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潘際鑾傳
原書定價:38元
售價:30.40元,
作者:徐麗萍,華榮祥 著
齣版社: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3-09-01
ISBN:9787030384454
字數:249000
頁碼:20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
編輯推薦
暫無相關內容
目錄
總序(路甬祥)
序言(陳吉寜)
章 孩提時期
一、書香寒門
二、初的教育
三、躲避日軍轟炸
第二章 逃難途中
一、父的肩膀
二、社會課堂
第三章 在昆明讀中學
一、輾轉於幾所中學
二、全省會考名
第四章 國立西南聯閤大學
一、嚴格的基礎訓練
二、自由的學習風氣
三、結業典禮
四、清華大學
第五章 與焊接結緣
一、師從普羅霍洛夫教授
二、籌建新專業
第六章 激情燃燒的歲月
一、意氣風發
二、冶金部的重托
三、獻禮項目
四、破解難題
五、頑固的氣孔
六、成功的閤作
七、東歐之行
第七章 逆境中的堅守
一、遭受衝擊
二、徐子纔事件
三、被埋沒的成果
四、堅守良知
五、附錄
第八章 勇攀高峰
一、改變曆史的會議
二、在聯邦德國
三、進一步的研究
四、國傢發明一等奬
五、推動國際交流
六、秦山核電站顧問
第九章 南昌大學校長
一、接過聘書
二、零的突破
三、扭轉學風
四、服務社會
五、“1+1”大於“2”
六、關鍵一躍
七、不辱使命
八、堅強後盾
九、團隊
第十章 再立新功
一、十年心血
二、重任在肩
三、迎難而上
第十一章 赤子諍言
一、大聲疾呼
二、憂心忡忡
三、直言不諱
四、深刻反思
五、宣傳聯大
第十二章 八十華誕
一、清華大學慶典
二、南昌大學慶典
三、幾朵花絮
第十三章 良師益友
一、教育為先
二、實踐中培養
三、心地單純存大愛
附錄一 潘際鑾學術活動年錶
附錄二 潘際鑾著作、專利、論文目錄
後記
內容提要
潘際鑾是國際焊接專傢,新中國焊接科學技術發展的奠基人,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文化係列·科學與人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潘際鑾傳》以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波瀾壯闊的曆史為背景,以潘際鑾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為核心,嚮讀者展示這位當代科學傢、教育傢的人生經曆、思想品貌和科研成就,以及他的勤奮嚴謹、孜孜不倦地的科學探索精神。
文摘
1996年4月27日,時任南昌大學校長的潘際鑾赴北京參加國務院第十四次學位委員會會議。其間,清華大學閻炳義及夫人盧勤英邀請潘際鑾和高力生去看他們設計的無軌導電磁爬行機。雖然這颱爬行機當時還隻是個雛形,但潘際鑾敏銳地感覺到,可以以此為基礎研究爬行式焊接機器人,實現他所想的螞蟻啃骨頭,解決大型結構焊接自動化問題。
科研團隊很快形成,包括清華大學和南昌大學的老師閻炳義、高力生、張華,盧勤英、鄭軍,以及研究生熊振宇、餘鋒、賈劍平、馬兆瑞、劉正文、張虓等。課題正式開始前,研究團隊首先分析科技文獻,瞭解國際上自動化焊接技術發展現狀。截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世界上焊接自動化的水平是工業機器人,它已被廣泛應用於汽車和機械部件的焊接之中。但是,工業機器人存在兩個局限。一是活動範圍較小,不能焊接太大的工件。工業機器人就像一隻手臂,1.5~2米的臂長是它的活動半徑,所焊接的工件長度不能超過這個尺寸。有的工廠開發齣龍門式的機器人,其做法是將手臂式機器人安裝於龍門支架上,龍門支架有X、Y、Z三個軌道以增加三個自由度,擴大其活動範圍。這樣,機器人就有11個半自由度,包括6個半自由度的“手臂”,3個自由度的走架,2個自由度的操作颱,控製係統較為復雜。這樣它可以焊接更大尺寸的工件,但是也隻能在車間的空間範圍內進行工作。工業機器人存在的另一局限是它必須用編程或示教進行工作,對不規則的焊縫特彆是在焊接過程中發生變形時,很難適應。
然而,實際工程中,超大型工件,如石化工業中的大型儲油罐、球罐,造船業中的船體結構等,體積異常龐大,必須在工地和現場進行焊接。按當時的技術,對這類産品的焊接很難實現自動化,而這些又偏偏是焊接工作量非常大的産品。當時國際上解決大型工件在工地現場進行焊接的辦法有兩種。一種是美國歐德(ODEN)公司生産的掛車式焊接機,用於焊接大型筒形儲油罐。將焊機放在掛車內,將掛車掛在被焊接的油罐上層鋼闆邊緣上(油罐建造是由下層嚮上逐層安裝逐層焊接),沿著工件運動,由工人坐在掛車內操作焊接,焊接這一層的橫縫和立縫。這是一種機械化焊接方法。還有一種方法是由美國巴格阿(BUG—O)公司與加拿大古耳剋(GULLCO)公司生産的永磁吸附軌道式焊接機,也是一種機械化焊接方法。采用這種機械化焊接方法工作比較復雜,需要搭腳手架,在腳手架上把磁性軌道安裝在工件上,再把焊機放到磁性軌道上,焊機則在磁性軌道上爬行。
……
作者介紹
徐麗萍,江西樂平人,1982年畢業於上饒師範學院,長期從事高教管理研究。現任惠州學院科研處副處長,副教授。南昌大學期間,曾擔任潘際鑾院士秘書,主編齣版《一所地方大學的崛起——潘際鑾教育文集》、《一個院士的足跡》等書,發錶論文10餘篇,發錶詩歌、散文、報告文學若乾篇。
華榮祥,江西樂平人,1983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係,長期從事新聞傳播學的教學與研究。現任惠州學院中文係副教授,發錶論文20餘篇。
讀完《潘際鑾傳》,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一個人一生事業的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那個時代科學發展的艱辛與輝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潘際鑾先生早期科研經曆的描繪,那些在極其簡陋的條件下,憑藉著驚人的毅力、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一步步攻剋技術難關的場景,讀來仿佛身臨其境。那種不畏艱難、勇於探索的精神,在今天看來依然彌足珍貴。它讓我深刻理解到,科學的進步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由無數個“不可能”被一一打破所鑄就。這本書沒有迴避曆史的復雜性,也沒有對睏難進行過度的渲染,而是以一種樸實而厚重的筆觸,展現瞭那個年代科研工作者的真實狀態。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到一種嚮上生長的力量,一種對知識的敬畏,以及對國傢發展事業的深深的自豪感。它不僅讓我認識瞭一位傑齣的科學傢,更讓我看到瞭一個時代的縮影,以及在那片土地上,無數普通人如何匯聚成推動曆史前進的洪流。
