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綫試讀 地球係統與演變 第1章 地球係統的組成與起源 理解地球係統的今天、預測它的明天,都需要知道它的昨天和前天。研究地球係統的演變、揭示其中的規律,先得瞭解地球係統的組成。本章從圈層結構和地球起源的簡介入手,對地球的早期演化進行討論,作為後麵章節的引論。 1.1 地球係統的圈層結構 1.1.1 地球係統的圈層及其構成 在太陽係的各個行星中,地球的圈層*多。水星、火星、金星和地球四顆內行星,固態部分的圈層結構比較相近,都有鐵質的地核、石質的地幔和地殼(圖1-1);而流態的部分卻相差懸殊,隻有地球纔有水圈。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有大氣圈,但火星的大氣極為稀薄,大氣壓力隻相當於地球上的0.007。金星的大氣圈又太稠,大氣壓力比地球上高90倍。這種差彆,既說明地球的特殊性,又反映齣行星演化的階段性。太陽係內行星形成的起點相近,而演化的結果隻有地球至今保持瞭變化的活力和結構的多樣性。比如火星在30億年前曾經有過輝煌,有過火山和水圈的活動,形成過沉積岩。但是到地球太古宙晚期的時候,火星的這些活動都已經停止,即便幾百萬年前偶爾還有火山活動,至今偶爾還有流水的蹤跡,卻已經迴天乏力,剩下一片荒涼。 圖1-1 內行星與月球圈層結構的比較 地球的各個圈層中,人類曆來隻接觸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常常將這三者叫做“錶層係統”,甚至提倡建立“地球錶層學”。這三者確實是傳統地球科學的研究對象,通過“係統”的名稱強調其間的相互關係,客觀上是自然地理學的進一步發展。但是隨著科學嚮地球內部推進,這種劃分也受到挑戰:岩石圈的下部本身就屬於地幔,將“錶層係統”的下界劃在地幔的內部,非常不利於對地球錶麵過程的理解。其實站在人類的角度看,以我們所居住的地麵為界,下麵有地核、地幔和地殼,上麵有水圈和大氣圈,這就是地球所謂的“內圈層”和“外圈層”(圖1-2)。 人類站在地麵上談論“天高地厚”,如果隻指大氣圈而且不包括沒有明確外界的外逸層,那麼“天高”可以算700 km;“地厚”是明確的,固體地球的半徑是6370 km。兩者相加,構成7000 多韆米半徑的星球,這就是地球係統。地球係統內部的物質按重力分異,重的在下、輕的在上,構成瞭地球的圈層。各個圈層的厚度和密度如附注1 所示。地球圈層密度變化*大的有兩處:一處在地幔和地核之間,密度相差一個數量級;更大的差異在大氣圈和地殼之間,差三個數量級。下麵將要講到,地幔與地核的分異、大氣和大洋的産生,是地球圈層形成過程中*為重大的變化。 圖1-2 地球的圈層結構 ( 圖片來自維基百科,經編輯修改) 地球每個圈層的內部都有分層。地核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其密度高達9.7~16 g/cm3,使得地球整體密度超過5.5 g/cm3,成為太陽係裏密度*大的行星。地核分內、外兩部分,推測內核呈固態、外核呈液態。外核的溫度在4000 ℃以上,內核超過5000 ℃,和太陽錶麵一樣高。地幔由鐵鎂的矽酸鹽組成,分上下兩部分,上地幔400 km 厚,下地幔2200 km 厚,兩者間有300 km 左右的過渡層。上地幔頂部和地殼閤在一起組成闆片參加闆塊運動,是地質學研究構造運動的對象,稱為岩石圈,厚度在100 km 上下;在其下麵的300 km 厚的上地幔稱作軟流圈,呈塑性狀態能夠黏滯變形,與上覆的岩石圈不同。在地幔中段的過渡帶,地震波速突然增大,這裏也是*深震源之所在。下地幔壓力增大、地震波速加快,底層受地核物質的直接影響,稱為D" 層,在地幔循環中起著重要作用。人們比較熟悉的是地殼,玄武岩質的洋殼和花崗岩質的陸殼厚度、結構都不相同(圖1-3A)。洋殼在大洋中脊産生,上湧岩漿形成的玄武岩洋殼一邊冷卻一邊嚮兩邊擴張,*後在闆塊俯衝帶隱沒,返迴地幔(圖1-3B)。但是這些闆塊運動的基本概念隻是指的洋殼,不能用於大陸。陸殼成因更加復雜,我們將在第2章裏進一步討論。 水圈和大氣圈內部,也都有明顯的分層結構。從溫度看,海洋有溫躍層將上部的混閤層與下部的海水主體分開;從光綫和生物分布看,海洋可分為真光帶、弱光帶、半深海與深海,以及水深6000 m 之下的深淵帶(Hadal Zone)。大氣圈和我們關係*為密切的是離地麵10~20 km 以內的對流層和嚮上直到 50 km 左右的平流層。前者是地球錶麵水文循環的場所,後者是臭氧層分布的位置。地麵以上50~85 km 的中間層,是燒毀流星的高空,再嚮上直到700~800 km 的電離層,是在太陽高能輻射和宇宙綫激勵下,發生電離、産生極光的高空,並且溫度上升,亦稱為“熱層”。更高的逃逸層隻有稀少的粒子分布,密度比地錶大氣低十幾個量級,與地外太空並無明顯的界限(圖1-4),地球的大氣也從這裏嚮太空逸散,好在這種過程相當緩慢:每秒鍾全球總共散失將近3000 g 氫和50 g 氦(Catling and Zahnle,2009)。 地球的每一個圈層都有不止一門學科在研究,而地球係統科學的特點就在於穿越界限“上窮碧落下黃泉”,把各圈層串起來研究。當然,地球還可以分齣更多的圈層。水圈的一部分結冰呈固態存在,有時候單獨分齣來稱為冰圈。地殼頂層的土壤層,有時候也被稱作土壤圈以強調其特色和重要性。其實談論*多的圈層,應該是分布在地球錶層與內部之間的“生物圈”,但是現在知道生物不但分布在整個水圈和地麵,還可以滲透到地殼和大氣圈的內部,不能看作地球結構的獨立組成部分。 圖1-4 大氣圈內的分層 1.1.2 圈層中的環流和圈層界限 地球每個圈層都有自己三維空間裏的環流,通常采用示意圖錶達。大氣圈對流層裏早已識彆齣各種方嚮的環流,如經圈方嚮的哈德雷環流、緯圈方嚮的沃剋環流,這些環流反映瞭地球錶層水汽循環的強度,決定著對流層頂的高度(圖1-5A)。水圈裏*大規模的環流,是大洋的溫鹽環流,其中研究*多的是大西洋的經嚮環流,決定著全大洋化學和生物環境的變化(圖1-5B)。地幔環流從岩石圈到核幔邊界,在地球錶麵的錶現就是闆塊運動和地幔柱形成的“大型火成岩省”,是地球錶層構造運動和岩漿活動的根源(圖1-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