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周髀算經:夢溪筆談:植物名實圖考-李敖 天津古籍齣版社 9787552804393

{RT}周髀算經:夢溪筆談:植物名實圖考-李敖 天津古籍齣版社 978755280439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著
圖書標籤:
  • 古籍
  • 數學史
  • 中國數學
  • 植物學
  • 曆史
  • 李敖
  • 天津古籍齣版社
  • 周髀算經
  • 夢溪筆談
  • 植物名實圖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393
商品编码:29745996429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周髀算經:夢溪筆談:植物名實圖考 作者 李敖
定價 69.00元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 9787552804393 齣版日期 2017-01-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精裝

   內容簡介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的一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馬氏文通

導讀 / 002

序 / 003

後序 / 007

例言 / 010

論句讀 / 013

彖一 / 014

彖二 / 024

彖三 / 029

彖四 / 037

彖五 / 042

彖六 / 052

彖七 / 074

周髀算經

導讀 / 098

捲上 / 099

勾股圓方圖 / 101

日高圖 / 116

七衡圖 / 126

捲下 / 134

張河間集

導讀 / 160

渾天儀 / 161

靈憲 / 168

夢溪筆談

導讀 / 176

自序 / 177

捲一?故事一 / 178

捲二?故事二 / 189

捲三?辯證一 / 193

捲四?辯證二 / 204

捲五?樂律一 / 210

捲六?樂律二 / 226

捲七?象數一 / 229

捲八?象數二 / 247

捲九?人事一 / 251

捲十?人事二 / 269

捲十一?官政一 / 272

捲十二?官政二 / 282

捲十三?權智 / 290

捲十四?藝文一 / 299

捲十五?藝文二 / 307

捲十六?藝文三 / 315

捲十七?書畫 / 317

捲十八?技藝 / 326

捲十九?器用 / 338

捲二十?神奇 / 345

捲二十一?異事 / 356

捲二十二 謬誤 / 368

捲二十三?譏謔 / 373

捲二十四 雜誌一 / 379

捲二十五?雜誌二 / 391

捲二十六?藥議 / 406

乾道本湯修年跋 / 416

津逮秘書本毛晉跋二篇 / 417

重刻夢溪筆談序 / 419

重刻夢溪筆談後序 / 421

補筆談

重編補筆談序 / 423

故事 / 425

辯證 / 428

樂律 / 434

象數 / 440

官政 / 449

權智 / 451

藝文 / 455

器用 / 457

異事 / 460

雜誌 / 462

藥議 / 470

續筆談

十一篇 / 478

植物名實圖考

導讀 / 484

捲三十八·木類

野鴉椿 / 485

化香樹 / 486

土厚樸 / 487

酒藥子樹 / 488

苦茶樹 / 489

吉利子樹 / 490

萬年青 / 491

綉花針 / 492

馬棘 / 493

賴 / 494

萬年紅 / 495

野樟樹 / 496

赤藥子 / 497

鬧狗子 / 498

野漆樹 / 499

山桂花 / 500

見風消 / 501

紫荊花 / 502

花 / 503

拘那花 / 504

寶碗花 / 505

倒掛金鈎 / 506

刺楓 / 507

丫楓小樹 / 508

三角楓 / 509

十大功勞 / 510

望水檀 / 511

烏口樹 / 512

旱蓮 / 513

水楊梅 / 514

香花樹 / 515

接骨木 / 516

野紅花 / 517

虎刺樹 / 518

半邊風 / 519

小銀茶匙 / 520

田螺虎樹 / 521

水蔓子 / 522

白花樹 / 523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囊括!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文摘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序言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周髀算經》:古老智慧的星空,數學的曙光 《周髀算經》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數學著作,它如同一顆璀璨的星辰,在浩瀚的中國古代科技星空中閃耀。這部著作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嚴謹的論證,深刻影響瞭中國古代數學的發展,更摺射齣古人對宇宙、對數理的深刻洞察與不懈探索。 一、 溯源:古算之初,測量天地 《周髀算經》的成書年代,學界普遍認為是在漢代,但其內容卻可能追溯到更早的時期。從書名“周髀”二字,我們便能窺見其核心內容——“周”指代圓周,“髀”則指代股(直角三角形的股),這揭示瞭該書與勾股定理的淵源。在古代,天文學與數學緊密相連,觀測天象、推算曆法、測量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都需要精密的數學工具。《周髀算經》的齣現,正是為瞭解決這些天文測量中的實際問題而生。 相傳,周公旦曾嚮商高請教如何測量日影,從而推算日月的距離。商高以“勾三股四弦五”的直角三角形比例模型,巧妙地解釋瞭這一原理,這便是後來廣為人知的勾股定理的早期雛形。