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頻光縴激光是近年來**外激光技術領域研究 的熱點之一,得到瞭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楊中民、 徐善輝著的《單頻光縴激光器(精)/光學與光子學叢 書》內容新穎、特色鮮明,從稀土離子發光機理、單 頻激光器件到激光係統與應用等不同層次進行瞭介紹 與論述,可讀性強。主要內容包括:發光離子能級與 光譜譜綫對單頻激光輸齣特性的影響;單頻光縴激光 的基本特性與測量,及其産生、放大過程中的特性分 析;單頻光縴激光噪聲機理與抑製、綫寬控製與穩頻 及其典型應用等。
本書可供從事光縴激光技術領域理論與應用研究 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工作者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 校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學用書。
楊中民: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傑齣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任廣東省光縴激光材料與應用技術重點實驗室主任、華南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學院院長、科技部“863”計劃主題專傢、第七屆***科技委學部委員、十三五重點專項“材料基因工程關鍵技術與支撐平颱”專傢委員會委員、全國科技創新領軍人纔聯盟副理事長。 主要從事光縴與光縴器件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重點研發計劃、863計劃、**自然科學基金、軍品配套以及省部級項目20餘項。申請專利80餘項,授權40餘項。先後發錶SCI收錄論文170餘篇。獲**技術發明奬二等奬2項(排名**和3)、***技術發明一等奬1項(排名**)、廣東省自然科學一等奬1項(排名第2);獲廣東省特支計劃傑齣人纔(南粵百傑)、南粵創新奬以及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奬等。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發光離子的能級躍遷
1.2.1 發光離子的能級
1.2.2 發光離子的能級躍遷
1.3 譜綫展寬
1.3.1 均勻展寬和非均勻展寬
1.3.2 介質中發光粒子的光譜
1.3.3 譜綫展寬與激光
參考文獻
第2章 單頻光縴激光的基本特性及測量方法
2.1 單頻光縴激光的基本參數
2.1.1 功率、波長以及光譜特性
2.1.2 單縱模特性
2.1.3 模式質量
2.1.4 偏振態
2.2 單頻光縴激光綫寬特性及測試方法
2.3 單頻光縴激光噪聲特性
2.3.1 強度噪聲的定義及測試方法
2.3.2 頻率噪聲的定義及測試方法
參考文獻
第3章 單頻光縴激光的産生
3.1 單頻光縴激光器的分類
3.1.1 分布布拉格反射(DBR)型單頻光縴激光器
3.1.2 分布反饋(DFB)型單頻光縴激光器
3.1.3 環形腔單頻光縴激光器
3.2 短綫型DBR腔單頻光縴激光器
3.2.1 高增益光縴材料的製備
3.2.2 異質光縴熔接技術
3.2.3 連續單頻光縴激光腔的設計與製作
3.2.4 脈衝單頻光縴激光器
3.2.5 頻率調製單頻光縴激光器
參考文獻
第4章 單頻光縴激光噪聲産生機理及其抑製技術
4.1 噪聲産生機理分析
4.1.1 強度噪聲機理
4.1.2 頻率噪聲機理
4.2 噪聲抑製技術
4.2.1 強度噪聲抑製
4.2.2 頻率噪聲抑製
參考文獻
第5章 單頻光縴激光綫寬控製與穩頻技術
5.1 單頻光縴激光的綫寬控製
5.1.1 綫寬壓窄技術
5.1.2 綫寬展寬技術
5.2 單頻光縴激光器的穩頻技術
5.2.1 單頻光縴激光器頻率穩定方法
5.2.2 DBR短腔單頻光縴激光器穩頻實例
參考文獻
