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院士隨想錄 輯
原書定價:42元
售價:33.60元,
作者:白春禮 編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9-01
ISBN:9787030315137
字數:
頁碼:24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院士隨想錄(第1輯)》忠實記錄瞭院士們在其科學人生中體會齣的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和人生感悟,字裏行間滲透著東西方文化的精華,是留給後來者的寶貴財富。中國科學院學部決定編輯齣版本書,旨在將廣大院士在科研生涯中的創新啓示、曆史時刻、學界往事、人生感悟等奉獻給社會,以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方法,闡釋科學思想,展示科學傢的風範。
目錄
總序(白春禮)
創新啓示
王綬瑁 “大題小做” 化腐朽為神奇——近世兩個重大天文學發現的啓示
吳孟超 為醫重在德 重德貴創新
吳徵鎰 我與植物學研究
陸 琰 談談研究生的培養
王 夔 寄語畢業生
王 夔 鑒往啓新——寫在《化學進展》創刊30周年之際
楊叔子 科學人文 不同而和而創新
曆史時刻
李德生 記憶中的大慶油田
吳徵鎰 深切緬懷周恩來總理
戴金星 懸崖瀉油奇觀
陸 琰 愛因斯坦與諾貝爾奬
楊叔子 難忘的時刻 難忘的地方
學界往事
王綬瑁 評席澤宗《古新星新錶與科學史探索》
吳孟超 醫學泰鬥 人壽德馨——祝賀裘法祖院士從醫65周年
吳徵鎰 學古文、習古字與編“大典”——略談小學、選學、樸學、漢學
戴金星 爭“氣”日記
梁敬魁 良師與機遇助我成長
陸琰恭 賀何澤慧院士95華誕
陸 琰 吳健雄教授的科學貢獻
陸琰等 懷念核物理學傢虞福春教授
馬在田 先生之風萬古流
鄭國鋁 懷念我的導師
人生感悟
師昌緒 耄耋之年工作忙
王綬瑁 再晤“德”“賽”先生
吳孟超 談敬業、創新與報國
王 夔 普陀樟問
穆 穆 思語心聲
陳學俊 我的科學人生
林為乾 做一輩子的研究生
田在藝 愛國立基 創新立業
謝傢麟 偶然的機緣決定瞭一生的道路
楊叔子 踏平坎坷 成纔
葉篤正 從我一生經曆談中華民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鄭國鋁 效力祖國何懼艱苦
內容提要
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科學如此深刻地改變和影響著人類生活,引導我們發現更新、更真實的世界與自我。作為傑齣的引導者,科學大師們在想些什麼?
由白春禮主編的《院士隨想錄(第1輯)》忠實記錄瞭科學大師們在學界內外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字裏行間滲透著古今中外的文化精華和唯真求實的大傢風範,飽含著他們勉勵青年學者銳意創新的殷切希望。翻開書,跟隨他們的思緒,我們得以迴到改變世界的曆史時刻,觸摸鮮為人知的學界往事,聆聽曆經滄桑的人生感悟,收獲非同凡響的創新啓示。
《院士隨想錄(第1輯)》適閤大眾讀者閱讀,特彆是青年學生、文化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各級黨政部門領導乾部。
文摘
思考的人、服務的人、總結的人是從醫之本
作為治療疾病、提供健康的醫生,自己應該是一個健康的人,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性都健康的人,也就是說醫生自己應該是一個思考的人、服務的人、總結的人。這是從醫之本。我有五句話:心態平衡,腦子常用,手腳常動,嘴巴控製,定期查體。
醫生的工作是麵對患者,所以醫生自己學會怎麼做人重要。然而,做人又似乎是一個比較空泛的概念,特彆是在當前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中,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但“思考一實踐一總結一再思考”的規律是不曾改變的。我國的醫療衛生是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醫生的實踐主要體現於服務的全程。行成於思而毀於隨,醫生需要不斷地思考自己的行為以及帶來的影響,並修正、規範自己的行為以利於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同時要善於總結,從服務實踐中總結齣弘揚醫道的理論、精神,進而解決現實中齣現的新問題。例如,目前齣現的所謂“防禦性醫療”,從情感角度,我提倡強化與患者的心靈溝通,從行為層麵看,這樣做的人還不是真正的、完完全全的醫生,他隻是個“醫匠”。真正的醫生應該盡心盡力,哪怕有1%希望,醫生都要做100%的努力去爭取。做醫生如果先考慮自己,是做不好醫生的。如果醫生真正做到瞭科學、閤理,工作都做到位瞭,就不應該怕。當前醫患之間是齣現瞭一些問題,每位醫生都需要深思。醫生這個職業高風險、高投入,很辛苦,還要頂著個“白眼狼”的大帽子?想一下我們的服務有沒有問題?有人說現在的醫療儀器、診療設備不斷進步,年輕人有技能退化的趨勢。有的醫生不看片子,不查患者,光看報告,能不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嗎?醫生不自查患者怎麼有把握?不論儀器多先進,醫生還是要多看、多聽、多學、多做,服務做到位瞭,心態自然就平衡瞭。
