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讀】:
本店銷售的書籍品相可能因為存放時間長短關係會有成色不等,請放心選購。
付款後,不缺貨的情況下,48小時內發貨,如有缺貨的情況下,我們會及時在聊天窗口給您留言告知。
發貨地北京,一般情況下發貨後同城次日可以到達,省外具體以快遞公司運輸為準。
望每位讀者在收貨的時候要驗貨,有什麼意外可以拒簽,這是對您們權益的保護。
注意:節假日全體放假,請自助下單;如需幫助請及時與我們聯係。祝您購物愉快!商傢熱綫: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書名:移動性管理理論與技術
定價:60.00元
作者:陳山枝,時岩,鬍博
齣版社:電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21045073
字數:
頁碼:513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740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移動性管理是未來信息通信網絡中的重要技術之一,在未來泛在、異構、協同網絡環境中,用於實現用戶跨異構接入網絡、跨不同終端、跨不同運營商間的無縫持續通信和業務應用的需求,實現移動信息社會。《移動性管理理論與技術》詳細介紹瞭移動性管理技術的定義、分類、目標、基本功能及相關理論基礎,從一個新的視角介紹與分析瞭蜂窩移動通信網、移動IP、mSCTP、SIP和H.323等有關移動性管理實現技術。全書以移動性管理的協議參考模型和網絡參考模型為主綫和視角,注重不同技術之間的分析與比較,概念清晰,層次清楚,深入淺齣,內容廣泛並具有的技術前瞻性,為讀者展現瞭移動性管理技術的研究現狀及未來的發展方嚮。
《移動性管理理論與技術》既可供通信領域的專業研究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特彆是從事移動通信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專業和通信專業師生的參考書。
目錄
章 移動性管理技術概述.
1.1 引言
1.2 移動性管理的基本概念
1.3 各相關標準組織的研究現狀
參考文獻
第2章 移動性管理理論
2.1 移動性管理的協議參考模型
2.2 移動性管理的網絡參考模型
2.3 傳送平麵的基本功能
2.4 控製平麵的基本功能
2.5 現有移動性管理技術的簡介
2.6 移動性管理的基礎理論
2.7 移動性管理的計算機仿真
參考文獻
第3章 移動性管理的目標和相關技術
3.1 終端移動性
3.2 個人移動性
3.3 會話移動性
3.4 業務移動性
3.5 子網移動性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深沉的藍色調,搭配著燙金的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拿到手裏掂瞭掂,分量感十足,感覺內容一定很紮實。我是一個對技術書籍有著莫名偏愛的人,尤其是這種橫跨理論和實操的著作。我原本以為這種偏嚮“管理”和“技術”的結閤會顯得有些枯燥,但翻開目錄,看到那些章節標題的編排邏輯,就明白作者在結構設計上是下瞭大功夫的。從宏觀的戰略布局到微觀的技術實現路徑,層次分明,邏輯鏈條非常清晰。我特彆欣賞作者在引言部分提齣的那個關於“未來工作形態演變”的觀點,雖然隻是點到為止,但那種深邃的洞察力,讓我立刻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打算先精讀理論框架部分,然後結閤我目前工作中的實際痛點,去尋找對應的技術解決方案,看看這本書裏有沒有我 এতদিন在尋找的“金鑰匙”。整體來看,這本書給人的感覺是專業、嚴謹,並且具有很強的時代前瞻性,絕對不是那種跟風隨便拼湊的教材,而是真正沉澱下來的知識結晶。
评分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實際應用層麵的可操作性。通常,學術著作為瞭追求理論的普適性,往往會在具體案例的描述上顯得過於抽象。然而,這本書的每一章都像是精心設計的工具包,理論闡述完畢後,總能迅速地鏈接到實際的工程實踐。例如,在討論資源調配優化時,書中不僅給齣瞭數學模型,還配上瞭清晰的僞代碼示例,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一綫進行係統調優的工程師來說,簡直是福音。我甚至把其中關於“異步通信模型”的幾頁內容,打印齣來貼在瞭工位上,時不時地拿齣來對照檢查自己的設計方案。這種“理論-模型-實踐”三位一體的編寫風格,使得這本書不僅適閤科研人員深究,更適閤企業的中高層管理者和一綫技術骨乾共同研讀。它真正做到瞭“知行閤一”,讓知識的價值得以最大化地釋放。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可以說是如同品嘗一杯經過精心烘焙的咖啡,初嘗微苦,細品之下,迴甘無窮。我是一個對細節有著近乎偏執要求的人,尤其是在閱讀技術文檔時,如果描述不夠精確,很容易導緻理解偏差。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作者們似乎對每一個技術名詞的定義都進行瞭反復的錘煉。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安全邊界重構”的章節,那部分內容對於我們現在推行零信任架構時遇到的諸多挑戰,提供瞭非常富有建設性的思路。它沒有簡單地給齣“怎麼做”的步驟,而是深入剖析瞭“為什麼這麼做”的底層邏輯和驅動因素,這纔是真正有價值的知識。我花瞭好幾天時間,對照著書裏的圖錶和流程圖,在腦海中模擬瞭好幾遍實際的部署場景,發現書中的模型能夠非常有效地解釋我們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那些“灰色地帶”問題。這種由內而外的深度剖析,讓這本書遠超一般的操作手冊,更像是一部指導未來十年技術走嚮的戰略指南。
评分從排版和閱讀流暢度的角度來說,這本書做得相當人性化。要知道,涉及復雜技術概念的書籍,如果排版稍有不慎,讀起來就會變成一場摺磨。這本書的字體選擇恰到好處,行距和段落劃分都非常科學,即便是需要長時間盯著屏幕或紙麵閱讀,眼睛的疲勞感也相對較低。而且,書中那些用於輔助理解的圖錶設計,色彩搭配柔和卻不失重點,關鍵信息一目瞭然,極大地降低瞭理解復雜係統的認知負荷。我特彆喜歡它在腳注部分的處理,沒有將所有解釋都塞進正文,而是巧妙地放在頁腳,保持瞭主閱讀流的順暢,同時又保證瞭深度讀者的信息獲取需求。總體而言,這本書在內容深度和閱讀體驗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讓人願意沉下心來,一口氣讀完,而不是淺嘗輒止。這種對讀者體驗的重視,本身就是一種高水平專業素養的體現。
评分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本書抱有一種懷疑的態度,畢竟“理論與技術”的結閤常常意味著“空談”與“脫節”。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我所在的領域恰好處於一個技術快速迭代的十字路口,我們迫切需要一套能夠統領全局、指導方嚮的管理思想體係。這本書的“理論”部分,並沒有局限於傳統的管理學框架,而是大量引入瞭最新的分布式係統、邊緣計算等前沿概念,使得整個理論體係顯得非常“鮮活”。當我讀到關於“組織敏捷性與技術棧解耦”的那一節時,我立刻想到瞭我們團隊內部因為技術債務導緻的效率瓶頸。書中提齣的解決方案,不是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一種基於業務流重構的組織變革思路,這簡直是醍醐灌頂。我非常贊賞作者們勇於挑戰現狀、敢於提齣顛覆性觀點的勇氣,這讓這本書具有瞭一種“燈塔”般的作用,指引著我們在迷霧中前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