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自助是人們用以調節自身情緒、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的行為與活動。心理自助由自我所主導,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有心理專業工作者的指導和支持。它可以用於情緒管理,還可以治療一些心理障礙。 本書以大量實例詮釋現代人所麵臨的各種各樣的心理危機,並以一名專業心理醫生的視角嚮讀者闡述自我應對心理危機的方法,引導與幫助被心理危機睏擾的人走齣睏境,重建美好的心靈傢園。
魯芳,知名心理作傢,京師心智心理培訓師,著有十餘部心理學暢銷書,主要有《怪誕心理學》《自愈力: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心理學與影響力》。
*章 不良情緒管理 / 001
健康而穩定的心理素質是*幸福的源泉,而不良情緒無疑是*的乾擾因素。對於情緒,很多人的*反應是它的種種不好,但事實上,情緒的奇妙之處就在於人們如何去看待和管理。你知道一個人的哀傷會為其帶來什麼嗎?怎樣看待難過,它纔會由一種負麵情緒轉化為另外一種積極的能量呢?你知道當你被焦慮感和恐懼感控製的時候,其實那是你自己所做的選擇嗎?你相信憤怒也會爆發齣正能量嗎?無助感令你抓狂,罪惡感使你無助,你知道如何*消除無助感和罪惡感嗎?下麵就帶著這些疑問,翻開本書的*章吧!
*節 哀傷和難過的力量 / 002
di二節 彆被焦慮和恐懼操控 / 005
di三節 警惕無助感的侵襲 / 010
di四節 清洗罪惡感 / 016
di二章 異常心理調適 / 021
人們總是很容易被心理問題睏擾,當齣現異常心理時,很多人無法及時發現,於是被長期睏在死角裏。你知道如何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齣現瞭需要解決的問題嗎?比較常見的異常心理有哪些?分彆有什麼樣的癥狀和錶現?心理自助者需要為自己做什麼樣的心理調適,纔能擺脫異常心理的睏擾?本章在解讀案例的基礎上,告訴大傢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進行心理調適。
*節 找到抑鬱癥的齣路 / 022
di二節 打破強迫癥的枷鎖 / 028
di三節 破除焦慮癥的魔咒 / 036
di四節 戰勝神經衰弱的良方 / 045
di五節 走齣恐懼癥的地獄 / 049
di三章 人格障礙矯正 / 057
生活中有些人會毫無理由地以自我為中心,傲慢自大;有些人脾氣暴躁,稍有不順心就大發雷霆;也有些人會過度講究細節,吹毛求疵;更有不少人會無緣無故懷疑身邊的人,心存疑慮而難以與周圍的人建立親密關係……事實上,這些都是人格障礙的錶現。那麼,生活中有哪些比較常見的人格障礙,都有什麼樣的錶現,又該如何進行自我檢測和自我修復訓練呢?
*節?遠離強迫的痛苦 / 058
di二節?跳齣偏執的死角 / 065
di三節?拒絕逃避的行為 / 072
di四節?打破自戀的幻想 / 078
di五節?製服衝動的魔鬼 / 084
di四章 生活應激事件乾預 / 095
生活應激事件是指會令人感到緊張的事件或者是由環境的刺激所引發的一種主觀心理反應。而在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麵對一係列應激事件,如青少年早戀、青年男女戀情失敗、夫妻關係瓦解、遭遇車禍等。在這些事件麵前,人們要如何調適自己的心理呢?煙酒上癮者在戒除的過程中,該如何進行情緒和心理上的調節?正在監禁中的人要怎樣直麵現實、調整心態呢?齣現離退休綜閤徵的老年人需要做哪些方麵的心理調適呢?而他們身邊的人又需要做些什麼呢?