有一些人,以西方的標準評價我們的醫患關係,這是典型的“怕動腦子”。體製上的問題我們國傢正在下大力氣解決,但是個人行為上的問題也需要自覺地去解決。例如,解決“看病貴”問題,醫生也完全是可以有所作為的。現在醫療器械多,新的器械很貴,過度追求使用高昂的醫療器械勢必增加患者的負擔。醫生要為患者選擇便宜又能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按個彆醫生的說法,其收入會受到一定影響,但是手術費用國傢有明文規定。例如,按規定手術費用1500元,但手術期間還需要很多耗材,應該盡量節約,若閤理使用,患者的負擔就小瞭。個彆年輕的醫生,車子有瞭,房子有瞭,常在外麵吃喝玩!但是我國的人均資源較少,有吃喝玩的資本,就不能為改善醫息關係花點心思嗎?醫生要時常善於總結各種經驗教訓,從醫學基本的仁愛之心、責任之心、同情之心齣發,從健康人的基本框架齣發,去思考、去從事醫療服務實踐。這樣纔能不斷進步、創新、成纔、“成傢”,纔不至成為“醫匠”。
不斷創新是醫學之魂
創新原本就是醫德的題中之義,由於疾病是伴隨人類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創新作為醫學發展的靈魂似乎不辯自明。但真正的創新精神是建立在前述為醫之“基”、“本”上的。為齣科研成果、博名獲利,而不經過動物實驗、充分證實安全性就貿然應用推廣於患者,這不是創新;為嘗試新方法而不選擇適閤患者的治療方案,也不是創新。真正的創新是醫生為患者治病求健康而進行的,就是對已有醫學知識、理論、技藝、方法、範式等方麵的,是在不疑之處質疑;真正的創新不是想當然,而是立足於治療疾病的需要,日復一日地積纍,腳踏實地地摸索。
我做的是肝膽外科,中國是世界上肝癌發病率的國傢,肝癌患者約占世界的50%,每年有四五十萬人得肝癌,而且發病年齡越來越年輕化。而在1956年我國肝髒外科是個空白,我們的特點就是在臨床中發現問題,然後去搞研究,研究的成果再迴過來用於臨床,這樣不斷總結、不斷提高。這其中的每一項研究,目的都是為瞭帶給患者健康,看到患者重獲健康的那一刻是我開心的。經過與同行幾十年的積纍,我們建立瞭肝膽疾病的治療體係,我國的肝膽外科在世界上也獲得瞭的地位。但要攻剋肝癌,還是要從源頭上抓起,要加強對肝炎的預防工作。“防”與“治”本是醫學之兩刃,我們隻是在治上做瞭一些工作。現在不少媒體將我們的成就歸功於創新,我認為,人人都要有創新意識,人人都能創新。特彆是作為醫生,麵對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在治療方案、手段上都要進行一定的創新,否則就很難保障患者獲得健康。隻有敢於創新、善於創新,纔能推動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纔能還更多的人以健康。
我們的國傢,現在需要更多自主創新成果和創新人纔,特彆是年輕醫生,不要滿足於臨床的“風光”,自足於一個“醫匠”,要沉下心、耐住寂寞,自覺培養創新精神,搞好基礎研究創新。要善於動腦子,有睏難不能繞過去,要反復想、反復研究,盡力去解決長期睏擾醫學界的難題。例如,我國的肝炎、肝癌患者多,但是目前還沒完美的治愈辦法。如果能把肝癌的發生、發展、轉移、復發的分子機製搞清楚,就是對人類的一大貢獻。鬍錦濤總書記說得太好瞭,國傢要“創造良好環境,培養造就富有創新精神的人纔隊伍”;“發展創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會的創新精神”。每個醫生要珍惜這一機遇,為人民健康事業充分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
作者介紹
暫無相關內容
《院士隨想錄》(輯)這個名字,給我一種“對話”的感覺。我想象著,這不是一本單嚮灌輸知識的書,而是更像一個邀請,邀請讀者與作者進行一場思想的交流。我期待,在書中能看到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發我的思考,而不是直接給齣答案。也許,作者會拋齣一個關於人工智能未來的猜想,或者一個關於生命起源的哲學睏惑,然後,他會分享自己的初步想法,但並不強求讀者接受,而是鼓勵讀者去探索、去辯論。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對於我這樣渴望深度思考的讀者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我甚至想象,這本書中會不會包含一些作者與同行的書信往來,或是他們之間關於某個科學難題的精彩辯論片段。這樣的內容,將更能展現齣科學研究的真實麵貌,以及智慧是如何在碰撞中産生的。這本書,會不會讓我覺得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與這些偉大的頭腦進行一場思想的奇妙旅程?我期待,它能激發我內心深處的求知欲,讓我對未知世界充滿探索的勇氣。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叫《院士隨想錄》(輯),光是這個名字就帶著一股厚重感和不容置疑的權威。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內心是充滿好奇與期待的。畢竟,“院士”這個頭銜本身就代錶著在某個領域達到瞭人類智慧的巔峰,他們的思考、他們的見解,一定與眾不同。而“隨想錄”,又暗示著一種更輕鬆、更個人化的錶達方式,不像教科書那樣嚴謹,也不像學術論文那樣枯燥,更像是私密的對話,能夠觸及心靈深處。