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關學院學術文庫:國傢、企業、商人與東北港口空間的構建研究

上海海關學院學術文庫:國傢、企業、商人與東北港口空間的構建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永超 著
圖書標籤:
  • 上海海關學院
  • 東北港口
  • 空間構建
  • 國傢
  • 企業
  • 商人
  • 區域研究
  • 港口經濟
  • 曆史地理
  • 貿易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海关出版社
ISBN:978780165738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452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33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東北港口空間是指近代以來參與外嚮型貿易、吸收和擴散先進生産力的新型經濟區域,但它又是一個在日俄爭霸、移民大開發等復雜曆史背景交織下逐漸演化的過程,國傢、企業和商人等構建行為主體能動性的不同導緻瞭各港口發展績效的相異。
  《國傢、企業、商人與東北港口空間的構建研究(1861~1931)》選取營口、大連和安東(今丹東)三港為考察的具體個案,係統地利用中國舊海關史料、“滿鐵”調查報告、有關市縣的地方誌和文史迴憶錄等原始資料,運用曆史地理學、區域經濟學和新製度經濟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首次對東北港口空間的構建問題作瞭全麵的事實重建和邏輯論證,結論歸納瞭關於港口空間構建的地域模式和曆史經驗,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

  姚永超,男,1979年生,山東成武人,現為上海海關學院基礎部講師。2001年本科畢業於山東麯阜師範大學曆史係,2001~2007年研究生期間就讀於復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獲曆史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曆史經濟地理、中國海關史、中國近現代中等方麵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在《曆史地理》、《中國曆史地理論叢》、《史林》、《社會科學輯刊》等學術期刊上發錶論文十餘篇。參與瞭《中國百年經濟拼圖——港口城市及其腹地與中國現代化》一書的編寫。

內頁插圖

目錄

序一
序二
內容摘要
第一章 緒論:港口空間的概念及研究的界定
第一節 港口空間:近代中國區域經濟研究的單位
第二節 港口空間問題研究的理論、對象和內容思考
第三節 有關近代東北港口的研究成果述評
第四節 基本資料和篇章結構說明

第二章 開埠通商與新“東北”宏觀區域的塑造
第一節 自然環境與東北港口空間構建的關係
第二節 東北港口空間發展的曆史基礎
第三節 近代港口空間擴張和“東北”的整閤認同
第四節 小結:東北從自然空間到港口空間的轉變

第三章 東北三港結構和特徵演化的微觀分析
第一節 近代東北三港地域組閤體係的形成
第二節 東北三港貿易的統計分析
第三節 港埠在近代東北城市體係中的綜閤地位
第四節 小結:組閤與差異——近代東北三港的結構和特徵

第四章 東北三港製度運作差異及其績效比較
第一節 國際勢力交錯下的各港口的無序競爭
第二節 物流製度變革與港口績效增長
第三節 港口貿易特徵形成的內在商業組織製度
第四節 金融貨幣製度對港埠貿易的影響
第五節 小結:習慣與製度——港口盛衰維係的內源因素

第五章 商務自治變化及其對港市發展的影響
第一節 商人移民、組織與營口商業的強弱
第二節 大連的中日商人組織與其活動
第三節 行政化和商務自治並行進程下的安東
第四節 小結:自治與控製——港市活力的創造及其迷途

第六章 各港口一腹地間的互動構建與經濟變遷
第一節 營口港與遼西地區經濟的麯摺發展
第二節 大連港與東北中部城鎮經濟帶的形成
第三節 安東與東邊地區經濟的發展
第四節 小結:發展與阻礙——港口與腹地互動的多維層麵

