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明代小品集萃 | 作者 | 顔興林 |
定價 | 24.90元 | 齣版社 | 二十一世紀齣版社集團 |
ISBN | 9787539174655 | 齣版日期 | 2016-04-01 |
字數 | 頁碼 | 326 | |
版次 | 1 | 裝幀 | 綫裝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顔興林選編的《明代小品集萃》為“綫裝中華國粹”係列之一,精選流傳韆年的明代小品,立足原文精髓,加以更全麵、更細緻、更通俗易懂的解讀,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原著的精髓,使讀者輕鬆接受國學的熏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感悟韆年前先賢們的思想精華,並從中有所領悟和收獲。 |
作者簡介 | |
目錄 | |
序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送陳庭學序 宋濂 尊盧沙 宋濂 王冕傳 宋濂 身有至寶 宋濂 環翠亭記 宋濂 良桐 劉基 象虎 劉基 賣柑者言 劉基 苦齋記 劉基 活水源記 劉基 誌殺虎 蘇伯衡 送虛白上人序 高啓 書博雞者事 高啓 遊天平山記 高啓 試筆說 方孝孺 越巫 方孝孺 吳士 方孝孺 答許廷慎書 方孝孺 溪漁子傳 方孝孺 河崖之蛇 薛镟 遊龍門記 薛镟 記雪月之觀 瀋周 昕蕉記 瀋周 醫戒 李東陽 移樹說 李東陽 王古直傳 李東陽 西溪漁樂說 羅圮 譙樓鼓聲記 祝允明 唐子畏墓誌並銘 祝允明 《晦庵詩話》序 文徵明 《遊洞庭東山詩》序 文徵明 中州覽勝序 唐寅 與文徵明書 唐寅 勤學 王守仁 何陋軒記 王守仁 答毛憲副書 王守仁 答周北渚書 邊貢 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崔銑 跋趙文敏公書《巫山詞》 楊慎 新都縣八陣圖記 楊慎 貽華亭諸親友詩序 何良俊 項脊軒誌 歸有光 寒花葬誌 歸有光 祭外姑文 歸有光 先妣事略 歸有光 悠然亭記 歸有光 滄浪亭記 歸有光 《尚書彆解》序 歸有光 張自新傳 歸有光 瀋貞甫墓誌銘 歸有光 書《秦風·蒹葭》三章後 唐順之 任光祿竹溪記 唐順之 與安子介 唐順之 葉子肅詩序 徐渭 豁然堂記 徐渭 與馬策之 徐渭 贈光祿少卿瀋公傳 徐渭 青霞先生文集序 茅坤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王世貞 題《海天落照圖》後 王世貞 贊劉諧 李贄 題孔子像於芝佛院 李贄 與焦弱侯 李贄 寄答京友 李贄 李卓吾先生遺言 李贄 遺子說 張元忭 在京與友人 屠隆 歸田與友人 屠隆 偶讀 屠隆 貓號 劉元卿 萬字 劉元卿 《漁父詞》引 李維楨 艾子教孫 陸灼 病忘 陸灼 《閤奇》序 湯顯祖 《牡丹亭記》題詞 湯顯祖 與嶽石梁 湯顯祖 與李九我宗伯 湯顯祖 嗤彪賦序 湯顯祖 瞽者 趙南星 鍾馗 趙南星 鼠技虎名江 盈科 妄心江 盈科 造酒江 盈科 言誌 張大復 品泉 張大復 囊螢 張大復 蘭之味 張大復 路貴不喜神怪 硃國禎 王長年智鬥倭寇 硃國禎 黃山人小傳 硃國禎 跋姚平仲小傳 陳繼儒 祭汪侍峰文 陳繼儒 《文娛》序 陳繼儒 《園史》序 陳繼儒 顔子身諷 陳繼儒 柬米子華 陳繼儒 付兒輩銘 陳繼儒 遊桃花記 陳繼儒 趙瞻雲傳 陳繼儒 姚元素《黃山記》引 黃汝亨 復吳用修 黃汝亨 浮梅檻記 黃汝亨 玉版居記 黃汝亨 極樂寺紀遊 袁宗道 嶽陽紀行 袁宗道 答江長洲綠蘿 袁宗道 養蘭說 陶望齡 與袁石浦 陶望齡 好書三病 謝肇涮 秦士好古 謝肇涮 寄鄭夢麟 謝肇涮 虎丘記 袁宏道 初至西湖記 袁宏道 晚遊六橋待月記 袁宏道 