我設想著,或許這本書裏會收錄這位院士在工作之餘,對人生、對社會、對科學發展趨勢的零散而深刻的觀察,可能是一些突如其來的靈感火花,也可能是對某個社會現象的獨到解讀。我特彆期待看到,在那些嚴謹的科學研究之外,院士們同樣擁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和人文關懷。這本書會不會展現他們如何平衡嚴謹的科學探索與對生活的熱愛?會不會講述一些他們在科研道路上遇到的挑戰與突破,以及這些經曆如何塑造瞭他們的世界觀?我甚至想象,在某些篇章裏,他會用最樸實的語言,嚮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解釋那些聽起來高深莫測的科學概念,讓我們也能窺見科學的魅力。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讓人迫不及待想要翻開,去探尋一位智者內心世界的書。
评分拿到《院士隨想錄》(輯)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並非是冰冷的實驗室數據或是復雜的理論公式,而是更具象化的畫麵:一位在星空下沉思的長者,或是倚在窗邊,眺望遠方的智者。這個“輯”字,讓我感覺它不是單一視角的獨白,而更像是一個時代的剪影,一個群體智慧的聚閤。我揣測,這本書裏可能匯集瞭多位不同領域的院士的思考片段,他們或許來自物理學、生物學、工程學,又或是人文社科領域。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本身就足夠吸引人。我期待著,能夠看到不同學科背景的院士們,在麵對同一社會問題時,會展現齣怎樣截然不同的分析角度和解決思路。也許,在讀到某個關於環境保護的篇章時,一位環境科學的院士會從生態係統的角度進行剖析,而另一位經濟學院士則會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給齣建議。這種思想的碰撞,無疑會帶給我全新的啓發。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這些頂尖的智慧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孕育齣來的,它們是如何與平凡的生活點滴相連接的。書中會不會有關於院士們童年趣事的迴憶,或是讓他們受益終生的某個平凡的頓悟?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理論更能觸動人心。
评分讀到《院士隨想錄》(輯)這個書名,我首先聯想到的是一種“傳承”的意味。院士,是科學界的脊梁,是國傢的棟梁。他們的思想,絕不僅僅屬於個人,更可能承載著一代人的科研精神和對未來的期許。因此,我猜想,這本書的內容,或許不僅僅是零散的個人感悟,更可能蘊含著一種對科學發展方嚮的引導,或者對年輕一代科研工作者的鼓勵與期盼。我期待,在書中能看到一些關於科學倫理的探討,或者關於如何培養創新思維的建議。是否會有院士分享他們年輕時曾迷茫過的經曆,以及如何最終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嚮?這對於那些正處於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輕人來說,無疑是寶貴的財富。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超越狹隘的學科界限,探討科學與人文的融閤,以及科學如何更好地服務於人類社會的發展。這本書,會不會像一盞燈,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讓我們對科學的未來充滿信心?我希望它能夠傳遞一種積極的力量,讓我們相信,人類的智慧與探索永無止境。
评分《院士隨想錄》(輯)這個書名,讓我感受到一種久違的“靜”的力量。在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靜下心來,讀一本由院士撰寫的“隨想錄”,本身就是一種奢侈。我設想,這本書的內容可能不會是對時事的激烈評論,也不是對熱點事件的快速迴應,而更像是時間沉澱後的醇釀,是經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的智慧結晶。我期待,在書頁之間,能夠感受到作者那種不急不躁、從容淡定的筆觸,仿佛一位長者在娓娓道來,分享他的人生智慧和對世界的洞察。也許,書中會有一段關於時間管理的思考,並非教你如何效率最大化,而是關於如何珍惜每一刻,如何讓時間更有意義。又或者,會有一段關於挫摺的感悟,不是勵誌口號,而是講述如何在逆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與堅持。我特彆好奇,在他們這樣高度集中於專業領域的人身上,是如何培養齣如此深邃的哲學思考的。這本書,是否會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科學傢身上更柔性、更人性化的一麵?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種寜靜的力量,讓我即使麵對生活的喧囂,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片澄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