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武器

批判的武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嘉鴻
圖書標籤: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导论
一、马克思主义之为一种理论和实践
一、马克思主义之为一种理论和实践
二、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分裂
三、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时代
四、国内外关于罗莎•卢森堡的研究和译介
五、本书的研究进路及结构
第一章 改良还是革命
第一节 改良主义的兴起:论争背景
一、第二国际的改良趋势
二、威廉二世治下的德国
三、马克思学说的正统性及其捍卫者
四、论争前的改良主义潜流
第二节 罗莎•卢森堡的首演
第三节 其他批评者:帕尔乌斯、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
一、帕尔乌斯
二、普列汉诺夫
三、考茨基
第四节 围绕伯恩施坦主义的论争
一、辩证法在马克思学说中的地位
二、灾变论及其局限性
三、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科学”概念
四、阶级斗争的政治策略
第二章 疲劳还是斗争
第一节 激荡的1905年
第二节 耶拿与曼海姆代表大会(1905—1906)
一、缘起
二、耶拿代表大会始末
三、曼海姆代表大会始末
第三节 《群众罢工、党和工会》(1906)
一、主旨及理论特色
二、俄国革命的一般经验
三、俄国经验的适用性问题
四、德国工会和政党的关系
第四节 中派与左派的分手
一、1907—1909德国国内外局势的变化
二、党内保守势力的增长
三、《取得政权的道路》(1909)
四、考茨基与卢森堡公开论战
第三章 民主还是专政
第一节 论争背景:俄国与德国的国情
第二节 有关政党组织原则的论争
一、《怎么办?》面临的三组竞争关系
二、作为理论源头的马克思学说
三、卢森堡与列宁论争的原委
四、立论依据与各自的政治环境
第三节 有关民族自决的论争
一、波兰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
二、卢森堡对马克思的理解与继承
三、卢森堡与列宁有关民族问题的论争
四、民族议题与殊异的政治任务
第四节 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论争
一、风云际会的1917年革命
二、马克思的相关阐述及意涵
三、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不同界定
四、同一话语与迥然的政治形势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形势、任务与判断
第二节1917年俄国革命和1918年德国革命
第三节 卢森堡之死
第四节 卢森堡的思想遗产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具体描述

以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領袖羅莎•盧森堡為研究對象,深入剖析她積極參與的三場理論論爭,及其對馬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深遠影響。

影響一代人的“革命之鷹”“紅色羅莎”的思想蛻變史,張光明、王學東、孟鍾捷一緻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以國際 共産主義運動領袖人物羅莎•盧森堡為研究對象,深入剖析她積極參與的三場理論論爭及其對馬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的深遠影響。羅莎•盧森堡是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上傑齣的思想傢、理論傢、革命傢,被列寜譽為“革命之鷹”。三場論爭分彆圍繞德國資本主義的新趨勢和社會民主黨的新任務、德國群眾罷工的領導權和儲備金問題、俄國實現革命的道路和策略問題,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本書通過對比分析德國革命失敗和俄國革命成功的原因,關注所論及人物的思想與其麵臨的形勢之間的關係,重新評價盧森堡的思想遺産及其理論價值。

☆本書亮點

1. 國際共産主義運動領袖羅莎•盧森堡逆流而上的思想蛻變史。她的思想在其同時代的社會主義者中是十分獨特卻影響至深的:她在國際工人運動日益民族國傢化的潮流下推崇國際主義方案;在改良主義逐漸成為主流的德國社會民主黨,批判漸進改良的方式;在工會中立化的趨勢下,建議采取政治性群眾罷工的手段;在俄國十月革命打開新世界時,她在激動之餘錶達瞭對列寜的一係列政策可能潛藏危機的隱憂。每一種意見都使她身處逆流之中,不斷遭遇理論上的論辯,然而這些看上去散見的、不閤時宜的觀點,卻能夠在其理論內部實現自洽和融貫。

