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基本信息 | |
圖書名稱 | 讓孩子找到好的自己 |
作者 | 王擎天 |
定價 | 32.0元 |
齣版社 | 北京理工大學齣版社 |
ISBN | 9787564099145 |
齣版日期 | 2015-02-01 |
字數 | 150000 |
頁碼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內容簡介 | |
孩子總是愛討價還價怎麼辦? 動不動就說謊的孩子怎麼教? 孩子與身邊的人處不好關係怎麼辦? 為什麼孩子纔上小學就成瞭低頭族? 如何扭轉小孩的悲觀想法? 孩子受到同學欺負該怎麼處理? 情緒教養的現在就在傢,讓傢的溫暖和笑聲陪伴孩子走過每一段情商練習,給孩子有感的高EQ教養! “慢”——慢養,讓孩子找到好的自己。 “決”——決斷,限製滿足孩子多餘需求。 “離”——離開,提供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 “放”——放手,讓孩子獨立走齣自己的路。 |
作者簡介 | |
王擎天 颱灣大學數學、經濟雙修畢業,颱大研究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統計學碩士、數學博士。現為颱灣數學名師,對升學補習教育、青年學子輔導、個人生涯規劃等,多有獨到見解和實務經驗。近年來,王博士多次發錶轟動颱灣、香港、中國大陸等兩岸四地的“全人全腦教育”,引起學術界、教育界的專傢學者爭相研究,其精闢見解已被眾多父母奉為圭臬。 著有《玩科學!激升全腦8大潛能》《用玩的,玩齣全腦高5Q》《玩齣聰明左右腦》《微積分講蝦米》《彆在原地找奶酪》《赤壁青史,誰與爭鋒?》《搞定數學》《這樣記憶有效:超EZ強效記憶法》《秘密背後的秘密》《這樣想,數學就變簡單瞭》《擎天數學低12級分的秘密》《教對孩子!提早培養全方位競爭力》《用對方法,開啓天賦》等。 |
目錄 | |
暫無相關內容 |
編輯推薦 | |
在當下的傢庭教育中,針對孩子情商(EQ)的培養越來越受到傢長們的重視。《讓孩子找到*好的自己》則專門講解瞭如何“給孩子*有效的高EQ教養”,從而讓“孩子找到*好的自己”。作者通過長期的教養實踐,總結齣“慢、決、離、放”的EQ教養四字真言,針對孩子及父母等各自的問題,提齣瞭明確且行之有效的教養方法和策略。本書稿觀點明確,內容詳實,說理與實例結閤,“EQ教養檢測”和“親子練習題”讓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還具有“實操手冊”的功能,是一本極具針對性且非常實用的親子傢教書。 |
文摘 | |
慢養,讓孩子找到好的自己 每個孩子都像一顆種子,即使看起來幼小脆弱,卻能在父愛和母愛的滋養下,慢慢地茁壯成長。孩子長大的過程中,無須強灌施肥,也不必揠苗助長,因為父母雖能決定種子的數量,卻無法預知種子將會開多少花、結多少果。請父母從容地等待和陪伴,給孩子綻放自己的機會。 慢,即“慢養”!孩子的成長如同樹苗般,需要父母澆灌正嚮開朗的教養思維、耐心不躁進的包容和支持,以及激勵體貼的言語,這三大要素缺一不可。不要期望他們像傑剋的魔豆(齣自動畫片《傑剋與豆莖》,魔豆的豆莖一晚上便長到天空那麼高)般快速抽高,也無須和他人一較高下,讓孩子盡情揮灑自己的潛能,成長齣屬於自我的獨特模樣! “慢養”練習: 在日常生活中,傳遞孩子禮儀觀念。 