽粒子形成的氣溶膠層雖然在大氣氣溶膠中所占比例隻有百分之幾, 但對全球氣候變化卻有重要影響。(周詩健)
  平流層氣溶膠層 [stratosphere aerosol layer] 即榮格氣溶膠層。(周詩健)
  對流抑製能 [convective inhibition (CIN) ] 大氣中一個氣塊為瞭産生對流所必須剋服的能量壁壘, 它等於該氣塊垂直假絕熱地由原始高度抬升到自由對流高度(LFC)所需要的能量。在熱力學的T-lnp 圖上, 它對應於LFC 之下的一塊負麵積, 它代錶對於條件性不穩定氣塊, 為瞭達到LFC 所必須做的功。如果一個氣塊有利於對流發展的因子都足夠大, 而它在熱力學圖上的CIN 麵積又足夠大, 則不可能形成深對流。(周詩健)
  地球大氣 [earth’s atmosphere] 釋文見地球物理學同名詞條。(周詩健)
  標準大氣 [standard atmosphere] 又稱參考大氣。在遵從理想氣體定律和流體靜力學方程的條件下, 假設的一種大氣溫度、壓力、密度的垂直分布。它是一種模式大氣, 大緻地映瞭中緯度大氣的年平均狀態。大氣標準通常由國傢計量部門製定, 並為大傢所公認和共同使用。它的典型用途為: 飛機與空間飛行器的性能計算和設計、遙感探測的背景大氣、壓力高度標準、導彈製錶及氣象製圖基準等。常用標準大氣有1976 美國標準大氣、國際民航組織(ICAO)標準大氣、國際標準化組織(ISO)標準大氣等。它們在50km 以下是相同的。我國在建立自己的標準大氣前, 係使用1976 美國標準大氣,並以其30km 以下部分作為國傢標準。(周詩健)
  均質大氣 [homogeneous atmosphere] 假設密度不隨高度變化的一種模式大氣。假設所有高度上的空氣密度(ρ)都一樣, 而海平麵氣壓又與真實大氣中海平麵氣壓(p)相等的理論上的大氣。即p=ρgH, 這裏g 為重力加速度, H為大氣高度。在均質大氣中, 其溫度直減率稱為自動對流直減率, 約為3.4℃/100m。地球上均質大氣的總厚度(H=p/ρg)約為8km, 相當於整個氣柱的大氣壓縮在其中。(周詩健)
  自動對流直減率 [autoconvective lapse rate] 見均質大氣。(周詩健)
  絕熱大氣 [adiabatic atmosphere] 在整個路徑上氣溫都遵循乾絕熱過程的一種模式大氣。絕熱大氣的溫度隨高度增加而遞減, 約為9.8 K/ km, 稱為乾絕熱遞減率。實際大氣中有水汽存在, 上升過程中由於水汽凝結釋放的熱量使得濕空氣的垂直遞減率遠小於乾絕熱遞減率。(周詩健)
  等溫大氣 [isothermal atmosphere] 假設溫度(或虛溫)不隨高度變化、氣壓隨高度呈指數降低的一種模式大氣。其中, 任意兩高度(ZA, ZB)間的厚度僅由這兩層氣壓(PA, PB)比值的對數所確定, 寫為ZB-ZA-Rd Tv /g× ln(PA/PB), 式中, Rd 是乾空氣氣體常數, Tv 是虛溫(K), g 是重力加速度。等溫大氣用於估計氣層厚度較為方便。當氣壓趨於0 時大氣的上界是無限的。(周詩健)
  大氣標高 [atmospheric scale height] 隨高度增加氣壓減小到起始高度氣壓的1/e 時的高度增量(e = 2.718)。標高是一個長度, 用來比較同一物理量在不同環境中的減少率,標高越大, 物理量改變的幅度越小。假設大氣處於熱力學平衡之中(即設為等溫大氣), 則大氣標高H可寫為H= Rd T/g, 式中,Rd 為乾空氣氣體常數, g 為重力加速度, T 為大氣絕對溫度, 當T=273K 時H 近似為8km。(周詩健)
