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篤學至善-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學術創新文庫(貳零零九)
定價:80.00元
作者:陳寜,於祖煥,張潤傑
齣版社:首都師範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0-06-01
ISBN:9787811192605
字數:584000
頁碼:475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863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傢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創新素質是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根本標誌,加強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務。
首都師範大學一貫注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並積極為研究生搭建包括學術創新、實踐創新在內的創新能力提升平颱,以學術為核心,以全麵發展為目標,努力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閤格創新人纔。
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學術創新項目創立於2009年5月,旨在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強我校研究生學術創新意識和科研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在校研究生選擇富有創新性、挑戰性、前沿性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課題,産齣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著作等科研成果。首屆研究生學術創新專項確立瞭研究生學術創新基金支持項目329項。截止2010年5月,經研究生工作部及各院係嚴格評審,329項支持項目結題,並有60項成果被評為“首屆研究生學術創新項目成果”。實踐證明,研究生學術創新項目的設立,為研究生投身科學研究提供瞭保障,調動瞭研究生進行科研工作積極性,激勵瞭研究生開拓創新的信心,提高瞭研究生學術成果的質量,在校園裏營造瞭濃厚的學術氛圍。成功申報研究生學術創新項目已經成為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學術成就的重要標誌。
本書將首屆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學術創新項目成果論文匯集成冊,展示首都師範大學研究生學術創新階段性成果,推動學術成果的深入交流。本書編輯時間的倉促、不足和舛誤在所難免,敬請專傢、同仁和讀者不吝賜教。
目錄
文科
“後革命”視域下的新世紀革命敘事
“美術視野中的魯迅”研究述評——以魯迅對中國傳統美術的接受為主
李東陽文章觀研究
《爾雅》同源詞初探——黃侃《爾雅音訓》同源詞研究
周履靖及其《賦海補遺》研究
美國第三次三K黨運動的大眾傳媒方略
清代京官團拜活動研究
唐代弘文、崇文兩館設置考辨
薩滿教的復閤形態與薩滿式文明——以中國東北部索倫鄂溫剋族薩滿信仰為例
勞動報酬與社會保障的互動機理研究
中國近代報刊輿論主權的重建
從政治係統論角度看如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衝突應對機製
貧睏中學生人際信任關係不良及輔導策略淺析
內隱工作記憶的ERPs研究
初中生反應性一主動性攻擊問捲的修訂
中小學教師領導研究
整閤資源,開展公益活動——校外教育公益性活動的社會學研究
音色鏇律的發展與變異——一“踏闆鏇律”研究
從硃世瑞兩部近作看其管弦樂創作的民族特點
美術批評融入初中美術欣賞教學的策略
語言的認知特性在俄語語法中的體現
目的論指導下的文學翻譯的可行性研究
迴顧與展望——我國英語測試學領域的10年研究
中國大學生英語朗讀中功能詞的語音實現形式
小學德育實踐新探索
……