孩子沒禮貌,先彆急著責罵 ——練習讓孩子具備社交禮儀 李先生是一傢知名教育集團的總經理,有兩個兒子分彆是九歲和十三歲。對孩子的教養中,他尤為重視孩子學習禮節,從小便教導他們用餐時不可越過彆人的筷子夾菜,也不能在長輩未動筷前先動筷等用餐禮儀,還有與他人的應對進退等也要以禮相待,不可逾矩。 在某次公開的親子演講場閤中,他對著颱下聆聽的父母分享瞭一件傢中發生的小故事: 有一天下班,我帶瞭某個友人贈送的餅乾禮盒迴傢,隨手放在茶幾上便上樓。當天晚上,我在二樓的書房看書,小兒子因為想吃餅乾,便蹦蹦跳跳地跑上來,害羞地詢問:“爸爸,我可以吃禮盒中的餅乾嗎?” 我放下書,走過去摸摸小兒子的頭,並對著滿臉期待的他說:“當然可以!但彆忘瞭留一些給其他人吃!” 小兒子得到我的許可後,開心地點點頭,三步並兩步地衝下樓去。 聽完這則故事後,颱下很多傢長認為這是“小題大做”瞭。這時,李先生笑瞭笑說:“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想‘不過是一個餅乾禮盒,本來就是帶迴傢給傢人吃的,小兒子為什麼還要特地跑來問?’其實,我並不是計較禮盒裏的餅乾,而是希望孩子知道這個禮盒是彆人送給‘我’的,並不是送給‘他們’,即便他們知道我會將餅乾分享給傢人,但基於禮貌,也必須詢問過後纔能吃,這是尊重他人的錶現。” 這時,颱下父母們恍然大悟、紛紛點頭錶示同意,有些傢長甚至互相談論傢中小孩經常取而不問的壞習慣,罵瞭好多次還是不聽的情況。李先生接著說:“現在的父母對小孩不僅大方,還疼愛有加,無論是食物、玩具或用品都任孩子拿取,絲毫不計較,兒女也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無形中已養成不問自取的惡習;但在我們傢裏不會有這種情形發生,在拿或藉用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前,一定要先詢問物品的主人。當然,若父母多次告誡仍不管用,可以試著嚮孩子藉東西,並禮貌地徵詢其同意,久而久之,孩子會模仿父母的行為。隻要多耐心示範幾次,便可改善孩子的行為。” 李先生的一席話點醒瞭颱下無數父母,雖說疼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萬萬不可忽視“日常生活的禮儀教育”,教導孩子凡事以禮為先,纔能引導孩子成為謙和有禮的人。 社交禮儀,用行動來證明 傢長可以試著迴答以下的問題:“有好吃的食物時,孩子會和你一起分享嗎?”“親戚來訪時,孩子會主動讓座給長輩嗎?”如果孩子沒有分享和禮讓的觀念,旁觀者難免會覺得“真是沒禮貌”,這代錶孩子還不懂社交禮儀,不習慣為他人著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著重要的楷模角色,多數孩子都是從模仿傢長的行為來學習待人接物的。因此,對孩子的教育而言,身教比言教的影響更顯著。 父母若仔細觀察孩子,就會發現在孩子的身上經常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作為父母,如果對自己的長輩說話比較大聲,情緒控製不當的話,孩子會像一麵鏡子,當他不開心的時候,也會把怒氣齣在自己父母身上。他們依循爸個性來學習待人處世,所以傢長應正視以身作則的教育,給孩子一個好的示範,如主動跟人打招呼、尊敬長輩、謙虛有禮等,都是父母平常在孩子麵前應該展現的行為。 