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抉擇與轉型:我國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研究/中國體育博士文叢
定價:58.00元
作者:劉春華
齣版社: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4424039
字數:
頁碼:237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無
內容提要
運動員退役再就業問題不僅是運動員關注的焦點,也是社會和國傢關注的重點,它既是培養體育後備人纔的需要,也是提高我國體育運動技術水平和保障體育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然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深化,運動員退役的原有政策性安置體係受到極大的衝擊,退役運動員遇到瞭****的再就業睏難與機遇。如何安置我國退役運動員,如何有效促進退役運動員的轉型,如何發揮政策的功效,這些都已成為新形勢下探索和研究退役運動員再就業刻不容緩的重要問題。
《抉擇與轉型:我國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研究/中國體育博士文叢》在界定瞭職業、職業生涯、生涯探索、職業轉型等概念,在闡述瞭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心理資本等理論的基礎上,從職業興趣、職業期望、職業規劃、職業探索以及政策環境等角度對運動員進行瞭半結構化訪談。結果錶明:人力資本是運動員就業的基礎,社會資本是就業的助推器,心理資本是就業的動力來源,而環境則是就業的保障。基於訪談結果,本研究構建瞭影響運動員再就業的測量指標體係,主要包括:人力資本、心理資本、社會資本、職業期望、職業探索、職場轉型6個方麵。在此基礎上,設計並修訂瞭調查問捲,實證調查瞭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江西、江蘇、福建等地運動隊和高校運動員,結果錶明:①不同性彆的運動員在人力資本、心理資本和職業探索行為不存在顯著差異;在社會資本、職場轉型上存在顯著差異。②就職場轉型成功而言,運動員人力資本、心理資本、社會資本與之不存在顯著差異;與職業期望、職業探索行為這2個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③運動年限較少的運動員具有更強的職業轉換的意願和動機,從事球類項目以及體操類項目的運動員在職業轉型中的優勢更為明顯。④學曆高的運動員再就業優勢明顯。⑤結構方程的結果顯示,所構建的5個影響因素對於運動員職場轉型具有顯著影響,其中,人力資本、心理資本、社會資本、職業探索行為對職業過渡具有正嚮作用,而職業期望對於職業過渡具有負嚮作用。
同時,本研究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有關退役運動員的政策進行瞭梳理,對每一階段的政策進行瞭詮釋,對北京、天津、上海以及其他一些省市的安置政策進行瞭分析,對國外運動員退役政策進行瞭歸納,並從政策工具的角度探討瞭政策的運用。之所以當前齣現運動員退役諸多睏難,關鍵在於運動員就業機製不明。對此,本研究又從運行機製、責任主體、運行路徑三個方麵構建瞭我國退役運動員再就業模式,分析瞭、運動隊、運動員、學校、傢庭各自的職責,進而提齣瞭具體的應對策略,形成以為主導、以法律為保障、以社會支持、以個人適應為形式的多渠道、市場化、社會化的安置方式。
目錄
1 緒論
1.1 問題提齣
1.2 研究意義
1.3 研究思路與內容
1.4 研究綜述
1.5 研究方法
2 概念界定與理論基礎
2.1 相關概念
2.2 理論基礎
3 運動員再就業訪談分析
3.1 訪談目的
3.2 訪談實施
3.3 訪談分析
3.4 訪談結果總結
4 運動員再就業影響因素分析
4.1 測量指標體係構建
4.2 信效度分析
4.3 運動員職場轉型正式問捲調查數據
4.4 運動員職場轉型正式問捲實證分析
5 運動員退役政策演變與評價
5.1 我國運動員退役政策演變
5.2 各省市運動員退役政策研究
5.3 國外運動員就業政策分析
5.4 政策工具視角評價
6 運動員再就業運行機製與路徑
6.1 運行機製
6.2 主體責任
6.3 其他責任主體
6.4 運行路徑
7 運動員再就業應對策略
7.1 層麵
7.2 運動隊層麵
7.3 企業層麵
7.4 個人層麵
7.5 傢庭層麵
緻謝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劉春華,男,1978年2月齣生,江蘇海門人,博士,副研究員,2001年7月至今在天津體育學院工作。2007年天津體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畢業,2014年天津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2016年在天津財經大學勞動經濟學專業攻讀博士後。近五年,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2項、局級課題1項:在研課題省部級2項,局級2項;獨立或一作者在《係統工程》《體育科學》《天津體育學院學報》《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等刊物上發錶論文10餘篇;參編教材2部。
文摘
無
序言
無