  行星大氣 [planetary atmosphere] 太陽係中各個行星的大氣圈, 某些情況下也特指地球的大氣圈。隨著人類探測技術的發展, 對各個行星大氣的探測和理論研究也相應開展,有利於認識地球大氣的形成和演變。現在已知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有濃厚的大氣, 主要成分是氫和氦, 它們可能是在形成後就保存下來的原始大氣。類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的原始大氣都在漫長的曆史演變中散逸到星際空間瞭, 現在的大氣主要是從內部排齣或俘獲的次生大氣,其中, 地球大氣的主要成分為氮、氧、水汽和氬, 金星、火星大氣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碳, 水星錶麵基本沒有大氣。(周詩健)
  多元過程 [polytropic process] 大氣中可能齣現的多種過程的總稱。這些可能齣現的過程可用一個簡單的物理假設來描述, 即加熱(dQ)與溫度變化(dT)成正比。不同的比例係數C 就規定瞭不同的特殊過程, 稱dQ=C dT 的過程為多元過程。例如, C=0 時為絕熱過程, C=Cv(定容比熱)時為等容過程,C=Cp(定壓比熱)時為等壓過程, 而C=∞時dT=0, 則為等溫過程。(周詩健)
  等溫過程 [isothermal process] 物質係統在溫度保持不變的情況下所進行的各種物理或化學過程。在該過程中, 係統與外界處於熱平衡狀態。對理想氣體而言, 其氣體壓強P和體積V 的乘積不變, PV=恒量。理想氣體的內能僅僅是溫度的函數, 所以等溫過程中內能不變。(周詩健)
  絕熱過程 [adiabatic process] 物質係統同外界沒有熱交換的情況下所進行的各種物理或化學過程。為瞭進行理想的絕熱過程, 係統必須被理想的熱絕緣體所隔離。若氣體在極短時間內壓縮或膨脹, 則此過程可近似當作絕熱過程。氣象學中, 當一氣塊升降時, 由於體積和壓強改變很快, 它和四周空氣來不及充分交換熱量, 因此氣塊的升降過程可近似地看作絕熱過程。(周詩健)
  正壓大氣 [barotropic atmosphere] 等壓麵和等密度麵(或等溫麵)不相互斜交的一種模式大氣。其等壓麵、等密度麵和等溫麵是重閤的, 因此在等壓麵上, 水平溫度梯度為零,熱成風也為零。等壓麵上各點的溫度相同, 兩個等壓麵之間的厚度也處處相同, 等壓麵彼此是平行的, 而且等壓麵上的風也一樣。據此, 可以用某一等壓麵上的運動狀態代錶整層大氣的運動狀態。由於它具有這種特性, 因此氣象研究常假設正壓大氣以簡化計算。(周詩健)
  斜壓大氣 [baroclinic atmosphere] 等壓麵和等密度麵(或等溫麵)相互斜交的一種模式大氣, 即密度ρ 的分布依賴於氣壓P 和溫度T 的大氣, 可寫為ρ=ρ(T, P) 。等壓麵上的等溫綫越密集(溫度梯度越大), 斜壓性越強; 反之, 等壓麵上的等溫綫越稀疏(溫度梯度越小), 斜壓性越弱。所以, 在斜壓大氣中纔有熱成風, 有地轉風隨高度的變化。大氣中斜壓性較強的區域, 常伴有運動狀態的急劇變化或帶來強烈的天氣變化。例如, 在斜壓大氣中, 天氣係統既有水平變化, 又有一定的垂直結構。大氣的運動狀態在不同高度上並不一緻, 因此, 絕不能像正壓大氣那樣用一個層次的狀態來概括整個大氣層的情況。(周詩健)
  大氣雜質 [atmospheric impurity] 不屬於空氣的正常組成成分, 而數量變動較大的粒子或氣體。大氣中除瞭主要氣體成分之外, 還有很多的液體和固體雜質、微粒, 它們來源於火山噴發、塵沙飛揚、物質燃燒、海水濺沫蒸發後的鹽粒等, 還有細菌、微生物、植物的孢粉等, 它們或可統稱為大氣氣溶膠。這些大氣雜質對太陽輻射、大氣能見度、成雲緻雨等大氣物理和天氣過程及人類健康等都有一定影響。(周詩健)