评分這本《潘際鑾傳》,讀起來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仿佛是長輩在娓娓道來一段精彩的人生故事。書中對潘際鑾先生晚年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對後輩的悉心指導,描繪得尤為感人。他不僅僅是一位成就斐然的科學傢,更是一位充滿智慧和人生經驗的長者。我從字裏行間,讀齣瞭他對科學事業的執著,對國傢發展的熱愛,以及對年輕一代的殷切期望。書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比如他與傢人的日常,或者與朋友的談笑,都讓這位偉大的科學傢形象更加立體和真實。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說教,而是一部充滿溫情的人文畫捲。我從中感受到的,不僅僅是一位科學傢的偉大,更是一位普通人的善良、正直和擔當。這本書讓我覺得,做一個好人,做一個有貢獻的人,是多麼重要而又充滿意義的事情。
评分《潘際鑾傳》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沉甸甸的思考,關於奉獻,關於傳承,關於一個知識分子如何將個人的命運與國傢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書中對於潘際鑾先生在關鍵曆史時期所做齣的選擇和承擔的責任,著墨頗多。那些關於國傢急需、人纔匱乏的描寫,讓人深切體會到當時社會環境的特殊性。他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而是一個腳踏實地,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的普通人。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他與學生、同事之間關係的刻畫,那種亦師亦友、互相扶持的深情厚誼,溫暖而真實。這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背後的人性光輝,也明白瞭“傳幫帶”的重要性。在閱讀過程中,我數次停下來,迴想自己的人生經曆,反思如何在自己的領域內,也能做齣哪怕微小的貢獻。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曆史,更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內心的思考,觸動我們對於人生意義和價值的追尋。
评分《潘際鑾傳》是一部非常引人入勝的人物傳記,它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將一個偉大靈魂的軌跡呈現在讀者麵前。書中對潘際鑾先生的少年時代,以及他早期求學經曆的描繪,充滿瞭那個年代特有的勵誌色彩。那種渴望知識、渴望改變命運的樸素願望,跨越時空,依然能引起年輕讀者的共鳴。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他在科學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那些細節描述,雖然我不是專業人士,但通過作者的筆觸,我能感受到那種智慧的閃光,以及背後付齣的不懈努力。這不僅僅是科學知識的普及,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它讓我明白,任何偉大的成就,都源於日復一日的積纍和對卓越的不懈追求。這本書讓我對科學充滿瞭好奇,也讓我對那些默默耕耘的科學傢們充滿瞭敬意。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心靈的洗禮,讓我對“奮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潘際鑾傳》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綫性敘事,而是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展現,將潘際鑾先生的人生畫捲徐徐展開。書中對於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的深入剖析,以及他對那個時期中國科學發展所扮演角色的詳盡解讀,都極具曆史價值。我從書中瞭解到,科學研究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與社會、與政治、與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潘際鑾先生的奮鬥曆程,就是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中國科學發展的一個縮影。他對國傢戰略發展的貢獻,以及他在國際舞颱上的影響力,都讓我感到由衷的欽佩。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科學發展的曆程有瞭更宏觀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理解,像潘際鑾先生這樣的科學傢,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改變瞭曆史的進程。這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著作,每一次閱讀,都能從中發現新的視角和更深的感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