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第九輯)
定價:48.00元
作者:西華大學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
齣版社:四川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1490051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地方文化研究輯刊》係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華大學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中心創辦的學術文集輯刊,本書為第九輯,由潘殊閑主編。書稿收入論文三十餘篇,涉及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理論與對策研究、岷江流域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四川名人資源研究、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全國各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研究等。
目錄
·理論縱橫·
蜀商齣現時間與蜀商的曆史貢獻
考古證實顓頊為黃帝族移居西蜀
從考古文化遺存看古蜀文化的西嚮傳播
佛教“八正道”的當代價值探析
民俗學的時代機遇與學術轉型
·四川名人研究·
“鐵麵禦史”趙扡的為官智慧及其當代啓示
趙扡與北宋的廉政文化探析
從黃、蘇關係看黃庭堅對蘇軾的敬慕之情——以兩人詩歌往來為例
蘇氏傢庭教育對當前傢庭教育的啓示
《墨池瑣錄》硃照廉校訂本勘誤舉證
李調元的學術與文藝思想淵源考論
一代名將嶽鍾琪的成都歸隱生活
宋育仁先生《藉籌記》的法文化解讀
略論李安宅先生的學風及學術品格一一以氏著《藏族宗教史之實地研究》為例
·地方文化與文化中國·
試析宋人心目中大禹的崇高品德
元明時期“趙氏孤兒”故事戲麯文本創作時間考述
《庭訓格言》中的傢庭道德教育思想探析
論方績詩歌對杜詩的受容及其地域文化特徵
民國新都縣土地契約研究
論金庸小說對曆史演義小說的繼承與發展
旅遊與社會文化變遷下的民族文化認同:羌族實例
·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的地方立法分析
明清“湖廣填四川”與四川德陽方言的形成
和諧:侗族河歌的核心特質
簡論於田婦女小帽和弧形布帶胸飾女袍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戰爭勝利70周年專欄·
論侵華時期日本戰爭意識的日常化——基於四川省建川博物館藏侵華日軍傢書的研究
抗日戰爭時期內地大城市房地産市場狀況探究——以成都為例
建川博物館藏侵華日軍傢書(節選)
建川博物館藏侵華日軍明信片(節選)
·綜述與序跋·
二十一世紀以來孔子的君子人格研究綜述
古本《楚辭》篇次研究述略
老官山M1族屬考察與紅橋村遺址發掘匯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辦學術沙龍側記
張問陶全國學術研討會綜述
永遠的蘇東坡——《尋訪東坡蹤跡》序
·開發與應用·
納蘭文化的經濟價值與文化産業平颱開發探析
四川眉山宋代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路徑研究
重建成都錦江書院略論
四川省雅安市漢源縣皇木鎮自然資源與文化遺産的保護與開發
·口述曆史·
四川老人口述革命經曆(下)
《地方文化研究輯刊》徵稿啓事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對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節日習俗很感興趣,而《地方文化研究輯刊》恰好有一篇深入探討瞭某個特定民族的年度祭祀活動。這篇文章的論述嚴謹而細緻,作者通過長期的田野調查,不僅詳細記錄瞭祭祀儀式的每一個環節,包括歌謠、舞蹈、祭品等,還對其背後蘊含的宗教信仰、社會結構和倫理觀念進行瞭深刻的解讀。我特彆贊賞作者對不同解釋角度的呈現,既尊重瞭當地的傳統說法,又引入瞭學術的分析框架,使得整個研究既有溫度又不失深度。文章的引證也十分紮實,參考文獻列錶詳盡,足以證明其學術的可信度。讀完這篇文章,我對這個少數民族的文化有瞭前所未有的瞭解,也對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這次閱讀《地方文化文化研究輯刊》的體驗,完全顛覆瞭我以往對“地方文化研究”的刻闆印象。我原本以為這類書籍會充斥著晦澀的理論和枯燥的文獻梳理,但事實恰恰相反。其中一篇關於川南地區傳統手工藝的報道,語言平實易懂,卻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以一位親曆者的視角,記錄瞭當地一位老藝人一生與竹編打交道的點點滴滴。從最初的選材、浸泡,到精細的編織技法,再到最終成型的作品,每一個環節都被描繪得繪聲繪色。最打動我的是,文章中傳遞齣一種對技藝的敬畏和對生活的熱愛,這種樸實的情感力量,遠比任何華麗的辭藻更能觸動人心。讀完後,我立刻上網搜索相關的竹編作品,希望能親眼一睹其風采。這套輯刊就像一座寶庫,裏麵藏著許多被忽略的、閃耀著人情味和生活智慧的文化瑰寶。
评分我最近被《地方文化研究輯刊》中的一篇文章深深吸引,它聚焦於巴蜀地區一項古老的民間戲麯藝術。這篇文章的作者顯然花瞭很多心思去挖掘和梳理這項藝術的曆史淵源、錶演形式、音樂特色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軌跡。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描述戲麯細節時所用的生動語言,仿佛能聽見鏗鏘的鑼鼓聲,看見舞動的水袖,感受到演員們飽含情感的唱腔。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將這項藝術僅僅視為過去的遺跡,而是著重分析瞭它在當代社會麵臨的挑戰,例如傳承人斷層、觀眾流失等問題,並提齣瞭一些富有創意的保護與創新思路。這種對瀕危文化遺産的深切關懷和理性分析,無疑是本文最大的亮點。讀完這篇文章,我感覺對巴蜀地區的文化圖景有瞭更立體的認識,也對民間藝術的生命力有瞭更強的信心。
评分這套《地方文化研究輯刊》真是太令人驚喜瞭!我最近翻閱瞭其中收錄的若乾篇論文,特彆是關於川西地區傳統民居保護與活化的探討,簡直是茅塞頓開。作者深入田野,細緻入微地描繪瞭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古老建築,從木石結構到雕梁畫棟,再到空間布局的獨特韻味,無一不透露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對自然的敬畏。更難得的是,研究者並沒有停留在對過往的懷舊,而是積極探索瞭如何將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融入現代生活,提齣瞭諸如民宿改造、文創産品開發等切實可行的方案。讀罷這些章節,我仿佛看到瞭那些沉睡的古村落重新煥發生機,傳統文化在與時俱進中得以傳承和發揚。這種將學術研究與現實關照緊密結閤的態度,是許多同類齣版物所缺乏的,也正是這套輯刊的價值所在。它不僅為學術界提供瞭寶貴的資料,更引發瞭我對傢鄉文化保護的深刻思考,希望未來能看到更多這樣深入基層、富有實踐意義的研究成果。
评分不得不說,《地方文化研究輯刊》這次的選題和編排都相當有水準。我近期讀到一篇關於川西北地區曆史遺跡的考察報告,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紮實的考證功底,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文章作者針對某一個具體遺址,從曆史文獻、考古發現、地理環境等多個維度進行交叉印證,力求還原其真實的曆史麵貌。其中對遺址的年代測定、功能推測以及與周邊地區文明的聯係分析,都做得十分到位。文章中附帶的多張高清圖片和手繪示意圖,更是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直觀性和可理解性。讀完這篇文章,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作者一同走進瞭那個久遠的年代,親眼見證瞭曆史的變遷。這套輯刊展現齣的那種對學術的執著和對曆史的尊重,是值得我們學習和藉鑒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