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心經壇經精華本(名傢名作精華本) 國學經典修心禪悟佛教思想文化的必讀經典 宗教信仰哲學文化影響

金剛經心經壇經精華本(名傢名作精華本) 國學經典修心禪悟佛教思想文化的必讀經典 宗教信仰哲學文化影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金剛經
  • 心經
  • 壇經
  • 佛教
  • 國學
  • 經典
  • 修心
  • 禪悟
  • 哲學
  • 宗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磐恒志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73547
商品编码:29909316778
丛书名: 名家名作精华本 金刚经 心经 坛经 精华本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具体描述

商品的基本信息,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金剛經心經壇經精華本
作者: 江味農 (作者), 李叔同 (作者), 淨空法師 (作者)
 市場價: 34元
 ISBN號: 9787535473547 
 齣版社: 長江文藝齣版社
 商品類型: 圖書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      幀:精 開      本:16 語      種:簡體中文
 齣版時間:2014年9月1日
 版      次:1 適閤年齡12歲以上
 是否拼音: 是否彩圖: 頁      數:315
  主編推薦                                                                                                                                                    

《名傢名作精華本:金剛經·心經·壇經》寫到,《心經》、《金剛經》、《壇經》是佛教中重要典籍,三經不僅在中國佛教中體現著原典精神和的思想價值,從中國文化史的視野來看,它們的影響並且關涉到僧俗各界,滲透到社會文化的方方麵麵。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對中國文化有進一步的瞭解,此三部經是一個基礎,是必須一讀的經典。《名傢名作精華本:金剛經·心經·壇經》采取原典加評析的方式,由李叔同、淨空法師逐字逐條對三經加以講解解析,深入淺齣,舉一反三。既結閤其他典籍,結閤當時的曆史文化語境還原現場,又結閤當下,直指浮躁不安的人心,教人“一心不亂”“見心明性”的道理。

  媒體推薦                                                                                                                                                    

暫無

 內容簡介                                                                                                                                                     
《金剛經》《心經》《壇經》是佛教中重要典籍,三經不僅在中國佛教中體現著原典精神和重要的思想價值,從中國文化史的視野來看,它們的影響並且關涉到僧俗各界,滲透到社會文化的很多方麵。如欲深入佛教研究或是欲對中國文化有進一步的瞭解,此三部經是一個基礎。本書由南京大學哲學研究所鬍永輝、博士後周曉露譯注,逐字逐條,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淺齣,又能舉一反三,有所拓展。
  作者簡介                                                                                                                                                     

江味農,江蘇江寜人。幼讀儒書,曾中鄉舉。1918年開始信仰佛教,聽諦閑講經。曾赴日本學東密,一生教宗般若,行在淨土,著有《金剛經講義》印行。
李叔同,即弘一大師,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傢、教育傢、思想傢、革新傢,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閤的代錶,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傑齣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他在音樂、美術、詩詞、篆刻、金石、書法、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齣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麵均有創造性發展。。
淨空法師,俗名徐業鴻,先後追隨一代大哲方東美教授章嘉呼圖剋圖及佛學大傢李炳南十三年,學習經史哲學以及佛法,獲得深刻啓發,不僅熟通佛教各派經論,對於儒學、道傢和伊斯蘭教等其他宗教學說,也廣泛涉獵。於眾多典籍中,對佛教淨土宗著力多。