第七章 結論:近代東北港口空間特性的探討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一、柳條邊牆:清前中期東北的自然、經濟和政治分界綫明末,滿族作為遊牧漁獵民族,興起於遼東之外的長白山區,從清初順治時期開始在東北地區修築柳條邊牆,其目的是為瞭鞏固清政府的龍興之地,防止滿族漢化,尤其是防止漢人流入,維護滿族采掘人參的利益。所謂柳條邊牆,即於牆外穿鑿邊壕,壕內築立土堆,於土堆之上列植柳條之柵。柳條邊牆在交通要道處還設有二十邊門,每門設置蘇喇章京一人,筆貼式一人,披甲十人,其任務是執掌關門起閉,視察百姓商旅往來。①
  柳條邊牆南自今遼寜鳳城南,東北經新賓東摺西北至開原北,又摺往西南至山海關北接長城。康熙時期又接著修築瞭自開原東北到今吉林市北的柳條新邊。邊內為盛京轄境,邊外一側為濛古牧地,另一側為皇室圍場、牧場等禁地,漢、滿、濛古各族人民不得隨意齣入。可以說,柳條邊牆正是大緻沿著“華北區”和“東北區”的氣候、植被、土壤等分界而修築,它是一條有形的自然區劃分界綫;在社會經濟活動及人文因素的影響下,它又是一條有形的經濟區域、政治體製和文化傳統界綫(見圖2.3 )。
  至清中期,今天的東北地區仍是以柳條邊牆隔離開來的三塊特色分明的經濟區,即盛京轄境的農耕區,吉、黑遊牧狩獵經濟區和內濛古東部遊牧經濟區。柳條邊以南的遼瀋地區實行與中原地區相類似的府縣製度;柳條邊以北的濛古地區實行高度民族自治的盟旗製度:柳條邊以東的吉林地區實行軍事鎮戍製度。柳條邊以南的遼瀋地區以與中原相一緻的農耕文化為主;柳條邊以北以濛古遊牧文化為主;柳條邊以東的吉、黑地區以農業和漁耕相結閤的文化為主。因為修築柳條邊的起因特殊,其功能主要用於隔絕。老邊東段用於隔絕中外即中朝聯係;老邊西段和新邊用於隔絕不同生産方式、不同政治體製、不同文化區域之間的人流和物流,從而保證東北邊疆地區社會結構和秩序的穩定。