理科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選用瞭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觸感溫潤而厚實,配閤著沉穩的深藍色調,給人一種莊重又不失雅緻的視覺感受。字體排版上,主辦方顯然是下瞭一番功夫的,主標題“篤學至善”四個大字,氣勢磅礴,筆畫之間蘊含著一種傳統書法的力量感,而副標題和文庫的標注則采用瞭更為現代、清晰的宋體,使得整體在古典與現代之間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內頁紙張的選用也體現瞭對閱讀體驗的重視,米白色的紙張有效減輕瞭長時間閱讀帶來的視覺疲勞,墨色的印刷清晰銳利,即便是細小的注釋也能一覽無餘。裝幀的細節處理得非常到位,例如書脊處的燙金工藝,在光綫下微微閃爍,提升瞭整體的品質感,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普通的文集,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學術紀念品。這種對形式美的追求,無疑為內容本身增添瞭一層光環,也預示著內部承載的學術成果必然是經過精心打磨和篩選的。從這本書拿在手中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嚴謹、求實的專業氣息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個知識殿堂的入口,邀請讀者進入深邃的學術殿堂一探究竟。
评分從文章的行文風格來看,這些研究生們的學術規範性達到瞭一個相當高的水準,這體現瞭首都師範大學在研究生培養上對學術倫理和錶達規範的嚴格要求。每一篇文章都嚴格遵循瞭標準的學術論文格式,引注係統統一規範,無論是采用APA、MLA還是國內通用的GB/T 7714標準,都執行得一絲不苟,這對於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極佳的範本。更難能可貴的是,盡管是不同學科背景的作者,但其語言錶述上普遍保持瞭一種清晰、準確、不含糊的“學術腔調”。那些理論分析部分,邏輯推演層層遞進,少有跳躍或含混不清之處;而那些實證研究的章節,數據呈現圖錶清晰,統計方法的使用恰當得體,對結果的討論也保持瞭必要的審慎和客觀。這種對學術標準的堅守,使得讀者在閱讀這些創新成果時,能夠完全信賴其基礎的可靠性,也讓這份文集更具長久的參考價值,而非僅僅是曇花一現的階段性成果展示。
评分這套文庫的選文視野,展現齣一種跨學科、重前沿的學術雄心。我特彆欣賞它並未將目光局限於某一兩個熱門領域,而是涵蓋瞭從人文社科的精微分析到自然科學的宏觀探索等多個維度。比如,其中一篇關於符號學在當代媒介傳播中應用的論文,其論證邏輯之縝密、引證資料之豐富,著實令人拍案叫絕,它沒有停留在對既有理論的簡單復述,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新媒體環境下符號意義的漂移與重構,展現瞭青年學者敏銳的洞察力。同時,另一篇關於古籍修復技術的探討,則體現瞭對傳統技藝的敬畏與繼承,作者不僅詳述瞭工藝流程,還結閤瞭材料科學的最新發現來優化傳統方法,這種古今對話的方式,讓人看到瞭學術研究中“守正創新”的真正含義。這種多元且深入的選題布局,使得本書的閱讀體驗層次分明,既有理論深度的衝擊,也有應用價值的啓發,成功避免瞭單一主題帶來的閱讀疲勞,更像是聆聽瞭一場高質量的跨界學術論壇的精華摘要。
评分我個人對這份文集中那些極具挑戰性和探索性的研究課題尤其感到興奮。可以看齣,這些年輕的研究者們並不滿足於在既有框架內進行修修補補,而是敢於直麵那些尚未完全被解答、甚至充滿爭議性的學術前沿問題。例如,有一篇探討人工智能在文學創作輔助中的倫理邊界的論文,它沒有簡單地贊美技術帶來的便利,而是深入剖析瞭“創造性”的定義在算法時代所麵臨的哲學睏境,這種對核心概念的刨根問底,展現瞭極高的學術勇氣。另外,在涉及到社會熱點問題的研究時,作者們錶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也令人印象深刻。他們不會被大眾情緒所裹挾,而是冷靜地運用社會學、心理學等工具,對現象進行去魅化的、結構性的分析。這種敢於“硬碰硬”的學術精神,正是推動學科進步的內在驅動力,讓人由衷地為這些青年纔俊的潛力感到鼓舞和期待。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不僅僅是對當年學術成果的記錄,更像是為後來的學弟學妹們提供瞭一份極具參考價值的“生存指南”。從內容結構上來說,它清晰地展示瞭在那個時間節點(2009年左右),國內頂尖學府的研究生們是如何定位研究方嚮、如何構建研究框架並最終形成具有影響力的階段性成果的。對於剛步入研究生階段,還在為選題和方法論感到迷茫的新生而言,翻閱這些經過時間檢驗的“範本”,遠比閱讀那些宏大的學術宣言來得更為實際和親切。它提供瞭一種具體的、可操作的路徑藉鑒:看他們如何從一個寬泛的興趣點,逐步聚焦成一個可以操作的研究問題;看他們如何在高強度的課業壓力下,仍然能擠齣時間進行深入的田野調查或文獻梳理。因此,這本書的價值已經超越瞭其本身的學術內容,它成為瞭一個時代的學術生態側寫,一份關於如何成為閤格甚至優秀研究者的“經驗之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