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 | (正版特價)付費: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230514 |
| 圖書定價: | 59元 |
| 圖書作者: | 方軍 |
| 齣版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7/5/1 0:00:00 |
| ISBN號: | 9787111567295E |
| 開本: | 32開 |
| 頁數: | 0 |
| 版次: | 1-1 |
| 作者簡介 |
| 方軍 資深互聯網人、知識專傢,跨界於技術、管理與內容。曾任創業邦執行總裁、現代傳播集團CTO,有超過15年的互聯網與知識産業從業經驗,著有《創意,未來的工作方式》(2016年齣版)。 |
| 內容簡介 |
| 自互聯網商業化以來,人們用互聯網與移動互聯網來改變媒體、改變零售、改變社交、改變服務交易,人們也設想著虛擬現實和人工智能帶來的未來,但知識似乎從未成為互聯網産業的熱點。2016年,在中國,收費知識産品與服務等突然間掀瞭一波大浪潮,我們稱這波浪潮為“互聯網知識經濟”。更特彆的是,中國似乎成為互聯網知識經濟的創新之地,這一波付費知識産品可能是互聯網和信息與知識的新關係的一個開始,甚至是互聯網的新開端——互聯網從“流量邏輯”走嚮“價值邏輯”。 |
| 目錄 |
推薦語 前言.麵嚮個人的互聯網知識經濟 第一篇.知識經濟 第一章.互聯網知識經濟元年 3 中國創新: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起點 6 互聯網知識平颱:知識經濟與知識社會的引擎 7 媒體、內容和教育:信息與知識的三種形式在融閤 12 知識經濟與知識社會的互聯網指南 15 第二章.當我們說互聯網知識經濟時,我們在說什麼 21 互聯網知識經濟的三種業務形態:媒體、內容和教育 23 互聯網知識經濟的四個要素:品牌、內容生産、社群和平颱技術 26 互聯網知識經濟的商業模式:産品模式與收入模式 30 互聯網知識經濟中的個體:知識極客與知識消費者 32 第 二 篇.個人知識産品 第三章.重新理解知識 39 知識的曆程:從“存在”到“實乾” 41 麵嚮個人的知識産品與服務 49 音樂:一種特殊知識産品的演變 50 場景知識:麵嚮個人提供知識産品與服務的前提 54 第四章.新的知識産品形態 57 熱鬧的媒體與新媒體:互聯網知識經濟的母體 58 新知識産品形態之一:直接售賣內容 62 付費年度訂閱專欄:關鍵的産品模式創新 64 新知識産品形態之二:教育産品創新 67 五個新型教育産品:綫下大課、一對一綫下麵談、在綫講座、 綫上訓練營與軟件輔助課程 68 新知識産品形態之三:社群化學習 73 兩個社群創新:WorkFace與碳9學社 76 第五章.知識産品矩陣:産品與服務設計工具 81 知識付費:什麼知識?什麼形式?什麼效果 82 知識産品矩陣:分析知識産品與服務的工具 86 附錄5A 知識付費:誰在付費?為什麼付費 92 第 三 篇.知識平颱 第六章.知識平颱的四個角色 99 互聯網知識平颱的原型:亞馬遜、榖歌、維基百科 101 平颱角色之一:産品化——把知識轉化為産品與服務 103 産品關鍵問題:産品形態是什麼?産品價值是什麼 104 平颱角色之二:格式化——創造新格式或將新格式發揚光大 108 産品化與格式化都需要關注核心價值單元 110 平颱角色之三:工具化——將知識轉化為工具 112 平颱角色之四:商業化——創造價值、分配價值、獲取價值 115 第七章.知識商業畫布 119 要迴答的問題:我的業務邏輯是什麼 120 知識商業畫布與傳統媒體機構 123 知識商業畫布與新媒體機構 125 知識商業畫布與平颱 128 第八章.知識經濟的商業模式 131 通過四組對比理解知識經濟的商業模式 133 知識産品與服務提供商的收入模式:賣廣告、賣貨、賣知識 138 知識平颱的主要收入模式:廣告、交易傭金、增值服務 145 附錄8A 從媒體生意到內容生意 149 第 四 篇.知識個體 第九章.知識極客與知識匠人:五種知識生産者 159 知識原創者:塔尖的少數人 161 知識傳播者:知識經濟的主流人群 162 知識産品經理:管理商品與構建係統的人 164 知識經紀人:實現商業價值的人 166 知識價值領袖:關注社會價值與商業價值的人 168 互聯網知識經濟的未來:平颱和匠人個體共存的時代 169 第十章.如何做一個精明的知識消費者 173 知識消費與商品消費的差彆 174 我的知識之屋的支柱是什麼 176 通過知識框架去對抗碎片化 179 通過“輸齣”學習,通過“使用”學習 181 通過分享與交流學習:針對性知識的價值最高 185 第十一章.知識的工具化:知識消費者的個人目標 191 弱理念、強實踐的工具:商業模式畫布與清單 193 強理念、強實踐的工具:敏捷和精益軟件開發 197 更大規模的工具:豐田生産方式與精益體係 201 可視化:如何把工具投入實際使用 205 第五 篇.知識産品方法論 第十二章.創造知識的完美半成品:優衣庫和蘋果公司的 .啓示 211 優衣庫賣給我們的是什麼 212 如何把知識注入産品 216 蘋果賣給我們的iPhone究竟是什麼 218 蘋果的産品:“完美的半成品” 220 優秀的産品本質上是“完美的半成品” 222 知識産品如何做成“完美的半成品” 223 第十三章.營造有意義的壓力環境:商學院的啓示 229 商學院提供的服務究竟是什麼 230 對商學院教育的兩個攻擊 231 為什麼都選擇瞭高壓力 233 最高等級的知識服務應該創造高壓力 235 第十四章.方法論而非結論:麥肯锡的啓示 239 谘詢公司麥肯锡賣給我們的是什麼 240 谘詢公司賣給我們的服務可能是“方法論” 241 為什麼方法論重要,結論不重要 245 第十五章.協作更好:維基百科的啓示 249 兩個特彆的知識産品公司:榖歌和維基百科 250 榖歌和維基百科的産品:全球知識體 251 維基百科的知識創造方法論:如何大規模協作 253 Linux背後的協同方法論 255 結語.知識互聯網的未來 |
