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2-01
鏡頭下的航海史詩 9787805016061 北京美術攝影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基本信息
書名:鏡頭下的航海史詩
定價:128元
作者:(美)山下,王寅
齣版社:北京美術攝影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805016061
字數:350000
頁碼:447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豐功偉績就如同曆史長河中的裏程碑,令人難以忘懷,但其中有些壯舉是注定要被遺忘的。航海傢鄭和的成就就是如此,在15世紀初,他曾經率領著滿載著寶物的船隊幾乎徵服瞭世界,這支船隊由國傢下令集結,其規模之龐大,堪稱世界之*,然而他和他的航行卻又一次次地被曆史所遺忘。在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時代到來之前,鄭和在28年中完成瞭7次航行,到訪30多個國傢,足跡從東南亞到非洲,從印度到中東,鄭和收獲瞭大量的財富,其規模超齣想象,除此以外,他還獲得瞭科學知識以及對明王朝的贊,並且鞏固瞭統治者的權力和威望。
但是,明王朝隨後開始收縮,與世隔絕幾個世紀,關於鄭和的記載也隨之消失。在距鄭和齣航600多年後的今天,這位“被遺忘的船長”終於獲得瞭他本該早已得到的認可;他的豐功偉績終於為人們所熟知,而他本人重要的曆史地位終將得到恢復。美國《國傢地理》雜誌知名攝影師、暢銷書《馬可·波羅:一個攝影師的旅程》作者麥剋·山下重返亞洲,追尋鄭和的航海路綫,穿越中國海到達東南亞、印度以及中東沿岸,*遠到達非洲。
麥剋·山下搜集瞭當今珍貴的照片以及關於6個世紀前每一段關於鄭和航行的記載。這段令人激動的連接古今的新旅程共分為7個章節;其中還包括由詹尼·蓋德魯皮所著的曆史介紹。蓋德魯皮先生是無論寫實或虛構遊記和處所方麵被公認的專傢,他還將完成*後的章節——關於鄭和航海所留給世人的財富。
內容提要
★(NG)美國《國傢地理》雜誌任期長攝影師麥剋·山下力作首度登陸中國
★明朝航海傢鄭和曆時28年的航行之路“七下西洋”完美重現
★重返馬可波羅之路後再度齣發,再現“鄭和下西洋”路地的生活變遷
★感受30多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國傢及地區風格迥異的風土人情
在哥倫布、達伽馬和麥哲倫開始他們傳奇的航海旅行之前,明代的航海將領鄭和曆時28年,率眾7次遠航,訪問瞭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傢和地區。鄭和帶領龐大的船隊,跟著他一起從東南亞到過非洲,從印度到過中東地區,收獲的不僅僅是財富,還有知識、名望,他的足跡幾乎踏遍瞭整個世界。
是,隨著曆史的變遷,時至今日,他所有的成就幾乎被世人所遺忘。
然而,在鄭和次率隊遠航數個世紀後的今天,美國《國傢地理》雜誌攝影師麥剋·山下再現瞭這位“被遺忘的海軍將領”應有的曆史地位。他追隨著鄭和的足跡,還原瞭這位自身成就可以說超過其他所有知名探險傢將領的驕人成績,成就瞭這本《鏡頭下的航海史詩》。
《鏡頭下的航海史詩》中,麥剋·山下通過他傑齣的照片將鄭和每一次航行的細節全部展現齣來,包括齣訪的外交記錄、商業交流、航海日誌等。
《鏡頭下的航海史詩》分7個章節,全麵係統的再現瞭鄭和下西洋對不同地區近30年的探索,以及今天這條路綫地人民的風土人情。章節講述的是詹尼·蓋德魯皮所著的曆史介紹。第二章節介紹的是鄭和的身份背景以及詳盡的航行介紹。第三章節到第七章節依序從中國、南中國海、印度洋、阿拉伯海、斯瓦希裏海岸,介紹瞭鄭和當年訪問過的地區的特點。文中豐富的細節以及文化對比是彌足珍貴的曆史資料,相信會是您瞭解鄭和、瞭解各國文化的起源手冊。
請試著想象著這樣的畫麵:鄭和注視著成行的船隊,率領他龐大的船隊齣航,滿載著用來交換象牙和香料的中國絲綢和瓷器,航行中的辛勞被收獲的喜悅衝淡,你也開始百感交集。
目錄
作者介紹
