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光學薄膜技術

現代光學薄膜技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晉發 等 著
圖書標籤:
  • 光學薄膜
  • 薄膜技術
  • 光學材料
  • 光學鍍膜
  • 錶麵工程
  • 材料科學
  • 物理學
  • 納米技術
  • 光子學
  • 現代光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80497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269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92
字数:80700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光學薄膜是一門綜閤性非常強的工程技術科學。它的理論基礎是電磁場理論和麥剋斯韋方程,涉及光在傳播過程中,通過分層介質的反射、透射和偏振特性等。本書一篇主要介紹光學薄膜特徵的理論計算、光學多層膜的設計理論和技術,由唐晉發教授編寫。第二篇主人介紹光一膜的製造技術,包括以物理氣相澱積技術為代錶的成膜技術,涵蓋真空設備、薄膜材料、製備參數控製技術、薄膜厚度監控技術、膜厚均勻性以及製備參數對薄膜微觀結構影響等。第三篇主要介紹薄膜光學特性與光學常數的檢測技術、薄膜機械性能的評價技術等。由於光學薄膜技術又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涉及到光電技術、計算機、真空技術、材料科學、自動控製技術等領域,為瞭滿足部分來自不同領域的光學薄膜工作者學習本書的需要,增加瞭一個附錄,主要介紹幾個數學物理基礎理論。

目錄

第一篇 光學多層膜設計
第1章 光學薄膜特性的理論計算
1.1 單色平麵電磁波
1.2 平麵電磁波在單一界布的反射和摺射
1.3 光學薄膜特性的理論計算
1.4 光學多層膜內的電場強度分布
習題
第2章 光學薄膜的設計理論
2.1 矢量作圖法
2.2 有效界麵法
2.3 對稱膜係的等效層
2.4 導納圖解技術
習題
第3章 光學薄膜係統的設計
3.1 減反射膜
3.2 分束鏡
3.3 高反射膜
3.4 乾涉截止濾光片
3.5 帶通濾光片
3.6 特殊膜係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二篇 薄膜製備技術和微結構特性
第4章 薄膜製備技術
4.1 真空澱積工藝
4.2 光學薄膜材料
4.3 薄膜厚度監控藝術
4.4 膜層厚度的均勻性
習題
 參考文獻
第5章 製備條件寺薄膜微觀結構和成分的影響
5.1 薄膜的形成過程
5.2 薄膜的微觀結構
5.3 薄膜的成分
5.4 微觀結構和成分對薄膜特性的影響
5.5 薄膜微觀結構和改善
習題
參考文獻
第三篇 光學薄膜檢測技術
第6章 薄膜透射率和反射率測量
6.1 光譜分析測試係統的基本原理
6.2 薄膜反射率的測試
6.3 薄膜反射率的測量
6.4 利用激光諧振腔測量激光高反射鏡的反射率與損耗
6.5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7章 薄膜的吸收和散射測量
7.1 激光量熱計基本原理
7.2 光聲、光熱偏轉法測量薄膜吸收
7.3 薄膜散射的標量理論和總積分散射測量
7.4 散射光的矢量理論和角分布測量
7.5 諧振腔衰蕩薄膜損耗檢測法
7.6 薄膜導波傳播衰減係數法
7.7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8章 薄膜光學常數的測量
8.1 從透射、反射光譜確定薄膜的光學常數
8.2 其他薄膜的光學常數測試方法
8.3 薄膜波導法
8.4 光學薄膜厚度的測試
8.5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第9章 薄膜非光學特性的檢測技術
9.1 薄膜的力學特性檢測技術
9.2 薄膜器件的環境試驗
9.3 薄膜的微結構與化學成分檢測
9.4 總結
習題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A 復數與復數運算
A.1 復數的概念
A.2 復數的三角函數及指數錶示方法
A.3 復數在物理中的運用
附錄B 矩陳及矩陳運算
B.1 矩陳的定義
B.2 矩陳運算
附錄C 光的電磁理論基礎
C.1 振動與波
C.2 電磁波
C.3 麥剋斯韋方程
C.4 平麵電磁波
C.5 平麵電磁波性質
C.6 電磁波在介質錶麵的反射和摺射
附錄D 光的乾涉
D.1 波的疊加原理
D.2 楊氏乾涉
D.3 平闆的錶麵乾涉
D.4 光的空間相乾性和時間相乾性
附錄E 光的偏振
E.1 自然光和偏振光
E.2 偏振光與Jones矩陳
E.3 偏振光的獲得
E.4 偏振光的檢驗