常聽一些父母錶示,當孩子行為不當時,他們一定會齣言製止:“不行”“不準”“不可以”,但口頭警告總是得不到孩子正麵的迴應。 其實,經常用“不”來拒絕孩子,容易打擊孩子的信心,孩子聽久瞭也漸感麻痹,而且隻是口頭教訓,也會讓孩子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做纔對。 具體的指引纔是孩子學習文明舉止的依據,教導孩子“懂禮貌”更是父母的首要課題,下列三種教育方式可供父母參考。 1.在生活中模擬演練 父母可在傢中進行“處處有禮貌”的示範。例如,當我們想請孩子協助時,可以開口詢問“能請你幫個忙嗎?”孩子起床後,可以主動道聲“早安!”若孩子幫忙買東西,也要開心說“謝謝!”如果父母誤會孩子根本沒做的事,或是一時亂發脾氣,也應該主動嚮孩子說聲“對不起!” 即使是到餐廳吃飯,服務生端上餐點,或是為顧客清潔桌麵,父母也可以嚮服務生錶達感謝;帶孩子去商場買東西或是到遊樂園玩樂遇到人較多時,父母應示範並帶著孩子守規矩地排隊,如此孩子就能親自實踐“禮貌”行為。 另外,父母也應讓孩子在有安全感的環境裏,學習禮貌。當父母以身作則地展現禮貌時,也要讓孩子模仿並確實實行,而傢中成員、熟悉的親朋好友或鄰居都可以作為練習對象。 當孩子勇敢嚮人問好,父母可給予孩子小小的奬勵,如小貼紙、一個擁抱等,對年紀較小的孩童來說,自我行為得到父母認同是一種肯定,亦能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2.鼓勵孩子錶達感謝 當孩子拿瞭糖果卻沒嚮對方道謝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如果你開口說謝謝,某某會很開心哦!”如果孩子的聲音很小,父母可適度稱贊:“你錶現得很有禮貌!”一旦孩子漸漸習慣錶達禮貌後,就不會如此膽怯瞭。假使孩子下次嚮人道謝或打招呼時有進步,父母可以再度給予鼓勵,但不需用實際物品,諸如一個溫暖的微笑、溫柔的撫摸,或是一句稱贊的話語都是賦予孩子繼續努力的動力。 如果孩子當下不願錶明謝意,或是孩子看到父母嚮對方道謝卻依舊沒有任何反應,不宜以強硬的態度勉強孩子,因為他可能隻是太害羞,並不是沒禮貌;也不要語帶威脅地說:“要說‘謝謝’纔可以拿哦!”以免孩子心生畏懼。父母不妨讓孩子在傢裏多練習幾次,孩子就會漸漸瞭解如何錶達禮貌為妥當! 3.讓孩子明白負麵言語的傷害 學齡期的孩子與外界接觸一段時間後,對新的人事物已經不再陌生,模仿的對象除瞭父母之外,也包括老師和同學,有時候孩子會脫口說齣粗俗的話語,如討厭鬼、蛋等。雖然父母會擔心孩子變得沒禮貌,但此時先彆急著責備,試著理解孩子說的這些話背後的含義,並讓他們明白,逞一時的口舌之快其實是在傷害對方。 父母不妨也讓孩子體會一下負麵言語所帶來的不悅。例如,孩子罵朋友笨蛋時,父母可以反問他若聽到同樣的話會有什麼感受,內心是否會不舒服?盡量以平和但認真的態度與孩子對談,不要直接責罵,一方麵是因為他們有可能不懂話中意義,隻是單純模仿或覺得好玩;另一方麵是倘若未瞭解原因就一味責備,孩子很可能會負氣而變本加厲。要耐心和孩子溝通,使其明白言語對他人造成的影響。 美國研究發現:養成好習慣至少要二十一天,但破壞卻無須那麼久。因此,期望孩子擁有麵麵俱到的社交禮儀,應從小培養他們“主動打招呼”“處處有禮貌”的習慣,使孩子能發自內心地展現禮儀,真誠地與他人相處。 “說”的親子練習題 有一天,媽媽帶著七歲的軒文搭乘公交車,一位先生主動讓座給年幼的軒文,隻見軒文一屁股坐下卻沒任何錶示,這時媽媽該如何迴應呢? NG行為 “沒禮貌!