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積土凍脹與融沉 9787538182026

風積土凍脹與融沉 978753818202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嚮東 著
圖書標籤:
  • 凍土工程
  • 土力學
  • 地基處理
  • 風積土
  • 凍脹
  • 融沉
  • 工程地質
  • 寒區工程
  • 土木工程
  • 岩土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8182026
商品编码:2984085444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8-01

具体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風積土凍脹與融沉 作者 張嚮東
定價 30.00元 齣版社 遼寜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 9787538182026 齣版日期 2013-08-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16開 商品重量 0.241Kg

   內容簡介

全書分為5章,內容包括:凍土的基本理論,風積土的力學特性,風積土的結構特性,風積土的凍漲與融沉,防凍害措施及工程應用。


   作者簡介

張嚮東,遼寜工程技術大學,教授,院長。多年從事風積土凍漲與融沉專業教學與科研工作,並取得研究成果。


   目錄

1 凍土的基本理論

 1.1 本構模型的研究

  1.1.1 本構模型的建立及其參數的確定

  1.1.2 本構模型參數修正方法

 1.2 凍融特性研究

  1.2.1 凍結時土體溫度演變分析

  1.2.2 水分遷移特徵研究

  1.2.3 凍融特徵的試驗研究

  1.2.4 凍脹麯綫的分形性質

 1.3 土體結構性研究

  1.3.1 結構性試驗研究

  1.3.2 凍融過程中結構性演變規律研究

 1.4 季節性凍土區道路研究

  1.4.1 路基施工期沉降量預測

  1.4.2 路基置換層參數確定試驗研究

  1.4.3 道路凍害及其防治

 1.5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2 風積土的力學特性

 2.1 風積土的靜力學性質

  2.1.1 風積土的基本物理性質

  2.1.2 風積土的壓縮性

  2.1.3 風積土的壓實性

  2.1.4 風積土的抗剪強度

  2.1.5 凍結風積土的單軸強度

  2.1.6 凍結風積土的三軸強度

 2.2 風積土的動態力學性質

 2.3 凍融作用對風積土力學性質的影響

  2.3.1 凍融作用對風積壓縮模量的影響

  2.3.2 凍融作用對風積土孔隙比的影響

  2.3.3 凍融循環對風積土物理性質的影響

  2.3.4 凍融循環對風積土三軸剪切強度的影響

 2.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3 風積土的結構性

 3.1 基於凍融變形的結構性研究

 3.2 基於分形理論的結構性研究

  3.2.1 一維凍結風積土凍脹麯綫的分形性質

  3.2.2 一維凍結風積土凍脹麯綫的分形優化

 3.3 基於能量變化的結構性研究

  3.3.1 理論假設

  3.3.2 季節性凍土結構性量化指標模型

  3.3.3 量化指標與單一影響因素的函數關係

  3.3.4 一個凍融循環內結構性量化指標變化規律

 3.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4 風積土的凍脹與融沉

 4.1 凍脹融沉的分形預測

  4.1.1 實測風積土凍脹麯綫的分形性質

  4.1.2 實例應用分析

  4.1.3 非等溫條件下凍脹量的分形預報

 4.2 基於神經網絡的路基凍脹預報

  4.2.1 神經網絡模型

  4.2.2 BP網絡的路基凍脹預報

 4.3 季節性凍土結構性量化指標的凍脹預測

  4.3.1 現場沉降監測值

  4.3.2 利用量化指標計算沉降值

 4.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5 防凍害措施及工程應用

 5.1 常見的路基防凍害措施

  5.1.1 置換法

  5.1.2 隔溫法

  5.1.3 穩定土處理法

  5.1.4 隔水法

  5.1.5 強夯加固地基土

 5.2 防治風積土路基道路凍害措施的室內試驗研究

  5.2.1 風積土的凍結試驗研究

  5.2.2 碾壓擊實加固路基

  5.2.3 風積砂換填

  5.2.4 無機結閤料穩定土保溫

  5.2.5 防治措施對比試驗研究

 5.3 風積土路基道路防治凍害措施的工程應用及效果

  5.3.1 工程實例一

  5.3.2 工程實例二

  5.3.3 工程實例三

 5.4 本章小結

 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文摘

   序言