前言/序言



好的,這裏有一份關於一本不同尋常的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與您提到的《現代光學薄膜技術》完全無關: --- 《失落的文明:亞特蘭蒂斯之謎與深海探險》 導言:海平麵下的低語 自古以來,關於失落大陸亞特蘭蒂斯的傳說便在人類文明的邊緣徘徊,它既是哲學傢筆下的理想國,也是探險傢心中永恒的迷宮。本書並非旨在描繪一個簡單的神話故事,而是深入曆史、地質學、海洋生物學及尖端聲呐技術的交叉點,試圖以一種嚴謹而又充滿敬畏的姿態,解構這一橫跨數韆年的宏大謎題。我們拋棄瞭充斥著廉價奇幻色彩的敘事,轉而聚焦於一次跨越三大洋的、嚴肅的科學考察。 本書核心觀點建立在一個大膽的假設之上:亞特蘭蒂斯,無論其形態如何,必然留下瞭可被現代科學工具捕獲的物理痕跡。我們的探險隊——匯集瞭頂尖的海洋地質學傢、古代語言學傢和深海工程專傢——並未攜帶尋寶的工具,而是配備瞭最先進的側掃聲呐陣列、海底自動潛水器(AUV)以及高精度磁力梯度儀。 第一部分:文獻的迷宮與地理學的重構 本部分首先對現存所有關於亞特蘭蒂斯的文獻資料進行瞭批判性梳理,重點分析柏拉圖的《蒂邁歐篇》和《剋裏底亞篇》中的地理描述。我們不再將這些描述視為純粹的寓言,而是將其視為古代文明對特定地理特徵的記錄。 1.1 柏拉圖文本的幾何解析: 我們利用現代地理信息係統(GIS)對柏拉圖描述的同心圓結構進行瞭重建模擬。通過調整早期地中海闆塊運動的模型參數,我們發現瞭幾處與記錄中“大於利比亞和亞洲之和”的海域相對應的,但在地質時間尺度上可能被深埋或淹沒的古代海岸綫位置。這些模擬區域,尤其是在直布羅陀海峽以西的大西洋中脊斷裂帶附近,成為我們首批考察的目標。 1.2 史前海平麵波動與冰川期殘留: 深入探討瞭末次冰期(LGM)結束時全球海平麵急劇上升對古代低地聚落的影響。本書詳細展示瞭利用氧同位素數據和古氣候模型推算齣的,在公元前一萬年左右,哪些陸塊最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被淹沒,從而為亞特蘭蒂斯的消失提供瞭一個可信的物理機製。 1.3 地中海東部的“迴響”: 盡管焦點在大西洋,但我們也考察瞭地中海地區,特彆是剋裏特島米諾斯文明與亞特蘭蒂斯描述之間的可能聯係。書中通過對海底火山灰沉積物的同位素分析,重建瞭聖托裏尼(锡拉火山)爆發對周邊生態及人類社會的影響,並探討瞭這種“文明瞬間毀滅”的模式是否在更早的時期於大西洋區域上演。 第二部分:深海探險日誌:磁異常與人工結構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考察日誌的精華,記錄瞭我們船隻在數個預定“高概率區域”進行的詳細聲呐掃描作業。我們不再依賴於潛水員的目視確認,而是著重於數據科學在深海考古中的應用。 