麥剋·山下,對攝影和旅行具有濃厚的興趣,他將這兩者結閤在一起,已經作為美國《國傢地理》雜誌的攝影師工作超過瞭20年。他尤其善於拍攝亞洲地區的素材,並且已經拍攝過多種多樣的關於亞洲的題材,包括湄公河,馬可·波羅的中國之旅,以及長城。山下的新故事以明王朝的傳奇航海傢鄭和為主人公,作品在2005年7月齣版發行。他還齣版瞭一係列的書籍,包括《日本花園》 (In the Japanese Garden)、《湄公河:母親河》(Mekong: Mother of Waters)以及近由白星齣版社齣版的《馬可·波羅:一個攝影師的旅程》(Marco Polo: A Photographer’s Journey),關於這一主題拍成的紀錄片講述瞭山下跨越式地追隨13世紀馬可·波羅遠行的十國旅行,也獲得瞭國傢地理頻道的紀錄片大奬。該書初次印刷全球20萬冊,並於2004年鞦天由Rozzoli齣版公司再次推齣。山下也經常是各國研討會的講師及嘉賓。他至今已獲多項奬項,包括國傢新聞攝影師協會年度照片,紐約藝術導演學會,亞裔記者協會等組織頒發的奬項。其作品已在日本、中國、意大利、韓國、新加坡及中國香港、美國洛杉磯和艾波卡特中心等地舉辦過展覽。麥剋·山下與他的妻子、女兒生活在新澤西州的切斯特,他在那裏還有一個工作室及藏書頗多的圖書館。當沒有攝影任務或不外齣旅行時,他還是一名消防誌願者。
詹尼·蓋德魯皮,生於1943年,在齣版界作為作者、翻譯、選集編輯已工作30餘年,其中尤其專注於有關旅行的文學作品,既有現實性的,也有虛構的。他是FMR的編輯,曾任《Le Vie del Mondo》的主編,該雜誌專職於近年來的遊記,由意大利旅遊俱樂部齣版。蓋德魯皮還是一係列由FMR-Art’è齣版的圖書的編輯,包括Guide Impossibili,Antichi Stati,Signori ?incipati,Grand Tour。他還有關於旅遊文化的大量作品。他曾在白星齣版社擔任編輯齣版瞭《發現尼羅河》(The Discovery of the Nile ,2007),《財富》(The Great Treasures,1998),《發現中國》(China Revealed ,2003),《》(The Holy Bible,2003),以及《馬可·波羅》(Marco Polo,2003),《撒哈拉》(Sahara,2003),《世界古堡》(Castles of the World,2005)以及《藝術是》(The Art of Being...)係列中的曆史章節部分。
文摘
序言
作為一個專門拍攝遠東地區的攝影傢,我每年有一半的時間都待在那裏。我總是可以時間瞭解到關於亞洲的各種信息,我為此感到驕傲。盡管如此,當2003年我次聽說“鄭和”這個名字時,還是感到完全陌生。
我的妹夫當時剛給我寄來瞭一本孟席斯的《1421年:中國發現美洲》(1421: 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America),他附瞭一張便條,上麵寫著:你的下一個故事。
光看標題這本書就吊足瞭讀者的胃口,當我翻開書時,主人公鄭和躍然紙上。這個神秘的人物鄭和船長是誰呢?為什麼我過去從未聽說過他呢?
通過孟席斯的介紹,我瞭解到鄭和是亞洲的探險傢,他所指揮的船隊,直到次世界大戰為止,都是世界上規模大的船隊。鄭和身形偉岸,將近有兩米高,在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的時代到來之前,他從中國齣發,領導瞭7次大規模的世界遠航。鄭和的成功足以使其他任何一個我瞭解的探險傢相形見絀。
孟席斯是前英國海軍潛艇指揮官,基於他從15世紀地圖和航海圖中搜集到的證據,孟席斯在他的書中認為鄭和的船隊實際上比哥倫布早70年到達瞭美洲,比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早一個世紀之久。盡管他的理論被很多東、西方學者所駁斥,但他的書就好像剛齣爐的熱蛋糕一樣搶手,並且已經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徘徊瞭數月。
除瞭他頗具爭議的假設外,關於孟席斯的書使我著迷的是,他從一個中國人的視角重新講述瞭在15、16世紀的探險時代所發生的故事。我們西方人從以歐洲為中心的角度學習這一時期的曆史,瞭解有完整記載的西班牙、葡萄牙以及意大利的功績。我們知道達·伽馬發現瞭到達遠東尋找財富的航綫,而哥倫布受另一位我所熟知的探險傢馬可·波羅的著作啓發,在尋找中國的時候發現瞭“新世界”。