前言/序言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傢,也漸漸喪失瞭關稅自主權和海關管理權。為收迴海關自主權,清政府於1908年在北京創辦稅務學堂來培養海關專業人纔,從而開創瞭中國海關高等教育的先河。1913年,稅務學堂經北洋政府教育部批準更名為稅務專門學校。至今,中國海關高等教育已有百年曆史。在這百年徵程中,賢傑輩齣、百花齊放、捲章浩繁,閃爍著璀璨的智慧之光。
  上海海關學校成立於1953年,是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第一所部屬中等海關專業學校,承擔著為全國海關培養人纔的任務。1980年經國務院批準,上海海關學校升格為上海海關專科學校,1996年更名為上海海關高等專科學校。2007年6月6日,經教育部批準,在上海海關高等專科學校的基礎上設立瞭上海海關學院。上海海關學院作為全國唯一係統設置海關類課程和專業的本科院校,承擔著傳播海關專業知識、培養海關專門人纔、進行海關學術研究、開展海關國際交流與閤作的重任。
  上海海關學院的發展,事關人纔培養重任,事關國傢的海關大業,需要冷靜思考、科學規劃、抓住機遇、真抓實乾,在新的起點上以新的辦學思路、新的辦學舉措、新的辦學業績來適應海關和社會經濟貿易發展的變化。為此,學院確立瞭走專業化、精品化、特色化的發展之路,分彆設置瞭分屬管理學、經濟學、法學、文學等學科門類的若乾個本科和專科專業。為實現立足海關、服務社會、麵嚮國際,把學院建設成為教育、培訓協調發展,具有鮮明海關特色的高等學府的辦學目標,學院將堅持黨和國傢的教育方針,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科學界定辦學定位,努力發揮辦學優勢,逐步形成辦學特色,不斷提高教育培訓質量,全麵提升學院的綜閤實力和辦學水平,真正將上海海關學院辦成名副其實的海關人纔培養基地。
遼西海岸綫上的曆史迴響:近代北方口岸的興衰與轉型 本書聚焦於近代中國北方地區,特彆是遼西海岸綫周邊的港口群落,以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復雜的社會經濟結構和跌宕起伏的曆史進程為研究對象。 這部著作深入剖析瞭自清末開埠至二十世紀中期,這一特定曆史階段內,這些口岸如何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艱難轉型,並最終塑造瞭區域現代性的麵貌。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紮實,分為“區位基礎與早期開埠”、“商人群體的崛起與經營策略”、“國傢權力滲透與空間重塑”以及“港口衰落與區域重構”四大闆塊,輔以豐富的檔案資料、商業文獻和口述曆史的田野考察成果。 第一部分:地理宿命與口岸的勃興 本部分首先勾勒瞭研究區域的地理環境特徵。遼西地區,毗鄰渤海,擁有天然的航道條件,但其腹地連接的內地市場相對匱乏,這決定瞭其早期口岸發展的雙重性:既渴望深度融入國際貿易網絡,又受製於後方資源的吸納能力。 作者詳細考察瞭營口、天津(作為參照係)以及沿綫若乾小型口岸的設立過程。不同於傳統上僅關注條約口岸的論述,本書將焦點放在瞭地方性權力精英與外來商業資本的互動之上。我們看到,口岸的選址、碼頭的修建,並非完全由中央政府或西方勢力主導,而是牽涉到地方士紳對稅收利益的爭奪、水利工程的規劃以及對季節性氣候變化(如海冰封凍)的適應性調整。 開埠初期,口岸空間尚未完全“城市化”,而是呈現齣“前店後坊,水陸交匯”的原始形態。這部分的研究揭示瞭早期貿易結構的脆弱性:對外貿易高度依賴少數幾種初級産品(如豆粕、鹽、礦産),而非成熟的工業製成品輸齣,使得口岸經濟極易受到國際市場波動的影響。 第二部分:商人群體的生態與“商埠文化”的生成 本書的另一核心貢獻在於對近代北方口岸商業群體的細緻描摹。研究對象超越瞭傳統的“買辦”概念,深入挖掘瞭本土商人、地域性行幫(如晉商、浙商的延伸分支)以及新式“紳商”在口岸生態中的復雜角色。 學者通過梳理地方商會檔案和族譜資料,重構瞭這些商人群體的資本積纍路徑。他們如何從傳統票號、錢莊嚮近代銀行、航運公司過渡?他們的“現代性”體現在何處?答案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麵,他們采納瞭西方的記賬方式和管理製度;另一方麵,他們的商業決策仍然深受地域關係、宗族信譽和政治庇護的影響。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探討瞭“商埠文化”的形成。在口岸這一特殊的、人員混雜的空間裏,新的生活方式、消費模式(如西式建築、新式教育)開始萌芽。然而,這種“現代性”的景觀往往隻覆蓋瞭少數精英階層,而絕大多數碼頭工人、小販和底層民眾的生活,依然在傳統的農業或手工業的邊緣掙紮,形成瞭鮮明的空間與階層隔離。 第三部分:國傢權力的介入與空間秩序的重塑 近代口岸既是國際貿易的樞紐,也是國傢權力延伸的前沿。本部分著重分析瞭清末新政、民國時期以及日本占領期間,國傢(無論新舊)如何介入並重塑口岸的物質與社會空間。 研究錶明,國傢權力的介入具有雙重性。正麵來看,中央或地方政府推動瞭海關的現代化管理、興建瞭鐵路乾綫(如京奉綫、津浦綫),這些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地改變瞭口岸腹地的聯係模式,將過去依賴水運的經濟腹地納入瞭鐵路輻射圈。負麵來看,國傢權力的過度乾預往往損害瞭地方的自主性。例如,地方商人對於“外人”租界地的擴張感到無力,租界不僅在物理上切割瞭城市空間,更在法律和財政上架空瞭地方行政機構的權力。 本書對港口規劃與城市行政區劃的變遷進行瞭詳盡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到,從晚清的“洋關”到民國的“商埠地”,國傢不斷試圖整閤分散的行政與稅收權力,但這種整閤過程充滿瞭阻力和妥協,最終導緻瞭口岸空間在法律意義上和功能意義上的碎片化。 第四部分:戰爭的創傷與口岸的轉型與沉寂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時間綫推至二十世紀三零年代至解放初期,探討瞭地緣政治衝突如何對口岸的生命力造成毀滅性打擊。 研究指齣,東北的特殊政治環境——特彆是日本勢力的滲透和扶植的僞滿洲國政權的建立——對遼西口岸的命運起到瞭決定性作用。當國傢主權受到嚴重侵蝕時,口岸的商業信譽、資金流動和人員交流受到嚴重製約。部分口岸(如大連,受製於日本的殖民規劃)雖然在形式上保持瞭部分功能,但其發展邏輯完全服務於宗主國的戰略需求,失去瞭過去那種由本土商業力量驅動的活力。 隨著戰爭的深入和國民經濟體係的崩潰,許多區域性港口喪失瞭維持其經濟規模的外部條件,陷入長期的功能性衰退。本書的結論部分超越瞭對“興衰”的簡單描述,轉而探討瞭這種衰退對區域社會結構留下的深遠遺産:被中斷的資本積纍鏈條、被重組的城市空間形態以及商業精英階層的“流散”與“重塑”。 結語: 《遼西海岸綫上的曆史迴響》是一部關於近代中國地方經濟史的力作。它以紮實的文獻工作為基石,突破瞭傳統上將口岸視為純粹“對外門戶”的視角,成功地將其置於“國傢構建”、“地方精英策略”和“全球市場擠壓”的三角互動之中,為理解近代北方區域的物質文明與社會變遷提供瞭全新的、極具洞察力的分析框架。本書對於研究中國近代城市史、商業史乃至地緣政治史的學者,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讀罷此書,對近代東北港口空間的構建過程有瞭更為全麵而深刻的理解。作者巧妙地將“國傢”、“企業”、“商人”這三個看似獨立的要素,置於一個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動態係統中進行考察,揭示瞭它們在塑造港口空間中的核心作用。關於國傢層麵的分析,書中不僅闡述瞭國傢意誌在區域規劃、基礎設施投資、政策法規製定等方麵的宏觀引導,還細緻地梳理瞭不同時期國傢權力如何通過海關、港務局等具體機構,在港口的空間布局、功能劃分以及對外開放程度上留下印記。在企業層麵,作者深入探究瞭官營、商辦以及外資企業在港口建設、運營、貿易促進等方麵的具體實踐,以及它們如何通過資本投入、技術引進、商業模式創新來重塑港口空間的麵貌。而對於“商人”這一群體,書中則著重展現瞭他們的商業智慧、冒險精神以及在港口貿易網絡中的關鍵作用。從個體商販到商會組織,他們的信息傳播、商品流通、風險規避策略,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港口空間的活力和擴張。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能夠將宏觀的國傢戰略、中觀的企業行為以及微觀的商人活動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個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的分析框架,為理解近代東北的區域經濟發展和空間演變提供瞭寶貴的學術參考。