  大氣離子 [atmospheric ion] 大氣中荷電的分子和氣溶膠粒子。主要分小(輕)離子和大(重)離子兩種: 通常的小離子為幾個中性分子聚集在一個離子周圍而形成, 其半徑為10–4~10–3μm, 小離子附著到大得多的中性氣溶膠離子上就形成大離子(10–2~10–1μm)。大氣的導電性主要取決於小離子。它主要由大氣和地球內的放射性物質及宇宙綫的作用而産生。同一種符號的大離子和小離子濃度在海洋上空每立方厘米中分彆約為200 個和700 個, 在鄉村上空每立方厘米中分彆約為2000 個和600 個, 城市上空則為20 000 個和100 個, 說明氣溶膠越多處大離子越多, 海陸上空, 正、負離子濃度相差不大,但正離子稍多, 比值約為1.2。大氣中的負離子對改善自然環境、淨化空氣有一定作用, 負氧離子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有益於人類健康, 從而引起人們關注。(周詩健)
  大氣質量 [atmospheric mass] 覆蓋地球的大氣圈的總質量, 其值約為 5.14×1018kg。該值等於單位氣柱的大氣質量乘以地球錶麵積, 在大氣光學研究中, 它指天頂方嚮的大氣光學厚度, 將此取為比較單位, 而來自天頂距Z 方嚮的大氣光學質量則等於該光綫穿過大氣層到達海平麵的路徑長度與穿過整層大氣的垂直距離之比。比值是無量綱數。常稱為相對光學質量。(周詩健)
  空氣質量 [air quality] 大氣環境質量的優劣程度。它主要判斷大氣受人為汙染的程度和人類生活宜居的情況, 來自固定和流動汙染源的人為汙染物排放大小是影響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城市的發展密度、地形地貌、天氣狀況等也是重要影響因素。它根據《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用空氣質量指數來定量錶徵。(周詩健)
  大氣懸浮物 [atmospheric suspended matter] 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粒子和液態小滴等物質。由於來源和形成不同, 其形狀、密度、粒徑大小等物理性質和化學組成有很大差異。大氣中顆粒物的粒徑從0.001μm 到1000μm 以上。一般粒徑大於50μm的顆粒物受重力作用很快沉降地麵, 在大氣中隻能滯留幾分鍾到幾小時。粒徑小於100μm 的顆粒物統稱為總懸浮顆粒物, 其中, 粒徑小於10μm 的稱為可吸入顆粒物,粒徑小於2.5μm 的稱為細顆粒物。大氣懸浮物, 尤其是可吸入顆粒物能吸入人體肺部, 多種有機化閤物和有毒成分的多種金屬也可隨之侵入人體, 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和心髒病等。此外, 大氣懸浮物還會降低大氣能見度和減弱太陽輻射, 對天氣氣候産生較大影響。(周詩健)
  空氣質量指數 [air quality index (AQI) ] 定量描述空氣質量狀況的無量綱指數。利用它可以直接評價大氣環境質量狀況, 並指導空氣汙染的控製和管理。根據新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 3095—2012), AQI 通過5 種主要汙染物(地麵臭氧、顆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排放濃度按指數值來分類, 當類彆為優(綠色、0~50)、良(黃色、51~100)時, 一般人群都可以正常活動。當類彆為輕度汙染以上時, 即三級輕度汙染: 橙色, 101~150; 四級中度汙染: 紅色,151~200; 五級重度汙染: 紫色, 201~300; 六級嚴重汙染: 褐紅色, 300 以上。各類人群就要關注建議采取的措施, 作為安排自己生活與齣行的參考。(周詩健)
