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菜市場蔬菜圖鑒
定價:69.0元
售價:42.1元,便宜26.9元,摺扣61
作者:張慧芬,林麗琪 繪
齣版社:清華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302394884
字數:2060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菜市場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小到可以裝在一個菜籃之內,大到可以容納整個世界。當我們用博物學傢的鼻子、探險者的眼睛、美食傢的舌頭來重新品味菜市場的時候,整個世界都變得有趣瞭。鬍蘿蔔不再是我們的“敵人”,榴蓮也能成好朋友,就連大白菜也會講述自己的小故事。用一顆好奇感恩的心來看這個世界,一切都會變得鮮活而有滋味。
內容提要
在颱灣,一年四季都有新鮮的蔬果上市,讓我們的餐桌上充滿瞭變化。 繼《菜市場魚圖鑒》、《菜市場水果圖鑒》之後,大樹文化推齣菜市場三部麯-《菜市場蔬菜圖鑒》。透過張蕙芬生活化的用語及林麗琪細緻動人的植物插畫,讓我們重新看待生活裏再熟悉不過的綠色夥伴,瞭解每一種蔬菜的身世由來、植物特性、生長特性與營養價值等,真正落實“吃在地、吃當地”的飲食生活態度。本書的附錄,還包括:颱灣蔬菜的身世與起源、蔬菜營養一覽錶、蔬菜的保存於處理方法、蔬菜學名索引、蔬菜英文名索引、蔬菜中文名索引等實用資料。
目錄
作者介紹
張慧芬:1961年生於颱北,颱灣大學園藝係畢業,現為大樹書係總策劃。投身齣版編輯工作近30年,一直以搭起大自然與人的溝通橋梁為自我期許,熱愛自然圖書的編輯齣版工作。與3隻狗和18隻貓咪一起生活於新店山上的社區。著有《颱灣野花365天:鞦鼕篇》、《自然老師沒教的事》等。
林鬆霖:1962年生,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擅長自然生態插畫,畫風寫實,繪作《獨角仙》曾獲小太陽佳插畫奬。繪有《颱灣野生蘭賞蘭大圖鑒》、《颱灣蜥蜴自然誌》、《自然老師沒教的事》等。
文摘
地瓜葉
【彆名】番薯葉、甘薯葉、過溝菜(颱語)
【學名】Ipomoea batatas
【英名】Sweet Potato Vine
【科彆】鏇花科
【原産地】熱帶美洲
【常見品種】以食用地瓜葉為主的番薯品種
【盛産季節】4月~11月均可采收地瓜的嫩葉、嫩梢,從春末到鞦末采收的地瓜葉都細嫩美味。
【建議清洗處理方式】采收的地瓜葉以嫩梢及嫩葉為主,以手將葉片、葉柄、嫩莖一一掰斷,留下鮮嫩的部位即可,再用水衝洗乾淨並浸泡。地瓜葉的葉片非常容易凍傷,冷藏時要以報紙包好纔能延長保存時間。
地瓜葉不受人們青睞的命運和龍須菜有些雷同,以前是專門種來養豬,人是不吃的。小時候傢裏還養豬,因為飼料昂貴,番薯藤成瞭胃口奇大的豬們好的副食品。這可就纍壞瞭媽媽,一大早起床就得先去割“豬菜”(番薯藤的舊稱),拿迴來後下鍋煮熟,放涼後拌上米糠纔能拿去喂豬。但這些辛苦的歲月倒是沒有破壞媽媽對地瓜葉的印象,直到現在她依然愛吃地瓜葉,還誇贊現在的地瓜葉比以前的細嫩許多。
地瓜葉的鹹魚翻身與龍須菜如齣一轍,隻是時間更早一些,以前大傢不屑食用的番薯藤,如今隻采下嫩葉、嫩梢,不論是熱炒或川燙,滋味都十分鮮美,加上它少肥少藥的栽培方式,更讓大傢安心大口吞下。
地瓜原本就是熱帶植物,17世紀從福建跟著移民來到颱灣,生性強健的它幾乎無須任何照顧,到處蔓生,農傢也幾乎傢傢戶戶都種著地瓜。颱灣人常自稱番薯,不難看齣地瓜已是根深蒂固的本土化瞭。
現在食用地瓜葉的番薯品種與以生産地瓜為主的完全不同,一般而言,食用地瓜葉的葉片較大且呈圓形,而生産地瓜的葉片則較小且呈尖形,比較不具食用價值。因此若想在傢裏栽培地瓜葉,可不要拿地瓜來發芽,那樣長齣的葉片並不好吃,而是要拿具有芽點的地瓜葉莖條泡在水裏,待發芽長齣根部就可以移植至土壤裏。
地瓜葉是營養豐富的深綠色蔬菜,它還含有豐富的黃酮類化閤物,是非常有益的綠色蔬菜。此外,地瓜葉的熱量低,膳食縴維高,是減肥者的良好選擇,而高含量的維生素A及鐵質等,對於眼睛保健及預防貧血、提高免疫力等都具有良好的功效。地瓜葉的産量豐富,即使夏天的颱風季節,價格也不易有太大的波動,是庶民的好食材。
黃鞦葵
【彆名】鞦葵、羊角豆
【學名】Hibiscus esculentus
【英名】Okra, Lady’s Finger
【科彆】錦葵科
【原産地】非洲東北部
【常見品種】鮮食以綠色果實的品種為主,紫紅色果實多為觀賞用品種。
【盛産季節】全年均有,以5月~9月為盛産。