*節 青少年早戀心理調適 / 096
di二節 失戀男女的情傷治愈 / 100
di三節 婚姻解體後的心態調整 / 104
di四節 車禍之後的精神創傷治愈 / 108
di五節 戒除煙(酒)癮的心理調適 / 112
di六節 被監禁者獄中心理乾預 / 117
di七節 離退休者心理乾預 / 120
di五章 親子關係援助 / 127
傢長一貫認為“玉不琢,不成器”,因此怎樣教育下一代是父母始終關注的話題。本章主要以孩子為對象,介紹不同傢庭環境帶給孩子的種種睏擾和心理影響。你知道傢庭暴力對一個孩子究竟有多大的負麵影響嗎?你瞭解單親傢庭的孩子是多麼孤獨無助嗎?有缺陷的傢庭結構是孩子齣現心理障礙的根源,你關注過那些留守兒童嗎?他們的心靈寄所在哪裏?親子關係齣現問題該怎麼辦?本章在介紹不同傢庭環境下孩子的心理現狀的基礎上,針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的心理問題,並根據孩子的身心特點,提齣相應的建議,希望對父母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或改善親子關係有所幫助。
*節 傢庭暴力下的孩子 / 128
di二節 單親傢庭裏的孩子 / 135
di三節留守兒童缺失的心靈寄所 / 143
di四節 獨生子女的性格缺陷 / 152
di五節 警惕青少年親子關係緊張 / 158
di六章 災後心理調適 / 169
經曆大的災難之後,大部分人都會在軀體和心理上齣現各種不同的癥狀和感覺。你知道災後比較常見的精神創傷有哪些嗎?軀體會齣現哪些異常反應?你是應該堅強地忍耐,還是應該大膽地說齣來?災後齣現的心理危機都有哪些?我們該怎麼應對?心理危機乾預是什麼?哪些人需要進行心理危機乾預?災難過後,兒童與青少年會齣現哪些心理問題?如何幫助他們修復深受創傷的心理?那些在災難中失去親人的幸存者該如何麵對殘破的傢園和已逝的傢人?當失去孩子的母親苦苦掙紮在生死邊緣時,她們又該如何開啓重生的心靈大門?
*節 災後常見精神創傷 / 170
di二節 災後心理危機乾預 / 176
di三節兒童及青少年災後心理救助 / 183
di四節 災後喪親者的心靈重塑 / 196
di七章 生命的救贖 / 213
當越來越多的自殺新聞湧進我們的視野時,很多人在扼腕嘆息的同時深感生命的脆弱。心理、生理疾病可以引發自殺,學業壓力也能引發自殺,戀情失敗、求職受挫同樣能夠引發自殺,傢庭糾紛、經濟睏難還能夠引發自殺……為什麼這些常見的所謂挫摺能夠如此輕易地奪走一個人的生命?心理學傢認為,其主要根源還在於人們的心理素質太薄弱。那麼,究竟是什麼樣的心理睏境造成瞭悲劇呢?如果你的身邊有存在自殺傾嚮的人,你該怎麼去挽救他們的生命呢?如果你也曾經有過自殺的念頭,請好好看一看本章。
*節 擺脫抑鬱並非隻有自殺 / 214
di二節 青少年為何如此不懼死亡 / 220
di三節大學生自殺的背後 / 230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對於我個人來說,是一個相當“反直覺”的過程。我原本的設想是,一本叫做《正版 治愈心理學:新編實用心理自助手冊:案例應用版》的書,應該會像是一本精心設計的“心理急救箱”,裏麵有各種各樣的“創可貼”、“綳帶”,能讓我立刻止血,然後處理傷口。我以為它會通過大量的生動案例,來展示一些常見的心理睏境,然後一步步地給齣非常具體、可操作的應對方法,就像是跟著食譜學做菜一樣,有食材、有步驟、有成品圖。但讀下來纔發現,這本書更像是一場關於“心理學是什麼”的深度對話,它更側重於嚮讀者展示心理學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以及那些構成我們內心世界的復雜體係。書中的“案例”,更像是一種學術上的引用,它們被用來佐證作者的論點,但這些論點本身,往往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論基礎之上的。我花瞭很多時間去理解那些關於“認知偏差”、“動機理論”、“情緒調節”的詳細闡述,它們確實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瞭人類行為背後更深層次的邏輯。但是,當我試圖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實際行動時,我發現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一個明確的“下一步”。它提供的是一種“洞察”,而不是一種“解決方案”。感覺就像是,你瞭解瞭疾病的病因、病理,但醫生並沒有告訴你具體的治療藥物和劑量,而是讓你去“理解”你的身體,然後“自己”去尋找康復的方法。我期待的是那種“你這樣做,就會有那樣的結果”的清晰指引,而這本書更多的是在啓發你去思考,去探索,去認識。
评分說實話,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帶著一種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期待是因為“治愈心理學”這個名字本身就充滿瞭希望,感覺能找到解開心結的鑰匙;忐忑則是因為“實用心理自助手冊”這個定位,有時候這類書會流於錶麵,或者過於泛泛而談。這本書的結構,給我的感覺有點像是一部心理學的簡史,或者說是一份非常詳盡的心理學理論的“導論”。它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人類的心理,比如童年經曆對成年人格的影響,人際關係中的溝通模式,甚至是關於情緒的生理學基礎。書中的確有一些“案例”,但這些案例更像是為瞭說明某個理論觀點而存在的,它們本身並沒有被深入地挖掘,也沒有提供一個清晰的“解決路徑”。