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外博物館印象 9787504679710 徐善衍,徐善衍-RT

域外博物館印象 9787504679710 徐善衍,徐善衍-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善衍,徐善衍 著
圖書標籤:
  • 博物館
  • 藝術
  • 文化
  • 旅行
  • 隨筆
  • 徐善衍
  • 印象
  • 遊記
  • 文學
  • 藝術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04679710
商品编码:2982558460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域外博物館印象

定價:48.00元

作者:徐善衍,徐善衍

齣版社:中國科學技術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4679710

字數:

頁碼:18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是作者對全球200餘座博物館考察的筆記的精選,共計33篇,分為北美掠影、英倫攬勝、歐陸巡禮、東瀛探幽、他山之石和末篇六個部分,100多幅插圖也是彌足珍貴的,與文字一起生動地詮釋著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本書對公眾瞭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館具有很好的參考作用,對瞭解學習自然博物館的建設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內容提要


本書是作者去國外考察博物館(主要是200餘座自然科學博物館),邊看、邊想、邊記,後期又“反芻”並精選形成的一部集子。它反映瞭作者的一種關注和追求:世界的博物館是怎樣的,它們的發展狀態和趨勢如何?試圖在此項陳列的世界維度裏思考和發現中國的奇跡。 n
全書分為北美掠影、英倫攬勝、歐陸巡禮、東瀛探幽和他山之石五個部分,其中有不少插圖也是彌足珍貴的,與文字一起生動地詮釋著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本書對公眾瞭解世界各地的自然博物館的特色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窗口,對瞭解學習自然博物館的建設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目錄


作者介紹


徐善衍,1943年2月生,祖籍浙江鄞縣,後遷膠東蓬萊,父輩闖關東至安東(丹東)鳳城落戶。 n
1968年畢業於北京郵電學院,分配到遼寜本溪市郵電局電話機製造廠,先後做模具鉗工、班長、技術員等工作;後相繼在郵電區分局、市局、省廳局任職;從郵電部辦公廳主任崗位調至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任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曾任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自然科學博物館協會理事長;2005年受聘於清華大學任教授,至今在中國科協——清華大學科技傳播與普及研究中心任職。 n
作為多年的科學技術工作者、管理者,常年書寫不輟,多為職業而作,如擔任《中國郵電百科全書》(綜閤捲)主編並撰寫有關文章;近年有譯著(閤作)《當代科學中心》一部,並有多則短篇論述在報刊上發錶。

文摘


序言


目 錄 n
n
n
序 n
自序 n
n
北美掠影 n
2 博物館的“生態” n
6 與時俱進是科技館的生命 n
10 難忘泰坦尼剋號百年文物展 n
13 軟實力的象徵與地位 n
16 博物館是自身創新發展的主體 n
20 從北美看“科技中心”的多維世界 n
n
英倫覽勝 n
26 在無邊界的英國“博物館” n
31 蘇格蘭國傢博物館 n
36 約剋鐵道博物館的啓示與思考 n
40 從“阿什莫爾”的曆史定位想到的 n
44 格林威治皇傢博物館的意義 n
n
歐陸巡禮 n
50 難忘巴黎那些老建築裏的博物館 n
55 巴黎科技館的維度 n
61 羅馬,這座博物館之城 n
69 科學與藝術:現實生活的追求 n
73 達·芬奇科技博物館裏的多元世界 n
78 西班牙自然博物館的不同探索 n
82 這也是一類科學博物館 n
86 一段悲情與的科技史展示 n
90 讓城市的生活更美好 n
93 值得關注的現代科技館之變化 n
n
東瀛探幽 n
100 一個現代專題科學中心的探索 n
103 名古屋科學館的吸引力 n
111 關於展示未來的理念 n
115 琵琶湖畔上的沉思 n
n
他山之石 n
120 科技館的創新需要文化的支撐 n
124 特色不是刻意追求和製造的 n
128 服務的存在和溫暖 n
132 科學工業博物館嚮何處去 n
139 對自然曆史博物館的考問 n
144 重返文藝復興的科學思考 n
152 在三地科學博物館間的思考 n
n
末篇 n
160 遊學中的思慮 n
後記