而《周髀算經》正是圍繞這一核心理論,展開瞭一係列精妙的論證與應用。 二、 剖析:《周髀算經》的核心思想與內容 《周髀算經》並非一部單純的算術教科書,它更像是一部將數學理論與天文觀測相結閤的實踐指南。其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勾股定理的闡述與證明: 這是《周髀算經》最核心的部分。書中不僅提齣瞭“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具體的比例關係,更通過“弦圖”等幾何圖形,對勾股定理進行瞭形象直觀的證明。這種幾何學的論證方式,充分展現瞭中國古代數學的特色。它不僅僅是抽象的公式,而是通過“圖形”來呈現數理關係,使人一目瞭然。書中對於不同邊長組閤的勾股數(畢氏三元組)也進行瞭初步的探討,為後世勾股數的研究奠定瞭基礎。 2. 測量天文的數學模型: 《周髀算經》將勾股定理巧妙地應用於天文測量。書中提齣瞭利用日影長度來推算日、月、星辰與地之間的距離。例如,書中描述瞭如何根據不同地點(高處與低處)觀測到的日影長度差異,運用勾股定理計算齣“遙望日之高”的角度,進而推算齣日的高度。這種通過實際測量數據,運用數學模型進行推演的方法,是古代科學的偉大實踐。它體現瞭古人“實事求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科學精神。 3. 算術運算與工具: 除瞭幾何計算,《周髀算經》也包含瞭一些基本的算術方法和工具的介紹。書中提及瞭“算籌”的使用,這是中國古代重要的計算工具,相當於現代的算盤。算籌的使用使得復雜的計算成為可能,也為數學的發展提供瞭效率上的保障。此外,書中還包含瞭一些乘除、分數運算等內容,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瞭算術基礎。 4. 宇宙觀的體現: 《周髀算經》雖然以數學為主,但其背後也摺射齣中國古代獨特的宇宙觀。書中關於天地距離的推算,以及對日、月、星辰運行的關注,都與當時的“天圓地方”或“天人閤一”等宇宙觀念息息相關。它將數學作為理解和丈量宇宙的一種手段,展現瞭古人對宏觀世界的好奇與敬畏。 三、 影響:啓迪後世,傳承經典 《周髀算經》的齣現,在中國數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勾股定理的奠基: 它第一次係統地闡述瞭勾股定理,並提供瞭幾何證明,為後來勾股定理的進一步發展和應用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曆代數學傢都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豐富瞭勾股定理的內涵。 數學與天文的結閤: 《周髀算經》將抽象的數學理論與具體的實際問題相結閤,尤其是在天文測量領域的應用,為後世數學與其他科學部門的交叉研究提供瞭範例。它證明瞭數學的強大力量在於解決現實世界中的問題。 思維方式的啓迪: 書中嚴謹的邏輯推理和形象的幾何證明,深刻影響瞭中國古代數學的思維方式。它強調瞭“以數為理,以形證數”的特點,這種思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中國古代數學的麵貌。 對周邊國傢的影響: 《周髀算經》不僅在中國本土流傳,還對朝鮮、日本等周邊國傢的古代數學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它成為東亞數學交流的重要載體,傳遞瞭中華文明的智慧。 四、 傳承:穿越時空的智慧之光 盡管《周髀算經》成書年代久遠,但其蘊含的科學精神和數學智慧,至今仍然閃耀著光芒。它不僅僅是一部古代數學著作,更是中華民族勤勞智慧和勇於探索精神的象徵。 數學教育的啓濛: 在古代,它是數學教育的重要教材,為培養一代又一代的數學人纔發揮瞭重要作用。 科學思想的源泉: 《周髀算經》所體現的理性思維和實證精神,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後世科學發展提供瞭寶貴的思想資源。 文化遺産的瑰寶: 如今,《周髀算經》已成為珍貴的文化遺産,吸引著無數曆史學傢、數學傢和文化學者對其進行研究和解讀。它讓我們得以窺見古人璀璨的智慧,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震撼。 結語: 《周髀算經》如同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數學的輝煌成就。它以其精煉的文字、深刻的論證,嚮我們展示瞭古人如何運用數學這把鑰匙,去探索宇宙的奧秘,去丈量世界的廣闊。這部著作,不僅是中國古代科學的驕傲,更是人類文明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閱讀《周髀算經》,就是與古人的智慧對話,就是品味那份曆久彌新的數學之美,就是感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博大精深。它所啓發的,不僅僅是數理的計算,更是對世界萬物深刻的理解和對未知領域不懈的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遠遠超齣瞭我最初的預期,它不僅僅是幾部古代文獻的簡單疊加,更像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我原本以為閱讀這類古籍匯編會比較枯燥,但事實證明,每翻開一頁,都有新的驚喜。它巧妙地將不同領域、不同時期的智慧熔於一爐,那種不同思想火花碰撞齣的張力,極其引人入勝。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古代科學思想的論述,那種對細節的觀察入微和對自然現象的理性探究,即便放到今天來看,也令人嘆服。這絕不是那種淺嘗輒止的普及讀物,而是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階梯。它迫使讀者跳齣現有的認知框架,去審視古人是如何理解和構建他們所處的世界的,這種思維上的拓展,比單純獲取信息更有價值,讓人忍不住想一讀再讀,每次重溫都會有新的感悟浮現。

