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用法詞典(精) 馮誌純

現代漢語用法詞典(精) 馮誌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誌純 著
圖書標籤:
  • 現代漢語
  • 詞典
  • 語言學
  • 漢語教學
  • 馮誌純
  • 參考工具
  • 語言文字
  • 規範用詞
  • 詞匯
  • 教學用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典则俊雅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辞书出版社
ISBN:9787806825785
商品编码:29842042585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0-05-01

具体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書名現代漢語用法詞典(精)
作者馮誌純
定價78.00元
ISBN號9787806825785
齣版社四川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5-01
版次1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精裝開本:大32開重量:0.4
版次:1字數:頁碼:
  插圖

  目錄

  內容提要
集多種功能於一體,匯多種用途於一書。
 共收詞語一萬多條,以齣現頻率高又容易用錯的常用詞語為主,並選收瞭近年來齣現的新詞語。
  除詞語的形、音、義外,還收入詞語的詞性、構詞法、近義詞、反義詞,對其語法特點、褒貶色彩、誤用之處和易混淆詞語也詳加辨析。
  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讀者使用,特彆適用於語言文字工作者。

  編輯推薦

  作者介紹

  序言

書籍名稱:《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從傳統農業到工業化萌芽》 作者: 李明德 齣版社: 曆史學社 齣版年份: 2023年 --- 導言:百年激蕩中的經濟脈絡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近代(約1840年至1949年)經濟結構的復雜演變,重點聚焦於傳統農業社會的瓦解、西方工業文明的衝擊與本土工業化的艱難起步。這是一個充滿矛盾、轉型與陣痛的時代。外部列強的入侵不僅帶來瞭政治和領土的喪失,更重要的是,它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打破瞭中國長期維持的自然經濟體係,迫使這個古老的帝國在“救亡圖存”的巨大壓力下,重新審視自身的經濟基礎與發展路徑。 我們將超越以往單純強調政治或軍事敘事的傳統,嘗試以經濟史學的嚴謹視角,梳理齣中國近代經濟變遷的內在邏輯、關鍵節點及其對後續社會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研究的核心問題是:麵對全球資本主義體係的強力滲透,中國經濟的哪些部分展現齣瞭韌性?哪些因素阻礙瞭更早、更徹底的工業化進程?本土精英階層是如何理解並試圖應對這場結構性危機的? 第一章:傳統經濟基礎的鬆動與危機(1840-1870s) 本章首先迴顧清朝中葉成熟的傳統經濟形態,特彆是以小農傢庭為核心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以及以江南地區為代錶的手工業和區域性商品經濟的特點。 海關稅收與白銀外流: 鴉片戰爭的爆發及其帶來的巨額賠款和不平等貿易協定,直接衝擊瞭中國傳統的財政收支平衡。白銀的大量外流,導緻國內銀貴錢賤,嚴重加劇瞭農民的賦稅負擔,對底層經濟造成瞭毀滅性打擊。我們詳細分析瞭早期通商口岸的設立如何成為西方商品傾銷的門戶,對中國傳統紡織業等手工業造成的初步衝擊。 太平天國的經濟影響: 太平天國運動不僅是一場政治和宗教叛亂,它對長江中下遊地區的生産力造成瞭長期破壞。戰爭消耗瞭大量資源,破壞瞭水利設施,並迫使地方士紳和新興買辦階層介入財政和軍事動員,這在無形中加速瞭地方經濟自主性的增強,為後來的洋務運動提供瞭某種“危機驅動力”。 第二章:洋務運動與近代工業的“官督商辦”探索(1870s-1890s) 洋務運動是中國在內憂外患下邁齣的“器物層麵的自強”的第一步。本章重點研究其經濟驅動力、組織形式及其內在的局限性。 軍工企業的建立與民用工業的萌芽: 我們考察瞭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早期軍工企業的運營模式。這些企業雖然采用瞭近代技術,但其管理體製、資金來源和産品銷售路徑仍帶有濃厚的封建官僚色彩。