2.1 聲呐成像的“陰影”: 在大西洋中脊附近的一片深達4000米的平原上,我們的高頻側掃聲呐捕捉到瞭一組異常清晰的、幾何上過於規則的反射信號。這些信號並非典型的海底玄武岩構造,而是呈現齣近乎直角的邊界和重復的周期性排列。書中附有這些原始聲呐圖像的詳細解讀,並對比瞭自然形成的海底沉積物和構造的隨機性。 2.2 磁力梯度異常的解讀: 關鍵發現來自於對該區域磁力數據的分析。在聲呐顯示結構的正下方,我們探測到瞭一片範圍有限但強度顯著的磁異常帶。書中詳述瞭如何利用傅裏葉變換和反演算法,將磁力數據轉化為可能的地下物體分布圖。這些分布圖暗示著地層深處存在著高密度的、可能含有鐵或特定閤金的結構殘留物,這與現代建築材料的磁學特徵有相似之處,但其規模遠超已知自然鐵礦的分布模式。 2.3 構造形變與沉降的證據: 我們部署的深海鑽探設備成功采集瞭位於異常區域下方的岩芯樣本。岩芯分析顯示,在特定地質層位,存在著快速沉積的、富含有機質和非自然礦物顆粒的“衝擊層”。此外,對該區域斷層活動的研究錶明,一次或數次極其劇烈的、非典型構造運動曾在短時間內發生,足以導緻大麵積地殼的快速沉降。 第三部分:超越傳說:材料科學與古代工程的極限 如果亞特蘭蒂斯確實存在,那麼支撐其工程奇跡的材料和技術必然超越瞭同時期其他文明的理解範疇。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轉嚮瞭對潛在“人工産物”的推測性分析。 3.1 “赫爾墨斯金屬”的化學探究: 柏拉圖曾提及一種特殊的、具有光澤的金屬——紅銅(Orichalcum)。書中邀請瞭冶金學傢,探討瞭在古代技術條件下,如何通過極端高溫或電化學方法閤成齣具有特殊光澤和高導電性(或高抗腐蝕性)的銅閤金。我們模擬瞭早期文明可能掌握的,利用深海熱液噴口附近的礦物富集區進行冶煉的場景,並對比瞭現代材料的頻譜分析結果。 3.2 能源係統的殘餘效應: 我們推測,一個如此先進的文明必然擁有高效的能源係統。在勘探區域內,我們使用被動式電磁場監測設備,試圖捕獲任何殘餘的、可能來源於古代“地熱”或“海洋能”轉化設施的低頻電磁信號。雖然未發現明確的活動跡象,但書中詳細記錄瞭排除環境噪聲和洋流乾擾後,數據集中齣現的幾次“瞬態微弱電荷波動”的特徵分析,這些波動雖然無法證實,但為後續的長期監測設定瞭基準。 3.3 結論:曆史的重量與科學的責任: 本書最終得齣結論:雖然我們尚未找到刻有文字的石碑或完整的城市遺跡,但我們在大西洋深處發現瞭高度規律性的海底幾何結構、強烈的磁性異常以及地質記錄中不尋常的“衝擊層”。這些證據共同指嚮一個事實:一個規模龐大、技術先進的古代人類聚居地,確實遭受瞭災難性的、快速的沉沒。亞特蘭蒂斯或許不是一個烏托邦的幻想,而是被地質史抹去的一段真實而悲壯的篇章。本書的真正價值在於,它將古老的神話,轉化為現代科學可以檢驗和繼續探索的課題。 ---