评分

此書對東北港口空間構建的研究,提供瞭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洞見。作者將“國傢”、“企業”、“商人”這三個關鍵的行動者置於同一分析平颱,揭示瞭他們在塑造港口空間過程中錯綜復雜的互動關係。書中對國傢權力的分析,不僅僅局限於宏觀的政策製定,更深入到具體的海關製度、貿易管製、港口管理條例等微觀層麵,展示瞭國傢力量如何通過製度性約束和激勵來引導港口空間的物質和功能演化。與此同時,作者對企業,尤其是大型商貿企業和航運企業的角色,進行瞭細緻的考量。書中詳盡地描繪瞭這些企業在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貨物流通組織、市場拓展等方麵的具體作為,以及它們如何在國傢政策的框架內,通過資本運作和商業創新來爭奪港口資源和市場份額。更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於“商人”這一群體的刻畫,展現瞭他們在港口空間形成和發展中的個體能動性和集體影響力。從早期從事邊境貿易的小商販,到後來活躍於國際貿易舞颱上的大商人,他們的商業決策、信息網絡、風險承擔能力,都在無形中塑造著港口的形態和功能,並最終影響瞭區域經濟的發展格局。本書的學術價值在於,它能夠將宏觀的曆史趨勢與微觀的個體行動相結閤,呈現齣一部立體而豐滿的近代東北港口空間構建史。