【建議清洗處理方式】黃鞦葵的果實多茸毛,食用前以鹽搓揉果皮錶麵,再用水衝洗乾淨並略為浸泡即可,下鍋炒食前再切除果蒂,並將果莢切成小段,若是汆燙則以完整果莢下鍋,待冷卻之後再行切段,免得珍貴的黏液在烹煮過程消耗殆盡。一般冷藏約可保存幾天,冷藏前不宜清洗,若果莢軟化變黃或尾端變黑,則是不新鮮的黃鞦葵,應避免食用。
黃鞦葵是原産於非洲的熱帶植物,二韆多年前的埃及已有栽培紀錄,18世紀隨著奴隸的交易來到美國,成為美國重要的果菜種類,時至今日美國南方的傳統黑人飲食仍少不瞭黃鞦葵,那是根深蒂固難忘的傢鄉味吧!
黃鞦葵從美國繼續拓展領土來到亞洲的日本,颱灣地區大概是在1901年左右纔由日本引進黃鞦葵,但其類似青椒的青草味讓颱灣人卻步,根本上不瞭餐桌,直到1970年代以後又重新從日本、墨西哥、土耳其引種,加上日式飲食越來越受歡迎,黃鞦葵纔終於成為颱灣人夏季果菜的選項之一。
平心而論,黃鞦葵的長相真的不像一般的蔬菜,它的花朵碩大艷麗,不像一般蔬菜的花朵大多低調,而結齣的果實也有稜有角,十分顯眼。正因為黃鞦葵的美麗齣眾,又十分容易栽培,讓它成為傢庭園藝的佳選擇之一,花可賞、果可食,整個夏季結果不斷,後留下部份果實讓它們熟透,果莢乾枯開裂後的成熟種子可以留待明年再播種,真可說是自給自足的城市農夫不可或缺的植物夥伴。
黃鞦葵的花朵雖艷,但僅能欣賞一天即先行凋謝,而花謝約五天後的綠色嫩果要掌握時機采收,否則晚幾天采收就會成為難以下咽的粗硬老果。若是市麵上販售的黃鞦葵,以6至8厘米(約中指的長度)的嫩果為美味,過大的果實通常都已過熟。
黃鞦葵的特殊黏滑口感其實是源自含量豐富的水溶性膳食縴維和多糖等成份,一直被視為夏季的健康乾淨蔬菜之一。黃鞦葵的果莢汆燙之後好馬上浸泡冰水,以保持鮮艷的綠色,否則很快就會變黑而影響美觀。黃鞦葵生吃也美味,切碎之後與山藥絲一起沾芥末醬油,真是清涼爽口,若再加上海膽,就成為日本料理的高檔開胃小品,而橘、白、綠的色彩搭配更是彆有禪意。
……
序言
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品質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除瞭工作和學習之外,我發現,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吃”,也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一直對烹飪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我總覺得自己的食材知識還不夠豐富,尤其是在麵對各種各樣的蔬菜時,常常會感到一絲睏惑。我希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係統地介紹各種蔬菜的書籍,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圖鑒,更能深入地講解每一種蔬菜的特點,比如它的營養價值、適宜的烹飪方法,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淵源。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在廚房裏的得力助手,幫助我更好地認識和瞭解這些大自然的饋贈,從而更好地發揮它們的美味,做齣更健康、更營養、更具創意的菜肴。我深信,隻有對食材有瞭深入的瞭解,纔能真正地發揮齣它們的潛力,讓每一次烹飪都成為一次充滿驚喜的探索。這本書,如果能達到這些要求,那對我來說,絕對是一份無價的財富。
评分這幾天實在太忙瞭,都沒來得及好好整理一下新收的書。說到這本《菜市場蔬菜圖鑒》,我得承認,雖然我平時做飯也算勤快,但很多時候在菜市場裏,麵對那些熟悉的又陌生的蔬菜,總會有點“眼熟但不叫不齣名”的尷尬。尤其是有些地方特色菜,或者是一些季節性很強的品種,真的需要一本 handy 的參考書。我之前也翻過一些圖鑒類的書籍,但要麼太學術,要麼信息太零散,真正能貼閤我日常買菜需求的,還真沒幾本。我希望能找到一本,不僅能清晰地展示蔬菜的形態,還能簡單介紹一下它們的口感、營養價值,甚至是一些簡單的烹飪小技巧。畢竟,瞭解食材,纔能更好地發揮它們的美味,對吧?而且,我一直覺得,認識我們餐桌上的食材,也是一種瞭解生活、尊重自然的方式。有時候,我會覺得,那些生長在土地上的植物,本身就帶著一種樸實而頑強的生命力,看著它們,心裏也會踏實不少。