用户评价

评分

讓我談談這本書的結構組織,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把一堆高質量的研究論文片段,用一種極其機械化的方式強行串聯瞭起來。章節之間的邏輯跳躍性非常大,前一章還在深入探討介質與界麵對電磁波的耦閤效應,下一章可能就突然轉到瞭半導體物理中關於載流子遷移率的討論,兩者之間缺少一個清晰的、能夠讓讀者平穩過渡的敘事綫索。我嘗試著按照章節順序閱讀,但很快就發現,為瞭理解當前正在閱讀的內容,我不得不頻繁地迴頭查找前麵幾章的定義或公式,因為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時,很少能做到“自洽”。這種碎片化的知識呈現方式,極大地消耗瞭讀者的認知負荷。如果說優秀的技術書籍應該像一條河流,引導讀者順暢前行,那麼這本書更像是一係列孤立的水潭,你需要不斷地爬上岸,再跳入下一個水潭,中間的連接和流動感缺失殆盡,使得整體的學習體驗顯得非常低效和令人沮喪。

评分

這本書,我得說,內容上實在是讓我有些摸不著頭腦。書名聽上去是關於光學的,而且還帶瞭“薄膜技術”這麼專業的詞匯,我本來是滿心期待能學到點乾貨,比如那些精密鍍膜的工藝流程、不同材料的光學常數如何影響最終效果,或者最新的納米結構薄膜在光電器件中的應用。然而,當我翻開第一章,映入眼簾的卻是一堆關於量子力學基礎的復雜推導,接著又跳到瞭材料科學中關於晶格缺陷的討論,似乎每一次的轉摺都毫無預兆。我理解光學薄膜的理論基礎必然涉及這些,但這本書的處理方式更像是把一本基礎物理教材和一本高級材料學專著硬生生地縫閤在一起,中間的過渡銜接做得極其生硬。更令人睏惑的是,書中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述一些宏觀的力學性能測試方法,比如薄膜的附著力和硬度,這些內容與“光學”這個核心主題關聯性微弱,讀起來讓人感覺像是在看一本綜閤性的工程力學手冊,而不是聚焦於光子行為和界麵物理的專業書籍。如果我是衝著解決實際光學鍍膜中遇到的具體問題來的,比如如何控製多層膜的反射率或如何避免雙摺射效應,這本書提供的直接指導信息少得可憐,更多的是泛泛而談的理論背景介紹,實在難以滿足一個有明確技術需求讀者的期望。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坦白講,我讀起來非常吃力,簡直像在啃一塊難以咀嚼的乾麵包。它的敘事邏輯似乎是建立在一個讀者已經具備瞭極其紮實且廣泛的跨學科知識背景之上。作者似乎默認讀者對偏振理論的復雜推導瞭如指掌,對傅裏葉光學變換在波前分析中的應用瞭然於胸,因此在解釋關鍵概念時,往往采用的是高度濃縮的數學錶達,缺乏必要的、麵嚮初學者的漸進式引導。舉個例子,在闡述布拉格反射原理時,作者直接給齣瞭一個高度簡化的矩陣方程,卻沒有花費足夠篇幅去解釋矩陣中各個參數的物理意義,以及它們是如何從亥姆霍茲方程演化而來的。這使得那些試圖通過自學來掌握該領域知識的讀者,很容易在第一道數學門檻上就被徹底勸退。這本書更像是給已經處於該領域前沿、隻需要一本快速參考手冊的研究人員準備的,對於想要係統入門或鞏固基礎的學習者來說,它提供的幫助太少,更像是高空拋物,讓人難以接住。那種循循善誘、層層遞進的講解方式,在這本書裏是找不到的。

评分

我必須指齣,這本書在圖錶和插圖的質量控製上,存在著明顯的問題,這極大地影響瞭閱讀體驗。在一個依賴視覺輔助來理解復雜空間結構和光路設計的領域,圖片質量的不佳是緻命的缺陷。很多示意圖顯得分辨率極低,綫條模糊不清,特彆是涉及到一些精密的乾涉條紋或薄膜截麵結構時,那些本應清晰展示的細節完全被淹沒在瞭噪點之中。有些圖例的標注更是混亂不堪,A點和B點在不同章節中似乎代錶瞭完全不同的物理實體,或者乾脆就是印刷錯誤,顔色區分不明確,使得我不得不反復翻閱附錄或正文其他部分去交叉驗證作者到底想錶達哪個界麵或哪種模式。更糟的是,某些核心的實驗裝置圖,如高真空鍍膜腔體或激光乾涉儀的布局圖,竟然是那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黑白綫描圖,缺乏現代精密儀器應有的清晰度和三維感。這種圖文並茂(或者說,圖文分離)的體驗,讓人感覺這不是一本近期齣版的專業書籍,而更像是一本舊資料的匆忙匯編,閱讀時,我需要花費額外的心力去“想象”齣那些原本應該被清晰呈現的物理圖像。

评分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盡管在某些章節錶現齣一定的廣度,但在實際應用案例的呈現上,顯得尤為單薄和脫節。當我嘗試去尋找一些關於實際工業生産中遇到的具體挑戰和解決方案時,比如大麵積鍍膜的均勻性控製、對溫度和振動的敏感性處理,或者是新型環保塗層材料的開發進展,我感到非常失望。書中提到的“應用”部分,往往止步於對某個理論模型在理想條件下的數學驗證,缺乏將理論與工程實踐連接起來的橋梁。例如,它詳盡地描述瞭愛奇生法(Airy formula)的推導,卻幾乎沒有提及如何在大規模生産綫上使用實時監測反饋係統來校正膜厚偏差,這在現代鍍膜工業中是至關重要的環節。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本書的知識結構顯得“懸空”,它能告訴你“為什麼會發生什麼”,卻對“如何解決實際問題”避而不談。對於那些希望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産力的人來說,這本書更像是一個理論的紀念碑,而不是一個實用的工具箱。

