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裝共2 冊 總價格:77.8元
9787535486769
9787562623656
戴旭與美軍中國通的戰略對話 齣版社: I S B N:9787562623656 作 者: 頁數:252 齣版時間:2016-01-01 印刷時間:2016-01-0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版次:1 印次:1 字數:205
編輯推薦語 本書是戴旭自《盛世狼煙》、《C型包圍》兩部*作齣版,積纍5年之後再度齣版的重量級*作,也是國內首部中美兩國軍官和軍事學者“碰撞”的齣版物。戴旭與美軍“中國通”馬偉寜分彆從中國和美國的角度齣發,就當前國際形勢、特彆是中美之間、中美日之間等的*熱點問題進行瞭激烈交鋒。 在書中,戴旭提齣瞭很多啓發性觀點: ★美國不僅在尋找敵人,他還在塑造敵人,迫使他人成為敵人。 ★中國不是二戰戰敗國,不可能像日本那樣做美國的小跟班。 ★中國不會允許周邊有人玩火。 ★中國人比美國人*理解日本的心思。 ★日本一直是美國的小老婆。 ★中國當然在崛起,但還遠不是真正的崛起。 ★朝鮮戰爭**贏傢就是日本。 ★中美閤作纔能確保亞太和平,戰略誤判是導緻衝突的原因。
內容提要 中國*名軍事專傢戴旭與美軍“中國通”馬偉寜分彆從中國和美國的角度齣發,就當前國際形勢、特彆是中美之間、中美日之間等的*熱點問題進行瞭激烈交鋒。
作者簡介 戴旭,*名軍事專傢,中國空軍大校軍官,國防大學教授,中國鷹派代錶人物。代錶作2009年齣版的《盛世狼煙》、2010年齣版的《C型包圍》至今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其中《盛世狼煙》發行量30萬冊以上,《C型包圍》發行量50萬冊以上。
目錄 是對手還是朋友?中美如何定位對方? 大國不應被小國綁架 朋友,還是對手? 中美能從“戰略互疑”走嚮“軍事互信”嗎? 美國有沒有戰略? 亟須避免的戰略誤判 民族的思維差異:看曆史,還是看未來? 美國能拴住日本嗎? 美國挑動中日同歸於盡? 中美閤作纔能確保亞太地區和平 可怕的“平局” 衰落,還是“摔倒”? 美國是一杆“步槍”,中國是一把“手槍” 美國下一場戰爭在哪裏? 中美能否進行“戰略交換”? 美國要嚮中國學習? 中美新型關係是口號? 世界帝國與金融危機 美國對外擴張的改造路綫 美戰略重心東移“授人以漁”? 南海問題與中美關係 朝鮮問題因為美國變成國際問題 新空間·新戰略·新關係 未來5~10年,中美關係會如何? 誰搞亂瞭亞太? 改寫曆史的烏剋蘭變局 價值觀與大戰略 Is與俄羅斯:威脅美國的兩條“鰐魚”? 俄羅斯與土耳其:美國的戰略失誤? 現實主義,還是新保守主義? 美國的“第五縱隊”戰略 誰是美國的敵人? 為何美國拒絕改革? “一帶一路”與中美關係 從“尋找敵人”到“製造敵人” 大國不應該被小國綁架 友軍,還是敵軍? 從“戰略互疑”走嚮“軍事互信” 美國有沒有戰略? 亟需避免的戰略誤判 看曆史,還是看未來? 同盟睏境 對車,還是牽製 中美閤作纔能確保亞太和平 可怕的“平局” 衰落,還是摔倒 中美國力形態代差 如何避免中美衝突 中美能否進行戰略交換 美國要嚮中國學習 中俄米新型關係是口號? 世界帝國與金融危機 被“拉倒”的“失控國傢” 製造混亂的戰略重心東移 南海問題與中美關係 朝鮮問題與中美關係 新空間·新戰略·新關係 暢想未來 誰搞亂瞭亞太 改寫曆史的烏剋蘭變局 價值觀與大戰略 ISAL與俄羅斯:威脅美國的兩條鰐魚? 美國的戰略失誤 顯示主義,還是新保守主義 美國的第五縱隊戰略 誰是美國的敵人 為何美國拒絕變革 尾聲
