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活態鄉土聚落的空間文化錶達:以黔東南地區侗寨為例 |
| 叢書名: | |
| 作者/主編: | 趙曉梅, 趙和生 |
| 齣版社: | 東南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4151133 |
| 齣版年份: | 2014年10月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49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49元 |
| 實際重量: | 399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趙曉梅,遼寜大連人。2002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文物建築畢業,2012年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曆史與理論博士畢業。現任教於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曆史建築保護係,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活態遺産保護、社區參與、遺産旅遊、遺産管理及鄉土建築等,發錶學術論又十餘篇,參與貴州省從江縣增;中鼓樓保護規劃、福建土樓世界遺産地總體規劃及四川樂山大佛世界遺産地總體規劃等保護實踐項目多項。
主編的話
序言
前言
1緒論
1.1鄉土聚落的概念
1.1.1鄉土建築的概念與特徵
1.1.2中西方對鄉土建築的研究
1.1.3鄉土聚落概念的建構
1.2鄉土聚落建築空間的文化錶達
1.2.1作為文化遺産的鄉土聚落
1.2.2鄉土文化體係中的建築空間
1.2.3鄉土聚落的文化錶達
1.3黔東南侗寨案例
1.3.1鄉土聚落的地域性與民族性
1.3.2侗寨對侗族文化的錶達
1.3.3典型侗寨的選取
1.4本章小結:他文化視角的侗寨研究
本章參考文獻
2活態鄉土聚落理論構建
2.1活態遺産保護方法的背景
2.1.120世紀以價值導嚮的遺産理論發展概述
2.1.2活態遺産相關理論的發展
2.1.3活態遺産概念的提齣
2.1.4活態遺産保護方法的時代背景
2.2活態遺産保護方法及其實踐
2.2.1活態遺産地項目
2.2.2活態遺産保護方法
2.2.3活態遺産保護實踐案例
2.3活態鄉土聚落的概念與研究方法
2.3.1活態鄉土聚落的概念
2.3.2作為文化空間的鄉土聚落
2.3.3鄉土聚落與社區居民
2.4本章小結:活態鄉土聚落與文化多樣性闡釋
本章參考文獻
3黔東南侗族傳統文化體係
3.1侗族曆史與傳統文化體係
3.1.1侗族人口與分布
3.1.2侗族起源與發展
3.1.3黔東南侗族傳統文化體係
3.2黔東南侗族社會組織
3.2.1血緣組織結構“補臘”
3.2.2地緣組織結構“款”
3.2.3血緣與地緣組織的轉換與聯係
3.2.4聚落內部的人群劃分
3.3黔東南侗寨的曆史與文化特徵
3.3.1六洞地區的起源
3.3.2典型侗寨概況
3.4本章小結:社會組織在侗族傳統文化體係中的作用
本章參考文獻
4黔東南侗寨功能性空間的文化錶達
4.1侗寨聚落群的發展曆程
4.1.1侗寨建築與文化區劃概述
4.1.2肇興聚落群的發展曆程
4.1.3侗寨聚落類型與發展模式
4.2侗寨聚落的空間形態
4.2.1侗寨的選址
4.2.2侗寨的典型布局
4.2.3侗寨聚落的生長
4.3侗寨住宅的空間形態與發展
4.3.1乾欄式住宅的起源與演變
4.3.2地麵式住宅的發展
4.3.3住宅的發展趨勢
4.3.4建築建造技藝
4.4本章小結:功能性空間演變與文化適應
本章參考文獻
5黔東南侗寨儀式性空間的文化錶達
5.1聚落中心:鼓樓、鼓樓坪與戲颱
5.1.1鼓樓起源與建築形式
5.1.2鼓樓坪與戲颱
5.1.3鼓樓中心的功能與寨民活動
5.1.4鼓樓形式與文化象徵
5.2信仰空間:薩壇
5.2.1薩壇起源與建築形式
5.2.2薩壇建置與血緣或地緣認同
5.2.3祭薩儀式與空間的使用
5.2.4土地崇拜的分離與土地廟
5.3其他儀式性空間
5.3.1花橋與寨門
5.3.2臨時性寨際活動空間
5.4本章小結:儀式性空間與場所精神
本章參考文獻
6黔東南侗寨鄉土聚落的遺産價值與延續性
6.1侗寨鄉土聚落的價值與遺産構成
6.1.1侗寨遺産價值研究策略
6.1.2侗寨鄉土聚落價值的類型分析
6.1.3侗寨鄉土聚落價值的層級分析與遺産社區
6.1.4侗寨鄉土聚落的遺産構成與遺産定位
6.2侗寨文化變遷對建築空間的影響
6.2.1侗寨的文化變遷
6.2.2文化變遷對功能性空間的影響
6.2.3文化變遷對儀式性空間的影響
6.3侗寨鄉土聚落的延續性與真實性
6.3.1活態遺産的延續性問題
6.3.2侗寨鄉土聚落的延續性
6.3.3活態遺産的真實性問題
6.3.4侗寨鄉土聚落的真實性
6.4本章小結:侗寨的遺産價值與民族文化認同的錶達
本章參考文獻
7黔東南侗寨鄉土聚落的保護與發展
7.1以自由發展看待文化遺産保護
7.1.1自由發展的概念與遺産保護
7.1.2被誤讀的“現代化”與傳統的破壞
7.2侗寨鄉土聚落保護的社區參與
7.2.1社區參與的遺産保護
7.2.2侗寨遺産保護的社區參與現狀
7.2.3遺産社區在保護中的作用
7.3侗寨遺産地旅遊發展
7.3.1遺産地旅遊的興起
7.3.2世界遺産地旅遊業發展與遺産保護
7.3.3侗寨經濟發展現狀與趨勢
7.4本章小結:黔東南侗寨未來發展趨勢
本章參考文獻
圖片來源
錶格來源
文化遺産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隨著人們對遺産認識的深入,遺産概念從建築遺産擴展至文化過程,人們更加關注遺産建構過程及其所錶達的地方、民族文化。《中國城鄉規劃建築學園林景觀博士文庫·中國活態鄉土聚落的空間文化錶達:以黔東南地區侗寨為例》選取黔東南典型侗寨作為案例,分析其鄉土聚落空間所錶達的民族文化。聚落空間是侗族文化體係中的構成元素之一,是當地自然環境與社區居民相互作用的産物,同時也受到文化體係中其他元素的影響,並以建築空間的形式展示著這些民族的文化元素,如生産方式、建造技術、社會組織與精神信仰等。城鎮化、現代化對侗寨活態遺産的真實性與延續性提齣挑戰。幸而當地傳統社會組織在民族文化延續中發揮著積極作用,社區保持著文化自信與認同,並積極參與到遺産保護與社區建設中,民族文化嚮著全麵復興的方嚮發展。
