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當代西方政治思潮(第二版)
定價:40.00元
作者:徐大同
齣版社:天津人民齣版社
齣版日期:211-01
ISBN:978720106808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440kg
編輯推薦
《20世紀西方政治思潮》對現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形成和發展作瞭較為詳細的評介,但限於篇幅和資料,對20世紀70年代以後的內容未有涉及。作為《20世紀西方政治思潮》的姊妹篇,本書的基本原則和指導思想與該書是一緻的,但在內容上重點是對*近30年來西方政治思潮的**情況作追蹤研究。本書對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政治思潮的研究,大體分為三個方麵:一是傳統思潮,如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主社會主義等;二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迅速興起的思潮,如綠色和平主義、女權主義等;三是鄰近學科相互交匯形成的思潮,如新政治經濟學、政治社會學等。作為《20世紀西方政治思潮》內容的延續,對《20世紀西方政治思潮》中闡述得比較充分的思潮,本書隻著重察其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發展與演變;對該書中未能涉及的思潮,本書則作較為全麵的評介。齣於比較和分析的需要,對一些思潮的來龍去脈作較完整的說明,可能上溯到二戰結束後的一段時期,即20世紀五六十年代,但是本書主體的時間範圍限定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
內容提要
本書是對當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研究,注重西歐、北美11種主要政治思潮的發展、演變和基本特徵。內容主要是:1.自由主義政治思潮:正義的政治性,以及與自由主義的基石相關的選擇原則和社會共存原則。2.保守主義政治思潮:弱意義國傢,個人權利與擴展秩序,對民主的自由主義解釋,資本主義文化危機與社群主義。3.西歐社會民主主義政治思潮: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與方嚮,未來的社會主義,全球的和平與發展,歐洲一體化。4.基督教神學政治思想:新教、天主教神學政治思想,天主教的社會政治學說以及新政治神學。5.民族主義政治思想:當代民族主義的內涵和起源,民族性格與倫理道德,民族世界大同主義以及自由民族主義。6.綠色和平主義政治思想:與綠色運動相關的政治生態學與生態科學,綠色社會關係,綠色政治結構,對外關係。7.女權主義政治思想:自由女權主義,社會女權主義,激進女權主義,心理分析女權主義。8.後行為主義政治思想:國傢概念的迴歸,國傢主義學派,政治文化的復興,發達社會的政治文化。9.後現代主義政治思想:差異統治,資本主義閤法性危機,交往行動,程序民主的建立。10.新政治經濟學政治思想:公共選擇學派、集團理論和新製度經濟學。11.政治社會學政治思想:民主製度的社會基礎,社會衝突理論,新閤作主義。
目錄
作者介紹
徐大同,天津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中國政治學傢。先後擔任中國政治學會常務理事、副會長、顧問,天津市社聯副主席、天津市政治學會會長、法學會副會長。主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20世紀西方政治思潮》、《當代西方政治思潮》、《現代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五捲本)》、《中西傳統政治文化比較研究》、《中外政治思想史》;著有多篇專業論文。作品多次獲得*和省部級奬勵。
文摘
序言
這本《全球化與後殖民的張力》簡直是打開瞭我對當代國際關係理解的一扇新窗戶。作者以極其敏銳的洞察力,剖析瞭冷戰結束後世界格局的劇變,特彆是全球化浪潮下,那些曾經被邊緣化的聲音如何開始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發展”概念的解構,它不再是單嚮度的西方現代化敘事,而是呈現齣多中心、多元化的復雜圖景。書中對跨國資本流動、文化身份認同衝突的論述,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現實的緊迫性。尤其是在討論數字鴻溝和信息霸權的部分,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批判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技術背後的權力運作機製,讓人讀完後對日常接觸到的信息産生更深層次的懷疑和反思。全書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瞭大量來自非西方學者的前沿研究,這使得整部作品的視野極為開闊,絕非一般學院派著作可以比擬。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那些關於“世界秩序”的宏大敘事,有瞭一種更加審慎和批判性的態度。
评分我最近沉迷於《現代性的終結與身份的重構》這本書,它給我的震撼是多方麵的。首先,語言風格極其個人化,作者似乎是在與讀者進行一場深入的、近乎哲學辯論的對話。他沒有提供標準答案,而是不斷拋齣令人不安的問題,迫使讀者直麵現代性帶來的焦慮和失落感。書中關於“原子化個體”的分析尤其精彩,他描繪瞭在效率至上的社會結構下,人與人之間那種脆弱而疏離的關係。我最欣賞的是,作者將當代藝術和流行文化作為分析文本,來揭示主流意識形態背後的裂痕。比如,他對社交媒體上自我展示行為的解讀,超越瞭心理學範疇,上升到瞭對主體性消解的深刻批判。這本書讀起來並不輕鬆,需要反復咀嚼那些充滿悖論的句子,但它帶來的智力上的刺激感是無與倫比的。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是如何定義“真實”和“自我”的,是一本可以隨時翻開重讀並獲得新感悟的佳作。
评分我最近拜讀瞭《公共領域與數字民主的黃昏》,這本書的論述風格非常古典,帶有一種強烈的批判曆史學的色彩,但其探討的主題卻異常尖銳和當代。作者將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概念,放置在碎片化、算法驅動的媒介環境中進行檢驗,得齣的結論是令人憂慮的。他深入分析瞭社交媒體平颱如何通過“信息繭房”和“迴音室效應”,從根本上侵蝕瞭公民理性討論的基礎。書中對“注意力經濟”如何轉化為政治操縱的機製描述得淋灕盡緻,每一個點擊、每一次停留都被量化為對個體認知的微小乾預,最終匯集成對集體決策的巨大影響。閱讀過程中,我深感一種無力感,因為作者揭示的睏境,似乎沒有快速的解決方案。這本書的學術深度毋庸置疑,它要求讀者具備一定的政治哲學基礎,但對於任何關心民主未來的人來說,都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警世恒言。
评分不得不說,《技術倫理與未來社會的契約》這本書提供瞭一種罕見的、同時兼顧理想主義與現實操作性的探討。很多關於未來科技的書籍,要麼是盲目樂觀的技術烏托邦,要麼是悲觀的末日預言,但這本書的作者明顯站在一個更為成熟和冷靜的立場。他詳細梳理瞭人工智能、基因編輯等前沿技術對現有法律框架和道德規範帶來的衝擊,並提齣瞭一套“動態倫理框架”的構建思路。我尤其關注瞭其中關於“算法偏見”的章節,作者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瞭數據采集和模型訓練過程中如何固化和放大社會不公。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深刻認識到,技術進步絕不是中立的,它始終嵌入在特定的社會權力關係之中。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齣瞭問題,更重要的是,它試圖為社會提供一套可以參與討論和製定的未來規則藍圖,極具建設性。
评分《消費主義的隱秘語法》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對“購物”這件事的看法。作者的文風充滿瞭社會學田野調查的生動性,他仿佛化身成一個隱形的觀察者,潛伏在各大商場、網絡直播間和品牌發布會現場,記錄下人們購買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書中揭示的“符號消費”理論極其精妙,我們購買的不再是産品本身的功能,而是它所附著的身份標簽、階層暗示和集體記憶。我印象最深的是對“懷舊經濟”的剖析,解釋瞭為什麼那些過時的物件在新的語境下能重新被賦予高昂的價值。這本書的敘事流暢,充滿瞭有趣的軼事和鮮活的案例,讓人在輕鬆閱讀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被“教育”瞭。它讓我開始對自己的衣櫥、手機裏的App産生一種疏離的、批判性的目光,意識到自己每天都在參與一場精心編排的符號遊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