隨後,以李鴻章、張之洞為代錶的官員推動的民用工業(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的興起,標誌著國傢資本開始介入市場競爭領域。 官督商辦的悖論: 本章深入分析瞭“官督商辦”這一混閤經濟模式的根本矛盾。一方麵,它利用瞭政府的權威和信用;另一方麵,官僚的乾預、效率低下和對利潤分配的過度關注,使得這些企業在麵對更具市場靈活性的外國資本和新興民族資本時,往往處於劣勢。這為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發展埋下瞭結構性的隱患。 第三章: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崛起與區域分化(1890s-1910s) 甲午戰後,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瞭短暫的“春天”,這與《馬關條約》開放新的通商口岸和民族危機激發齣的實業救國思潮密切相關。 “三高”現象的考察: 我們細緻研究瞭早期民族資本主要集中於輕工業部門(紡織、麵粉、火柴等),形成瞭“輕工業為主、重工業缺乏、主要集中於沿海”的“三高”基本特徵。這一結構直接決定瞭其在後續經濟波動中的脆弱性。 區域經濟的差異化發展: 這一時期,以上海、天津為核心的東南沿海地區,憑藉更早的對外聯係、更健全的商業網絡和更開放的社會環境,成為民族資本的集聚地。而廣大的內地地區,依然維持著傳統的農業和傢庭手工業結構,城鄉和區域間的經濟剪刀差進一步拉大。我們對比瞭沿海與內陸在技術、資本、人纔引進上的巨大鴻溝。 第四章:民國初年的經濟波動與結構調整(1912-1927) 辛亥革命推翻瞭帝製,帶來瞭政治上的共和嘗試,也為民族經濟發展提供瞭短暫的政策空間。 “短暫的春天”與政治碎片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於歐洲戰場,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提供瞭喘息和發展的機會。紡織、麵粉等行業産值大幅增長。然而,軍閥混戰的政治局麵使得經濟發展缺乏穩定預期。地方割據導緻的稅製混亂、商埠特權喪失以及戰爭對物資的掠奪,嚴重阻礙瞭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新式金融機構的嘗試: 本章探討瞭中國銀行、交通銀行等國傢金融機構在支持實業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受製於不斷更迭的政治勢力,難以形成穩定的貨幣政策和信貸體係。 第五章:國民政府的經濟整閤與戰時體製(1927-1949) 南京國民政府力圖建立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經濟管理體係,以實現“以黨治國”下的經濟現代化。 統一貨幣與財政改革: 考察瞭國民政府推行的法幣改革(1935年)的意義。法幣的發行在短期內穩定瞭國內金融秩序,促進瞭沿海工商業的貿易往來,並為國傢的資本積纍創造瞭條件。 重工業的遲滯與外援依賴: 盡管國民政府規劃瞭龐大的工業化藍圖(如“四年計劃”),但由於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傾軋、國內資源的匱乏以及抗日戰爭的爆發,重工業發展依然緩慢。戰爭時期,中國的工業基礎極其脆弱,大量技術和設備依賴於國際援助,特彆是美國的物資轉移,使得工業化進程本質上處於被動和依附的狀態。 戰時經濟的重負: 抗戰期間,沿海工業的內遷與損毀,導緻中國經濟重心進一步嚮西南內地轉移。戰爭的巨大消耗,惡性通貨膨脹,以及官僚資本的膨脹,最終使整個經濟體係在1940年代末走嚮崩潰。 結語:現代轉型的遺産與教訓 本書最終總結道,中國近代經濟的轉型是一個被動迴應外部衝擊、充滿不平衡性、且被政治動蕩反復打斷的過程。傳統農業的韌性與工業化的努力長期並存,形成瞭二元對立的經濟結構。雖然民族精英們進行瞭艱苦的探索,但缺乏穩定的政治環境、薄弱的資本積纍和受製於人的技術地位,使得中國未能完成嚮現代工業經濟的徹底過渡。本書試圖為理解當代中國經濟的結構性起點,提供一個曆史性的、多維度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設計,雖然不走花哨的路綫,但絕對體現瞭對閱讀者體驗的尊重。字體清晰,字號適中,大量的斜體、加粗和括號被用來區分主詞條、注釋和例句,信息層級劃分得非常清楚,即便是在查找速度要求很高的時候,眼睛也能迅速定位到所需的信息點。我特彆欣賞它在解釋復雜概念時所使用的圖示或錶格——雖然不多,但每次齣現都恰到好處地解決瞭純文字解釋的冗餘和晦澀。例如,在區分幾個同義近義詞的適用範圍時,一張簡潔的對比錶格勝過冗長的幾頁文字論述。這錶明編纂者深知,工具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效率,因此,在保證內容深度的同時,對版式的優化也下足瞭功夫,確保瞭在需要快速查閱時,不會因為設計不佳而浪費寶貴的時間。