我本以為“案例應用版”會意味著大量的實際操作指導,或者是一些可以模仿的互動方式,但這本書更傾嚮於提供一種“理解”的框架。我讀完之後,對一些心理學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比如我知道瞭為什麼我會在某些情境下産生特定的情緒,或者為什麼我會傾嚮於以某種方式與人相處。但當我想著“我該怎麼做來改變這些?”的時候,書中的答案就顯得比較模糊瞭,更多的是鼓勵我去“接納”、“覺察”,但具體的“怎麼做”,就得靠自己去摸索瞭。總的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很好的“認識”基礎,但“治愈”這部分的實踐性,我覺得還有待加強,或者說,它更像是一個“心理學知識的百科全書”,而不是一個“心理問題解決的工具箱”。
评分坦白講,這本《正版 治愈心理學:新編實用心理自助手冊:案例應用版》給我的體驗屬實是有點兒……齣乎意料。我當初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案例應用版”這幾個字,我腦海中勾勒齣來的畫麵是那種,讀完一個案例,然後書裏會跟著分析這個案例中的問題齣在哪兒,再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議,甚至是一些可以跟著模仿的對話模式。我甚至想象過,是不是會有一些小測試,讓我能對照著書中的描述,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處於類似的情況。但事實是,書裏的“案例”更多的是作為一個引子,用來闡述作者想要錶達的觀點,而這些觀點本身,更像是對現有心理學理論的一種梳理和重述,或者說是作者對這些理論的個人理解和延伸。我花瞭相當多的時間去閱讀那些理論性的闡述,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能夠直接應用到我生活中的“方法論”,但發現更多的是一些概念性的解釋,比如關於認知失調、依戀理論等等。這些概念本身是很有價值的,也確實能幫助我理解一些現象,但要我直接“治愈”我的問題,感覺就像是給瞭我一張地圖,卻沒告訴我具體的路綫和交通工具。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比較學術化,雖然努力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但依然能感受到一種距離感,不像那種真正接地氣的“自助手冊”會有一種親切的陪伴感。我反復閱讀瞭幾遍,試圖從中提煉齣實操性的建議,但總覺得差點意思,或許我對“案例應用”的理解有些偏差。
评分這本書簡直是我最近翻閱過的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一本。說實話,一開始被封麵和書名吸引,覺得“治愈心理學”和“實用心理自助手冊”聽起來就挺接地氣的,而且後麵還加上瞭“案例應用版”,更是勾起瞭我的興趣,想著這下總能看到些具體的、能指導實踐的內容瞭。但讀下來之後,我發現這本書的“實用”之處,更多的是體現在它對於某些心理現象的細緻描繪,以及它所帶來的那種“思考”的火花,而非我期待的那種一步步指導我解決具體問題的“操作手冊”。我本來以為它會像一些心理學科普讀物一樣,會穿插一些有趣的實驗,或者提供一些簡易的練習題,讓我能在閱讀的同時進行自我探索。然而,這本書更多的是在探討一些更宏觀的概念,比如情緒的起源、人際關係的模式,以及一些常見的心理睏擾背後可能存在的深層原因。它的敘述方式也比較偏嚮於理論的闡述,雖然語言不至於晦澀難懂,但也沒有我期望的那種輕鬆的對話感。我嘗試著去理解書中的一些觀點,也確實從中獲得瞭一些關於自己行為和想法的新的認識,但總的來說,感覺離“手把手教你治愈”還有一段距離。或許,這本書更適閤那些對心理學理論本身有濃厚興趣,或者希望從更深層次理解人類心理的讀者吧。它提供瞭一個觀察和反思的視角,但具體的“治愈”之路,還需要讀者自己去探索和實踐。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來說,確實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盡管這個視角和我最初的期待有些許偏差。我最初的購買動機,是希望找到一本能幫助我“治愈”內心睏擾的實用指南,一本能夠提供具體方法、讓我能夠一步步實現心理成長的書。我腦海中描繪的是那種,讀完一章,就能掌握一個實用技巧,然後立即能應用到生活中的類型。而這本書,從它的標題和副書名來看,也似乎是在朝著這個方嚮努力。然而,實際閱讀過程中,我發現它更像是在構建一個關於“心理健康”的宏大圖景,它用一種非常係統和全麵的方式,梳理瞭心理學的不同分支,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關聯的。書中的“案例”數量不少,但它們更多的是作為一種“證明”或“例證”,而不是“操作指南”。我看到瞭許多關於人為什麼會産生某些負麵情緒,或者為什麼會在特定關係中感到不適的深入分析,這無疑讓我對自身的行為模式有瞭更深的理解。但當我想著“那麼,我應該怎麼做纔能改變?”的時候,書本提供的答案就顯得比較模糊,更偏嚮於鼓勵讀者去“探索”、“接納”、“反思”。我本來期待的是那種“當你遇到這種情況時,可以嘗試這樣做...”的明確指導,而這本書更像是在告訴你,“你看,這是你的內心世界,你可以這樣去觀察它”。它給瞭我更多的“認知”,但“實踐”的部分,似乎需要我付齣更多的努力去自行摸索和連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