评分

作為一名熱愛曆史文化的業餘愛好者,我對於書籍的“可信度”和“權威性”看得非常重。選擇這本閤集,很大程度上是衝著它背後所代錶的學術背書和齣版社的聲譽去的。從內容編排的邏輯性來看,就體現齣極高的專業水準。它沒有盲目追求數量,而是注重瞭質量的把控,所選篇章的經典性和代錶性都非常到位。尤其是對於某些曆史細節的考證,它似乎提供瞭一種平衡的視角,既不完全偏信某一傢之言,又能在復雜的曆史語境中給齣一個相對穩健的解釋框架。這種審慎的態度,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安全感,你知道你正在接觸的是經過反復錘煉的知識體係,而不是未經證實的傳聞。對於想要係統瞭解特定領域的朋友來說,這種高質量的篩選和整理工作,無疑節省瞭我們大量時間去辨彆真僞的精力。

评分

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那就是“沉浸”。這本書有一種奇特的魔力,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完全忘記周圍的環境,進入到作者構建的那個思維世界裏。我通常喜歡在睡前閱讀,但這本書的吸引力太大,常常會讓我不自覺地讀到深夜,第二天精神略顯疲憊,但內心卻是充實的。這種閱讀的“上癮性”,歸根結底在於其敘事的節奏感。它懂得何時該放緩腳步,細緻描摹;何時又該加快節奏,引人入勝。這種對讀者情緒的精準拿捏,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戲劇張力,絕非死闆的知識灌輸。它成功地將“學習”這個略帶任務感的行為,轉化成瞭一種純粹的、令人愉悅的探索之旅,讓人期待每一次翻開扉頁的瞬間。

评分

閱讀體驗的流暢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譯者或者整理者的功力,而這本書的文字處理簡直是神來之筆。它將那些原本可能晦澀難懂的古代典籍,用一種既保持瞭原汁原味,又極其貼近現代人閱讀習慣的語言進行瞭轉化。我發現自己在閱讀過程中幾乎沒有遇到“卡殼”的地方,那種知識的脈絡清晰地在腦海中鋪展開來,仿佛有一位博學的智者在耳邊娓娓道來,而不是冷冰冰地堆砌資料。尤其欣賞的是,作者(或編者)在引用和注釋上體現齣的嚴謹態度,每一個關鍵術語都有詳盡的說明,這對於我們這些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便利。它不像某些學術著作那樣,為瞭展示學識而故意使用生僻詞匯,而是真正做到瞭“化繁為簡,寓深於淺”,讓人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知識儲備也悄無聲息地得到瞭提升,這種學習的“無痛感”非常難得。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質量簡直是讓人愛不釋手,那種略帶粗糲感的紙張,摸上去就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絕對是精裝書中的典範。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又不失古韻,特彆是燙金的書名在燈光下泛著低調的光澤,一看就知道是齣版社用心打磨的作品。我通常比較注重書籍的觸感,很多時候,一本好書首先要能抓住讀者的“手感”,而這本在這一點上做得無可挑剔。翻開扉頁,排版也十分考究,字體大小適中,行距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是對於這種匯集瞭多部經典著作的閤集,內容本身的密度已經很高瞭,如果排版稍有不慎,就會顯得擁擠不堪,但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顯然是請瞭專業人士操刀,疏密得當,讓厚重的知識得以優雅地呈現。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光是捧著它,就能感受到一種對知識的尊重與敬意,無論是送禮還是自藏,都顯得體麵而有品位,齣版社在細節上的堅持,值得每一個愛書人稱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