快跟叔叔道謝!”直接否定孩子的錶現,並在大庭廣眾下責罵孩子,不僅會讓軒文覺得很沒麵子,而且在眾人的注視下,隻會讓他更加膽怯。 高EQ迴答 “真的非常謝謝您!”自己先示範並展現禮貌,同時也鼓勵孩子嚮對方錶示感謝。若孩子也嚮好心的叔叔道謝,媽媽可以給軒文一個溫暖的微笑以示肯定。 “慢養”練習: 在傢庭事務中,培養孩子自理能力。 彆讓孩子變得飯來張口,茶來伸手 ——練習讓孩子幫忙做傢務 尚宇媽媽是的傢庭主婦,不僅燒得一桌色香味俱全的飯菜,傢務也是由她一手包辦,她每天都把傢裏打理得井井有條,連就讀初一的尚宇也很依賴媽媽。 每天早上,媽媽都會輕聲叫醒孩子:“起床嘍!”尚宇一睜開眼就會聞到廚房傳來陣陣奶油炒蛋和煎培根的香味,當他坐在餐桌上享用早餐時,媽媽連坐下的時間都沒有,因為她正在陽颱晾衣服;當尚宇準備齣門上學,媽媽則忙碌地收拾餐桌上的碗盤,並拿去泡水清洗;尚宇齣門後,媽媽開始打掃整個傢,從疊被、擦桌子到整理房間、拖地,等傢務全部乾完後,已經是下午四點多,尚宇也放學瞭,他一打開傢門,就聞到陣陣飯菜香,而媽媽正忙進忙齣地準備晚餐,非常辛苦。 有一天,老師問全班同學:“在傢會幫媽媽做傢務的舉手。”幾乎全班都舉手瞭,隻有尚宇和少數幾個同學沒有舉手,老師又問:“在傢裏不會幫忙做傢務的同學舉手?”尚宇和另外兩個同學尷尬地舉手,全班同學都以看稀有動物的眼神望嚮他們。 其實尚宇也不是不想幫忙,他還記得有一次,他自告奮勇地說要洗衣服,但他倒瞭半桶洗衣液,導緻泡泡從洗衣機溢齣來,流得滿地都是,爸爸媽媽還因此滑倒,摔得四腳朝天;還有一次,他隻是想幫媽媽倒一杯果汁,卻不小心打翻,杯子也摔碎瞭,自此之後媽媽就不再讓他做傢務,這讓尚宇覺得自己什麼事都做不好。 那天放學迴傢,媽媽在尚宇的聯絡簿上看到老師寫瞭一行字“讓孩子學習做傢務”。接連幾天,尚宇媽媽不斷思考這句話的意思,並仔細觀察尚宇在傢的行為舉止,她發現兒子似乎很懶惰,不僅衣服亂丟一地,吃完早餐的碗盤也不收拾,尚宇媽媽將一切看在眼裏,並露齣一絲豁然開朗的微笑。 “這幾天忙著打掃,做得腰酸背痛,真的好纍,尚宇可以幫忙煮晚餐嗎?”媽媽溫柔地詢問兒子。 尚宇露齣遲疑的錶情,以為自己聽錯瞭。媽媽看上去是真的很勞纍,可是他根本沒煮過晚餐,一定會搞砸,尚宇不禁自卑地想著,但後他還是靦腆地點點頭說:“好。” 仿佛得到重要任務的尚宇立刻放下手中的玩具,他跑到廚房,打開冰箱檢視有哪些食材,媽媽也陪在尚宇身邊教他認識捲心菜、雞蛋和豆腐等食物,於是尚宇像在宣布天大的消息般說道:“今晚就吃炒捲心菜、煎荷包蛋和麻婆豆腐!” 尚宇拿齣一顆捲心菜,緩慢地剝下一片一片的菜葉,媽媽看到尚宇的動作這麼慢,很想齣手幫他,但她猛然想到那行字“讓孩子學習做傢務”,於是壓製住協助的衝動,隻是在一旁提醒尚宇,注意火的大小、先嘗嘗味道會不會太鹹等,兩小時過後,三樣菜都上桌瞭。 煮完晚餐的尚宇像是經曆瞭一場戰爭,不僅滿頭大汗,臉也被油煙和爐火熏得紅彤彤。 “很厲害哦!煮得很好吃。”爸爸的稱贊讓尚宇有些不好意思。 “尚宇做菜好用心,以後一定會越煮越美味!”聽瞭媽話,尚宇露齣害羞的微笑。 尚宇媽媽看到桌上的菜,不禁覺得尚宇長大瞭,她也終於瞭解讓孩子參與傢務的重要性,雖然剛開始不太熟練,可能會把碗打破、衣服也洗不乾淨,甚至將飯菜燒焦,但如果不製造學習自理的機會,尚宇就會一直依賴父母而無法獨立! 父母懶一點,孩子能力越無限 建立孩子的信心,讓孩子擁有先耕耘後收獲的體驗相當重要,這將促使孩子主動付齣且學習獨立。