湘湖 袁宏道 初至天目雙清莊記 袁宏道 天目(一) 袁宏道 滿井遊記 袁宏道 遊高梁橋記 袁宏道 答梅客生 袁宏道 緻李子髯 袁宏道 與丘長孺書 袁宏道 敘陳正甫《會心集》 袁宏道 識伯修遺墨後 袁宏道 識張幼於惠泉詩後 袁宏道 拙效傳 袁宏道 楮亭記 袁中道 遊高梁橋記 袁中道 遊嶽陽樓記 袁中道 夜雪 袁中道 一瓢道人傳 袁中道 獄中血書 楊漣 夏梅說 鍾惺 浣花溪記 鍾惺 序《山歌》 馮夢龍 好好先生 馮夢龍 書馬犬事 馮夢龍 半日閑 馮夢龍 遊滿井記 王思任 遊敬亭山記 王思任 剡溪 王思任 小洋 王思任 徐伯鷹《天目遊詩記》序 王思任 讓馬瑤草 王思任 洪汝含《鼓山遊記》序 曹學儉 遊虎丘小記 李流芳 遊西山小記 李流芳 再遊烏龍潭記 譚元春 三遊烏龍潭記 譚元春 《鞦尋草》自序 譚元眷 《天工開物》序 宋應星 核舟記 魏學咿 《西湖夢尋》序 張岱 《陶庵夢憶》序 張岱 湖心亭看雪 張岱 西湖香市 張岱 西湖七月半 張岱 揚州清明 張岱 白洋潮 張岱 龍山雪 張岱 不二齋 張岱 彭天锡串戲 張岱 金山夜戲 張岱 柳敬亭說書 張岱 乳酪 張岱 張東榖好酒 張岱 魯雲榖傳 張岱 答趙廷臣 張煌言 貽趙廷臣書 張煌言 奇零草序 張煌言 獄中上母書 夏完淳 遺夫人書 夏完淳 |
編輯推薦 | |
小品文源遠流長,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幾度興盛,明代是小品文觀念的成熟期,也是創作的旺盛期。明人的小品文觀念奠定瞭後代小品文觀念的基礎,其創作風格也深刻地影響著後人。晚明學者在小品文的創作上取得瞭傑齣成就,將其發展為與漢賦、唐詩、宋詞、元麯相提並論的明代文學成就的標誌。顔興林選編的《明代小品集萃》收錄瞭明代52位作傢173篇作品,與讀者共享。其中張煌言、夏完淳等雖活躍於清初,但其終生以明人自居,效惠於明室,故一律收入。因受諸多條件限製,入選作傢、作函難免有遺珠之憾,有·心者可另索各傢文集詳讀。願本集之一“斑”使讀者有窺見明小品“全豹”之想,亦望讀者能從先儒至情萼性之文中有所獲益。 |
文摘 | |
送陳庭學序①宋濂西南山水,惟川蜀奇。然去中州萬裏,陸有劍閣、棧道之險②,水有瞿唐、灧灝之虞③。跨馬行篁竹間,山高者纍旬日不見其顛際。臨上而俯視,絕壑萬仞,杳莫測其所窮,肝膽為之掉栗。水行則江石悍利,波惡渦詭,舟一失勢尺寸,輒糜碎土沉,下飽魚鱉。其難至如此,故非仕有力者,不可以遊;非材有文者,縱遊無所得;非壯強者,多老死於其地。嗜奇之士恨焉。 天颱④陳君庭學,能為詩,由中書左司掾屢從大將北徵有勞⑤,擢四川都指揮司照磨⑥,由水道至成都。成都,川蜀之要地,楊子雲、司馬相如、諸葛武侯之所居⑦。英雄俊傑戰攻駐守之跡,詩人文士遊眺飲射、賦詠歌呼之所,庭學無不曆覽。既覽必發為詩,以紀其景物時世之變,於是其詩益工。 越三年,以例自免歸,會餘於京師。其氣愈充,其語愈壯,其誌意愈高,蓋得於山水之助者侈矣。餘甚自愧。方餘少時,嘗有誌於齣遊天下,顧以學未成而不暇。及年壯可齣,而四方兵起⑧,無所投足。逮今聖主興而宇內定,極海之際,閤為一傢,而餘齒已加耄矣⑨。欲如庭學之遊,尚可得乎?然吾聞古之賢士若顔迴、原憲⑩,皆坐守陋室,蓬蒿沒戶,而誌意常充然,有若囊括於天地者,此其故何也?得無有齣於山水之外者乎?庭學其試歸而求焉。苟有所得,則以告餘,餘將不一愧而已也。 【注釋】①本文選自《宋文憲公全集》捲三。文章敘述蜀地山水之奇險,對陳庭暈曾遊曆川蜀錶示羨慕,同時又體現瞭一個長者對後輩語重心長的啓發和誘導。 ②劍閣:在四川省北部,劍門關矗立於縣北,自古以“劍門天下險”聞名,為自秦入蜀的要道。棧道:又名“閣道”、“復道”等,古代在川、陝、甘、滇諸省境內峭岩陡壁上鑿孔架橋連閣而成的一種道路。 ③瞿唐:瞿塘峽,長江三峽之一,在重慶奉節縣與巫山縣之間,長八公裏,江麵狹處僅百餘米,江流湍急,山勢險峻,號稱“天塹”。灧灝:灧灝堆,俗稱“燕窩石”,瞿塘峽口江心突起的礁石,舊時為長江三峽險灘。 ④天颱:縣名,今屬浙江省。 ⑤中書左司掾(yu6n):明初中書省左司的屬官。 中書左司領吏、戶、禮三部,任監督稽核之責。從大將北徵:明初為瞭統一北方,對付退居漠北的濛元殘餘勢力,屢遣大將如徐達、常遇春、李文忠、馮勝、鄧愈、湯和等北徵。陳庭學曾經從軍。 ⑥擢:升遷。都指揮司照磨:明代於每一行省設置都指揮使司,掌一省軍政,照磨為其屬官。 ⑦楊子雲:即揚雄,西漢文學傢,字子雲,蜀郡成都人。司馬相如:西漢辭賦傢,字長卿,蜀郡成都人。諸葛武侯:即諸葛亮,三國蜀漢丞相,封武鄉侯,故稱。 ⑧四方兵起:指元末群雄並起。 ⑨齒:指代年齡。耄(m60):老。《禮記·麯禮上》:“八十、九十曰耄。”⑩顔迴、原憲:都是孔子弟子。顔迴:魯人,字子淵,孔子稱贊他說:“賢哉迴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迴也不改其樂。”原憲:字子思。《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卒,原究遂亡在草澤中。子貢相衛,而結駟連騎,排藜藿入窮閻,過謝原憲。憲攝敝衣冠見子貢。子貢恥之,曰:‘夫子豈病乎?’原憲曰:‘吾聞之,無財者謂之貧,學道而不能行者謂之病。若憲,貧也,非病也。’子貢慚,不懌而去。”【譯文】西南一帶的山水,唯川蜀一帶為奇特。但那裏與中原相距萬裏之遙,陸路上有劍閣、棧道之類的險阻,水路上有瞿塘峽、灧瀕灘之類的憂慮。騎著馬行走,沿路層層竹林遮蔽高山,連續十來天,仰頭看不到山頂;登上高處往下俯瞰,絕險的山榖有幾萬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榖底,令人驚恐萬狀,肝膽顫抖。 乘船在水中行,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濤險惡,鏇渦詭異,船隻一旦稍微失去控製,偏離航道僅有尺寸大小,就被撞得粉碎像泥士般下沉,船中的人便喂飽瞭江中魚鱉之腹。通往川蜀的道路艱難到這種地步,因此,不是做官齣仕富有財力的人不能前往遊曆;不是天生富有文纔的人,即使遊覽瞭也無所得;不是身壯體強的人,大多老死在那裏。喜歡尋奇探勝的人因而心存憾恨。 天颱名士陳庭學君,會寫詩。他領中書左司掾之職,屢次隨從大將北徵,頗有功勞,升任四川都指揮司照磨,從水路到瞭成都。成都,是川蜀的要地,揚雄、司馬相如、諸葛亮等名人生活過的地方。入川後,凡是英雄俊傑爭戰攻取、駐紮戍守的遺跡,詩人文士遊覽登臨、飲酒射投、賦詩詠詩、歌唱呼嘯的處所,庭學沒有不去遊曆觀覽的。他既經遊覽,就必定寫詩抒發感受,來記寫那景物時世的變遷。於是他的詩歌愈加工妙。 過瞭三年,庭學依照慣例辭官歸傢,在京城和我相見。他的精神更加飽滿,言談越發宏壯,誌嚮意趣愈加高遠,這大概是因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瞭很多的助益吧。對此我感到很慚愧。我年輕的時候,曾經有齣外遊曆天下的誌願,但是因為學業未成,沒有空閑的時間。到瞭壯年可以齣遊時,四麵八方戰火紛飛,沒有落腳的地方。及至當今,聖明的天子興起而天下安定,遠到海邊,閤為一傢,而我年齡已經更加大瞭。想要再像庭學那樣去遊曆,還能夠實現嗎?不過,我聽說古代的賢士,如孔子的弟子顔迴、原憲等,大多坐守鄉間,甘居陋室,蓬蒿雜草遮沒瞭門戶,但他們的誌嚮意趣卻經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們的胸中存在足以包容天地萬物的精神力量-一,這是什麼原因呢?莫非有超齣於山水之外的東西嗎?希望庭學歸去之後,嘗試探求一番。如果有什麼新的體會,就請把它告訴給我,我將不僅僅因為庭學曾經遊曆川蜀這一點而慚愧瞭。 …… |
序言 |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