2. 充分展現羅莎•盧森堡思想遺産的曆史意義和時代價值。雖然盧森堡在德國革命中犧牲瞭,但她的思想遺産卻能夠越齣特定的時空,影響至今。包括有關資本主義錶現形式之流變及其本質屬性之不變的辯證關係的觀點,資本積纍論等對資本主義空間批判的理論的意義,在全球化時代再次凸顯;對群眾首創精神的強調和社會主義民主之為更廣泛民主的思考,對今天社會主義國傢的建設具有重大的啓示。

3. 透過與伯恩斯坦、考茨基、列寜的三場論爭,看世界曆史演變。這三場盧森堡親身參與的論爭,分彆圍繞德國資本主義的新趨勢和社會民主黨的新任務、德國群眾罷工的領導權和儲備金問題、俄國實現革命的道路和策略問題展開,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4. 張光明、王學東、孟鍾捷一緻推薦。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教授孟鍾捷評價本書從思想史維度梳理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國際格局變動中,盧森堡對社會主義運動相關情況的思考,是社會主義曆史研究中的創新之作。

☆ 名傢推薦

羅莎•盧森堡的死成瞭德國兩個時代的分水嶺,成瞭德國左翼運動無法往迴走的起點……在論述帝國主義的著作中,在把讀者引入卓越的曆史感覺方麵,無齣其右。

——[德]漢娜•阿倫特

在過去很長的時間裏,羅莎•盧森堡在人們的心目中,首先是一位充滿激情的革命者,其次是一位以尖銳辛辣而著稱的辯論傢,同時也是為瞭堅守自己的信念而以身殉之的英雄。現在,我們更需要把她當作思想深刻、目光敏銳的理論傢來研究。不僅如此,在她一生的思想和行動中,隱藏著剖視那一時代復雜演變的密碼。

——張光明(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馬嘉鴻博士的這本書是將曆史語境法應用於社會主義思想史研究的一次有益嘗試。世界社會主義曆史上的思想論爭和道路論爭內涵豐富、形式多樣。將論爭還原於具體語境,有助於透視各方觀點和論據的閤理性和局限性。本書具有一定的曆史感,體現齣一位具有情懷的年輕學者試圖更新國際共産主義運動史這一傳統學科研究範式的努力。

——王學東(中央黨史與文獻研究院研究員)

羅莎•盧森堡是德國曆史上著名的馬剋思主義思想傢。馬嘉鴻博士的這部著作從思想史的維度很好地梳理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的國際格局變動中,盧森堡對社會主義運動相關情況的思考,聚焦重大理論命題,是社會主義曆史研究中的創新之作。

——孟鍾捷(華東師範大學曆史學係教授)

☆ 編輯推薦

一開始,國際婦女節是定在3月5日,是為瞭紀念羅莎•盧森堡。在1919年遇害時,列寜曾悲痛地評價“她始終是一隻鷹”。1871年3月5日,羅莎•盧森堡於巴黎公社爆發的同年齣生於俄屬波蘭紮莫希奇一個猶太木材商人傢庭。15歲中學畢業後直接參加瞭俄國和波蘭的地下組織,投身革命活動。27歲時她遷居柏林,到德國社會民主黨工作,展開反對伯恩施坦的批判。1910年,她就政黨罷工的方式問題與黨內正統派考茨基展開針鋒相對的論辯。1917年俄國革命的爆發,雖然激勵瞭盧森堡對世界革命的信心,但也激化瞭早在此之前她和列寜在有關黨的組織原則等相關問題上的分歧。為此,盧森堡堅持闡明馬剋思有關無産階級專政等相關學說的意涵,並與列寜展開瞭激烈論戰。

這三次理論論爭在社會主義思想史上有重大意義,關於論爭具體內容和時代背景的分析收入《批判的武器:羅莎•盧森堡與同時代思想者的論爭》中,這些豐富而有價值的討論仍待後來者接續馬剋思主義政治學的傳統,進行理論迭代和知識更新,對指導當下社會主義建設和實踐仍具有重要時代價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