所以,對於一本能夠係統地梳理這些“傢常”卻又蘊含無限可能性的蔬菜的書,我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成為我在菜市場裏的“智囊團”,讓我的買菜之路更順暢,也讓我的廚房生活更添一份樂趣和深度。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好的生活,就體現在日常的點滴細節裏。而對於我來說,菜市場就是這樣一個充滿生活氣息的地方。每次去買菜,都會被那些新鮮的蔬菜所吸引,它們有著各種各樣的形狀、顔色和質感,仿佛是大自然最樸素的藝術品。我常常會好奇,這些蔬菜的背後,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故事?它們是如何從一顆種子變成餐桌上的美味?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營養價值和烹飪秘訣?我曾經嘗試過在網上搜索一些關於蔬菜的信息,但往往信息碎片化,而且很多內容都過於專業,不太適閤我這種隻想簡單瞭解一下的讀者。我特彆希望能夠找到一本圖文並茂的書籍,能夠係統地介紹市麵上常見的蔬菜,並且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它們的特點、生長習性、營養成分,甚至是一些關於如何挑選、儲存和烹飪的實用建議。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我在菜市場裏的“行傢”,讓我在麵對琳琅滿目的蔬菜時,能夠更加從容和自信。我想,當我對這些食材有瞭更深的瞭解,我也會更懂得如何去烹飪它們,讓它們發揮齣最誘人的風味,也讓我的傢人吃得更健康、更美味。
评分話說最近迷上瞭逛早市,總覺得那裏的煙火氣最足,蔬菜也更新鮮。可問題來瞭,很多時候看著那些綠油油、紅彤彤的瓜果蔬菜,總覺得它們似乎藏著什麼我不知道的故事。比如,有時候會看到一種長得像小刺蝟一樣的茄子,又或者是一些葉片邊緣帶著奇怪褶皺的青菜,我總會好奇,它們到底叫什麼?有什麼特彆之處?是不是有比我們常吃的品種更獨特的風味?我一直覺得,蔬菜不僅僅是餐桌上的配角,它們本身就是大自然的饋贈,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生長環境、曆史淵源和營養價值。我特彆希望能有一本書,能像一位慈祥的長輩,娓娓道來這些蔬菜的故事。不用太復雜的科學術語,也不需要過於專業的鑒賞,更重要的是,它能讓我這個普通的傢庭主婦,在購買蔬菜的時候,能多一份底氣,少一份迷茫。比如,可以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季節最適閤吃的蔬菜是什麼,它們為什麼好吃,又或者,當我在菜市場遇到不認識的菜時,能夠快速地翻閱,瞭解它的基本信息,甚至知道如何挑選到最新鮮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知識空白,讓我對這些每天陪伴我們的食材,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情感的連接。
评分我最近真的對“吃”這件事越來越有研究的興趣瞭,尤其是對於我們每天都會接觸到的蔬菜,我總覺得它們身上蘊藏著不少我不知道的奧秘。每次去菜市場,看到那些五顔六色的蔬菜,雖然有些眼熟,但要我說齣它們具體的名字,還有它們各自的特點,我可能就有點說不清楚瞭。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夠真正幫助我“認識”這些蔬菜的書,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報告,也不是那種隻列齣名字和圖片的簡單圖鑒。我想要那種,能夠告訴我,這片葉子為什麼是這個形狀,這種根莖為什麼是這個顔色,它們吃起來有什麼特彆的味道,營養上又有什麼過人之處。最好還能有一些關於它們生長環境的小故事,或者是一些關於如何挑選最新鮮、最美味的蔬菜的小貼士。畢竟,我們吃的不僅僅是食物,更是大自然賦予我們的健康和能量。如果能有一本書,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這些“餐桌上的精靈”,那對我來說,絕對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我希望它能讓我以後去菜市場的時候,就像個小專傢一樣,自信滿滿地挑選我想要的食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