讀到“我國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研究”這個副標題,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在賽場上英姿颯爽的身影,他們用汗水和拼搏為國爭光,每一次勝利都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然而,當鮮花和掌聲散去,當運動生涯畫上句號,他們將走嚮何方?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生計的問題,更是一個關於社會如何承接這些寶貴人纔,如何讓他們繼續發揮餘熱的社會議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能提供一些實際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比如,國傢層麵有哪些政策支持?社會各界提供瞭哪些轉型的渠道?退役運動員自身需要具備哪些額外的技能或素質纔能更好地融入社會?他們所麵臨的挑戰,比如年齡、身體狀況、職業技能單一化等,是如何被剋服的?甚至,書中是否探討瞭那些轉型成功的典範,他們的故事是否能給正在迷茫的退役運動員帶來啓示?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對這個群體關注度的提升,也希望能引發更廣泛的社會思考和行動。
评分“9787564424039”這個ISBN號,代錶著這本書經過瞭正規的齣版流程,也意味著它承載著作者的心血和智慧。對於一本探討“抉擇與轉型”的書籍,我最看重的是其能否提供一種超越功利層麵的價值。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告訴退役運動員“該做什麼”,更能引發讀者思考“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如何更好地實現人生價值”。它或許會帶領我們審視整個社會對於體育人纔的培養和使用機製,思考如何纔能讓運動員的職業生涯擁有更長的“職業周期”,不僅僅局限於賽場。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寫給退役運動員看的,也應該是寫給所有關心中國體育發展的人。它或許能讓我們換一個角度看待“成功”,不再僅僅以奬牌數量來衡量,而是更關注個體生命的完整和尊嚴。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帶來深刻的反思,引發關於體育與人生、個體與社會之間更廣泛的對話,最終促進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包容的體育生態的形成。
评分“中國體育博士文叢”這個標識,讓我對這本書的學術性和專業性充滿瞭信心。體育博士的研究,往往意味著嚴謹的學術態度、深入的田野調查和紮實的理論支撐。這讓我相信,這本書絕非空泛的議論,而是基於對現實情況的細緻觀察和深入分析。我期待作者能夠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數據和研究方法,來支撐其關於退役運動員再就業的論點。例如,是通過問捲調查、訪談,還是案例研究?研究樣本的代錶性如何?作者又是如何界定“成功再就業”的標準?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能夠揭示齣退役運動員再就業過程中存在的普遍性問題,以及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同時,我也希望能看到作者提齣的具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案,或許是針對運動員個體、體育組織、政府部門,甚至是社會大眾的建議。這樣的研究,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客觀地認識退役運動員的現狀,也能為相關政策的製定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就帶著一種深邃的思考,"抉擇與轉型",光是這兩個詞就足以讓人聯想到運動員在職業生涯結束後所麵臨的巨大挑戰。退役,對於一個將生命中最寶貴的時光都獻給瞭體育事業的人來說,絕不僅僅是卸下戰袍,而是要麵對一個全新的、甚至是陌生的世界。他們的身體經過無數次的錘煉,早已習慣瞭高強度的訓練和比賽,而社會對他們的期望,也常常停留在賽場上的輝煌。然而,一旦離開瞭那個熟悉的環境,他們該如何將一身的技能、堅韌的意誌以及曾經的榮耀,轉化為在社會中立足的資本?這本書的題目似乎預示著,它將深入探討這些運動員在人生關鍵時刻所做的艱難選擇,以及他們如何一步步實現自我蛻變,重新找到人生的方嚮。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個體在轉型過程中經曆的心理掙紮、社會適應的睏難,以及最終實現價值的路徑的。這不僅僅是關於“再就業”的功利性問題,更關乎運動員個體身份的重塑,以及他們如何在新的跑道上繼續奔跑,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评分書名中“劉春華”這個作者名字,雖然我目前還不熟悉,但我相信,一位能夠進入“中國體育博士文叢”係列的作者,必定有其過人之處。我想象著,作者一定是對中國體育事業有著深厚的感情,並且長期關注著退役運動員的群體。她/他或許通過大量的實地調研,與形形色色的退役運動員進行過深入的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傾聽他們的心聲。這本書可能會像一部社會調查報告,又像一本溫情的記錄片,用生動的筆觸描繪齣運動員們在賽場之外的人生百態。我會特彆關注書中對運動員個人心理層麵的剖析,例如,他們如何處理職業生涯的終結帶來的失落感?如何重塑自我認同?他們是否會麵臨社會偏見,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又或者,他們如何發掘自己在體育訓練中磨礪齣的堅毅、自律、團隊閤作等優秀品質,並將其遷移到新的職業領域?我期待書中能有觸動人心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這些曾經的英雄在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