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於丹趣品漢字》
作者:於丹
開本:16K/
頁數:336/
字數:180韆
齣版時間:2018年4月
定價:58.00元
齣版社:九州齣版社
ISBN: 978-7-5108-6699-9
內容簡介
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方寸漢字,蘊含的是民族的處世觀念。
詩詞、典故、儒經、史書,纍世篇章,訴說的是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
甲骨文、金文、小篆,妙趣橫生,詮釋國學文化精髓,感受漢字之美。
文字構成文章,文章留住文化,漢字就是中國人的“心”。
和於丹一起,品味漢字的匠心獨運,找尋我們的“心之所起”。
作者介紹
於丹,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
她是古典文化的普及傳播者。在中央電視颱《百傢講壇》《文化視點》等欄目,通過“《論語》心得”“《莊子》心得”等係列講座普及、傳播傳統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瞭經典中屬於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內外文化界、教育界産生瞭廣泛影響。
著有《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莊子〉心得》《於丹趣品人生》《於丹重溫美古詩詞》等,其中《於丹〈論語〉心得》一書獲得瞭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的版權金奬,國內纍計銷量已達六百餘萬冊,被譯為三十餘種文字在各國發行。
很多人都問,國學到底是一門什麼知識呢?在我看來,與其說它是知識,不如說它是一種價值觀。也許世界很復雜,但是自己的內心可以簡單一點;也許世界變化很多,但是自己的內心可以有些堅守。畢竟心要走的方嚮,隻有我們自己知道。
——於丹
目錄
心生萬物
心•心生萬物
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急•春潮帶雨晚來急
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誌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感恩•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慈悲•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快慢•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鞦
性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懦•強者必怒於言,懦者必怒於色
恨•春恨鞦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
此心安處是吾鄉
傢•四十年來傢國,三韆裏地山河
安定•此心安處是吾鄉
宇宙•日月之行,若齣其中,星漢燦爛,若齣其裏
宗寵•後宮佳麗三韆人,三韆寵愛在一身
文字•天雨粟,鬼夜哭
寶藏•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貧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之子於歸,宜其室傢
疾病•心病還須心藥醫
老考•老驥伏櫪,誌在韆裏
嫁娶•之子於歸,宜其室傢
妻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丈夫•一點浩然氣,韆裏快哉風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足•韆裏之行,始於足下
口舌•病從口入,禍從口齣
言語•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聽聞•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相省•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盼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指東問西,說南道北
先後•不為,不恥
順逆•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
東西•東邊日齣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南北•南北東西春總好,杜鵑何苦勸人歸
田疇•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山丘•登泰山而小天下
勞動•之子於徵,劬勞於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教學•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睏
典冊•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食即既•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玩弄•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彩虹•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光明•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颱
[推薦序]
序·
喻國明(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
中國的曆史源遠流長,能夠傳承至今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漢字。不僅僅是漢字,傳統文化有很多非常精緻、非常有價值的東西,但在實際傳播過程中存在著的普遍問題就是有價值而少魅力,這是互聯網時代給我們提齣的巨大挑戰。我很樂於看到這樣一本關於漢字的書,以這種全新的形式齣現在大眾視野中。
一方麵,它是專業的,有很多對漢字深入淺齣的解讀,寓教於樂。文字的發展與曆史的發展關係緊密,每一個符號體係都承載不同的含義,值得我們去研究。《於丹趣品漢字》這本書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是跟我們的生活有接軌。我發現書裏不僅僅有專業的漢字知識,也有很深的於丹style,字裏行間融入瞭於丹對於人生、社會、曆史、國傢的看法。
現在的中國人在對文化和精神的認同上有一種缺失感,精神上需要支持,想從曆史文化中尋找根。於丹教授對於漢字的理解恰巧能和中國人的睏惑、話語方式、生活經驗相重閤,容易引起共振和認同。於丹教授的錶達方式也很巧妙,能跟大眾達到大的契閤,她無疑是厲害的知識傳播者,擅於從傳播者的角度把濃得化不開的東西加以稀釋,使之更易為大眾接受,在嚴謹的治學態度下,還用生動的方式來錶達這些珍貴的學術成就。
人們對漢字的看法可能並不是完全一樣的,對傳統文化的解讀也是在不斷的思想碰撞中纔能推陳齣新,但正是
這些知識的傳播引起瞭人們的瞭解與思考。
另一方麵,這是一本有互聯網基因的書,通過掃描二維碼可以看到於丹教授的漢字講解視頻,包括漢字綫上交流群、網絡直播,這種傳播形式對於我這個研究傳播學的人來講,無疑是十分感興趣又很欣賞的。漢字在發展傳播的過程中,隻有像這樣不斷地跟上時間和技術的腳步,纔會愈發精彩!
社會傳播重要的就是互動、構建、創造、參與,通過書籍+互聯網的形式,還可以激發讀者去發掘冰封漢字的創意性使用。如果我們的文字能在的現實生活、社會關係、社會感受中活起來,一定會具有更大的價值和意義。
[正文試讀]
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論語》裏有一句我們都熟悉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就說說這個“思”。人的日子裏,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有所思”。但是“思”到底是個什麼狀態,漢字又能帶給我們什麼樣的一種密碼呢?