  大氣潮 [atmospheric tide] 又稱大氣潮汐、大氣振蕩。類似於海洋潮汐的大氣全球尺度的周期性振蕩。由太陽的引力和熱力作用及月球的引力作用引起的大氣壓力的周期性漲落現象。大氣潮汐的氣壓觀測資料錶明, 它可以分解為8h、12h 和24h 等周期的分量, 其中以半日周期(12h)*強。太陽造成的大氣潮汐遠比月球要大, 這主要歸因於太陽對大氣的周期性加熱, 引起大氣以十分接近於潮汐周期的自由周期的共振。大氣振蕩也可以在大氣的風、溫度、密度等要素的規則振蕩中檢測齣來。因為它在密度隨高度減小的大氣中傳播, 所以其振幅將隨高度指數而增大。在地麵上錶現為氣壓小而有規則的變化, 在高層則錶現得很明顯。大氣潮汐形成瞭由低層嚮高層輸送能量的重要機製, 並且主導著中間層和熱層下層的動力學運動, 所以瞭解大氣潮汐對瞭解整體大氣是重要的,為瞭監測和預報大氣中的變化, 大氣振蕩的模擬和觀測也是必要的。(周詩健)
  大氣潮汐 [atmospheric tide] 即大氣潮。(周詩健)
  大氣振蕩 [atmospheric oscillation] 即大氣潮。(周詩健)
  大氣光 [airlight] 大氣分子和小粒子(通常不包含霧和雨滴)在準地平視綫方嚮産生的散射光。不同於起源於高層大氣的氣輝。在晴朗或少雲天氣時, 主要是一次散射的陽光,但也包含來自雲、地錶和晴空的多次散射光。當霾濃度增加時, 它在地平附近的輻照度增大, 由此減少瞭遠方物體的對比度, 使能見度降低。在水平光學厚度足夠大時, 能使對比度降至視覺感閾之下, 於是物體就不能從周圍環境中被辨認齣來。大氣光與繪圖中以濃淡顯示遠近的空間透視法相關聯, 因為大氣光造成瞭隨著物體距離的增加, 它的對比度減少。(周詩健)
  大氣溫室效應 [atmospheric greenhouse effect] 由於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通過對長波輻射的選擇性吸收而阻止地錶熱量耗散, 所造成的地錶增溫現象。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嚮地麵, 使地麵增溫而放齣地球長波輻射, 這些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所吸收, 從而使地球大氣變暖。這時大氣就像溫室的玻璃, 使太陽光射入, 而又不讓地麵上的暖氣逸齣。這種單嚮通過熱量的性質使得地球上的溫度比沒有大氣存在時提高瞭30~40°C。人類活動頻繁使溫室氣體含量增多, 溫室效應加強, 引起全球氣候變暖, 由此將産生一係列嚴重後果, 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周詩健)
  氣象要素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錶徵一定地點和時間的大氣過程和天氣現象的各種物理或化學變量。具體包含三方麵內容: ①直接錶徵大氣狀態的參數, 如錶示大氣性質的溫度、氣壓和濕度, 錶示大氣運動狀態的風速和風嚮,等。②錶徵大氣環境的參數, 如土壤和海錶溫度、降水和蒸發、太陽輻射、地球和大氣的長波輻射等。③大氣中各種天氣現象(如雲、霧、雨、雪、冰雹、雷電、風暴等)的參數。這些氣象要素通過氣象颱站的直接觀測, 以及探測、接收、分析各種方法獲得的結果而取得, 它們是天氣預報和大氣研究的基礎資料。(周詩健)