《中國城鄉規劃建築學園林景觀博士文庫·中國活態鄉土聚落的空間文化錶達:以黔東南地區侗寨為例》適閤建築學、遺産保護、民族學及相關領域研究者、愛好者閱讀。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給我一種樸實而又充滿智慧的感受。暖黃色的背景,結閤深邃的字體,仿佛承載著韆年的曆史沉澱。我一直對中國的鄉土文化抱有深厚的感情,尤其對那些散落在廣袤土地上的聚落充滿瞭好奇。它們不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文化、曆史和生活方式的載體。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全新中國活態鄉土聚落的空間文化錶達》時,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想要深入瞭解的衝動。“活態”這個詞語非常引人注目,它暗示著這本書並非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對當下正在發生、充滿生命力的鄉土文化進行觀察和研究。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通過鮮活的案例,展現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鄉土聚落,以及它們是如何通過其獨特的空間布局、建築形式、以及日常的活動方式來錶達其內在的文化精神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中國鄉村的多元性,以及文化在空間中的傳承與演變。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精美,封麵采用瞭一種沉靜而富有質感的暖色調,搭配上書名和作者信息,給人一種踏實而充滿學術氣息的感覺。翻開內頁,紙張的觸感溫潤,印刷清晰,字跡工整,閱讀體驗非常舒適。雖然我還沒開始仔細閱讀正文,但僅從書的“外在”就可以感受到編纂者的用心和齣版社的專業水準。我特彆喜歡封麵圖案的寓意,它似乎暗示著一種古老與現代的融閤,一種文化在時間長河中不斷演變、煥發生機的過程。這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尤其想瞭解“活態鄉土聚落”這一概念是如何被具象化、被解讀的。這本書的齣現,對於那些熱愛中國傳統文化、關注鄉村發展、對城鄉空間變遷有研究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精神食糧。我期待它能為我打開一扇瞭解中國鄉土文化的新視角,也希望它能激發更多人對保護和傳承鄉村文化的熱情。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就帶著一種厚重的學術感,同時也充滿瞭地域文化研究的魅力。作為一名在城市中成長的個體,我對於“鄉土聚落”這一概念總是充滿瞭嚮往和好奇,它代錶著一種與自然和諧共生、人情味濃厚的生活方式,而“空間文化錶達”則將這種抽象的文化具象化,讓我看到瞭文化在物質層麵的顯現。趙曉梅老師的名字以及東南大學齣版社的招牌,無疑是這本書質量的保證。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探討鄉土聚落的空間形態是如何反映其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的。例如,房屋的朝嚮、街道的布局、公共空間的設置,這些看似普通的細節,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文化意義。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通過嚴謹的學術分析,為我們揭示這些“沉默的錶達”,讓我們重新審視和理解中國傳統鄉土文化的豐富內涵,並思考如何在現代化的浪潮中,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
评分收到這本《全新中國活態鄉土聚落的空間文化錶達》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閱瞭一下目錄和扉頁。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村落和民俗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業餘研究者,我一直覺得,許多關於鄉村的討論往往停留在經濟發展或者環境保護的層麵,而忽略瞭隱藏在聚落空間深處的豐富文化信息。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填補瞭這一空白。題目中的“活態”二字更是點睛之筆,它意味著這本書並非是對過去靜態遺跡的簡單梳理,而是關注當下鄉村的生命力,以及文化如何在具體的空間實踐中得以延續和創新。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研究“空間文化錶達”的,是通過田野調查、案例分析,還是結閤理論模型?我期待書中能夠展現齣豐富多樣的中國鄉土聚落,並對其空間形態、建築特色、公共活動場所等進行深入的解讀,揭示其背後蘊含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和精神追求。
评分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題目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依山傍水的村落,錯落有緻的民居,世代相傳的習俗,還有那些在歲月中沉澱下來的獨特的生活方式。趙曉梅老師的名字在學術界素有聲望,東南大學齣版社也以齣版高品質學術著作而聞名,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信心。這本書所探討的“空間文化錶達”是一個非常吸引我的主題。我一直認為,一個地方的建築、街道布局、公共空間的設計,不僅僅是物質的堆砌,更是承載瞭當地居民的生活哲學、社會關係和曆史記憶的文化載體。我非常期待書中能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鄉土聚落是如何在空間上展現其獨特的文化內涵,以及這種錶達方式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是如何演變和傳承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有啓發性的思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珍視那些正在消失或正在轉型的寶貴鄉土遺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