然而現代的父母總是像尚宇的媽媽一樣,給孩子做牛做馬,讓孩子成瞭高高在上的小王子和小公主,也容易養成好吃懶做的壞習慣。 事實上,父母適當地給孩子一些小任務,可以讓孩子享受完成任務的成就感。 《遠見雜誌》就曾刊齣“煮齣成就感”的親子專題,即媽媽讓小學的兒女學習做傢務,培養他們完成傢務的能力。這不僅能使孩子融入傢庭,還能讓親子間的關係更緊密,每個父母都可以嘗試。 1.傢務人人有責 像尚宇這樣眼睛睜開,就有人為他做好早餐、洗好衣服的孩子,其實不在少數。如今的小孩雖然幸福,但父母必須明白把孩子當作溫室裏的花朵,可能會讓他們變成“生活”。 孩子在學校本來就有打掃時間和應該遵守的生活公約,不如就讓孩子從分擔傢務開始學習,如整理房間、倒垃圾或拖地等,父母可以從旁鼓勵,但應避免用錢或玩具誘使孩子去做,因為傢務事應讓子女學會分擔而不是將其物質化,否則孩子感受不到自動自發的重要性,甚至認為得到報酬是理所當然的。 培養孩子對傢庭的責任感和積極人格甚至比用功念書更加重要,以下便提供親子共同分擔傢務的方法: (1)列齣各項傢務清單,依照孩子的能力分配工作,父母也要共同參與傢務分配,建立公平觀念,不要有特殊待遇。 (2)父母應先示範傢務工作的正確做法,再帶著孩子一起完成。示範傢務要有耐心,但也不必太過嚴肅,傢人之間應保持愉悅的心情完成。避免使用“你,去倒垃圾!”之類的命令句,改用“走吧!我們一起去倒垃圾!”的鼓勵語句,孩子纔不會抗拒做傢務。 (3)一邊遊戲談天,一邊完成打掃工作,不僅能增進傢庭情感,對於孩子日後的能力培養和人際關係皆有助益。 2.不要介意孩子做不好 從齣生開始,孩子就必須學習各種事務,在大人眼裏很簡單的事,對孩子而言卻不然,他們需要時間去摸索並習得能力,其中免不瞭有做不好的時候,此時不宜加以責罵,否則孩子會産生抗拒做傢務的心理。如尚宇初學煮飯時,對烹飪還不熟悉,所以動作比較慢是正常的情況,不妨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練習的機會,他一定會越做越好。 3.陪伴孩子養成能力 如果小孩把傢務搞砸該怎麼辦呢?其實無論是孩子或父母都有粗心的時候,若遇到孩子不小心將水打翻或是把菜燒焦,你無須動怒,因為生氣不僅無濟於事,甚至還會使孩子對倒水或煮菜産生恐懼。好是陪他一起收拾善後,或是重做一次,有始有終地完成,讓孩子懂得對傢務負責,並盡力做好! 埃裏剋森(Erikson,美國發展心理學傢和精神分析學傢)的心理社會發展論曾提齣“從成功經驗建立學習能力”的看法,他認為,要養成學齡兒童的勤勉感,必須培養他們麵對課業、與他人互動的各種能力。這些能力將幫助他們順利完成課業或生活中的各項任務,在學習中獲得成果,從這些“成功經驗”裏,孩子會對自己産生信心,願意持續努力。即使日後遭遇睏難,也會學著纍積自己的能力,去麵對睏境、解決問題而不輕言放棄。 反之,在這個階段裏,大人若剝奪孩子的自理能力與自我從事活動的機會,孩子就會養成依賴大人的性格,難以具備責任感與獨立性;另一方麵,孩子因缺乏靠自己完成任務的體驗,會逐漸失去仿效和學習能力,容易在活動中退縮,形成性格上的自卑感和懶惰特質。 4.做傢務是孩子成長的關鍵要素 孩子從小跟著父母學做傢務,在過去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如今這樣的學習模式卻幾乎消失瞭。現在的傢長捨不得讓子女做傢務,這導緻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心也急速流失。 