| 編輯推薦 |
| 關於互聯網知識付費的首部作品 知識工作正在被重塑,知識經濟正在開啓互聯網時代下半場 為你展現互聯網知識經濟全景大圖,解讀新物種的前世今生 |
這本書我大概讀瞭三分之一,雖然還沒有完全深入,但已經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洞察。作者對當前互聯網知識經濟的崛起,並非簡單地羅列現象,而是試圖去挖掘其背後的驅動力,以及這些驅動力是如何相互作用、層層疊加,最終形成一股不可忽視的時代浪潮。比如,在談到內容付費的興起時,作者不僅僅停留在“大傢願意為好內容買單”這個層麵,而是更進一步地分析瞭用戶需求的變化——信息爆炸的時代,篩選、提煉、深度的內容反而更具價值;平颱的責任——如何構建有效的激勵機製,吸引優質創作者;以及技術的作用——支付手段的便捷化、傳播渠道的多樣化,都在為知識付費的土壤添磚加瓦。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分析一些案例時,能夠跳齣“成功學”的窠臼,而是用一種更加冷靜、客觀的視角,去剖析其中的商業模式、用戶心理以及潛在的風險。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知識經濟,更是在探討一種新的社會協作方式和價值分配體係的形成,非常有啓發性。
评分當我翻開這本書,第一眼就被它那種宏大敘事的氣魄所吸引。作者的筆觸非常老練,能夠將復雜多變的互聯網知識經濟發展曆程,梳理得井井有條,脈絡清晰。從早期互聯網的免費午餐,到如今內容付費、知識社群的百花齊放,這個轉變的過程被描繪得生動而富有張力。書中有不少關於平颱經濟的討論,涉及到瞭像算法推薦、數據驅動決策這些大傢耳熟能詳的概念,但作者的解讀角度卻很獨特。他不僅僅是將這些技術工具化,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在重塑知識生産、傳播和消費方式上的深遠影響。特彆是他對於“注意力經濟”的剖析,讓我印象深刻。在信息過載的時代,用戶的注意力本身就成為瞭稀缺資源,而如何爭奪、留存和轉化注意力,已經成為互聯網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作者用瞭很多篇幅去闡述不同平颱在這方麵的策略和演變,有些觀點我之前從未深入思考過,讀來讓人拍案叫絕。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流暢,而且充滿智慧。作者似乎對互聯網的演進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並且能夠用一種極具感染力的方式將其錶達齣來。他並沒有迴避一些尖銳的問題,比如資本在知識經濟中的角色,以及它如何影響知識的生産和傳播。他坦率地討論瞭“唯流量論”對內容質量的侵蝕,以及“算法偏見”可能帶來的負麵影響。但同時,他也積極地探索解決方案,比如鼓勵多元化的內容生産,以及強調獨立思考和批判性精神的重要性。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社群經濟”的探討,它不僅僅是一種新的商業模式,更是一種新的社會連接方式。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找到誌同道閤的人,一起學習、成長,這種歸屬感和共同進步的體驗,對於很多人來說彌足珍貴。這本書讓我對互聯網知識經濟的未來發展,有瞭更加清晰和樂觀的認識,但同時也提醒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保持警惕和反思。
评分閱讀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觀察視角。作者的邏輯非常嚴謹,他層層遞進地分析瞭互聯網如何從一個信息載體,逐漸演變成一個強大的經濟引擎,並且這個引擎的核心驅動力,越來越指嚮“知識”本身。他並非簡單地將知識視為一種商品,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文化和技術背景下進行審視。書中有不少關於“平颱”角色的論述,我認為這是全書的核心之一。平颱如何通過構建生態、製定規則,來連接生産者和消費者,如何通過數據和算法來優化資源配置,以及這些平颱在知識經濟中的權力邊界和責任,都被作者一一展開。我特彆贊賞作者在分析這些問題時,能夠保持一種辯證的眼光,既看到瞭互聯網帶來的巨大機遇,也警惕瞭其中潛在的風險和挑戰,例如數字鴻溝的擴大、信息壟斷的可能性等等,這讓整本書的論述更加全麵和深刻。
评分這本書的寫作風格相當彆緻,它不像很多經濟學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對現實的敏銳觀察。作者在探討互聯網知識經濟的興起時,並沒有忽略掉背後個體所扮演的角色。他關注創作者的生態,分析他們在平颱規則下如何生存、發展,以及麵臨的挑戰。同時,他也深入挖掘瞭作為知識消費者,我們自身的行為模式是如何被互聯網所塑造和改變的。比如,他談到瞭“碎片化閱讀”和“深度學習”的博弈,以及這種博弈對個人成長可能帶來的影響。我個人認為,這是本書最大的亮點之一,因為它將宏觀的經濟趨勢落腳到每一個普通人身上,讓我們能夠從更 relatable 的角度去理解這個正在發生的變化。書中還有一些關於知識産權保護、信息繭房等問題的討論,雖然尚未細讀,但從章節標題和引言來看,都觸及瞭當下社會的熱點和痛點,值得深入研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