這本書絕對是深入研究光學領域難得的佳作!我最近在整理自己的光學實驗數據時,偶然翻閱瞭這本書,發現它對一些基礎概念的闡述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清晰。特彆是關於非綫性光學效應那幾章,作者用非常直觀的語言和豐富的圖例,把復雜的傅裏葉變換和時域脈衝展寬描述得明明白白。我以前總覺得這些理論有點抽象,但讀瞭這本書後,對如何設計一個能有效抑製自相位調製(SPM)的實驗係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書中對剋爾介質的響應函數和各種數學模型的推導過程詳略得當,既保證瞭理論的嚴謹性,又沒有讓初學者望而卻步。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像是經驗豐富的導師在手把手教你如何“看見”光在介質中傳播的內在機製。我尤其欣賞它對實驗參數敏感性的討論,這對於我們實際搭建高功率係統時避免“踩坑”至關重要。總的來說,如果你對光場調控和超快光學感興趣,這本書提供的基礎框架非常紮實,值得反復研讀。
评分說實話,這本書的排版和裝幀風格頗具年代感,那種老派學術著作的沉穩氣息撲麵而來。我關注的重點更多是在其對光縴通信係統中的損耗機製的分析上。它非常細緻地剖析瞭瑞利散射、湯姆森散射以及各種彎麯損耗在不同工作波段下的相對貢獻和影響。我記得有一段專門講瞭如何通過優化光縴的包層設計來抑製宏觀彎麯導緻的能量泄漏,這對於設計長距離海底光纜或者特種光縴傳感器時,是必須掌握的關鍵技術點。書中的數學推導部分略顯繁復,但結論部分總是能夠清晰地指嚮工程應用。例如,它給齣的一個關於光縴內群速度色散(GVD)計算的經驗公式,我用在我最近的OTDR(光時域反射儀)測試數據校準中,發現精度明顯提高瞭一個檔次。對於工程技術人員而言,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工具手冊,而不是純理論探討,提供的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配方”。
评分我不得不提一下本書在量子光學前沿領域的某些涉及。雖然主旨似乎更偏嚮於工程應用,但書中對光子晶體與光縴耦閤的章節處理得相當到位。作者似乎在嘗試搭建一座連接經典光學與新興光子學器件的橋梁。它詳細闡述瞭布拉格反射的原理如何被引入到光縴結構設計中,以實現特定波長的選擇性濾波或反饋。我特彆留意瞭關於光子帶隙的討論,書中通過對比不同周期性結構參數對禁帶寬度和位置的影響,清晰地展示瞭如何“雕刻”光的傳播路徑。對於正在嘗試開發新型光縴激光腔體結構的研究人員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理論基礎和案例分析,無疑是極好的參考資料。它展現瞭如何利用材料的周期性結構來突破傳統摺射率限製的思維。
评分這本書的整體結構安排體現瞭一種從宏觀到微觀的係統性思維。我個人對其中關於光縴非綫性閾值的討論留下瞭深刻印象。作者似乎對材料的損傷極限有著深入的研究,它細緻地對比瞭不同摻雜濃度石英光縴在超快脈衝輻照下的拉曼效應和自聚焦起始點。書中特彆強調瞭脈衝持續時間和峰值功率之間的權衡關係,這直接關係到我們能否安全有效地提高激光器的重復頻率而不引發損傷。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實用的“安全操作區間”圖譜,雖然沒有直接給齣具體的公式,但通過對機製的解釋,讀者可以自行推導齣相應的限製條件。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教會你如何“安全”地駕馭高能量密度光束,而不僅僅是告訴你如何“産生”光束。那種基於風險評估的科學態度,在許多工程書籍中是難得一見的。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嚴謹,幾乎達到瞭吹毛求疵的程度,這對於需要撰寫規範技術報告的我來說,反而是一件好事。我主要關注的是其中關於激光器穩態輸齣特性的建模部分。它不僅僅停留在簡單的增益方程求解,而是深入探討瞭飽和吸收效應和熱透鏡效應在腔內對光束質量($ ext{M}^2$因子)的動態影響。書中提供瞭一套非常詳盡的耦閤方程組,用來模擬激光器在不同泵浦功率下的熱平衡點和光子密度分布。我嘗試用這個模型去擬閤我實驗室那颱高功率固體激光器的實際數據,發現其預測的輸齣功率隨泵浦功率變化的麯綫,與實驗測量的麯綫吻閤度極高,偏差控製在瞭百分之二以內。這種細節上的把控,讓我對作者的深厚功力深感佩服,絕對是理工科研究生的必備參考書之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