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帖鑒彆常識(修訂本)

碑帖鑒彆常識(修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壯弘 著
圖書標籤:
  • 書法
  • 碑帖
  • 鑒彆
  • 書法史
  • 藝術史
  • 字畫
  • 收藏
  • 臨摹
  • 字體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806789612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74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崇善楼书系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碑帖鑒彆常識(修訂本)》為瞭幫助讀者甄彆影印墨跡字帖之優劣,篇末附有“影印本曆代墨跡真僞錶(明以前)”以供參考。為幫助讀者瞭解碑帖知識,又附“百種著名碑刻簡錶”及“漢魏六朝墓誌簡錶”。

內容簡介

  碑帖二字含義極廣,本篇所謂的碑帖僅指曆代石刻文字,以及專為傳學書法而摹刻的法帖。故凡甲骨、金文、磚瓦、璽印上的文字以及簡、牘、帛、絹、紙縑上的手跡皆非本書範圍。
  本篇既名《碑帖鑒彆常識》,當以介紹碑帖版本知識為主,文字考釋一概從略。
  本篇為一知識性的書籍,讀者欲廣泛深究,拙著另有《增補校碑隨筆》、《六朝墓誌檢要》、《崇善樓筆記》、《帖學舉要》等可供參考,本篇因篇幅所限未能列入。
  為瞭幫助讀者甄彆影印墨跡字帖之優劣,篇末附有“影印本曆代墨跡真僞錶(明以前)”以供參考。為幫助讀者瞭解碑帖知識,又附“百種著名碑刻簡錶”及“漢魏六朝墓誌簡錶”。

作者簡介

  王壯弘,1931年10月生於上海。原籍浙江慈溪。
  1956年始,先後在上海古籍書店、朵雲軒等國傢文物單位擔任徵集文物的工作,經手金石碑帖書畫數十萬件,曾為各地博物館所藏碑刻作全麵的文物等級分類。後任職於上海書畫齣版社,1987年眷齣國講學,1989年定居香港。
  先後為中國書法傢協會學術委員,上海書畫齣版社副編審,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思想科學研究所易學源學室主任,美國國際武術聯盟總會最高名譽主席,美國加州國際武術醫科大學博士教授。
  編著有《增補校碑隨筆》、《六朝墓誌檢要》、《帖學舉要》、《崇善樓筆記》、《碑帖鑒彆常識》、《藝林雜談》等,參與編纂《中國書法大辭典》、《美術辭典》、《中國書法篆刻大辭典》等大型辭書,編纂《中國曆代書法墨跡大觀》、《曆代法書萃莢》及“書法自學叢帖”百餘種。撰寫大量學術文章。

內頁插圖

目錄

碑帖概論
碑帖含義的引申和範圍
碑的起源
塚墓之碑與祠廟之碑
刻帖的開始
碑與帖的區分
書丹上石
摹勒上石
鎸刻
石刻之損佚
重刻、翻刻、僞刻
摹搨、椎拓、影印
碑帖的功用和鑒彆

石刻文字概論
曆代石刻文字
三代古刻
秦刻石
西漢刻石
東漢石刻
魏晉石刻
南北朝石刻
隋、唐石刻
宋、元、明、清石刻
宋、元、明、清刻帖

拓本
拓本的種類和開始時代
唐拓
宋拓
明拓
清拓
孤本
珍本
題記、收藏
裝潢
校勘與著錄
拓本的鑒彆和辨僞
鑒彆方法和次序
拓本的價格

碑帖鑒彆舉例
不可輕信妄聽一則
注意石花石痕一則
觀碑欲細一則
查考欲詳一則
同一石而肥瘦迥殊一則

影印本及舊紙新拓充作舊本二則
校碑(對校)一則
校碑(聯校)一則
善本記錄二則(其一)
善本記錄二則(其二)
影印本曆代墨跡真僞錶(明以前)
漢至南唐墨跡真僞錶
宋元明僞跡錶
百種著名碑刻簡錶
漢·魏·六朝墓誌簡錶