域外奇觀:穿越古今的文明之旅 一、引言:探索人類文明的廣袤圖景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博物館如同時間膠囊,靜默地承載著不同地域、不同時代的智慧與記憶。它們是物質文明的結晶,是精神圖騰的載體。本書旨在帶領讀者跳脫齣熟悉的文化框架,進行一次精神上的“域外漫遊”,深入探訪那些位於異域他鄉、卻又深刻影響著世界文明進程的博物館。我們將聚焦於那些館藏精絕、背後故事引人入勝的文化殿堂,通過對這些機構的審視,反觀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共通性及其演進的復雜脈絡。 二、主題一:古典文明的迴響——雅典與羅馬的永恒魅力 1. 雅典衛城博物館:民主的源頭與雕塑的巔峰 雅典,西方文明的搖籃。衛城博物館(Acropolis Museum)不僅僅是一個建築奇跡,它更是對雅典黃金時代最直接的緻敬。本書將詳細剖析博物館的建築設計如何與衛城遺址進行對話,尤其關注帕特農神廟雕塑的精妙之處。我們將深入解讀這些大理石上的浮雕,它們所描繪的諸神慶典、英雄史詩,如何構建瞭古希臘人對秩序、美學和政治理想的理解。特彆會著重探討“埃爾金大理石雕”(Elgin Marbles)的爭議及其在博物館語境下的倫理反思,思考文化遺産的歸屬權問題。 2. 羅馬國立博物館群:帝國的氣魄與世俗的肖像 羅馬的博物館,是帝國權力與世俗生活的交匯點。我們將考察卡比托利歐博物館(Capitoline Museums),探究其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博物館之一的曆史意義。重點分析館藏中那些栩栩如生的羅馬皇帝青銅和大理石肖像,這些肖像如何通過藝術手法塑造瞭帝國的集體形象,並服務於政治宣傳。此外,還會涉及浴場博物館(Baths of Diocletian)中對早期基督教藝術和羅馬日常生活器具的展示,揭示帝國衰落期社會風貌的細微變化。 三、主題二:東方智慧的寶庫——從開羅到新德裏 1. 埃及大博物館(GEM):尼羅河畔的法老之謎 埃及文明的深邃與神秘,在開羅新建的大博物館(Grand Egyptian Museum)中得到瞭全新的詮釋。本書將超越對圖坦卡濛陵墓陪葬品的簡單羅列,轉而關注博物館如何運用最先進的技術手段,構建瞭一個沉浸式的古埃及宇宙。我們將研究博物館在展示古埃及宗教信仰、來世觀念以及金字塔建造技術背後的科學邏輯。特彆分析博物館如何處理古埃及文明與阿拉伯世界的文化銜接,體現其曆史的連續性。 二、新德裏國傢博物館:次大陸的多元融閤 印度次大陸的文明史是交織著印度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多重信仰的復雜畫捲。新德裏的國傢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New Delhi)收藏瞭印度從印度河榖文明(哈拉帕文明)到莫臥兒王朝的輝煌成果。我們將聚焦於佛教藝術的傳播路徑,分析犍陀羅藝術與本土笈多王朝藝術的碰撞與融閤。同時,對莫臥兒時期的細密畫進行細緻解讀,揭示其在藝術風格上如何吸納瞭波斯和本土的元素,形成獨樹一幟的宮廷藝術。 四、主題三:超越地域的藝術殿堂——歐洲的藝術集中營 1. 盧浮宮:從王權象徵到全民共享 盧浮宮(Musée du Louvre)的故事,是歐洲藝術機構從私人收藏嚮國傢機構轉型的典範。本書將側重於分析盧浮宮的館藏布局,例如“大畫廊”的宏大敘事,以及它如何係統性地展示瞭西方繪畫自文藝復興到浪漫主義的演變。我們不會簡單羅列“鎮館三寶”,而是深入探討《薩莫色雷斯勝利女神》所代錶的希臘化時期的動態美學,以及《濛娜麗莎》在現代大眾文化中的符號學意義。 2、大英博物館:全球化的遺物與收藏的倫理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以其包羅萬象的全球收藏而著稱,這本身就是一個關於帝國擴張與文化交流的宏大敘事。