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中浙,彆名陳南璋,1969年12月生於浙江溫州永嘉,哲學博士,現為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書法傢協會理事、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傢協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傢協會理事,西泠印社社員。菩有《一超直入如來地:董其昌書畫中的禪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的世界》等。
緒論 從“民抄董宦”說起
**章 “一超直入如來地”——董其昌為何引禪入書畫
**節 引禪入書畫的社會政治需要
一書畫之道“與政通矣”
二“世波雖險,以高流衝之”
三“勢使之然也”
第二節 接受禪宗的理性自覺
一“學禪定以求心安”
二“沉酣《內典》,參究宗乘”
三“生平宦路升沉,皆以禪悅消融”
第二章 “以禪論畫,南北分宗”——董其昌如何引禪入書畫
**節 以禪宗“南北”論構建畫統
一“一掃山水積習”
二“以禪論畫,南北分宗”
第二節 以禪宗精神確立書畫觀
一“以畫為寄,以畫為樂”
二“大雅平淡,關乎神明”
三“簡易高人意”
四“作書*要泯沒棱痕”
第三章 “妙在能閤,神在能離”——董其昌引禪入書畫的具體錶現
**節 “頓悟成佛”式的習書作畫
一“豈有捨古法而**者乎”
二“集其大成,自齣機軸”
三“妙在能閤,神在能離”
第二節 “漸近自然,故是禪法”的創作理念
一“隨意拈筆”
二“自成體勢”
三“虛實互用”
第四章 “參活句勿參死句”——董其昌引禪入書畫産生的影響
**節 引禪入書畫引發的討論
一“襲取”與“誤入”
二“捏造”與“言之有理”
第二節 引禪人書畫産生的影響
一“傳其遺法,各見其能”
二“海內翕然從之”
三“以草野之筆,日達於**之前”
結論 “以藝臻道”
圖版目錄
參考文獻
後記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沒有將董其昌的書畫作品孤立地看待,而是巧妙地將其置於明代社會文化和佛教思想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禪宗宗師與士大夫階層的互動”的章節,這讓我對當時的書畫創作環境有瞭更深的理解。董其昌作為士大夫階層的代錶人物,他的藝術創作必然會受到當時主流思想的影響。而明代的禪宗,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經與中國傳統文化進行瞭深刻的融閤,滲透到文人的生活和藝術創作之中。書中通過大量史料的梳理和分析,展現瞭董其昌如何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將禪宗的“頓悟”、“空性”等概念,轉化為他獨特的藝術語言。比如,他對畫麵構圖的經營,對留白的運用,都透露齣一種“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禪意。這種研究方法,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有微觀的藝術解讀,讓我覺得非常紮實和可信。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董其昌,更是在講一個時代,一個文化與藝術交融的時代。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讓我聯想翩翩,《一超直入如來地》這幾個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古老而深邃的意境,仿佛能瞬間將人帶入一個超越凡俗的境界。而“董其昌書畫中的禪意”更是精準地勾勒齣瞭書的靈魂所在。董其昌,這位明代書畫巨匠,他的作品早已被無數人研究和贊頌,但將他的藝術與禪宗思想進行如此深入的結閤,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我一直覺得,好的藝術作品,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達,一種對生命、對宇宙的理解。董其昌的畫,總是有一種淡泊寜靜、超然物外的感覺,那種筆墨的疏朗,意境的悠遠,總讓我覺得背後隱藏著某種深刻的哲學思考。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讓我能夠通過藝術這個媒介,去窺探董其昌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他如何在筆墨間揮灑禪機,如何在山水之間體悟空寂。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董其昌的藝術殿堂,不僅僅是欣賞他的丹青妙筆,更能從中汲取智慧,理解那些藏在畫捲深處的,關於“如來地”的奧秘。
评分這本書的文字非常優美,讀起來就像在品味一幅徐徐展開的水墨畫。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能夠將董其昌書畫中的禪意,以一種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這類詩句與董其昌畫作的聯係。這種“隻聞其聲,不見其形”的意境,不正是一種禪的境界嗎?它告訴我們,真正重要的東西,或許並非顯而易見,而是隱藏在背後,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去體會。書中關於董其昌“論畫”的解讀,也讓我受益匪淺。他所強調的“胸有成竹”並非指具象的竹子,而是指內心的某種精神狀態,一種對事物本質的把握。這種“胸有成竹”與禪宗的“明心見性”有著異麯同工之妙。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學術專著,更是一本富有詩意和智慧的讀物。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董其昌的書畫作品,也讓我對禪宗有瞭更深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啓發讀者,用一種更深邃的眼光去觀察世界,去感悟生活。
评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書畫中的“意境”二字頗感好奇,總覺得那些看似簡單的筆墨,卻能勾勒齣無限的詩意和哲理。讀瞭這本書,我纔真正領略到,原來“意境”的背後,隱藏著如此深刻的禪宗哲學。《一超直入如來地》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走進董其昌的書畫世界,並從中解讀齣禪的精髓。書中對於董其昌“筆墨情趣”的闡述,我讀來尤為受用。那些看似隨意的點觸、綫條,在作者的解讀下,都變成瞭對生命瞬間的捕捉,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尤其是書中對董其昌山水畫中“留白”的處理,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那些看似空無一物的地方,卻蘊含著無限的想象空間,讓觀者能夠自行去體悟,去“直入如來地”。這與禪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何其相似?作者通過對董其昌作品的細緻觀察和深入分析,揭示瞭藝術傢如何在創作過程中,將個人的精神修養與藝術錶現融為一體,達到一種“天人閤一”的藝術至境。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洗禮。作者對於董其昌書畫作品的解讀,不僅僅停留在錶麵技法的分析,更是深入挖掘瞭其中蘊含的禪宗思想。比如,書中對董其昌“以書入畫”的論述,讓我豁然開朗。我一直以為繪畫的筆觸隻是為瞭勾勒形體,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在董其昌的手中,筆墨的運行本身就充滿瞭禪的韻味,起承轉閤,抑揚頓挫,都如同修行中的一個個境界,蘊含著無常與生滅的道理。書中對“墨分五彩”的解讀也尤為精彩,我以前隻覺得是色彩的豐富,但在這裏,我看到瞭墨色在層次、暈染中的變化,這不正如同人生,在起伏跌宕中自有其豐富與深刻嗎?特彆是書中引用的一些禪宗公案,與董其昌的作品進行對照,那種共鳴感是如此強烈。仿佛董其昌早已將禪宗的智慧融入瞭他的筆端,他的山水、他的行書,無一不是在訴說著“萬法皆空,因緣而生”的道理。我常常在想,為什麼董其昌的畫會給人一種如此寜靜、祥和的感覺?這本書給齣瞭答案,那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對生命真相的瞭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