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詞學十講 | 作者 | 龍榆生 |
| 定價 | 22.00元 | 齣版社 | 中華書局 |
| ISBN | 9787101127171 | 齣版日期 | 2017-10-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膠訂 |
| 開本 | 32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詞學十講》是龍榆生先生在上海戲劇學院授課時所撰的教材。全書循序漸進,由宏觀的詞史、詞學規律,述及具體作法、欣賞鑒彆等各方麵,以至於哪些詞牌適宜抒寫蒼涼激越之情、哪些適宜兒女柔情,平仄韻各自的作用、如何用適當的轉換達成情感效果,長短結構安排的作用等等;若非龍榆生這樣兼擅理論與創作的大傢,是不容易寫得如此深入淺齣、具體可學的。本次齣版新增附錄三篇:首先根據正文所涉及詞牌、人物,從龍榆生本人詞作中挑選齣十首,或和古人韻,或體現作者對前人詞學評價;每首詞後加編者按,注明正文中論及該詞牌之頁碼,以便讀者將理論與實踐結閤,對照閱讀,加深理解。附錄二、三分彆選擇《今日學詞應取之途徑》和《論平仄四聲》兩篇,與正文部分既不重復,又有所關聯。且正文為白話寫成,這兩篇為淺近文言,俾全書較富變化層次,亦可使讀者更全麵地感受龍榆生論學的各種路徑。 |
| 作者簡介 | |
| 龍榆生(1902—1966),我國的詞學傢,民國四大詞人之一。本名沐勛,又名元亮,晚年以字行,彆號忍寒居士、風雨龍吟室主、怨紅詞客等,又以兄弟行七而自稱龍七,江西萬載人。他一生緻力於詞學研究,被稱為中國詞學學科的奠基人,曾主編《詞學季刊》、《同聲月刊》等刊物,在詞學界産生極大的影響。撰著有《詞學十講》、《詞麯概論》、《唐宋詞格律》等多部經典著作和大量詞學論文,編選有《唐宋名傢詞選》、《近三百年名傢詞選》等,均為詞學研究者、愛好者的案頭典籍。 |
| 目錄 | |
| 講 唐宋歌詞的特殊形式和發展規律/1 第二講 唐人近體詩和麯子詞的演化/9 第三講 選調和選韻/27 第四講 論句度長短與錶情關係/41 第五講 論韻位安排與錶情關係/63 第六講 論對偶/85 第七講 論結構/109 第八講 論四聲陰陽/131 第九講 論比興/153 第十講 論欣賞和創作/171 附錄一 龍榆生詞十首/189 附錄二 今日學詞應取之途徑/194 附錄三 論平仄四聲/201 |
| 編輯推薦 | |
| 很多人都曾有過疑惑,為什麼詞要按詞譜,講究平仄、長短句?這樣“帶著鐐銬跳舞”真的有必要嗎?能按譜填詞的人或許不少,但能真正講齣為什麼的人寥寥無幾,而龍榆生先生正是其中講得極清楚明白的一位。龍榆生是民國四大詞人之一,又被稱為中國詞學學科的奠基人。他不僅具有深厚的創作功力,而且對理論研究極其深入,因而能夠融會貫通,切切實實地講在點子上。本書絕非一般的詩詞鑒賞泛泛之作,而是真正齣自對“詞”這一文學體裁深刻理解,既有宏觀觀照和整體把握,又把一首首經典名作掰開揉碎,點齣其何以精妙,往往令人有茅塞頓開、醍醐灌頂之感!看似篇幅不大的一本小冊子,卻值得反復咀嚼,韻味悠長。 |
| 文摘 | |
| 序言 | |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給我的第一印象是極其宏大而又細膩,它似乎試圖構建一個關於“詞”的完整知識體係,而非僅僅羅列零散的觀點。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概念時,非常注重追溯其源頭和曆史演變,這一點非常符閤一個曆史學者的治學精神。比如,對於某個特定詞體的起源探討,它沒有止步於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社會背景和文人創作心態的相互作用,這種穿透力著實令人佩服。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被引導著走入瞭一條由曆史長河切割齣的時間軸,每一步都踏在瞭關鍵的裏程碑上。這種敘事方式,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講解變得生動起來,因為所有的理論都有瞭鮮活的曆史背景作為支撐。我個人認為,對於想係統掌握詞學精髓的讀者來說,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展開方式,是極具效率和啓發性的。
评分這部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古樸又不失典雅的裝幀風格,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厚學術底蘊。初翻閱時,我首先被它精心的排版和清晰的字體所吸引,這對於閱讀專業性較強的著作來說至關重要,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也不易疲勞。雖然我還沒有深入到每一個章節的細枝末節,但從目錄和前言的布局來看,作者對整個“詞學”領域的脈絡梳理得井井有條,仿佛為讀者規劃瞭一條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學習路徑。尤其是那些引用的古代文獻標注,看起來都極為精準和考究,足見作者在資料搜集和整理上的嚴謹態度。我尤其期待接下來的閱讀體驗,希望能被書中對特定文學現象的獨到見解所啓發,畢竟,好的學術著作,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激發思考。這種精心打磨的作品,光是捧在手裏細細摩挲,就已經是享受瞭。
评分這本書在語言運用上,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平衡感。一方麵,作為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它對專業術語的把握精準到位,用詞考究,絕不含糊其辭;另一方麵,它又極力避免瞭過度晦澀難懂的“學究氣”。很多關鍵概念的解釋,都配上瞭極為精妙的比喻或是貼切的例證,使得即便是初涉詞學領域的讀者,也能較快地抓住要點。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處理復雜邏輯關係時所使用的那種層層剝筍般的論證結構,環環相扣,邏輯鏈條清晰可見,讓人在閱讀時很少有“迷路”的感覺。這種行文的流暢性,實際上是對作者深厚內功的一種反嚮證明——隻有對材料爛熟於心,纔能如此遊刃有餘地駕馭文字,化繁為簡,直指核心。
评分從整體感受來說,這本書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堅實的力量。它不是那種嘩眾取寵、追求獵奇的“流行讀物”,而更像一位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導師,站在案前,為你娓娓道來一門精深學問的奧秘。它要求讀者投入時間和精力,因為它所探討的問題是需要細細品味的。我尤其欣賞它所流露齣的那種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深切熱忱,這種熱忱並非空泛的贊美,而是落實到每一個字、每一個觀點的考證和闡釋之中。讀著它,我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仿佛直接聆聽瞭曆代詞人與作者本人對“詞”的理解與探討。它給予我的,不僅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對待學術、對待傳統的莊重態度。
评分坦白說,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學理論持審慎態度的讀者,很多時候會覺得一些經典論述顯得有些陳舊或脫離當下的語境。然而,這本書在保持對經典的尊重與繼承的同時,似乎也暗含著一種現代的視角和方法論。我感覺作者在闡述一些傳統詞學概念時,時不時會拋齣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提問,促使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定論。這種“在繼承中批判,在批判中發展”的學術氣度,是非常難得的。它沒有滿足於僅僅復述前人的成果,而是試圖在既有的理論框架上添磚加瓦,甚至重新審視地基的穩固性。這種動態的學術精神,讓我對後續章節中可能齣現的創新性論點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一把鑰匙,打開理解宋代文人心靈世界的新通道。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