  目錄                                                                                                                                                    
金剛經·1 
心經·127 
壇經·141 
悟法傳衣·143 
釋功德淨土第二·203 
定慧一體第三·212 
教授坐禪第四·218 
傳香懺悔第五·222 
參請機緣第六·235 
南頓北漸第七·271 
唐朝徵詔第八·289 
法門對示第九·297 
付囑流通第十·305
  精彩內容                                                                                                                                                    
捨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段經文說明“五蘊皆空”的道理。
空不當做無講,如果空是什麼都沒有,就不難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時間來解釋。難的是不離色相以瞭解空義,也不是色相消失說它是空,而是講空、有同時,空與有是一樁事。依照世人的觀念,空與有是對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說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難使人理解。般若講空,是即色之空,謂之真空;即空之色,稱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為色是四大組閤的現象,空是般若真空之理,法空是中道義空,絕不是偏空。
本經“五蘊皆空”是主題,下麵“色不異空”四句是注解。一切諸法,世齣世法,皆為一閤相,皆是幻有,皆無自性。《中論》說:“因緣所生法,我(佛)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此四句閤起來看,即《心經》的四句話。佛所講的色、空、名、中道,皆說一樁事,我們不能領會,我們把這四項看做四件事情,不知佛說的是一樁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若細說之,把色換成受、想、行、識就行瞭:“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餘依此類推。
句“色不異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體,色是一切現象。現象是依真如本體變現齣來的,體既不可得,相當然亦不可得,是從假人空,照瞭實性。第二句相反,“空不異色”,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現象均是由真如本體變現齣來的,是從空齣假,照瞭因緣。
下麵“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兩句是空假相即,說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無一法例外。佛在樺嚴經》中說:“破一微塵,齣大韆經捲。”又說:“一毛孔中轉大法輪。”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現象。知此事實後,佛在經中所說種種不可思議之境界均可以接受。
《般若經》所說“五蘊皆空”的總綱領與念佛求生淨土有重要關係。從前我在颱中蓮社求學時,李老師對我說:“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蓮社有二十多萬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過三五人而已。”他說得非常保守。據我所知,颱中念佛往生的人相當可觀,如果說每萬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實。但是這個比例仍然很小。
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關鍵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經》能幫助我們看破放下,故對經典不得不重視。我們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體有生、老、病、死,刹那變化,均屬假有。心理方麵,受、想、行、識,念頭刹那生滅,我們都能體會到。保持念頭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過是一個念頭的相續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間四禪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萬大劫,定功不失,而八萬大劫之後還會失掉。自性本定無生滅,沒有人定齣定,如《楞嚴經》所說的“首楞嚴大定”。
“性定”與“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來的,哪照見五蘊皆空時,性定即現前。我執若空,煩惱障沒瞭;法執若空,所知障沒瞭,自性本空自然現前。此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不容易,凡夫無始劫來,我執習氣非常重。古德說:“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論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轉過來,還要有相當時間的修行。理與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心中時時提起觀照功夫,
“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一切人事物皆是諸法空相,把自己無始劫來錯誤的見解思想,逐漸在般若智慧的光明中淘汰得乾乾淨淨,這是真修行。《華嚴經》末後一會,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給我們一個曆事練心、真實修行的好榜樣。多思維、多體會就能斷煩惱習氣,看破放下。然後對於彌陀的願行,纔能有真實的體會,決誌求生淨土,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極大的利益。
五蘊的根源是重疊生起的,一念不覺便把真如自性轉變為無明業識。這些話要仔細聽,不可思維想象,一想就錯瞭。例如:陰天,太陽被雲層遮蓋著瞭。細心一想,太陽比地球大若乾倍,焉能被雲層遮蓋。真如自性永遠不會變成無明業識。無明業識就是一念不覺,謂之無明本。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帶上這個東西。如同眼能見,眼是自性,戴上眼鏡,仍然可以看到外麵境界,眼睛透過眼鏡見到外麵境相,叫做無明業識,又叫第八識。眼鏡是否真正妨害瞭眼睛呢?並沒有。此中關係要搞清楚。一有識就是阿賴耶識,所以有行,一有行纔有想,一有想纔有受,一有受纔有色,這是從五蘊上講。從八識上講,就是“一念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說法雖然不一樣,意思是一樣的,同樣說齣瞭事實真相。世間人不瞭解,以為是有一個神明在那裏安排。他不曉得大自然的演變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內衣,再穿外衣。脫衣時先脫外衣,逐漸到內衣,次第不能錯亂。迷的時候先有無明,發展到粗相,迴歸自性的時候,先由外麵下手,先除色蘊,然後次第再除受、想、行、識。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幫助,對一切色法不執著,對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屬色法,均可放下。進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樂、憂、喜,能隨緣而不攀緣,隨順眾生,隨喜功德,心地平等。順境不起樂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瞭。其餘想、行、識依此類推。

金剛經心經壇經精華本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