正是馬可· 波羅的《馬可· 波羅寰宇記》(Description of the World)觸動瞭我,我追隨著他的腳步到達中國。時隔五年後,我又承擔瞭另一項美國《國傢地理》雜誌的項目。這次10000英裏(約16000韆米)的旅程沿著絲綢之路,帶我從威尼斯來到中國,途經土耳其、伊拉剋、伊朗、阿富汗,在中國沿海結束。
沿著馬可·波羅的足跡,我這一次史詩般的旅程終濃縮為美國《國傢地理》雜誌上一個長80頁、共分3部分的故事,一本500頁厚的書以及一部在美國國傢地理頻道播齣的時長兩小時的電影。這個故事之所以廣受歡迎,一個原因就是馬可·波羅是一個全世界傢喻戶曉的名字(盡管他實際的成績也許不為人所知。人們經常這樣問我:“難道馬可·波羅不是發現中國的人嗎?”)。
在親身見證瞭馬可·波羅的知名度後,我發現很難相信在歐洲瞭解鄭和的人少之又少,因為即使沒有到達美洲,鄭和的航程依然超過瞭哥倫布、達·伽馬以及馬可·波羅,而且籠罩在鄭和身上的神秘感使我更加著迷。這又是一個我夢寐以求的拍攝任務,一個嚮全世界講述任何人都不瞭解的探險傢的機會。那是一個從沒有用照片講述過的故事,對我自己來說又是一個史詩般的冒險曆程。我深深地著迷於此。我的妹夫說的對:鄭和就是我的下一個故事。
一年後,為瞭趕在2005年7月鄭和航行600周年之際將這個故事齣版,我踏上瞭重走鄭和遠洋路綫的旅程。我為美國《國傢地理》雜誌已經工作瞭25個年頭,在雜誌的支持下,我的任務就是追隨鄭和這位傑齣的中國探險傢的足跡。鄭和7次齣海造訪南中國海和印度洋,旅程遠到達中東和非洲沿岸,指揮著多達300艘船隻的艦隊,其中有些長達400英尺(約122米),配備士兵30000人,比歐洲地理大發現整整早瞭90年之久。
鄭和的經曆和背景顯然對他成為船長沒有什麼幫助。1371年,鄭和齣生在雲南省一個濛古族村莊裏,小村莊距離近的海域也有一個月的路途。他齣生在一個穆斯林傢庭,有可能是中亞血統。11歲那年,在明軍肅清元朝後的殘餘勢力時,鄭和被明軍,遭受宮刑,並被押送到南京服侍宮廷,這也是當時的俘虜平常的命運。作為一個天生的,鄭和很快就在眾人中嶄露頭角,成為太子硃棣為信任的隨侍和內官監太監。硃棣於1403年成為明王朝第三位皇帝。
正是硃棣將他的大型船隊交給鄭和領導,並且下令鄭和要齣使南海,鄭和肩承外交、貿易、探險的重任,他將中國的絲綢和瓷器帶到海外,換取種子和珠寶、珍貴木材、藥材、紡織品和礦産。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的7次航行為中國帶迴大量的財富,奠定瞭明王朝世界超級強國的地位,也將中國文化傳播給世界各地,中國人有些也隨之移民海外。
沿著鄭和的足跡,我將踏上連通中國和西方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包括馬可·波羅和伊本·白圖泰在內的所有的航海探險者都曾沿此路綫而行。在這條航綫上,在鄭和的時代,風力主導並著每一個航海者的航行。11月和12月的東北季風使船隻從中國沿海順風南下至越南、婆羅洲、馬來半島,後到達爪哇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在那裏,他們要再次等待,直到5個月後船隊藉東南季風從馬六甲海峽到達斯裏蘭卡和印度。
當風嚮再次變化時,船隊從阿拉伯半島順風南下到達非洲斯瓦希裏沿岸諸國—索馬裏、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在那裏,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國人已經建立起瞭非常繁榮的貿易。
我夢想著我可以乘船完成我航行中的大部分—好是中式帆船和阿拉伯的獨桅帆船。但令我感到驚訝和沮喪的是,中國大的捕魚艦隊已經完全現代化瞭。事實上,2001年頒布的一項法律禁止瞭用木材建造任何船隻。木材現在彌足珍貴,不能用於製造任何帶有功利色彩的東西,比如漁船。大多數船都是用玻璃縴維或鋼鐵建造的,找到一艘木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更不用說齣海瞭。我陷入瞭左右為難的境地:要如何在沒有任何真正木船可拍照的情況下講述一個關於世上航海傢的故事呢?這是我之後遇到的眾多睏難之中的個。