我們將重點分析其對世界文明的“分門彆類”:例如亞述宮殿的巨型人首翼牛像(拉瑪蘇)的陳列,以及羅塞塔石碑在理解古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關鍵作用。重點探討博物館的“世界觀”框架,以及如何麵對其收藏來源的復雜曆史,思考“全球博物館”的責任與爭議。 五、主題四:現代性的試驗場——當代藝術的語境 1.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定義“現代”的機構 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是西方藝術現代性思想的孵化器。我們將分析 MoMA 如何通過其收藏,確立瞭從印象派到抽象錶現主義的藝術譜係。重點研究博物館如何通過空間布局和專題展覽,引導觀眾理解藝術從再現到抽象的激進轉變。特彆是對“畢加索”和“波洛剋”作品的解讀,展現瞭藝術如何在兩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下,尋求新的錶達方式。 2、古根海姆博物館(畢爾巴鄂):建築即策展 西班牙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由弗蘭剋·蓋裏設計,是當代博物館建築如何重塑城市形象的標誌性案例。本書將探討建築設計(鈦金屬的形態、光影的變化)本身如何成為藝術品的一部分,以及這種“文化奇觀”對後工業城市帶來的經濟與社會影響。分析其館藏如何與建築的流綫型敘事相呼應,形成動態的觀展體驗。 六、結語:博物館作為未來的文化對話平颱 “域外博物館印象”的旅程,最終指嚮一個核心命題:博物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它們是曆史的見證者,也是未來的對話者。通過對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文化殿堂的考察,我們認識到,每一件展品都承載著特定的文化代碼,而博物館作為中介機構,其策展理念、建築形態和倫理立場,無不塑造著當代人理解曆史和構建身份認同的方式。本書試圖提供一種超越地域偏見、進行跨文化交流的全新視角,鼓勵讀者以更開放、更審慎的態度,參與到人類文明的宏大敘事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總覺得,一本書能夠打動人心,在於它能否喚起讀者內心深處最柔軟的情感,或者激發齣一種從未有過的思考。我對於那些能夠超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的藝術品,尤其是那些帶有強烈人文關懷和哲學思考的作品,有著天然的親近感。我曾無數次地想象,在那些世界頂級的博物館裏,一件件陳列的雕塑、繪畫、甚至是簡單的生活用具,是如何在歲月的流轉中,承載著製作者的情感、社會的變遷,以及人類永恒的追問。我想知道,在作者的筆下,這些冰冷的展品是否擁有瞭溫度,是否能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與我們對話。它能否讓我們看到,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人們,在麵對生老病死、愛恨情仇時,所展現齣的相似的喜怒哀樂?它能否讓我們在欣賞那些精湛技藝的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人類文明的脆弱與堅韌,以及我們與過去、現在、未來之間那剪不斷的聯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不僅僅是“看”展品,更是“感受”展品,從而引發我們對自身、對生命、對人類共同命運的更深層次的思考。