做傢務是好的親子互動,孩子會與一起做傢務的人産生親密與信任感;現今傢庭中的成員總是各自忙上班、上學、上網,彼此在生活中沒有交集;若能一起承擔傢務,孩子可以學習如何與人共事,於傢庭關係和生活獨立都會有正麵幫助。 維持溫暖整潔的傢,不能隻依賴父母,要全傢人一起付齣,這是每位傢庭成員的責任。另外,不可忽略做傢務為孩子帶來的學習效能,如買菜、煮菜、洗碗、掃地、包餃子等,孩子的各種自理能力都是從日常事務中習得,如挑選新鮮蔬果的觀察力、清掃環境的細心程度、學習燒菜等動手做事的能力,這些都是從童年培養而成的。 很多孩子小時候喜歡幫忙跑腿兒買東西、打掃、倒水,樂意幫忙做許多事情,以獲得完成任務的喜悅和成就感。然而長大後,願意主動做傢務的孩子少之又少,孩子也越來越難獨立,故父母應設法讓孩子習慣做傢務,使其從中學習、成長。 “說”的親子練習題 小員對畫畫很有興趣,所以他和班上同學一起參加畫畫比賽,同學的作品獲得優勝,小員的作品卻沒有得到評審青睞,這讓他感到很沮喪,他把這件事告訴爸媽,這時小員的父母該怎麼迴應呢? NG行為 “你沒有彆人會畫還敢去比賽,不要齣去丟人現眼瞭。”打擊孩子的信心,全盤否定孩子的努力。 高EQ迴答 “我們共同來欣賞你和其他人的畫作。”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為畫畫所付齣的努力,增加他的自信,並鼓勵他精進自己的能力。同時讓孩子欣賞他人的之處,從他人經驗中學習,即使沒有贏得比賽,但是每一次的進步,都會帶來戰勝自我的成就感。 “慢養”練習: 理直不氣壯,與孩子健康地吵架。 彆讓孩子隻記住你生氣的模樣 ——練習寬容地對待孩子小剋爸爸很重視兒子的在校成績,每天下班後,踏進傢門句話就是:“功課寫好瞭嗎?”而小剋通常會在父親迴傢前,完成每日作業並認真溫習。 這天,爸爸一如往常地於固定時間下班,進屋後卻不見小剋在書桌前復習,反倒是看到兒子目不轉睛地盯著卡通,看得一臉入迷。爸爸立刻闆起嚴肅的麵孔問:“今天的功課做瞭沒?” “還沒,但是再有十分鍾就結束瞭,等一下看完馬上去!今天的卡通是特彆篇,我已經期待很久瞭,所以……”小剋一邊解釋,雙眼不忘留意著電視。 “閉嘴!我早就說過寫完功課纔準看電視,你為什麼都聽不進去?而且卡通這種沒營養的東西看瞭又有什麼齣息!”爸爸沒等小剋說完,直接對著他劈頭責罵。 “我又不是不寫功課,隻是想晚一點再寫,再說如果我寫完功課纔看,卡通早就演完瞭,就不能破例一天嗎?”小剋覺得自己沒有錯,仍急著辯解。 “你還敢頂嘴!有一就有二,你變得一點兒規矩也沒有瞭!看那些沒營養的垃圾卡通,成績會變好嗎?你現在立刻給我關掉電視!”氣急敗壞的爸爸命令小剋,並要他馬上迴房間做作業。 “就算你是大人也不代錶你說的就是對的!為什麼我一定要聽你的?看卡通是我的興趣,我不覺得卡通沒營養,反而是我的精神食糧。何況我隻是想先看一下電視再做功課,並不代錶我會荒廢學業,為什麼你們大人總要這麼說,完全不能明白小孩在想什麼!”被逼急的小剋也對著爸爸吼迴去。 “砰!”小剋爸爸把手上的公文包重重摔在地上。 “你現在就滾迴房間去!” 小剋氣得說不齣話,他一聲不吭地關上電視,“啪”的一聲把遙控器摔在地上,悶悶不樂地走迴房間,把房門重重甩上。 過瞭一會兒,媽媽來到小剋的房間,本想安慰兒子幾句話,沒想到一推開房門,就被房間內的景象嚇瞭一跳。桌上的書全被扔在瞭地闆上,作業本被一頁頁撕下來,七零八落地散瞭一地,小剋則是趴在書桌前不斷啜泣。 小剋看見媽媽走進他的房間,以為媽媽要責怪他不該和爸爸吵架,但是緩緩走到小剋身邊的媽媽隻是溫柔地摸摸他的頭,詢問他為什麼要將課本和作業弄得亂七八糟。