好的,下麵是一份關於不包含《風積土凍脹與融沉》(ISBN:9787538182026)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提供一個詳盡的、自然流暢的閱讀體驗,並避免任何AI痕跡的錶達。 --- 書名:地球深處的秘密:闆塊構造與地幔動力學前沿探索 ISBN:9787503037890 作者:李文博 教授 齣版社:地質科學齣版社 頁數:680頁 裝幀:精裝 齣版日期:2023年10月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地球內部的宏大敘事——闆塊構造理論的最新發展、地幔的復雜動力學機製及其對地錶過程的深遠影響。我們不再將地球視為一個靜態的岩石球體,而是一個充滿活力的、不斷演化的係統。本書集閤瞭地球物理學、地球化學、岩石學和地質年代學等多個學科的前沿研究成果,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而精細的地球內部結構模型。 第一部分:闆塊構造的再審視與新證據 闆塊構造是理解地球演化的核心框架,但隨著觀測技術的進步,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正經曆深刻的變革。本書首先迴顧瞭闆塊構造理論的經典基礎,隨後聚焦於近十年來的關鍵發現。 闆塊邊界的精細刻畫: 傳統上,闆塊邊界被視為離散的平麵。然而,現代高精度地震層析成像技術揭示瞭俯衝帶、轉換斷層和洋中脊的復雜三維結構。我們詳細分析瞭慢速滑移(slow slip events)現象及其對地震周期的影響,探討瞭“剛性闆塊”概念的局限性。 大洋岩石圈的命運: 大洋岩石圈的俯衝是驅動闆塊運動的主要動力。本書結閤深海鑽探數據和數值模擬,深入剖析瞭俯衝帶的流變學特徵,特彆是俯衝闆塊的“撕裂”與“捲麯”現象,以及這些過程如何影響深源地震的分布。 陸內動力學與造山帶的形成: 對於大陸闆塊內部的變形,如喜馬拉雅造山帶的持續隆升和青藏高原的側嚮逃逸,本書提供瞭新的約束。通過分析地幔楔的流變學特性和地殼的剝離作用,我們構建瞭更為精細的陸陸碰撞模型。 第二部分:地幔的流動與熱力學 地幔,作為地球體積的絕大部分,其緩慢但持續的對流運動是驅動闆塊構造的根本能源。本書將重點放在瞭地幔的物質組成、相變以及驅動熱力學循環的機製上。 地幔的層化與不均勻性: 地幔並非一個均質的介質。從地幔轉換帶(410-660 km)到核幔邊界(D''層),物質的物相變化和化學成分的差異導緻瞭顯著的物性差異。我們審視瞭橄欖石在高壓下形成更緻密相(如瓦斯利石和方鐵石)如何影響地幔的粘滯性和對流模式。 地幔柱的起源與演化: 關於地幔柱(Plume)是起源於核幔邊界還是地幔轉換帶,一直是地球科學界的焦點議題。本書結閤地球化學示蹤(如高場離子比值)和地球動力學模擬,探討瞭“地幔柱”與“大省岩漿作用”(LIPs)之間的耦閤關係。特彆是對地幔柱上升過程中發生的“熔融噴發”和“熱侵蝕”過程進行瞭深入的機製分析。 核幔邊界的復雜性: 這是一個極端高壓高溫的界麵,對流的驅動力在此處得到瞭最直接的體現。我們討論瞭D''層的“超低速帶”(ULVZs)的性質,它們是熔融物質的聚集地,還是富集瞭來自俯衝帶的古老物質,本書提供瞭最新的地球物理學證據支持。 第三部分:地錶響應與地球係統反饋 地幔的運動最終體現在地錶,影響著火山噴發、地震活動、海平麵變化以及大氣成分的長期演變。 火山作用與地幔源區: 評估火山岩漿的來源深度和成分是理解地幔物質循環的關鍵。本書詳細介紹瞭從洋中脊玄武岩到島弧安山岩的岩漿分異過程,以及深部地幔物質(如俯衝帶脫水流體)如何影響岩漿房的演化和噴發類型。 地幔熱力學對氣候的長期影響: 闆塊構造活動,尤其是火山活動,是調節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長期自然過程。本書探討瞭岩石風化速率、火山脫氣速率與構造沉降速率之間的復雜反饋機製,這些機製共同決定瞭地球長達數億年的氣候穩定狀態。 數值模擬的前沿進展: 為瞭更好地預測地球的未來狀態,我們需要更精細的數值模型。本書介紹瞭最新的多尺度、多物理場耦閤模型,這些模型能夠同時模擬從厘米級的斷層蠕變到數韆公裏尺度的地幔對流,為理解地球的長期動力學提供瞭強大的工具。 本書的特色與價值 本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不僅是對現有知識的係統梳理,更是一次麵嚮未來研究的導航。它摒棄瞭簡化模型,力求展現地球內部過程的復雜性和耦閤性。對於地質學、地球物理學、礦物學等相關領域的本科高年級學生、研究生以及專業科研人員而言,這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著作,它將引導讀者超越錶層的地質現象,直抵驅動我們行星演化的深層動力核心。全書配有大量高質量的地球物理觀測圖件、三維模擬截麵圖和岩石學顯微照片,確保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之所以會對這本書産生興趣,完全是源於它名字中透露齣的對特定地質現象的專注。我一直對那些影響我們生活但又不太為人所熟知的自然力量感到好奇。“風積土”這個詞,讓我聯想到風的巨大作用,它是如何將土壤顆粒搬運並堆積的,這本身就充滿瞭想象空間。而“凍脹與融沉”,則直接指嚮瞭寒冷地區地質環境中的一個關鍵問題。我曾聽說過,在北方一些地區,由於土壤的特殊性質以及氣候變化,道路、房屋等基礎設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這其中很可能就與凍脹和融沉有關。我猜測,這本書很可能是在深入研究風積土在凍脹和融沉過程中的力學響應,以及這些現象對工程建設可能帶來的影響。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闡述凍脹和融沉的內在機理,包括水冰相互作用、土體應力變化等復雜的物理過程。如果書中還能提供一些針對風積土地區地基處理和工程加固的實用技術,或者對現有工程案例進行分析,以揭示其成功或失敗的原因,那將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對凍土地區的地質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並從中獲得一些解決實際問題的啓示。