评分

我對這本書印象最深的是它對那些“模糊地帶”的處理方式。我們日常交流中,很多詞語的用法其實處於灰色地帶,字典或指南往往采取“推薦用法”和“非推薦用法”並列的方式。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齣色,它不僅清晰地標注瞭不同用法的使用頻率和接受度,更重要的是,它給齣瞭支持每一種用法的語言學依據。比如,某個動詞的及物/不及物之分,在不同的時代語境下可能發生變化,這本書會非常細緻地追溯這種演變,並提醒讀者在正式場閤應采納哪一種規範。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幫助我擺脫瞭“是不是錯”的焦慮,轉而思考“是不是最閤適”。它為語言使用者提供瞭一個判斷的框架,而不是一個冰冷的標準答案。這種對語言生命力的尊重和細緻入微的觀察,使得這本書的權威性不僅僅體現在規範上,更體現在對語言實踐的深刻洞察力上。

评分

這本厚重的工具書,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那種知識的厚度撲麵而來,讓人肅然起敬。我本來以為現在電子詞典這麼發達,紙質的用法詞典多少有點雞肋,但翻開這本書纔發現,它的價值是電子設備無法替代的。那些細緻入微的語境分析、層齣不窮的例句,簡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現代漢語使用指南。隨便翻到一頁,就能發現自己過去那些“差不多就行”的用法其實存在著微妙的偏差。比如關於“的、地、得”的用法,我一直以為自己掌握得八九不離十,可書裏的深入剖析和大量的實戰案例,讓我意識到自己在一些復雜的從句和修飾語結構上的把握還遠遠不夠精確。它不是那種隻告訴你“對”或“錯”的簡單詞典,而是更側重於“為什麼這樣用更恰當”、“在什麼語境下使用更自然”的哲學探討。對於需要進行大量書麵寫作,或者對語言的精確性有極高要求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案頭的鎮海神針,每次遇到拿不準的詞語搭配或句式結構,翻開它,總能找到最權威、最令人信服的解釋,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搜索框裏的快速答案永遠無法給予的深度體驗。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從事文字工作的人來說,這本工具書更像是一個“避風港”。每當我的創作思路被某個拗口的句式卡住,或者對某個生僻詞語的現代用法感到睏惑時,翻開它,總能找到定海神針般的確切指導。它不僅涵蓋瞭大量的核心詞匯,對於那些新近齣現的網絡用語或專業術語的規範化用法,也展現齣瞭與時俱進的編纂態度,雖然這部分內容可能需要後續不斷修訂來保持其前沿性,但其努力的方嚮令人贊賞。擁有這樣一本詞典在側,帶來的信心是無價的。它讓我敢於挑戰更復雜的文本結構,敢於使用更精確的詞匯,因為我知道,背後有這樣一本詳盡、權威的參考作為後盾。這不僅僅是一本查字典的書,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優雅”地使用現代漢語的修煉手冊,值得每一個對母語懷有敬畏之心的人珍藏。

评分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追求速度的現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它絕不是那種可以快速瀏覽、提煉要點的書籍。你需要沉下心來,像對待一本學術專著一樣去對待它。我記得有一次,我為瞭搞清楚一個介詞的細微差彆,硬是花瞭快兩個小時在相關詞條上打轉,對比著不同的例句和語法的解釋,感覺像在進行一場語言的考古挖掘。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嚴謹,但同時也意味著你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適應它的檢索體係。對於初次接觸的讀者,可能會覺得入口有點深,不像一些工具書那樣友好地提供“快速入門”指南。然而,一旦你適應瞭它的節奏,便會發現這種“慢”恰恰是其精髓所在。它強迫你不僅僅記住用法,更是去理解漢語錶達的內在邏輯和曆史演變。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死記硬背一堆規則有效得多,它在無形中提高瞭你的語感和對語言的敏感度,讓你在開口或落筆時,能自然而然地選擇最符閤語境的錶達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