前言/序言


鑒古知今: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鑒賞與流變 導言:藝術的永恒魅力與曆史的無聲迴響 中國藝術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畫捲,其中,書畫藝術無疑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它不僅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與哲學思想,更是曆代文人墨客精神世界的直接投射。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發展脈絡、風格演變及其核心鑒賞要點,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係統且富有洞察力的藝術認知框架。我們聚焦於那些跨越時空的傑作,探究它們如何穿越曆史的風煙,至今仍能震撼人心。 第一部分:綫條的哲學——中國書法的藝術精神與技法解析 書法,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本書將書法視為一種獨特的視覺語言和心性修煉。 一、書體的起源與演進:從甲骨到楷則 我們將追溯漢字書寫形態的演變曆程。從殷商的甲骨文、周秦的金文(鍾鼎文)的莊重古樸,到春鞦戰國時期篆書的規範化,再到秦代小篆的統一標準。重點解析隸書在漢代如何完成“隸變”,打破瞭篆書的象形意味,奠定瞭筆畫化的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楷書、行書、草書的成熟,標誌著中國書法進入瞭自覺的藝術階段。 二、書法的兩大高峰:魏晉風度與唐法森嚴 1. 魏晉:個性的勃發與“書捲氣”的形成。 詳細剖析王羲之的“書聖”地位,解析其融匯篆隸、變古齣新之處。探討“二王”一脈的書法風神,如何將個人氣質(如魏晉名士的清峻超逸)融入筆端。同時,對張芝、鍾繇等早期書法傢的貢獻進行評述。 2. 唐代:法度的確立與流派紛呈。 唐代書法以楷書為核心,追求法度森嚴、氣象雄渾。重點分析歐陽詢的險勁、虞世南的溫潤、褚遂良的秀逸,以及顔真卿的博大渾厚與柳公權的骨力洞達。草書方麵,則深入探討張旭的“顛張”與懷素的“狂素”,解析其如何將情感的噴發推嚮極緻。 三、宋代的尚意與明清的迴歸 宋代書法轉嚮“尚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蘇黃米蔡)的齣現,強調書寫者意趣的錶達,突破瞭唐代的法度桎梏。我們將討論黃庭堅的大草如何注重“長槍大戟”,米芾的“刷字”如何追求瞬間的靈動。明代則齣現復古思潮,以颱閣體為代錶的程式化書風,以及晚明吳門書派(如文徵明、祝允明)對晉唐尺牘的重新發掘。清代碑學興起,對漢魏碑刻的研究,對帖學形成瞭有力的補充和修正。 第二部分:丹青的妙境——中國繪畫的傳承與審美取嚮 中國繪畫,以筆墨為媒介,追求“形神兼備”,其哲學基礎與書法同源,但錶現方式迥異。 一、早期繪畫的萌芽與奠基 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紋飾,到戰國帛畫的神秘主義色彩,再到漢代墓室壁畫的世俗生活場景,展現瞭早期繪畫對敘事和象徵的重視。魏晉南北朝時期,顧愷之提齣“傳神論”,將人物畫推嚮瞭精神層麵。 二、山水畫的獨立與發展:“可行”“可望”“可遊”“可居” 山水畫是中國繪畫的最高成就之一。本書詳述其獨立過程: 1. 隋唐的初步確立: 展子虔的“青綠山水”與李思訓、李昭道的“金碧山水”,代錶瞭盛唐氣象的富麗堂皇。 2. 五代十國的巨匠時代: 荊浩、關仝、董源、巨然等人,奠定瞭南北山水畫的傳統。重點解析董源的“披麻皴”與巨然的“麻皮皴”對後世的影響。 3. 宋代的院體與文人畫的對立: 院體畫追求極緻的寫實與精微(如範寬的雄偉、郭熙的論畫理論),而蘇軾倡導的文人畫則強調“不求形似,但求意似”。 三、文人畫的成熟與分野 元代,趙孟頫提齣“書畫同源”的理論,將書法的用筆精髓引入繪畫,極大地提升瞭文人畫的筆墨地位。元四傢(黃公望、吳鎮、倪瓚、王濛)各有側重,構建瞭極具個人麵貌的筆墨語言體係。 明清兩代的繪畫流派紛呈:董其昌倡導的“南北宗論”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唐寅、仇英、文徵明、祝允明為代錶的吳門畫派;以及清代“四王”對傳統程式的繼承與發展,和石濤、八大山人等對個性解放的探索。 第三部分:鑒彆的核心維度——筆墨、氣韻與時代風格的辨識 藝術鑒賞並非玄學,而是建立在對藝術史、技法和材料深刻理解之上的科學判斷。 一、筆墨語言的深度解讀 解析“皴法”、“點苔”、“用墨”的微妙之處。例如,焦墨的蒼勁、濕墨的渾厚、破墨的層次感,以及不同時代畫傢對“綫”的組織方式。一幅作品的筆觸力度、墨色的濃淡乾濕,往往是判斷其創作時代和畫傢身份的關鍵信息。 二、氣韻生動:審美與哲學的交融 探討中國藝術批評中“氣韻生動”的含義,它不僅是技藝的高超,更是創作者精神境界的體現。通過對作品中空間處理、結構布局和情感張力的分析,來理解畫傢如何將儒傢的“中和”、道傢的“自然”、佛傢的“空寂”融入畫麵。 三、時代風格的“印記” 每一曆史時期都有其獨特的時代風貌,如同氣候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例如,唐代畫作的飽滿與自信,宋代畫作的內斂與精微,以及元代畫作中流露齣的士人孤高清冷之感。通過對比研究不同時期的捲軸裝裱、紙絹材質、印章款識的演變,可以形成對作品年代和真僞的綜閤判斷力。 結語:在傳承中尋求創新 中國古代書畫是中華文明的活化石。通過對其藝術本體、曆史流變和鑒賞方法的深入研究,我們不僅能欣賞到古代大師的絕妙手筆,更能體會到他們如何在既定的藝術規範中,不斷注入時代精神與個體思考,實現藝術的永恒流變。本書力求以清晰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引導讀者跨越時空的界限,與古人心靈相通。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獨特的“溫度”,它不是那種冷冰冰的文物圖錄,更像是老一輩學者對後輩的諄諄教誨。雖然書中涉及瞭不少專業術語,但作者在引入這些術語時,總會用非常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其內涵,使得即便是初學者也能大緻把握其脈絡。我印象最深的是它對“意臨”與“描摹”之間區彆的闡述,它將書法創作的層次比作武術的境界,從模仿招式(描摹),到理解招式背後的原理(意臨),再到自成一傢的境界。這種將抽象的藝術理論轉化為具象生活經驗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學習門檻,讓“鑒彆”這項看似高深的技能,變得親切可感。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集學術性、藝術性和人文關懷於一體的力作,讀完後感覺自己的書法“眼光”得到瞭質的提升。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它散發著一種老派文人的氣息。紙張的質感、插圖的清晰度,都體現瞭齣版方對碑帖研究的尊重。然而,更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探討碑帖流傳和收藏曆史方麵所花費的篇幅。這部分內容遠遠超齣瞭普通書法鑒賞書籍的範疇。作者像一個偵探一樣,追蹤著某一張重要拓本的“身世”——它曾經被哪些名傢收藏過?在流傳過程中,是否經曆過重大的修復或拓印的更替?這些曆史的褶皺,本身就構成瞭鑒彆的重要依據。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宋拓”與“明拓”差異的論述,它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拓印差異,更包含瞭不同曆史時期人們對原作理解和處理方式的演變。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這本書的厚度大大增加,不再僅僅局限於筆畫的分析,而是將其置於宏大的文化傳播史中去審視。

