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國與世情:晚清曆史的側影

傢國與世情:晚清曆史的側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十年砍柴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雷颐序:十年砍柴的“贯通感” / 001
自序:中年读史,如饮浓茶 / 007
第一编 晚清名臣的家国情怀
大才赤忠难补天:曾国藩、李鸿章的共同悲剧 / 003
李鸿章为何成为“门生长”? / 012
1892 年,李鸿章站在人生之巅 / 022
李瀚章:宗族的规矩,大哥还是大哥 / 032
曾国华:牢骚满腹的人福薄 / 035
故园好风水,何必葬扬州:有感于曾公吐槽魏源迁坟 / 039
李续宾:湘军第一将被皇帝的瞎指挥逼进了绝路 / 043
国家不幸个人幸:左宗棠诗中的桃源胜景只是幻境 / 049
精通一行就有饭吃:从大哥教导诸弟的家信说起 / 054
佃户的权利:读曾文正公一则日记有感 / 056
从一封家书可窥太平天国爆发的必然性 / 059
肃六爷拿胥吏也没办法:咸丰九年户部衙门的火灾 / 062
君民末世自乖离:清代最后一位重臣的临终悲鸣 / 066
丁宝桢为什么敢杀慈禧的心腹安德海? / 070
郭嵩焘:已中洋毒的大臣,朝廷怎么可能给谥号 / 075
刘锦棠:身为封疆大吏,为何不能探望健在的母亲 / 080
湘军威名血染成:读《湘乡试馆记》有感 / 084
第二编 管理与统治的迷局
清代地方官为什么那么害怕“京控”? / 089
清代大臣死后朝廷的恤典很讲究 / 096
一件冤案引发朝廷和地方督抚在司法权上的角力 / 099
赵舒翘:为效忠太后背弃职业伦理,下场悲惨 / 104
连文冲:起草宣战诏书的大才子命运,也是一把夜壶 / 109
对官员的“团团伙伙”太后无可奈何 / 113
禹之谟迫使官员就范的招数太损 / 123
皇帝痛恨捐官,但这样的生意他不得不做 / 128
养贪肃贪的游戏:看咸丰帝怎样勒索高官 / 132
1853 年,中华帝国的三个男人 / 135
一项正规制度为啥走歪:以清朝户部报销制度为例 / 151
清末部吏索贿成风,老将军冲冠一怒没啥用 / 156
刚毅:《官场现形记》中频念白字的高官原型 / 160
“吃瓜群众”为何揪住国子监祭酒的小错不放手 / 164
看清末新政如何一步步得罪社会所有阶层 / 167
明清时的犯官不能想死就死:自杀也须君所赐 / 173
清朝如何京津冀一体化:保定做了近三百年首都副中心 / 176
第三编 世情与人情的秘密
理学名臣也不喜欢“痴肥”的大妞 / 181
新翰林恳亲之旅的利益交换 / 184
以身作则是父母教育子女最好的方式 / 189
这才是生死之交:读郭嵩焘写给江忠源的诗有感 / 193
从刘坤一向荣禄请托可窥大权仍然在中枢 / 197
张之洞的遗折得罪了人导致谥号降格 / 204
不读书的人在张香帅手下做官很难混 / 207
商人买顶官帽有何用:以清代一件命案为例 / 211
“反三俗”的巡抚养了个“坑爹”的儿子 / 215
张謇的知权善变和左孝同的不识时务 / 219
祁寯藻给曾国藩使绊子的猜想:恨天对其弟不公 / 226
族群矛盾酿大祸:一场看戏起哄引发的惨剧 / 230
师道尊严有条件:从一位遗老忆师恩说起 / 234
光绪帝大婚,维多利亚女王竟然来“送钟” / 238
俞明震:在《苏报》案中放水,积德荫及子孙 / 241
英雄怕见老街坊:许应骙为什么讨厌康有为? / 245
匡超人的成功学:纯朴青年进城要如何才有出息 / 250
第四编 末世不济运偏消
才与位错配的悲剧:郭嵩焘与左宗棠交恶 / 257
起点高的张集馨,为何却做不到封疆大吏? / 265
人间不值得:叹息庚子事变中高官被冤杀后两个细节 / 270
唐际盛为何被曾国荃一封密折罢官回家? / 274
在常州,想起清末两位清醒者——赵烈文和赵凤昌 / 280
光绪年间,兰州城有两位湘籍公子——谭嗣同和谭延闿 / 284
洞庭波送一僧来:忍辱负重为佛法的寄禅法师 / 287
赵烈文:一眼看穿大清的“中兴梦” / 292
毓贤:一位自以为是而误国的清官 / 296
康有为若听从建议弥合帝后关系,变法结局将如何? / 300
第五编 走不出的历史困局
天朝不跟蛮夷一般见识:曾国藩日记中的鸦片战争 / 309
日本“大河剧”中中国与中国书背后的历史真相 / 312
“日本通”黄遵宪的悲剧:惊扰梦中人 / 315
李经方如何做了日本天皇的“驸马” / 320
逼别人当烈士可耻:比较王炎午和曾广河的选择 / 325
耆英的悲剧:在皇帝和洋人之间两头哄骗 / 330
洗冤何以难:大错掩盖小错滚雪球 / 336
滇西北百余年前一个教案的复杂政治光谱 / 344
从举子应试看帝国的统治成本 / 348
江南士子被逼出来的“冒籍” / 352
慈禧太后其实很喜欢洋货,洋制度除外 / 356
被时势逼到死地的赵尔丰 / 360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傢國與世情:晚清曆史的側影》是著名文史作傢十年砍柴的新近力作。本書在晚清大曆史的框架下從傢國與世情兩個維度入手,呈現瞭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鬍林翼、彭玉麟、劉坤一等眾多文臣武將的諸多曆史細節,並從他們身邊的朋友、幕僚等延伸開去看當時的曆史和社會,深入探究傢國與世情之於曆史的影響和作用力,深度解析晚清王朝的命運以及個人命運的曆史真相。

