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科普通鑒:透視地球
定價:32.00元
作者:張天義,李建中
齣版社:河南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534964794
字數:
頁碼:19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科普通鑒:透視地球》主要從各個方麵介紹地球的起源、運動、構造和特徵,海陸變遷、構造運動、山川地貌等各類地質地理現象,人類對地球研究的認識方法、過程和成果。中外主要地質學派的代錶人物及觀點。《科普通鑒:透視地球》語言通俗易懂,可以讓讀者對地球的各方麵有一個全麵的瞭解。
目錄
引言
1 數字地球
1.1 創世之岩,解開地球神秘的麵紗
1.2 超大陸重建——追蹤地殼運動的軌跡
1.3 地質年代錶——地殼構造演化的編年史
1.4 現代地球的結構與物理參數
2 事件地球
2.1 追蹤地質事件,重塑古地理環境
2.2 循環往復的大陸匯聚與裂解事件
2.3 大冰期——影響地球生物界突變的重大事件
2.4 生物事件——生物演化史上的裏程碑
3 資源地球
3.1 礦産資源——地球饋贈人類的瑰寶
3.2 成礦作用——地殼運動的事件
3.3 礦業——支撐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3.4 打破資源瓶頸——新型礦産資源的開發利用
4 生態地球
4.1 萬山之宗
4.2 人類文明的奠基者——高原、盆地、大平原
4.3 地球生態平衡的印記——景觀生態帶
4.4 生態環境惡化——正在失去平衡的地球
5 藍色地球
5.1 可敬又可畏的海洋
5.2 變幻無窮的海洋世界
5.3 豐富多彩的海底世界
5.4 徵戰海洋
6 人文地球
6.1 人類的由來——進化論與神創論、外星論之爭
6.2 黑、白、黃——人種的起源
6.3 人類思想意識的産生——宗教的起源
6.4 勞動與生活——人類語言、文字、藝術的起源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介紹
張天義,男,1952齣生於河南省唐河縣,1974年畢業於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湖北地質學院)地質勘探係,就職於河南省國上資源科學研究院,科研方嚮為資源與環境遙感、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地質礦産專業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二級),河南省地質學會第八、九屆理事會秘書長,河南省省管專傢,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理工夫學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文摘
序言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成功地將一些相對宏大和抽象的科學概念,通過生動形象的比喻和深入淺齣的講解,變得觸手可及。我之前對地球的內部結構一直隻有模糊的概念,但書中對地核、地幔、地殼的描述,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扇神秘的大門,我能清晰地“看到”岩漿的流動,感受到地殼闆塊的運動,甚至能想象到地核深處那灼熱的景象。作者在解釋各種地質現象時,沒有使用過於晦澀的專業術語,而是用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理解的事物來類比,比如將闆塊運動比作“拼圖的移動”,將火山噴發描述成“地球的呼吸”,這種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科學的門檻,讓即使是對地質學一竅不通的讀者也能樂在其中。我特彆欣賞的是,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麵,而是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圖錶,將這些理論具象化,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地球的演變過程和各種奇特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這種“看得見”的學習體驗,讓我對地球的認識提升瞭一個全新的維度。
评分對於這本書的科學嚴謹性,我個人非常贊賞。在每一個科學概念的闡述上,作者都引用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經過驗證的科學理論,並且在一些有爭議的問題上,也盡可能地呈現瞭不同的觀點和證據,體現瞭科學的客觀性和求真精神。比如在解釋地球磁場的形成時,書中詳細描述瞭發電機理論,並且也提及瞭對地球磁場衰減和逆轉的研究,這讓我感受到科學研究的動態性。我尤其喜歡它在引用數據和事實時,都力求準確,並且對一些概念的界定也非常清晰,沒有模糊不清或者模棱兩可的說法,這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科學的讀者來說,是非常寶貴的。這種嚴謹的態度,也讓我對書中傳遞的知識充滿瞭信任感,覺得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和學習的優秀科普讀物,它不僅僅是知識的普及,更是科學思維的啓濛。
评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對“傢園”有瞭全新的敬畏感。以往,我們可能隻是將地球視為生存的空間,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它背後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以及它內部蘊含的巨大能量和精妙的平衡。從地幔的對流驅動地殼運動,到磁場保護我們免受太陽風的侵襲,再到水循環和大氣層如何維係生命的生存,一切都讓我驚嘆於地球作為一個復雜而有序的生命體的智慧。這本書不僅滿足瞭我對科學的好奇心,更引發瞭我對環境保護的深刻思考。當瞭解到地球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當感受到地質災害可能帶來的巨大破壞時,我更加珍惜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並認識到保護地球的緊迫性。這種將科學知識與人文關懷巧妙結閤的敘述方式,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它讓我不僅僅是學習瞭地球的知識,更是學會瞭如何以一個更負責任的態度去對待我們賴以生存的這顆藍色星球。
评分這本書的包裝設計很吸引人,封麵上那顆深邃的藍色星球,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奧秘,讓人迫不及待想要一探究竟。書頁的紙質相當不錯,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字跡大小適中,閱讀起來非常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勞。拿到手裏沉甸甸的,給人一種實在的厚重感,仿佛握住瞭知識的重量。從封麵到內頁的細節處理,都透露著齣版方的用心,這一點讓我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喜歡它采用的排版方式,留白恰到好處,不會顯得擁擠,讓閱讀的節奏得以舒緩。封麵上的圖文結閤也很有講究,既有藝術性又不失科學的嚴謹。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外在錶現就如同它試圖展現的地球一樣,充滿瞭探索的魅力,是一次從視覺到觸覺的全方位感官體驗的開端,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旅程充滿瞭無限的好奇與憧憬,相信它不會讓我失望。
评分這本書在邏輯結構的安排上,我認為做得相當齣色。它並沒有雜亂無章地羅列信息,而是遵循著一條清晰的主綫,從地球的起源講到其內部構造,再延展到地錶的形態和動態變化。這種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使得讀者能夠在一個連貫的知識體係中進行學習,不容易産生知識斷層。尤其是在探討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時,作者將時間的長河濃縮,通過一係列的關鍵節點,勾勒齣地球從一個熾熱的熔融球體,逐漸冷卻、分層,最終形成我們今天所見的這顆星球的壯麗畫捲。這種宏大的視角,讓我對地球的生命曆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此外,書中對於不同地質現象之間的關聯性也做瞭細緻的梳理,例如解釋瞭闆塊構造如何驅動地震和火山活動,又如何塑造山脈和海洋。這種“關聯性”的呈現,讓我看到瞭一個動態而復雜的地球係統,而不是孤立的知識點,這對於建立完整的科學認知至關重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