评分

书非常好!!!值得去看。

评分

太阳能电池技术基础,实验理论基础,研究室必备。薄膜制备技术最新进展。说的深入浅出。公式部分较少。

评分

书籍的价值无价,买了看了,不错。

评分

书非常好!!!值得去看。

评分

今天对照时寒冰先生的读书心得,反思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N首先,很惭愧的是我在读书上走了太多的弯路,少年时期看得最多的书是武侠和爱情小说(虽然父亲不喜欢我看这些,却没教我要看什么书,所以都是偷偷地看),现 \N\N在想想,真是疯了。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是看这种书而成才的?但从我和一位同村的小时候高材生的发小的经历来看,看太多或者只看武侠爱情小说对自己的知识结构 \N\N是非常有害的,那很容易让人沉醉在一个虚构的世界当中,而我的那发小后来也只能高中勉强毕业,我也因为贫瘠的知识结构不能读自己理想的大学,当我意识到这 \N\N些后,我才开始恶补我的阅读,至今才找到一点点读书的感觉。我们还是来看看“高手”是怎么阅读的吧。\N(一)高效率的读书方式\N读书是获取知识、活跃思维、提高自我的捷径。\N我从小读书深受表哥的影响,以古今文学名著为主。那个时候差不多能够读到的书,也基本上都是文学类的(文学是那个时候的主流,作家最吃香,连人找对象都强 \N\N调自己“爱好文学”)。由于借的书往往催得紧,书读得也快,我读书快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倒逼机制”所致。如果不能按时还书,失去信誉,以后借书就会面临很 \N\N大困难。所以,必须高效率地吸收书中的知识。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很快,时间显得很宝贵,如何在短时间内高效率地读书,尤为重要。(左岸:文学类书很能提高写作的文笔吧!)\N现在,我基本上保持每周两本书的阅读量。乘坐飞机的之前,我喜欢就近买本书,上机后阅读,等飞机降落基本也就看完了。(左岸:高手的阅读量永远那么的惊人!)怎么读书呢?\N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也有所区别,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能还是比较接近的。我读书是这样的:\N拿到书的时候,根据题目,先想想:这本书如果我写,大概会是怎样的观点,会以怎样的思路展开。然后,看一下简单的介绍及序言等,如果介绍的主要观点与自己的想法相同,章节的布局也没有新鲜之处,那么,这本书就可以不读或者只是粗略地看翻一下。反之,就买下来阅读。如果作者观点新颖,或者观点与自己接近但章节中体现出来的思路,有比自己深入、系统和完善之处,也买下来,重点读那些体现出作者深入思考的章节。(左岸:这个方法可以用来克服重复不必要的阅读,自然也试用于那些毫无新意的电视剧。)\N所以,我读书的时候,一般都会先看目录。目录是提纲挈领,是作者思路的高度概括。通过目录,知道作者的一个大概思路,沿着作者的思路一路走下去,会让你的思路和逻辑越来越系统、严谨和清晰。因为,读书不仅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更重要的是,开打思路,学会更深入地、更多角度的思考。带 \N\N着一个清晰的框架去读书的时候,你会发现,你不仅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和作者一起思考和洞悉事物的本质,甚至, \N\N你是在和作者一起写作。这会让你更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独到之处,也帮你发现作者的不足或欠缺之处。这样,你读一本书,远远超过以普通方式读十本书获取的收益。由于此前已经知道哪些部分是自己最关注的,也就知道了哪些应该粗读、哪些应该细读(当然,我现在基本上不分那么清楚了,因为读书效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选择已经不需要了,在阅读中就可以自动做这种筛选),就可以更好地分配时间。\N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一支笔,把精彩的观点或阐述划上线,或把自己的感受随时写下来。因为,看别人观点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与作者对话,注意,读书是与作者对话!你不自然地会有一些感悟,把它记录下来非常非常重要。当你养成这种习惯,你会发现你的获取知识的速度会更快,效率会更高,思维会更加活跃。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拒绝你非常厌恶的观点,只要对方能够自圆其说,你不妨也了解一下。中国人的局限性是:会认为与自己观点差异大的观点是荒谬的!往往从道德层面加以谴责,而完全不理会对方的逻辑关系。其实,荒谬的观点不一定没有道理。我们应该学会通过交流和辩论,让道理越来越清晰,而不是通过情绪化的宣泄让本来可以讨论的话题变得越来越模糊。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个问题。我也在努力修正 \N\N自己的这个缺点。\N我在证券报社工作,证券行业是一个大熔炉,本职工作中不仅涉及证券、投资、理财、财务、兼并重组等方面的知识,还牵涉到宏观经济、微观经济;金融、财政、税收、福利、房地产、建筑、土地、工业、农业、人口学、新能

评分

这个专业的买一本还是不错的,书里有些小错误

评分

非常有用

评分

比较经典的书,介绍的比较全面

评分

实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