本書既書寫瞭晚清名臣曾、左、李等,也書寫瞭諸多晚清曆史重要時刻的“另類人物”如毓賢、連文衝、耆英等。這些人或多或少具有傢國情懷,但他們無力挽救王朝衰亡的局麵,有些人內心充溢的道義優越感,卻反而害瞭傢與國。作者以曆史人物的人際交往為著眼點,細微觀察和客觀審視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藉一個個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盡量還原晚清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嚮衰亡的曆史路徑,解鎖瞭大清王朝終結的根源和迷局。

【學者推薦】

★從細節裏觀大局,以俗文體見雅纔,於娓娓中言諤諤,處混沌世現清白。砍柴先生的晚清史話非常值得一讀。

——秦暉(學者,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麵臨的情勢是“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傳統中國麵對“現代”的挑戰,是傳統中國嚮現代化轉型,這種時代背景完全超齣瞭幾韆年傳統中國士大夫的經驗範圍。十年砍柴是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來分析、評騭近代曆史人物的。抓住瞭這個時代背景,對曆史人物的分析述論就能入木三分。十年砍柴讀史有一種貫通感,從《閑看水滸:字縫裏的梁山規則與江湖世界》到《傢國與世情:晚清曆史的側影》一以貫之。有此貫通,“70後”的十年砍柴方能讀史論世如此成熟老道。

——雷頤(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過去四十年,中國曆史研究領域中進步最大的諸多分支少不瞭晚清史,不論史料發掘、解讀,還是研究視角的調整,都較先前有瞭長足進步。晚清史越來越像學術,過去添加給晚清的那些不實之詞漸漸被剝離齣去,那些過去極端臉譜化的人物也開始變得豐滿,富有人情味。這是曆史的進步,也是時間的恩賜。十年砍柴這部新著適逢其時,既是晚清史進步的結果,也是進步的證據。書中涉及的諸多人物,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祁寯藻、張之洞、劉坤一、李瀚章、郭嵩燾、康有為、譚嗣同、趙烈文、張謇、丁寶楨、許應騤、譚延闓、趙舒翹、剛毅、毓賢等,都是我們這一代知識人眼見著他們或從魔鬼變為人,或從英雄變為狗熊。歲月無情,書寫者有情,十年砍柴這部新著帶來瞭一股清新的學術氣息。

——馬勇(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十年砍柴這本書,不同於許多曆史書籍的宏大敘事,更多的是具體曆史人物的經曆和感受。因此,曆史在這裏也就變得生動形象而有溫度,讀後讓人感慨而難以忘懷。

——於建嶸(博士、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社會問題研究中心主任)

★十年砍柴先生成名早,曾經影響過無數讀者,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對他的寫作抱有期待。這部《傢國與世情:晚清曆史的側影》是他近年讀史的收獲,他的“中年寫作”自覺讓我讀來動容,我相信這也是雷頤先生稱道的“貫通感”,隻有如此讀史,纔不會隻是獵奇和做談資,而是讓曆史參與並校正當下的生活。

——餘世存(詩人、學者)

【編輯推薦】

◆著名文史作傢十年砍柴最新力作,著名學者雷頤傾情作序,著名學者秦暉、馬勇、於建嶸、餘世存鄭重推薦。

◆分析曆史,讀破韆捲,神交古人;評騭曆史,貫通古今,洞察真相。

◆傢國與人情,世情與社會,從來平衡皆不易: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鬍林翼、彭玉麟、劉坤一、劉錦棠、譚嗣同……

◆作者十年砍柴另闢蹊徑,從傢國與世情兩個維度入手,以曆史人物的人際交往為著眼點去細微觀察和客觀審視曆史上的那些人、那些事,藉一個個曆史人物和曆史事件準確還原晚清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嚮衰亡的曆史路徑,解鎖瞭大清王朝曆史終結的根源和迷局。

◆對於處在晚清曆史上的那些重要人物,作者十年砍柴認為:若無對世情的體察和尊重,一味強調傢國情懷、社會責任那樣的大詞,則麵目可憎,不近人情;若一味地屈從世情,圓融處事,將傢國情懷與社會責任當作不閤時宜的纍贅,則不可能從流俗中卓然崛起,即使其社會地位再高,其人格也是猥瑣的,不值得尊重。

◆在晚清王朝曆史上,不管是晚清名臣曾、左、李等,還是諸多晚清曆史重要時刻的“另類人物”如毓賢、連文衝、耆英等,這些人或多或少具有傢國情懷,但他們無力挽救王朝衰亡的局麵,有些人內心充溢的道義優越感,卻反而害瞭傢與國。

◆隨書附贈十年砍柴書法作品精美書簽。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没有压力地阅读思考和写作,一个历史爱好者最令人羡慕的状态了。

评分

##还是不错的,历史的小故事,可读性不错。

评分

评分

##没有压力地阅读思考和写作,一个历史爱好者最令人羡慕的状态了。

评分

评分

##时代变化,技术进步,理论更新,但人性、人情、人心,晚清与当下几无二致。曾在教科书中被妖魔化的人物,也许是被历史大潮裹挟的可怜人。被吹捧、神化的所谓中兴名臣,恐怕也是时势将其送上人生之巅。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