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書的文字風格,老實說,初讀起來需要一些適應時間。它不像現代學術論文那樣追求行文的流暢和簡潔,反而充滿瞭那種老派學者的嚴謹與剋製,語調略顯平實,信息密度極高,需要讀者慢下來,反復咀嚼每一個長句和復雜的從句結構。這對我這種習慣瞭快餐式閱讀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但也是一種饋贈。每一次攻剋一個難懂的句子,都能感受到知識點被牢牢鎖定的滿足感。特彆是當他引用大量古籍原文進行論證時,那種原汁原味的味道,是任何翻譯或轉述都無法替代的。如果說有什麼不足,那就是在那些涉及復雜結構力學原理的描述部分,若能配上幾張輔助性的結構剖麵圖,哪怕是手繪的示意圖也好,相信能極大地降低普通讀者理解這些技術細節的門檻,讓知識的傳遞更加高效立體。
评分讀罷這幾篇關於中國古代城市規劃理論的論述,我深感震撼於作者那超前的眼光和紮實的文獻功底。他並非簡單地對前人理論進行復述或贊美,而是深入到每一條規劃思想背後的曆史脈絡和社會背景中去剖析其成立的必然性與局限性。特彆是關於宋代坊市製度瓦解過程的分析,邏輯鏈條嚴密得令人稱奇,每一個轉摺點都配有充分的史料支撐,讓人不得不信服。這種批判性繼承的學術態度,正是我們今天研究城市可持續發展時所急需的。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因地製宜”這一理念的闡釋,他沒有把它空泛化,而是通過對比南北方不同地域的傳統聚落形態,具體展現瞭環境、氣候與人文需求是如何共同塑造齣地方性的建築智慧的。如果能配套一個詳盡的索引,能讓我更快地檢索到他提及的那些鮮為人知的古代典籍的齣處,那在學術引用上會更加方便快捷,畢竟這樣的專著,是需要反復查閱和驗證的。
评分這部書捲的裝幀和排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大氣的風格,光是捧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厚重的文化底蘊。紙張的質感也挑不齣什麼毛病,印刷清晰,墨色勻稱,即便是那些年代久遠的圖版和手稿復製件,細節也處理得非常到位。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建築考古發現的那些章節,那些詳盡的測繪圖和現場照片,簡直就像把我帶迴瞭實地考察的現場。尤其是一些早期學者的手繪草圖,那種時代感和親手繪製的筆觸,是如今任何數字化手段都難以完全復刻的。讀起來的時候,我常常會忍不住去對比不同時期對同一遺址的解讀差異,這種跨越時間的對話感非常迷人。不過話說迴來,如果能再多一些關於圖紙繪製規範的說明,或者對那些模糊不清的舊圖進行必要的現代標注補充,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就更加友好瞭。總的來說,作為研究資料的匯集,它在視覺呈現上已經做到瞭極高的水準,體現瞭齣版方對這位大傢學術遺産的尊重與用心。
评分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在於它匯集瞭某位大師一生的學術成果,更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套觀察和理解中國曆史、社會與物質文化之間復雜糾葛的分析框架。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研究方法上的自我反思與迭代過程,從早年間的偏重於形製考證,到後期逐漸轉嚮對“技術與文化”相互作用的宏觀思考,這種學術上的自我超越,是青年學者最寶貴的學習範本。它教會我的不是“該怎麼看”,而是“應該如何去思考”。讀完整部作品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獲得瞭進入古代工匠思維模式的一把鑰匙。當然,任何煌煌巨著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對於某些涉及具體齣土文物的年代斷代爭議點,如果能將不同學者的觀點並置並進行更深入的辯證分析,或許能激發更多後繼者的研究熱情,讓這部全集在麵嚮未來時,保持更強的學術活力與對話性。
评分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沉浸在關於傳統民居空間布局的章節裏,那種感覺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豐富的匠人,一步一步走進一戶又一戶的古代人傢。作者對室內外空間序列的把握,對采光、通風、私密性這三大要素的權衡分析,細緻入微,簡直到瞭“雞蛋裏挑骨頭”的地步,但正是這種極緻的審視,纔體現齣其研究的深度。他對於天井、簷廊這些半開放空間在調和人與自然關係上的作用的論述,極為精闢。這些地方不再是簡單的過渡空間,而是具有特定儀式功能和氣候適應性的“第三空間”。唯一讓我感到略微遺憾的是,對一些少數民族或偏遠地區的獨特居住形式的關注似乎還不夠充分,雖然重點研究有其必要性,但拓寬視野,展現中國建築文化更廣闊的地理光譜,想必能讓這部全集更加圓滿無缺。希望後續的捲冊能在這方麵有所側重。
评分?
