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外國語言與文化研究(2010)
定價:45.00元
作者:顧鋼
齣版社:天津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561839737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18kg
編輯推薦
顧鋼主編的《外國語言與文化研究(2010)》收錄瞭兩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金基石教授撰寫。他討論瞭創製於朝鮮世宗25年(1444)的《訓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盛寜教授的一篇講演稿。盛寜教授批評瞭文化研究中的種種誤區,特彆是對西方文化研究理論和實踐的誤讀,特彆是尖銳地批評瞭學術研究中的浮躁現象,指齣研究者如果不讀書,讀書少,就沒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創新。本書中發錶瞭7篇關於兒童語言習得的論文,他們從句法和語用的角度分析瞭兒童語言習得的特點。本書有兩篇論文對斯坦貝剋的短篇小說《蛇》進行瞭分析。本書關於翻譯研究的論文分彆涉及瞭日語翻譯體、口譯、漢語主題句等方麵,還有四篇論文分彆討論瞭《金鎖記》、《紅樓夢》、《雷雨》和《西遊記》等譯本的得失優劣之處。
內容提要
顧鋼主編的《外國語言與文化研究(2010)》收錄瞭兩篇特稿。一篇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金基石教授撰寫。他討論瞭創製於朝鮮世宗25年(1444)的《訓民正音》在世界文字史上地位。另一篇特稿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盛寜教授的一篇講演稿。盛寜教授批評瞭文化研究中的種種誤區,特彆是對西方文化研究理論和實踐的誤讀,特彆是尖銳地批評瞭學術研究中的浮躁現象,指齣研究者如果不讀書,讀書少,就沒有“真心得”,也就不可能有創新。本書中發錶瞭7篇關於兒童語言習得的論文,他們從句法和語用的角度分析瞭兒童語言習得的特點。本書有兩篇論文對斯坦貝剋的短篇小說《蛇》進行瞭分析。本書關於翻譯研究的論文分彆涉及瞭日語翻譯體、口譯、漢語主題句等方麵,還有四篇論文分彆討論瞭《金鎖記》、《紅樓夢》、《雷雨》和《西遊記》等譯本的得失優劣之處。
目錄
·特稿 對比視覺與創新精神——論《訓民正音》的語言學價值 “文化研究”與“學術創新”之我見·語言學 中國兒童勸說行為能力發展序列的實證研究 外兒童語用能力及其習得研究狀況 淺析漢語兒童早期名詞的泛化現象 漢語兒童對全稱量訶“每”和“都”習得情況的初步研究 漢語兒童對動詞詞組省略的習得研究 28~72個月普通話兒童輔音習得研究 漢語兒童主/賓語定語從句理解研究 “視點”與日語語法解釋 R U OK?——英語手機短信息語言特點分析·翻譯 日語“翻譯體”——柳父章翻譯研究 從言語行為角度研究口譯質量 記者招待會交替傳譯中意義處理的研究 漢語主題句在英譯漢中的應用 多元係統下張愛玲的改寫——從《金鎖記》到The Golden Cangue 《紅樓夢》中“心”字翻譯策略研究——基於語料庫的分析 House“功能—語用”模式下的《雷雨》英譯本評價 從關聯理論視角看文化缺省的處理——以《西遊記》兩英譯本為例·文學與文化 從接受美學角度看郭敬明青春小說的流行 浪漫激隋與現實批判:馬剋雷和歐文戰地詩歌賞析 一次拯救靈魂的嘗試——讀勞倫斯的《騎馬齣走的女人》 淺談聖愚現象及其對俄羅斯文學的影響 簡析《印度之行》中的不平等的話語權關係 “蛇”意象之文化闡釋一以約翰·斯坦貝剋的短篇小說《蛇》為個案 一位科學傢眼中的商業社會形象——分析約翰·斯坦貝剋的《蛇》·外語教學 形成性評價在英語語言測試課中的應用和反思 全日製教育碩士教育見習中的課堂觀察記錄研究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與綜閤素質教育 ADHD兒童的教學原則和行為乾預在小學外語課堂教學的實踐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這本《滿28包郵 外國語言與文化研究(2010)》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紙張的質感厚實而富有韌性,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拿到手裏就覺得沉甸甸的,反而透著一股清新的氣息。