评分

這本書,坦白說,我本來是衝著“鑒彆”這兩個字去的,以為能學到一些硬核的辨僞技巧。結果呢,讀完之後感覺更像是進行瞭一次中國書法史的深度漫遊,而不是什麼武林秘籍。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述不同時期碑刻的風格演變時,簡直像在給我們描繪一幅流動的曆史畫捲。比如,講到漢碑的雄渾古樸,他沒有簡單地羅列特徵,而是通過對刀法、結構間架的深入剖析,讓我仿佛能“聽見”金石之聲。再比如,對魏晉風度在墓誌銘上的體現,那種超然物外又帶著人間煙火氣的氣韻,他把握得非常到位。我發現,真正的高手鑒彆,絕非僅僅看墨跡或拓本的錶層差異,而是要理解其背後的時代精神和書寫者的心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要真正“鑒彆”碑帖,首先得深入地“欣賞”和“理解”它們,否則一切技法都成瞭空中樓閣。它更像是一本引人入勝的藝術史導論,而不是一本冰冷的工具書。對於初學者來說,它可能需要一定的耐心去消化那些曆史背景的鋪陳,但一旦沉浸其中,那種知識帶來的滿足感是無與倫比的。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敘述方式有一種獨特的、近乎學術論文的嚴謹性,但它又巧妙地穿插瞭許多鮮活的案例,使得整個閱讀過程不至於枯燥。它不是那種“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速成讀物,更像是那位經驗豐富、學識淵博的前輩,坐在你麵前,慢條斯理地為你拆解每一個細微的“門道”。比如,對於唐代楷書的不同流派,如歐陽詢的險絕、虞世南的溫潤,以及褚遂良的秀逸,作者用的對比手法極其精妙。他會列舉齣具體筆畫的細微差彆——“同樣是橫畫的收筆,歐體的堅挺如摺鐵,虞體的內斂含蓄,其間差彆,僅在毫厘之間,卻能決定一帖的‘性情’。”這種對細節的極緻關注,讓我對如何用肉眼去捕捉那些肉眼難以察覺的“神韻”有瞭全新的認識。它教會我的不是如何簡單地判斷真僞,而是如何更深層次地去“品鑒”書法傢在創作瞬間所注入的生命力與時代烙印。

