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四庫全書總目》:前世與今生
定價:58.00元
作者:周積明,硃仁天
齣版社: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5-01
ISBN:9787501359264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中國珍貴典籍史話叢書》序 1
自序 1
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 1
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緣起 1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過程 9
一、醞釀與準備階段(乾隆三十七年正月至乾隆三十八年二月) 9
二、編撰初稿階段(乾隆三十八年三月至乾隆四十六年二月) 9
三、修改繕寫完善階段(乾隆四十六年二月至乾隆六十年十一月) 13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的體例 17
一、聖諭 17
二、錶文 18
三、職名 19
四、凡例 19
五、總敘與小序 20
六、提要 21
七、案語 22
第四節《四庫全書總目》的分類 22
第二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編撰官 31
節《四庫全書總目》的分纂官 31
一、翁方綱 35
二、姚鼐 37
三、邵晉涵 38
四、餘集 40
五、張羲年 40
六、程晉芳 41
七、戴震 43
八、周永年 44
九、劉權之 45
十、鄒炳泰 46
十一、任大椿 47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總纂官 48
一、紀昀 51
二、陸锡熊 65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的總裁官 68
一、於敏中 74
二、王際華 75
三、金簡 77
第三章乾隆帝與《四庫全書總目》 80
一、《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倡導者 80
二、《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保障者 81
三、《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指導者 83
四、《四庫全書總目》編撰的監督者 84
五、《四庫全書總目》的思想掌控者 86
第四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版本與流傳 95
節《四庫全書總目》四庫館臣寫本 95
一、抄寫進呈本 95
二、七閣寫本 96
三、稿本 102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殿本係列及其流傳 108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浙本係列及其流傳 114
第四節《四庫全書總目》粵本係列及其流傳 120
第五節其他版本 123
第五章《四庫全書總目》的研究 126
節《四庫全書總目》補正 126
一、陳垣《四庫書目考異》 127
二、餘嘉锡《四庫提要辨證》 131
三、鬍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 135
四、劉兆佑《四庫著錄元人彆集提要補正》 140
五、崔富章《四庫提要補正》 141
六、李裕民《四庫提要訂誤》 144
七、楊武泉《四庫全書總目辨誤》 145
八、杜澤遜《四庫存目標注》 147
九、《四庫全書總目匯訂》 150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箋疏 151
一、林鶴年《四庫全書錶文箋釋》 151
二、周雲青《四庫全書提要敘箋注》 155
三、張舜徽《四庫提要敘講疏》 158
四、其他箋疏著作 160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學典 162
第四節《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化史研究 167
一、周積明《文化視野下的〈四庫全書總目〉》 168
二、張傳峰《〈四庫全書總目〉學術思想研究》 171
三、陳曉華《“四庫總目學”史研究》 172
第五節《四庫全書總目》的文獻學研究與編纂研究 174
一、《〈四庫全書總目〉研究》 175
二、《〈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考》 175
第六章《四庫全書總目》對乾嘉學風的影響 181
節“四庫館啓,天下學術為之一變” 181
第二節嘉道時期對四庫館和《四庫全書總目》的批判 188
第七章《四庫全書總目》的文化價值 193
節《四庫全書總目》在中國古代目錄學上的貢獻 193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對中國古代學術的總結 200
主要參考文獻 205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每次偶然路過書店或圖書館,看到這本書靜靜地陳列在那裏,總會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它仿佛是一個可靠的夥伴,隨時準備在你需要深入探究某個曆史節點時,提供最堅實的基礎支持。這本書的齣現,填補瞭我在特定領域研究資料上的一個空白,其內容之詳盡,論述之精煉,令人嘆為觀止。閱讀它,就像是進行一次結構嚴謹的學術考察,而不是一次輕鬆的消遣。它要求你投入思考,去辨析、去比較、去理解背後的復雜性。這種“硬核”的閱讀體驗,恰恰是我所渴求的,因為它帶來的知識的充實感和智力上的滿足感,是其他任何輕量級讀物都無法比擬的。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時常翻閱的案頭必備之書。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是為學界和普通愛好者都提供瞭一份重要的參考資料。從一個長期關注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它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它所體現齣的學術嚴謹性,是任何敷衍瞭事之作都無法企及的。我能夠感受到編輯和校對團隊付齣的巨大心血,對每一個引文、每一個細節都力求精準無誤。這種對知識本體的敬畏之心,是衡量一部優秀學術著作的重要標準。它不僅僅是對既有知識的整理,更像是一種對中華文明精神內核的重新審視與確認。它讓我們明白,在快速迭代的今天,迴望那些奠基性的文本,依舊是保持文化定力的關鍵所在。這本書無疑是這個時代裏,關於這份珍貴遺産的一份重要宣言。
评分我最近在整理書架時,重新注意到瞭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它擺放在那裏,與其他新近購入的流行讀物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仿佛是一個時間膠囊,靜靜地等待著被開啓。這本書的開本和字體選擇,無疑是經過深思熟慮的,它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舒適度和專注度。我尤其欣賞那種恰到好處的留白處理,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信息不至於讓人産生壓迫感,反而形成瞭一種節奏感,引導著讀者的目光緩緩前行,細細品味每一個章節的起承轉閤。這種精心的編排,體現瞭對閱讀體驗的終極關懷,它不再是簡單的信息載體,而是一種引導我們進入特定思維模式的媒介。讀著它,我感覺自己正在與那些遙遠的古代文人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其他媒介難以比擬的。
评分這部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考究,封麵的設計既有傳統典籍的莊重感,又不失現代齣版的審美趣味。初翻閱時,那種紙張與油墨散發齣的特有氣味,仿佛能把我帶迴古老的藏書樓,讓人油然生齣一股敬畏之心。對於任何一個癡迷於中華文化瑰寶的人來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瞭。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尤其是書脊上燙金的字體,在燈光下閃爍著低調而沉穩的光芒,顯示齣齣版方在細節處理上的極緻用心。這讓人不禁聯想到那些在浩瀚的文獻海洋中默默耕耘的學者們,他們對知識的尊重,也體現在瞭這本書的每一個物理層麵。這本書的重量拿在手裏,也讓人感覺它承載瞭厚重的曆史與學術分量,期待著深入其中,開啓一段尋覓舊夢的旅程。
评分說實話,我對這種宏大敘事類的書籍通常會抱持一種審慎的態度,畢竟要將如此龐雜的史料梳理得清晰透徹,絕非易事。然而,這本書在結構布局上的精妙設計,卻讓我頗感驚喜。它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那些看似零散的片段,編織成一張邏輯嚴密、脈絡清晰的巨大網圖。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發現,仿佛撥開瞭一層又一層的迷霧,逐漸接近瞭事物的核心本質。這種條理分明的敘述方式,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即便是初涉該領域的人,也能較快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對我而言,它就像一把精密的鑰匙,開啓瞭一扇通往古代文化寶庫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全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零星的碎片信息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