封麵那簡潔的排版和恰到好處的留白,讓人聯想到那個年代(2010年)學術界試圖在嚴謹與開放之間尋找平衡的努力。我特意翻閱瞭目錄部分,雖然具體內容我沒細看,但從章節標題的編排來看,它似乎聚焦於那一時期跨文化交際中的具體案例分析,特彆是對非主流語種和區域文化融閤的探討,這一點在我關注的領域內是比較少見的。記得當時社會文化思潮正在經曆一個轉型期,全球化加速,但本土文化認同的焦慮感也同步上升。這本書的視角想必能為我們理解那個時期的語言教學方法論,以及如何將文化敏感性融入語言習得過程提供一個堅實的參照點。我特彆欣賞它在視覺上所傳達齣的那種“學術的溫度”,它不像冷冰冰的數據報告,更像是一本沉澱瞭多年思考的知識結晶,讓人期待去深入挖掘其內涵。
评分這本書在論述結構上的嚴謹性,僅從其篇章間的邏輯遞進關係就可以窺見一斑。它似乎不是簡單地羅列各種研究成果,而是構建瞭一個層層深入的分析框架。我推測它可能首先確立瞭宏觀的語言學理論基礎,然後逐步聚焦到具體文化現象的微觀剖析,最終可能會迴到對未來研究方嚮的展望。這種“由錶及裏,再由裏及錶”的敘事手法,通常能確保讀者在理解復雜概念時有一個清晰的路綫圖。特彆是在涉及跨文化語用學的部分,我猜測作者一定花費瞭大量精力去平衡理論的普適性和文化特殊性,這無疑是對研究者綜閤素養的極大考驗。這種清晰的邏輯綫索,使得即使是初涉該領域的讀者,也能循著作者的思路穩步前進,而不至於迷失在繁復的術語和案例中。
评分我個人對於這類匯集瞭多位學者觀點的文集一直抱有很高的期待,因為它們往往能展現齣學科內部觀點的碰撞與融閤。《外國語言與文化研究(2010)》這個時間點尤其值得玩味,它正處於全球化進程中,許多原有的文化邊界正在被模糊,同時也催生瞭新的文化摩擦點。這本書想必收錄瞭一些對當時熱點問題的敏銳捕捉和獨到見解。比如,針對新興媒體對傳統語言習俗的影響,或者在國際商務交往中,特定禮儀用語的演變等,這些都是需要結閤時代背景纔能深入理解的議題。一本優秀的文集,其價值不在於觀點是否都完全一緻,而在於它能提供一個觀察學科生態的切片,讓我們看到那個時間點上,學人們正在為什麼而爭論,又在為什麼而共識。
评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的排版布局堪稱典範,字號適中,行距寬鬆,即便是長時間研讀也不會産生強烈的視覺疲勞。我注意到書中的引文格式處理得非常規範,注釋的標注清晰明瞭,這對於做學術梳理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省去瞭後期核對資料的不少麻煩。從中可以看齣編者對學術規範的尊重,這是衡量一本研究性專著價值的重要標尺之一。此外,裝幀細節的處理也體現瞭齣版社的用心,書脊的粘閤牢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有散頁的風險,這對於經常需要在圖書館或會議現場引用的學者來說,無疑大大增加瞭其實用價值。那種翻開時帶著輕微油墨香氣的紙張,讓人感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充滿活力的學術年代,所有的理論探討都帶著那個時代的鮮明烙印,沉甸甸的知識感撲麵而來。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所選擇的覆膜工藝,使得它在日常的搬運和存放中具有極佳的耐磨損性,這對於我們這些經常需要攜帶書籍進行田野調查或者在不同研討會上引用的學者來說,實用價值極高。我一直認為,一本好的學術書籍,其物理屬性必須與其精神價值相匹配,即它需要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方便攜帶和查閱。這本2010年的齣版物,在今天看來,其裝幀質量依然能打,這從側麵反映瞭當時齣版社對學術齣版物的質量控製標準之高。它不僅僅是一堆紙張的集閤,更像是一個可以長期陪伴研究者的可靠夥伴,每一次翻閱,都能喚起對知識的敬畏之心,以及對那個特定學術年份的懷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