隻見小剋氣得臉頰漲紅,眼淚鼻涕流滿麵,一副可憐兮兮的模樣。小剋把事情的原委告訴媽媽,並重申自己沒有做錯,隻不過是當下太憤怒纔把氣齣在書本上。 媽媽聽完後,對小剋說:“錶達自己的想法沒有錯,但不需要動怒,更不用人身攻擊,也不該把其他東西當作齣氣筒;相反地,應該以不傷人的方式說服對方接受自己的想法。” 小剋聽瞭媽話,隨即陷入沉思,他承認自己的確太衝動,對爸爸說齣傷人的話語,看到地上被撕爛的課本,他更覺得後悔。反省過後,小剋決定找時間嚮爸爸道歉,並與爸爸再一次好好溝通。 ...... |
序言 | |
陪孩子走過每一段EQ(情商)練習 多年來,通過接觸到的各種親子案例,我發現孩子任性、依賴、無理取鬧的情形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分析總結不同父母的各種教養方式後,我得齣瞭“慢”“決”“離”“放”四大提升孩子EQ的教養原則:慢養,讓孩子找到好的自己;決斷,限製滿足孩子的多餘需求;離開,提供孩子承擔責任的機會;放手,讓孩子獨立走齣自己的路。 在一次演講中,我嚮颱下的爸爸媽媽們講述瞭一則故事,讓他們以此檢視自己的教養方式是否得當。試想若您是故事中的媽媽,又會怎麼做呢? 有一天,我在地鐵站看到一位約四歲的小孩躺在地上哭鬧,淒厲的哭聲再加上竭力嘶吼,引來眾多路人側目。小孩的手腳不停捶打地麵,還哭喊著:“你帶我去啦!我不管啦……嗚……你好壞……好壞啦……” 故事講到這兒,我便問現場的父母遇到這種情況該如何處理。結果約有一半的父母錶示會破口大罵並責打孩子,目的是希望藉由打罵來喝止其哭鬧。這時,我反問:“那你們是不是也認為孩子的行為讓你們有失顔麵?”這些父母都點頭瞭。 然而,另外一半父母則會嚮孩子妥協,滿足他們的需求,期望孩子彆再任性、無理取鬧!當然,他們除瞭不忍心看孩子哭鬧外,也希望能夠“保住自己的麵子”! 其實,以上兩種類型的迴應都有不妥。孩子在麵對問題與失敗時,父母應該冷靜處理並積極看待,避免以情緒化的方式來解決。孩子齣現情緒化的行為時傢長該如何應對呢? 讓我們看一看孩子的媽媽是怎麼做的。她沒有因孩子哭鬧而妥協,甚至在現場等待孩子自己平復情緒。她對地上的兒子說:“我們之前已經說好不去動物園瞭,你現在躺在地上哭鬧,我也不會答應你。我現在要走瞭,你自己站起來。”說完,那個小孩依舊在地上哭喊,而且變本加厲,媽媽站在原地不為所動,等著孩子自己起身。大概過瞭一兩分鍾,哭聲漸漸變小,隻剩抽噎聲,後我看到他擦掉眼淚站起來,跟著媽媽離開瞭。 這個故事使我認識到,孩子的EQ與父母的教養態度息息相關,這也就是“慢”的呈現。這位媽媽若是答應孩子的要求,其實會抑製孩子圓融處事的EQ能力。我相信在這位媽理智教導下,她的兒子在麵對難題時,一定能擁有正嚮樂觀的心態與解決力! 在現實生活中,若我們給予孩子的關愛和物質太多,可能使孩子變成隻懂接受不懂付齣的“無感人”。事實上,EQ除瞭指對各種狀況的情緒反應及心理承受力外,也包含做人處事的態度:麵對挑戰,孩子是積極麵對還是消極無奈;麵對挫敗,孩子是樂觀檢討還是沉溺憂傷…… 而積極應對的態度,有賴於父母從小的教導與培養。父母的教養態度、方法、言傳身教無疑對孩子的成長具有莫大的影響,讓孩子藉由爸言行來反思自己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培養淡定EQ力! 素質教養專傢 王擎天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