“思”的篆文字形是這樣的:
《說文解字》裏說:“思,容也,從心囟聲。”我們過去都以為思的上半部分是個“田”,其實不是。從篆文字形來看,上半部原來是囟門的“囟”。我們知道,剛齣生的嬰兒,顱骨上方有一塊尚未完全閉閤的地方,那個地方就是囟門。“思”字上方現在演化成“田”的這個部分,原本是指人的頭腦;而下麵是心字底。說白瞭,就是頭腦加心靈共同工作的狀態,纔叫有所思。
大傢或許會問:你說“從心囟聲”,囟門這個“囟”跟我們思想的“思”讀音風馬牛不相及,怎麼可能用“囟”去錶示“思”的音呢?錢玄同先生在《章太炎說文解字授課筆記》1這本書裏,曾經專門說過這個問題。他說:“囟思雙聲。”原來在上古音部裏麵,囟跟思的字音,聲母相同。所以就把它們的讀音歸在瞭一類。《說文解字》不是說“思,容也”嗎?它其實是一種安靜的、深入的、有容量的思考。
不管我們看見瞭什麼,在現象上每個人的判斷是不一樣的,人這一輩子見過的世界有許多是相同的,但思考齣來的結論卻有天壤之彆。很多人都被樹上掉下的蘋果砸到過,為什麼牛頓發現瞭萬有引力定律?很多人都看過水壺開的時候,壺蓋子撲撲在跳,為什麼瓦特從中發現瞭蒸汽機的原理?並非我們平時沒有見過蘋果落地和壺蓋跳動的現象,是因為我們沒有像牛頓、瓦特他們一樣思考。
這個無所不在的“思”,後來又有瞭其他的意思,我們日常也都感受得到,比如說思念、思慕、相思。也就是說,“思”除瞭思考這個意義是比較理性的,更多時候它是一種特彆感性的狀態。
唐代詩人王維寫道:“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采擷,此物相思。”紅豆是相思子,上麵承載著相思、相戀的情感。
漢樂府詩裏麵有一首《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看看詩中這個民間女孩,她在愛一個人的時候,什麼樣的珠寶翠玉都可以送給你;但是知道戀人有二心之後,就要把它砸碎瞭,用火燒瞭,燒瞭以後還要在風裏把灰給揚走。這麼痛絕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從“有所思”到“相思與君絕”。想一個人的時候,那個玉上麵繚繞的所有裝飾就如同人心上繚繞的思念一樣。而人想要斷瞭心裏的念想,就不惜把它砸碎、燒成灰,再給揚得找不到痕跡。然而人心的相思哪是那麼容易除去的呢?人在物質世界裏麵,扔一樣信物很容易,但是人心中還有很多很多的羈絆,是“剪不斷,理還亂”的。
人頭腦裏有邏輯,這是思的上半部分;人心靈中有情感,是思的下半部分。理性、情感融而為一,纔能包容萬物。
說到思往往就會聯想到“想”,也會想到“懷念”,所有這些字裏都有“心”。它們又有什麼關聯呢?
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想”。《說文解字》解釋說:“想,冀思也。”“冀”是希冀的冀。帶著一種希冀、一種盼望去想,所以“想”裏麵一定有假設的部分。我們現在常常說理想、夢想、幻想,這裏麵既有假設,也有形象性。還有一個詞叫“想當然”,是說這是你想齣來的“應該有的美好”。我們時常會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之中,所以纔會覺得有所冀思,帶著希望在想象中描繪的纔是我們嚮往的那個未來。李白給楊貴妃寫的《清平調》詞裏說:“雲想衣裳花想容。”形容一個女人有多麼美,不直接寫她的形態,而是說彩雲都想成為她身上的衣袂,牡丹花都想擁有和她一樣的姿顔,在人和物之間也可以有這樣的通感。
“思”跟“念”從來都是放在一起的。我們從小誰沒有背誦過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身在異鄉,心已經飛迴到傢園瞭,這就是思念。《說文解字》說:“念,長想也。”長想,就是念念不忘,反反復復時時刻刻都在想。所以《釋名》解釋這個“念”字說得特彆有意思:“念者,黏也,意相愛,心黏著不能忘也。”我們總說念念不忘、心心念念、碎碎念,都是說有一個念頭在黏著你,揮之不去。有時候念叨起一個人,是無法自己停下來的。說和尚在“念經”,是因為他一遍一遍黏在經文上,這個聲音一直在重復。說小孩兒要“念書”,念念英語,念念古文,要一遍一遍大聲念齣來。從心念到聲念,黏在一起、念念不忘、碎碎念這個狀態,描摹得多麼生動啊!
除瞭思念、思考,還有思慮。《說文解字》上說:“慮者,謀思也。”為謀劃一件事情反復深入地思考,仔細地推敲,這樣一種狀態就叫作思慮。《論語》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史記》上也說:“智者韆慮,必有一失。”長遠、周密、透徹的思考,纔叫“慮”。看看我們的人,善於深謀遠慮嗎?當今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這並不意味著人的判斷力也有所提升。信息量過多、過剩,反而容易造成誤讀和誤判。所以慮者從心,人要從看見到思考,纔能做到深謀遠慮。
其實這個道理,古人早就教導我們瞭,人“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一個非常細膩的推導過程。人要知道自己應該達到的境地,纔能誌嚮堅定不動搖;誌嚮堅定瞭,做事纔能沉靜不急躁;做事沉靜不躁,心態纔能安定平和;心態安定,纔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終纔能有所收獲。在,沉靜、安定真是一種生産力。人在沉靜、安定中,纔能從嚮外看轉嚮嚮內看,由外感轉嚮內省。而一個人隻有經過獨立的思考,纔能真正有所得。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們真能像《大學》裏麵說的那樣,能夠明辨是非、知所先後嗎?我們能通過自己的學和思,逐漸接近“大道”嗎?我們那種柔軟的悸動、綿長的相思寄托在哪裏?我們終將經由深沉、理性的思考,達到什麼樣遼闊的境界?讀懂這些字,跟著這顆心,去思去想,去念去慮,一步一步走過來,也許我們能夠還給自己一種充實、圓滿的狀態。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