评分

坦白說,我對於那些僅僅是羅列展品名稱、介紹齣處和年代的書籍,是有些提不起興趣的。我更渴望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體驗,一種能夠讓我身臨其境的敘事。我設想,在作者的講述中,那些遙遠的國度,那些神秘的博物館,不再是地圖上的一個點,而是鮮活的世界。我期待能夠跟隨作者的腳步,穿梭於那些古老的宮殿,走進那些現代的建築,感受不同博物館獨特的氛圍。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那些最能代錶一個文明精髓的展品,它們是如何在琳琅滿目的藏品中脫穎而齣,又為何會引起作者如此強烈的共鳴。我更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將那些晦澀的曆史背景、復雜的文化內涵,以一種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讓非專業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並為之著迷。這本書,在我看來,更應該是一次導覽,一次靈魂的導航,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阻隔,去觸碰那些曾經輝煌過的文明,去感受人類智慧的結晶,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曆史深處的閃光點。

评分

我一直相信,每一次的旅行,都是一次心靈的滌蕩。而閱讀,則是一種無需啓程,便能抵達世界的方式。我對於那些能夠帶我走進不同文化,體驗不同風情的故事,有著天然的嚮往。我想象著,在這本書的字裏行間,能夠看到那些遙遠而又充滿魅力的國度,那些承載著曆史厚重感的博物館。我不僅僅想知道那裏陳列著什麼,我更想瞭解,那些展品是如何被發現的,它們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我期待作者能夠以一種敏銳的觀察力和細膩的情感,去捕捉那些最能打動人心的瞬間。或許,是在某個靜謐的午後,陽光透過古老的窗欞,灑在一件精美的文物上,那一刻,時光仿佛靜止;又或許,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個孩子好奇的眼神,映照著一件古老的藝術品,那一刻,文明的火種得以延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震撼,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間的碰撞與融閤,並在閱讀的過程中,拓展我的視野,豐富我的內心,讓我對這個世界,多一份敬畏,少一份偏見。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神秘感,那是一種跨越時空的沉靜,仿佛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扉。我一直對那些遠離塵囂、承載著不同文明印記的博物館充滿好奇,它們如同時間膠囊,封存著人類的智慧、信仰和生活方式。想象一下,在某個遙遠國度,靜謐的展廳裏,陳列著那些古老而精美的器物,每一件都訴說著一段被遺忘的故事,每一次凝視都仿佛能觸碰到曆史的脈搏。我渴望瞭解那些在當地人心中神聖不可侵犯的寶藏,它們是如何被發現、被保存,又如何嚮世人展示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尤其是一些那些不常為大眾所熟知的博物館,它們可能藏匿著更加獨特而震撼的展品,它們不一定光鮮亮麗,卻充滿瞭原始的力量和未經雕琢的真實。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以一個敏銳的觀察者的視角,去感受那些隱藏在展品背後的文化基因,去解讀那些無聲的訴說,去體味不同文明碰撞齣的火花,並在字裏行間,找到與我內心深處某個角落産生共鳴的瞬間。這本書,對我而言,不僅僅是關於博物館的介紹,更是一次精神的遠行,一次跨越山海的靈魂對話。

评分

在我看來,一本真正優秀的書,應該能夠觸動讀者的靈魂,並在閱讀之後留下持久的思考。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文化藩籬,展現人類共通情感的作品充滿著敬意。我想象著,在這本書裏,作者能夠用一種詩意的筆觸,描繪齣那些遙遠國度博物館的獨特韻味。它們可能不像我們熟知的那些大都會博物館那般宏偉壯觀,卻可能藏匿著更為珍貴的、不為人知的文化瑰寶。我期待著,能夠跟隨作者的文字,去感受那些古老文明留下的印記,去體會那些不同民族的智慧與情感。或許,是一件精美的陶器,它承載著先民的辛勞與希望;或許,是一幅古老的壁畫,它描繪著那個時代的信仰與生活;又或許,是那些日常的器物,它們在無聲中訴說著一段段被遺忘的歲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看到,藝術的力量是如何超越國界,直抵人心,讓我們在欣賞異域文化的同時,也反思我們自身的存在,並最終在字裏行間,尋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啓迪。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