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李虻,1956年生,副教授、碩士,師從賈達群教授,現為中國音樂傢協會會員,在四川音樂學院和四川師範大學從事作麯技術理論的教學和研究,重點承擔研究生和本科層次《音樂作品分析》等課程的教學工作,著有《實用電子琴演奏法》、《世界名麯賞析》、《音樂論文寫作》等著作100餘萬字,並發錶《試論和聲緊張度的黃金分割》、《即興麯——〈侗鄉鼓樓〉賞析》、《結構學與音樂宏觀結構功能初探》、《音樂宏觀結構的立體化分析》、《高師和聲教學的現狀與思考》、《音樂論文的選題方嚮與價值取嚮》等專業論文10餘篇。 目錄 作者簡介前言第-單元麯式與作品分析考試技巧§1.1命題類型及答題技巧§1.1.1麯式與作品分析非標準化試捲的答題§1.1.2麯式與作品分析標準化試捲的特點和類型§1.1.3麯式與作品分析選擇題答題技巧§1.1.4麯式與作品分析判斷題答題技巧§1.1.5麯式與作品分析填空題答題技巧§1.1.6麯式與作品分析簡答題答題技巧§1.1.7麯式與作品分析論述題答題技巧§1.1.8作品綜閤分析題命題類型§1.1.9作品綜閤分析題答題技巧§1.1.10音樂形象分析方法§1.1.11和聲分析的一般步驟與方法§1.1.12作麯方嚮和聲分析的步驟與方法§1.1.13麯式分析報告的寫作§1.2不同題型舉例§1.2.1單項選擇題50例(附參考答案)§1.2.2多項選擇題30例(附參考答案)§1.2.3判斷題50例(附參考答案)§1.2.4填空題50例(附參考答案)§1.2.5簡答題30例(附參考答案)§1.2.6作品綜閤分析例題(附參考答案)第二單元麯式學基礎知識及論述題……第三單元音樂作品實例分析附錄參考文獻音樂專業碩士研究生招生院校名錄
坦白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我最初為它支付的價格。在現今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能找到一本係統、深入且保持高度專業水準的綜閤性分析著作實屬不易。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跨領域知識融閤時的老練手法。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既有麯式的歸納總結,更巧妙地引入瞭現象學和心理聲學的視角,試圖去解釋為什麼某些音樂結構會帶給聽眾特定的情感反應。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豐富瞭我對音樂作品“意義”的理解邊界。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如何解剖樂麯的骨架,更是如何去感受其血肉和靈魂所在。這本書已經成為我書架上不可或缺的參考書之一,它在我閱讀其他文獻、進行獨立分析練習時,總能提供紮實而富有啓發性的支撐,是真正意義上能夠伴隨學習者從初級走嚮精深的一部力作。
评分這本書的內容深度和廣度簡直超齣瞭我的預期,尤其是對於一些音樂結構中那些看似微小卻至關重要的細節處理,講解得極其到位。我之前在學習某個特定奏鳴麯的呈示部時,總覺得在和聲的連接上少瞭點什麼感覺,邏輯上說得通,但聽感上總覺得“差點火候”。這本書裏,作者用瞭一種非常精妙的方式,通過對比不同時期作麯傢處理類似轉調手法的細微差異,讓我一下子茅塞頓開。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應該怎麼做”,而是告訴你“為什麼會發展成這樣”,這種溯源式的講解方法,極大地培養瞭我的批判性思維,讓我不再滿足於死記硬背公式化的分析框架。更難能可貴的是,書中對一些相對冷門但極具研究價值的作品片段進行瞭深入剖析,這些內容在其他主流教材中是很少見的,這無疑為我的研究拓寬瞭視野,讓我對音樂本體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這絕不是一本泛泛而談的入門讀物,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師,手把手地帶著你解構那些復雜多變的音樂世界,每讀一章,都感覺自己的“音樂詞匯量”得到瞭極大的豐富和升級。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挺有意思,封麵那種淡淡的米白色,配上簡潔的黑色宋體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本來就比較喜歡這種經典、不花哨的風格,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感覺挺有分量的。說實話,我買書的時候對內容其實是抱有一點點“試試看”的心態,因為市麵上很多同類型的教材,要麼就是內容過於陳舊,要麼就是講解得過於晦澀難懂,讓人望而卻步。但這本書的排版,卻是做到瞭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字裏行間留白處理得當,大量的樂譜示例穿插其中,使得原本枯燥的理論學習瞬間生動起來,看得齣來作者在編排和校對上是下瞭大功夫的。翻閱時,指尖劃過那些清晰的五綫譜,就好像能感受到作者對音樂那種深入骨髓的熱愛和敬畏。這種視覺上的愉悅感,無疑是提升學習興趣的第一步,我非常欣賞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這對於需要長時間閱讀和鑽研的工具書來說,簡直是太重要瞭,讓人忍不住想立刻沉浸其中,探索那些隱藏在音符背後的奧秘。
评分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它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處。很多音樂理論書籍,讀起來就像在啃一本厚厚的哲學著作,充滿瞭抽象的定義和概念,讓人很難將其與實際的演奏或創作聯係起來。但這本書不一樣,它總是能將那些復雜的麯式結構,迅速地轉化為我們可以實際觸摸和感受到的音樂材料。舉個例子,當它講解到“變奏麯”的核心技巧時,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瞭各種變奏類型,而是引用瞭巴赫和勃拉姆斯作品中的具體例子,清晰地展示瞭主題如何在不同的音高、節奏、織體和和聲背景下進行“變形”和“重塑”。這種“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的教學思路,讓理論學習不再是孤立的知識點堆砌,而是成為瞭指導我們進行音樂鑒賞和分析的實用工具。讀完之後,我再去聽那些經典作品,耳朵裏仿佛多瞭一副“透視鏡”,能夠更清晰地分辨齣作麯傢構建樂思的巧妙布局,極大地增強瞭我的音樂畫麵感。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具有個人特色,它不像那些官方教材那樣闆著臉孔,而是帶著一種溫和而堅定的引導性。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遣詞造句既精準又富有文采,讀起來絲毫沒有枯燥感。有時候,我會發現一些段落,讀起來簡直就像是在聽一場精彩的學術講座,語調抑揚頓挫,邏輯清晰。例如,在闡述某個和聲進行所帶來的心理預期時,作者會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來描述聽覺體驗,一下子就把抽象的音樂體驗具象化瞭。這種人性化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拉近瞭作者與讀者的距離,讓人感覺不像是在被動接受知識灌輸,而更像是在進行一場深入的、平等的探討。這種“人情味”在嚴肅的學術著作中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它讓原本可能充滿挫敗感的學習過程,變成瞭一種愉悅的探索之旅,讓我對繼續深入研究這些領域充滿瞭信心和熱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