评分

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在於它名字中蘊含的自然力量和地質奇觀。我一直對自然界的鬼斧神工充滿敬畏,尤其是一些在極端環境下形成的特殊地貌。風積土,聽起來就與風的傑作相關,而“凍脹與融沉”則讓我聯想到瞭地球內部的活動和氣候的輪迴。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是在描繪一幅壯麗的地質畫捲,通過風積土這種獨特的介質,來展現自然界在溫度變化下的能量釋放和物質遷移。我想象書中會講述風如何將細小的土壤顆粒搬運、堆積,形成獨特的地貌,然後在寒冷的季節裏,這些土壤又會經曆怎樣的“生長”與“消亡”。凍脹,仿佛是一種自然的“呼吸”,而融沉,則是它隨之而來的“嘆息”。我好奇書中會如何解釋這些過程背後的物理和化學原理,是否會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將這些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領略到風積土獨特的魅力,理解凍脹融沉現象的演變過程,從而對地球錶麵的塑造力量有更深刻的認識,也或許能從中發現一些與氣候變化、環境保護相關的思考。

评分

我買這本書完全是齣於偶然,那天在書店裏閑逛,無意間瞥見瞭它的書脊。雖然我對書名裏的專業術語瞭解不多,但“風積土”這三個字引起瞭我的注意,因為我曾經在一些科普文章中讀到過關於風成地貌的介紹,比如沙漠中的沙丘,總覺得風的力量塑造地貌是非常奇妙的事情。而“凍脹與融沉”又似乎指嚮瞭一個與寒冷氣候相關的地質過程。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些畫麵:冰雪覆蓋的廣袤大地,在日夜溫差的變化下,土壤悄無聲息地發生著變化。這本書的封麵上那冷峻的色彩和模糊的遠山,似乎也暗示瞭某種神秘的地質活動。我推測,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枯燥的理論闡述,而是會用一種更具象化、更易於理解的方式來解讀風積土的特性以及它在凍脹融沉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我很好奇,風積土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它與普通土壤有什麼區彆?在凍脹融沉的作用下,它會呈現齣哪些獨特的形態和變化?這本書是否會通過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現這些地質過程的細節?我希望它能帶我走進一個充滿未知和探索的世界,讓我對這片土地的形成和演變有更深入的認識,或許還能從中找到一些關於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綫索。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非常吸引人,封麵上那冷峻的藍色調和抽象的山脈輪廓,仿佛將讀者瞬間帶入瞭嚴寒的北方地帶。我之所以會注意到這本書,是因為我對地質學,尤其是凍土地區的地貌變化一直充滿好奇。在現實生活中,我曾親眼見過一些修築在凍土帶的道路齣現不規則的沉降和開裂,當時就覺得非常神奇,不知道是什麼力量在背後操控。這本書的名字,特彆是“風積土”和“凍脹融沉”這兩個詞,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深入探討風積土這種特殊的土壤在凍脹和融沉過程中所錶現齣的復雜行為。凍脹,聽起來像是土壤在溫度降低時體積膨脹,而融沉則意味著在溫度升高時又會塌陷。這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以及風積土的獨特性,必定會衍生齣許多有趣的現象。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凍脹融沉的形成機理,包括溫度、濕度、土體結構等多種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的。如果書中還能結閤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比如介紹在凍土地區進行工程建設時,如何評估和處理這些地質風險,那就更完美瞭。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獲得一些關於風積土特性和凍脹融沉現象的科學解釋,以便更好地理解北方地區獨特的地質環境。

评分

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為瞭尋找關於極端氣候環境下工程建設的解決方案。最近幾年,全球氣候變化日益顯著,很多地區都齣現瞭前所未有的嚴寒或高溫天氣,這給基礎設施的穩定帶來瞭嚴峻的挑戰。我曾閱讀過一些關於凍土融化導緻道路塌陷、房屋傾斜的新聞報道,當時就覺得非常觸目驚心。這本書的書名,“風積土凍脹與融沉”,直接點齣瞭核心問題。我推測,這本書很可能是在探討風積土這種特定土壤類型在凍脹和融沉過程中所麵臨的工程地質風險。凍脹,顧名思義,就是在低溫環境下,土壤中的水分結冰膨脹,導緻地基抬升;而融沉,則是在溫度升高時,冰塊融化,土體失去支撐而下沉。這兩種現象的循環往復,可能會對建築物的安全造成極大的威脅。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凍脹融沉的詳細機製,包括影響因素、作用過程以及可能造成的破壞。更重要的是,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針對風積土地區工程建設的有效防治措施和技術方案,比如如何進行地基處理、如何設計抗凍脹結構等。如果書中還能包含一些實際工程案例的分析,以及相應的監測和預警方法,那將是對我工作極大的幫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