评分

一本充滿學術嚴謹性的著作,作者以極其紮實的文獻梳理和細緻的史料考證,為我們描繪瞭一幅宏大而又生動的近代東北港口空間構建圖景。書中對“國傢”、“企業”、“商人”這三個核心主體在塑造港口空間過程中的相互作用、博弈與融閤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非簡單地將它們視為孤立的因素,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動態的、相互影響的係統之中。例如,在探討國傢政策如何導嚮港口建設時,書中細緻地分析瞭不同時期政府的戰略目標,以及這些目標如何通過立法、財政支持、特許經營權等多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瞭特定港口區域的形成和發展。與此同時,書中對“企業”角色的論述也尤為精彩,無論是官辦商辦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它們在港口基礎設施的投資、運營管理、貨物流轉等方麵的具體實踐,都構成瞭港口空間物質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商人”的視角,則為理解港口空間的活力注入瞭靈魂,那些活躍在碼頭、商棧、航運綫上的個體和群體,他們的商業決策、風險承擔、信息傳播,都在無形中重塑著港口的邊界和功能。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分析這些主體時,並非局限於宏觀敘事,而是能夠深入到具體的案例研究,使得抽象的概念變得鮮活可感,展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和獨特的洞察力。

评分

這是一部關於東北港口空間構建的學術力作,其研究深度和廣度令人贊嘆。作者以“國傢”、“企業”、“商人”為核心分析框架,勾勒齣瞭近代東北港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分散到集中的發展軌跡。書中關於國傢意誌如何通過主權宣示、區域規劃和法律製度來乾預和引導港口空間發展的論述,尤為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作者詳盡地分析瞭沙俄、日本等列強在東北修建鐵路、港口時所伴隨的帝國主義擴張邏輯,以及這些外部力量如何深刻影響瞭東北港口的早期形態和發展方嚮。同時,書中對於中國民族資本在港口建設和貿易活動中的努力與局限,以及這些努力如何與國傢發展戰略相呼應或相悖,也有著細緻入微的描繪。企業層麵的分析也極具價值,無論是大型國有企業、中外閤資企業,還是新興的私營企業,它們在港口建設、物流運輸、倉儲服務等方麵的投資和運營,都直接塑造瞭港口空間的物質形態和功能。而商人作為港口活動的微觀主體,其商業活動、信息網絡、風險偏好以及與官方的互動關係,則構成瞭港口空間活力的重要來源。本書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豐富的史料和案例,將這些復雜的互動關係具體化,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近代中國區域發展和空間演變的重要視角。

评分

這本《上海海關學院學術文庫》的新作,以其對東北港口空間構建的獨特視角,成功地將曆史學、經濟學、地理學以及社會學等多學科的理論工具融會貫通。作者通過對晚清至民國時期東北地區一係列關鍵港口,如大連、營口、旅順等的曆史變遷進行細緻考察,揭示瞭在國傢意誌、資本逐利以及商業活動交織作用下,港口空間如何從自然地理形態逐步演化為具有特定經濟、社會和政治功能的復雜實體。本書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港口空間僅僅視為地理上的地點,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力量、衝突與閤作的社會文化空間。書中對不同時期國傢政策如何塑造港口區域的規製,例如通過設立海關、頒布貿易法規、劃定租界等,是如何影響瞭港口的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提供瞭詳實的論證。同時,對於本土及外來資本在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貿易網絡拓展中的關鍵作用,以及這些資本活動如何催生齣新的商業社區和權力結構,都有深入的分析。更值得關注的是,書中對商人階層在港口空間形成過程中的能動性予以瞭高度重視,他們不僅是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更是空間塑造的積極力量,其商業行為、社會網絡乃至文化認同,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港口空間的特徵。整體而言,這是一部極具啓發性,能夠引發讀者對空間、權力與經濟發展之間深刻關係的思考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