评分

對於一個癡迷於古代法帖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如同打開瞭一扇通往寶庫的大門,但這個寶庫裏堆滿瞭需要耐心整理的珍寶。我個人認為,它的最大價值在於提供瞭極其係統化的思維框架,而不是提供一堆現成的結論。它強迫你去質疑,去推敲,去建立自己的判斷體係。比如,在討論那些著名的“疑僞”作品時,作者並沒有直接蓋棺定論,而是列舉瞭支持“真”和支持“僞”的雙方論據,並細緻分析瞭這些論據的閤理性與局限性。這種辯證的、開放的態度,極大地拓寬瞭我的學術視野。它讓我明白,在金石學和碑帖研究中,絕對的“真”與“僞”往往是復雜的、多層次的,很多時候,我們需要接受一種“模糊的確定性”。這種對研究過程的坦誠展示,遠比生硬的結論更具啓發性。

评分

书的印刷挺精致,快递也好。特别是对于书法受好者来说,能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评分

西汉马王堆《帛书》

评分

包装好,书品好。

评分

内容涵盖范围很广

评分

王壮弘先生数十年间经眼的碑帖达数十万件,为国家抢救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珍稀善本为人所津津乐道者有:北宋拓《集王圣教序》(明张应召旧 藏,目前存世最旧拓,此本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四欧堂藏《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唐拓唯一原石本,此本现藏上海图书馆)。他在为文物部分征集之余亦发现了 众多善本,其中为大家所知者有:钟繇《荐季直表》唐代响拓本唯一照片(原迹民国初年毁),《淳化阁帖》六、七、八卷(李宗瀚旧藏北宋祖刻枣木原本,上海博 物馆2003年斥资450万美元自美国购藏此三卷连同第四卷)等等。先生除了在碑帖上的造诣外,鉴别书画亦是精通。自幼习书法,稍长得沈尹默先生亲授笔法,五体皆工,清雅脱俗,作品为各地博物馆纪念所收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与胡问遂、白蕉、马公愚、任政等 执上海文化部门主办的书法讲习班。之后所编著的书法类著作一直以来不知伴随了多少书法爱好者的成长,最著名者有王先生参与编著的《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 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书法墨迹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书法自学丛帖——篆隶、正书、行草》(上海书画出版社)等。1984年, 书法作品入选《淮海战役胜利35周年书法作品集》(解放军出版社)。

评分

有活动有活动有活动有活动

评分

《崇善楼笔记》讲述自幼拙于书写而酷爱之,每见优美书体即生钦羡之心,未及冠即从学于凌卓英老师(吴昌硕同时书家),继之问笔法于从北方来的书家许铁丰。1956年入上海古籍书店碑帖书画部工作,与前墨林(经营碑帖书画的店铺)主人尤士铮同事,承其指导,得益良多。然尤师年高多病,且处事谨慎,每得异品佳拓,必由我详细记录,得其嘉许。未几尤师退休,1958年得识沈尹默老师,沈师喜名迹照片,每有得必逞览,故过从甚密,承其悉心指导,遂得运笔精要。惜工作甚忙,未能时时研习。而善本记录之事,十余年间,从未间断,不觉积稿盈箱。“文革”中遭毁大半,劫后余稿请姜再尹同学工楷誊出,由《书法研究》陆续刊载,名日《崇善楼笔记》,而书画摄影之稿则全遭劫灰,每一念及,婉惜不已。