  氣溫 [air temperature] 錶徵空氣冷熱程度的物理量。由暴露於空氣中而又不受太陽直接照射的溫度錶測定。地麵氣象觀測規定, 在百葉箱中距地麵1.5m 高度上測得的空氣溫度, 單位用攝氏度(℃)錶示。它是氣象觀測中的常規要素之一,錶徵一個地區冷熱狀況特徵的*基本氣象要素, 在生産、生活、經濟建設和規劃及理論研究中都不可或缺。(周詩健)
  濕球溫度 [wet-bulb temperature] 暴露於空氣中而又不受太陽直接照射的濕球溫度錶(溫度計水銀球包裹有含水棉芯, 並有一定流速的空氣吹過棉芯)上所讀取的溫度數據。由於水汽蒸發耗熱, 因此濕球溫度小於乾球溫度, 它等於乾球溫度下降到其水汽壓等於飽和水汽壓時的溫度。(周詩健)
  乾球溫度 [dry-bulb temperature] 暴露於空氣中而又不受太陽直接照射的乾球溫度錶上所讀取的溫度數據。可以代錶當時當地的大氣溫度。(周詩健)
  *高溫度 [maximum temperature] 某地在一定時段內測得的溫度極大值。常用的有日*高溫度、月*高溫度和年極端*高溫度。日*高溫度可用*高溫度錶測量得到, 錶示一日中齣現的*高溫度值。月*高溫度則是該月中那個*大的日*高溫度。年極端*高溫度則是該年12 個月中那個*大的月*高溫度。晴朗無風天氣, 日*高溫度常齣現在當地正午之後的1~2 h。(周詩健)
  *低溫度 [minimum temperature] 某地在一定時段內測得的溫度極小值。常用的有日*低溫度、月*低溫度和年極端*低溫度。日*低溫度可用*低溫度錶測量得到, 錶示一日中齣現的*低溫度值。月*低溫度則是該月中那個*小的日*低溫度。年極端*低溫度則是該年中那個*小的月*低溫度。日*低溫度齣現在清晨日齣前後, 而年極端*低溫度在中高緯內陸地區常以1 月為*低, 海洋上以2 月為*低。(周詩健)
  相當溫度 [equivalent temperature] 使T 溫度氣塊內所含水汽通過各種過程用於加熱氣塊而達到的氣塊溫度(Te)。常用兩種過程: 一是等壓過程, 得到等壓相當溫度(Tep); 二是絕熱過程, 得到絕熱相當溫度(Tea); 後者大於前者(Tea>Tep)。(周詩健)
  絕熱相當溫度 [adiabatic equivalent temperature]又稱假相當溫度。濕空氣微團先經乾絕熱過程膨脹到飽和, 再經假絕熱過程使水汽全部凝結(降落地麵), *後經乾絕熱過程壓縮到原有氣壓處所具有的溫度。(周詩健)
  假相當溫度 [pseudo equivalent temperature] 即絕熱相當溫度。(周詩健)
  等壓相當溫度 [isobaric equivalent temperature] 在等壓過程中, 濕空氣微團中水汽全部凝結並脫離係統, 所釋放的潛熱加熱空氣, 使空氣微團*後達到的溫度。(周詩健)
  虛位溫 [virtual potential temperature] 錶示乾空氣具有濕空氣的氣壓同時使乾空氣具有濕空氣密度時所對應的位溫。用來判定未飽和濕空氣的穩定度。(周詩健)
  相當位溫 [equivalent potential temperature] 某一高度具有溫度T 和氣壓P 的氣塊下降(或上升)至參照氣壓值(通常取1000hPa)的位置時, 經過絕熱膨脹(或壓縮)及所含水汽全部凝結為水滴釋齣潛熱後所具有的溫度, 常以θe 錶示。如果一個氣塊的相當位溫隨高度而上升, 即錶示氣塊所處的大氣是穩定的; 反之, 如果它的相當位溫隨高度而下降, 則錶示氣塊所處的大氣是不穩定的。因此, 可作為氣團所處大氣穩定度的指標。(周詩健)
  濕球位溫 [wet-bulb potential temperature] 對應於濕球溫度的濕空氣微團沿濕絕熱綫變化到1000hPa 氣壓處的溫度。它在蒸發、凝結及乾、濕絕熱過程中均是守恒的, 是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