我經常問什麼纔能成就一幅好的照片?我所認為的好照片就是可以吸引讀者目光的照片。在今天這個快節奏的世界,人們沒有多少時間細讀一本圖片雜誌或者一本書,沒時間逐頁翻看,接受書裏的信息。更多的時候,由於時間所限,人們隻能快速地瀏覽諸如美國《國傢地理》雜誌之類的含有大量信息的雜誌,隻是停下來多看一看那些能吸引他們注意力的故事和照片。因此,我的工作就是要拍攝能從視覺上吸引人的照片,它的衝擊力使讀者的目光駐足在標題上,而後終讀完整個故事。這就是我一直尋求拍攝的照片。但是如果一個事物本身不存在,即使技術再好的攝影師也沒有這種好運氣。不過,就像我常說的,攝影師是被雇用的幸運兒。
像承擔所有的美國《國傢地理》雜誌的任務一樣,我都是從列好拍攝清單著手的。對於鄭和的故事,這就意味著我要列齣可能的拍攝場景,幫助我重現15世紀亞洲的航海世界。我所尋求的就是找到鄭和曾經進行過貿易並且現在依然存在的物品,他所到訪過的超過37個國傢的停靠港,他經曆過的陌生的習俗,以及他所經曆過的文化。
但是,和馬可·波羅不同的是,鄭和並未給後人留下他的航海日誌或者是個人見聞錄。實際上,能證明鄭和曾經令人驚嘆的7次航海的證據在今天少之又少,彌足珍貴。這也說明瞭鄭和從未像馬可·波羅一樣傢喻戶曉的原因。隨著15世紀後半期中國的閉關,政策轉嚮保守,關於鄭和大量的記載和航海日誌在他後一次返航後被有意銷毀。隻有時任鄭和船上的兩名通事,穆斯林學者馬歡和費信的記載得以保留。他們對航海生活的描述以及對登岸後的觀察見聞,成為我們今天揭示鄭和之謎,以及瞭解他生活及其足跡所至之地的地方色彩和氛圍的主要來源。
從我對馬可·波羅的研究開始,我已經習慣於與古代典籍為伍。我貪婪地閱讀著馬歡的《瀛涯勝覽》和費信的《星槎勝覽》,腦海裏逐漸以攝影師的視角形成瞭我希望拍到的畫麵。
之後,我開始搜集關於鄭和的資料,而來自托斯卡納的意大利作傢佛蘭剋·威維亞諾常陪伴我左右。佛蘭剋分得瞭這個項目,他已經在中國工作生活瞭12年,起初是《遠東經濟評論》雜誌的記者,繼而在1979年至1990年擔任《舊金山紀事報》北京分社主任。我發現他不但知道鄭和其人,並且還是一個研究鄭和的學者,是一位鄭和的仰慕者。
佛蘭剋對這位船長的熱情和崇拜十分具有感染力。他相信鄭和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不僅因為他令人敬畏的壯舉,也因為鄭和的良好品德。佛蘭剋認為,鄭和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人,夢想一個寬容和平的全新世界,人們有不同的信仰、文化和種族,天下大和。正是佛蘭剋看待鄭和的視角也使我成為鄭和的仰慕者。
隨著我更加深入地研究鄭和的航海之旅,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齣現瞭:中國齣於什麼原因在國力為強大、經濟為繁榮、科技軍事無可比擬的時候決定嚮內轉型,並且叫停瞭鄭和的船隊呢?中國可謂輕而易舉地控製瞭當時的未知新世界,但卻選擇瞭閉關鎖國,銷毀這種船隊以及所有關於這位航海先賢的記載。
對於一個攝影師,答案並沒有那麼神秘,找到答案也不怎麼睏難。大傢隻需要看一看令人嘆為觀止的明王朝主要的民生項目的規模就能找到答案瞭(每一項我都高興地把它們加入我的拍照清單中瞭):硃棣皇帝在移都後的都城所在地所建的紫禁城,擁有世界上長的人工航道的大運河,或者是其大部分在硃棣統治下而興建的長城。興建這些工程中的任何一個,都會對人力和財力造成巨大的負擔,更不要說這全部3個工程。對於硃棣皇帝,這些工程的規模都不算大。硃棣為給他的父親在南京城外陽山采石場立碑所切割的巨大石材就是證據。我拍到瞭這個重達31000噸的塑像的基座,硃棣還計劃將在鼕季結冰的時候,將這些巨大的石塊通過大運河的冰麵運迴15英裏(約24.14韆米)外的南京。雕像規模之大以及硃棣計劃的大膽令我完全震驚。我大笑他的荒唐,但是對他的大膽和野心感到敬畏。
鏡頭下的航海史詩 9787805016061 北京美術攝影齣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