评分

与上海书画社首版比,内容增加不少。王壮弘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文物专家、权威版本目录学家、金石碑帖学家、书画家、书画鉴定家、一代武术宗师。称为中国近百年来最权威的版本目录学家和金石碑帖学家之一也许不为过。 早在五十多年前,王壮弘先生便开始在国家文物单位担任征集文物工作。由于他见多识广,鉴别力强、记录详细、交友广阔,一时名流如徐森玉、吴湖帆、沈尹默、容庚、谢稚柳、钱镜塘、唐云、傅雷、徐行可、周煦良、潘景郑、顾廷龙、刘海粟等皆与之友善。此外还有各地碑帖同行如胡介梅、马宝山、张彦生等,亦是皆有交情。一时间众多名家欲收藏碑帖者多请王壮弘先生代为掌眼。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增补校碑随笔》一书出版,更是名声大振,远播海外,日本名家如今井凌雪等皆专程撰文推荐此书,此书在日本及我国台湾等地均有翻印本。当时便有人称王壮弘先生为近百年来碑帖鉴定之集大成者。 作品述著甚富,主要有《增补校碑随笔》《碑帖鉴别常识》《崇善楼笔记》《帖学举要》《六朝墓志检要》等,参与编纂《中国书法大辞典》《中华书法篆刻大辞 典》『中国美术辞典』《中国历代法书墨迹大观》等,编有《历代名帖》数十种,编辑《历代法书萃英》等丛帖,从书数百种。1989年起定居香港。2008年 12月27日病逝于香港。 王壮弘先生数十年间经眼的碑帖达数十万件,为国家抢救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珍稀善本为人所津津乐道者有:北宋拓《集王圣教序》(明张应召旧 藏,目前存世最旧拓,此本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四欧堂藏《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唐拓唯一原石本,此本现藏上海图书馆)。他在为文物部分征集之余亦发现了 众多善本,其中为大家所知者有:钟繇《荐季直表》唐代响拓本唯一照片(原迹民国初年毁),《淳化阁帖》六、七、八卷(李宗瀚旧藏北宋祖刻枣木原本,上海博 物馆2003年斥资450万美元自美国购藏此三卷连同第四卷)等等。先生除了在碑帖上的造诣外,鉴别书画亦是精通。自幼习书法,稍长得沈尹默先生亲授笔法,五体皆工,清雅脱俗,作品为各地博物馆纪念所收藏。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与胡问遂、白蕉、马公愚、任政等 执上海文化部门主办的书法讲习班。之后所编著的书法类著作一直以来不知伴随了多少书法爱好者的成长,最著名者有王先生参与编著的《中国书法大辞典》(香港 书谱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中国书法墨迹大观》(上海书店出版社)、《书法自学丛帖——篆隶、正书、行草》(上海书画出版社)等。1984年, 书法作品入选《淮海战役胜利35周年书法作品集》(解放军出版社)。 王壮弘老师于1931年10月出生,浙江慈溪人。为著名书法家、武术家,金石、书画、碑刻鉴定家。 王老师的太极拳授业于杨澄甫入室第子褚桂亭。褚老师未投杨家学艺已是出名拳师,精通醉八仙、形意拳。太极拳艺成后,与董英杰成为杨师的得力助手。 壮弘师随褚桂亭习杨家太极及形意拳。王师天资聪敏,又勤力过人,每天早上三时许便开始练拳,深得褚桂亭爱护,随师两年便尽得所学。离师后,钻研及实践王宗岳《太极拳论》及相关拳谱多年,渐渐悟得用意不用力的真意。拳理融会贯通后,立志将太极拳改善。 经十多年不断思考、改善,重复推敲王宗岳拳论,在推手上验证,在杨式太极拳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其内涵与外貌。因以王宗岳拳论为造拳的 基础,所创拳架命名为王氏太极拳。 王老师在青少年时期,受过良好传统文化熏陶。 在书法上先后得到许铁丰、沈尹默两位书法大 家指点,他尝从陈散原后人陈病树治诗词及古文学。 武术上,除太极、形意外,亦授学于八卦掌名家王壮飞门下,修为甚深。此外,他对佛、道、易经、阴阳学说有深入的研究。 1956进入全国最大的书肆,上海朵云轩做鉴定工作,几十年来鉴定了数十万件碑贴、字画等文物。 亦编写了多部国际关注的碑贴学专着。

评分

王壮弘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文物专家、权威版本目录学家、金石碑帖学家、书画家、书画鉴定家、一代武术宗师。称为中国近百年来最权威的版本目录学家和金石碑帖学家之一也许不为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