评分曲阜孔庙之调查及其他、真如寺正殿、中国的建筑艺术、皖南歙县发现的古建筑初步调查、《漏窗》序言、山东平邑汉阙、苏州云岩寺塔、苏州的园林等。在这里所收的文章既有对北方建筑的调查也有对南方园林的考察,而文章所收录的这一时期其实是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时期迁移到四川宜宾的李庄的时候,这也是中国营造学社在历史舞台上的做最后六年的时候。而这一时期也是营造学社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的一个重要时段。作者在这一时期是和我国另一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共同主持营造社日常研究工作。刘敦桢,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宁县一个清代官宦家庭。1908年就读于长沙楚怡学校,由于受参加同盟会的兄长影响,从小立志报效祖国,走“科学救国”的道路,1913年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和建筑科读书。1922年学成归国,在上海等地从事建筑和建筑教育工作,为国内培养了首批建筑人才。1927年参与筹组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致力于古建筑文献的发掘和考订。1943年以后,任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20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界就有“南刘北梁”之说,南刘指的是刘敦桢,北梁指的是梁思成,刘敦桢和童寯、梁思成、杨廷宝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四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敦桢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主任。除教学工作及培养中青年教师以外,在开展对我国传统民居与古典园林的大规模研究,以及参加并主持对我国建筑历史的全面总结与撰写等方面,都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和决定性的工作。曾当选为南京市、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任一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逝世于南京。作者在此书中留下的宝贵资料对后世的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评分曲阜孔庙之调查及其他、真如寺正殿、中国的建筑艺术、皖南歙县发现的古建筑初步调查、《漏窗》序言、山东平邑汉阙、苏州云岩寺塔、苏州的园林等。在这里所收的文章既有对北方建筑的调查也有对南方园林的考察,而文章所收录的这一时期其实是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时期迁移到四川宜宾的李庄的时候,这也是中国营造学社在历史舞台上的做最后六年的时候。而这一时期也是营造学社在及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古建筑调查与研究,出版了大量专业著作的一个重要时段。作者在这一时期是和我国另一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共同主持营造社日常研究工作。刘敦桢,1897年9月19日出生于湖南省新宁县一个清代官宦家庭。1908年就读于长沙楚怡学校,由于受参加同盟会的兄长影响,从小立志报效祖国,走“科学救国”的道路,1913年东渡日本留学。先后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科和建筑科读书。1922年学成归国,在上海等地从事建筑和建筑教育工作,为国内培养了首批建筑人才。1927年参与筹组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加入中国营造学社,致力于古建筑文献的发掘和考订。1943年以后,任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工学院院长。20世纪30年代,中国建筑界就有“南刘北梁”之说,南刘指的是刘敦桢,北梁指的是梁思成,刘敦桢和童寯、梁思成、杨廷宝被誉为现代中国的“建筑四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敦桢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室主任。除教学工作及培养中青年教师以外,在开展对我国传统民居与古典园林的大规模研究,以及参加并主持对我国建筑历史的全面总结与撰写等方面,都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和决定性的工作。曾当选为南京市、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任一级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逝世于南京。作者在此书中留下的宝贵资料对后世的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评分很喜欢,做活动的时候买的,以后就在京东买书了,太棒了,以后还要大量支持
评分一个字形容就是“好”.
评分经典书籍
评分非常不错,是我想要的!
评分刘先生的全集,这本收录了先生在1930年代的考察日记和文章,是建筑史和艺术史学生的必读书目。
评分开本大16,内容图片都有,学习很好的资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