精彩試讀 美國不僅在尋找敵人,他還在塑造敵人,迫使他人成為敵人。 美國人的思維是一種對抗性的思維。他不看你有沒有這個意圖,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力量。隻要你實力夠瞭,他就認為你會與他對抗,會成為他的敵人,所以,美國不僅在尋找敵人,他還在塑造敵人,迫使他人成為敵人。但我要給馬先生的建議是,判斷對方對自己是否有威脅,除瞭實力以外,還要考慮意圖。也許一國實力強大,可是他願意和你做朋友,那你為什麼一定要把他當成是敵人呢?但美國不管這個,美國認為一國也許想打我,但他實力不行,那就可以不管他,但是,隻要一國實力很強大,那我就要壓製你。這符閤美國一貫的思維,但不符閤自然界的基本常識。自然界的常識是,水牛的體積很大,但他是無害的;毒蛇的體積很小,但他是有害的。一百多年前,日本的經濟實力就遠遠不如中國,但對中國傷害大的就是日本。不能說他沒有力量就不能做壞事。納粹德國也是如此。美國的這種思維,是導緻“911”事件的一個重要原因。本·拉登的基地組織連個政權也沒有,就幾個公司,有什麼實力?他對美國的實際傷害比一個國傢大多瞭。 所以,在這種思維方式下,美國就一直把中國嚮著敵人的方嚮推,逼得中國不得不走到他的對立麵上。改革開放這三十多年來,中國在各個層麵都對美國比較友善。坦率的說,中國不願意和美國對抗,但美國基本上不想瞭解中國人的想法。 中國不是二戰戰敗國,不可能像日本那樣做美國的小跟班。 美國人的思維是對抗性的思維。他不看你有沒有這個意圖,就看你有沒有這個力量。這種思維雖有缺陷,但如能徹底貫徹下去,至少不會亂殺一氣,因為很多國傢並沒有對抗美國的力量。但這隻是美國的思維,我們還要看到,在對抗性思維之外,美國還有一種特殊的心態——世界帝王的心態。他要徵服全球、管理世界、巡視天下。事實是,隻要美國看誰不順眼,認為他損害瞭美國的利益,或者這個地區很重要,美國就會把他拿下(像美國當年對巴拿馬)。 美國就是按照這個邏輯對中國進行角色定位。共同反蘇的時候,共同反對恐怖主義的時候,美國覺得中國對他有用,所以把中國當朋友。現在蘇聯和本·拉登都沒有瞭,美國便覺得中國沒什麼用瞭,開始把中國視為敵人。這與中國的GDP排名沒有直接關係。中國GDP超過日本也就是去年的事情,在此之前的十多年,美國做的事情也就一直是在包圍中國,也一直對中國做齣非常不友好的行為。對於中國,美國想做的事情就是把中國納入他自己設計和領導下的一套國際秩序,像對待日本一樣,避免中國有太多的自主性。中國有自己的民族利益、國傢目標和自己的價值觀。中國不是二戰戰敗國,不可能像日本那樣做美國的小跟班。所以,這就是馬偉寜先生一開始說的,美國感到不好駕馭。美國把中國當一輛車或者一匹馬,想駕馭。這就是問題的根源和矛盾所在。美國覺得中國GDP大瞭,不好駕馭,美國就一步步采取瞭遏製和對抗的舉動。由於這個過程中會引發中國的反對,他又暗示自己纔是正確的,於是變本加厲,不斷強化對抗手段,現在的情況就是這樣。 按照這樣一種美國思維方式,恐怕是沒辦法對中美關係保持樂觀的。正常情況下,如果美國是為中國的GDP超過日本擔憂,那麼雙方可以在各個層麵上進行交流來化解矛盾。但現在美國根本沒有做任何交流,就搞齣瞭空海一體戰,而且特彆點明,這是針對中國的。美國在中國周邊部署各類部隊,研製配備各種先進兵器,不斷進行針對性演習,真是日新月異。由於美國這樣的姿態,日本現在的態度忽然蠻橫起來,越南和菲律賓也非常囂張。整個亞太地區都被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東移帶動瞭。 朝鮮戰爭贏傢就是日本 我近一直在看一本書:《寒冷的鼕天,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書裏提齣瞭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朝鮮戰爭美國為什麼會傾全國全軍之力來參戰?他當時就判斷金日成之所以敢進攻南方是斯大林和中國支持的,這是共産主義對西方世界的進攻。美國一步一步把這個判斷放大,沿著自己的思維方式前進,進而形成新的判斷:既然是斯大林和中國支持的共産主義對西方世界的進攻,那麼美國作為西方世界的老大就有義務阻止這次進攻。這不僅是對朝鮮的戰爭問題,還有對蘇和對中國的問題。因此美國應對朝鮮戰爭的舉動不是嚮朝鮮齣兵,而是派遣第七艦隊進入颱灣海峽。正是這個行動造成瞭中國對美國意圖的誤判,形成瞭誤判之間的互相反饋。美國先對金日成的意圖做齣瞭誤判,中國接著對美國的意圖判斷不清,根據第七艦隊的動嚮判斷齣美國要乾涉中國的國傢統一,甚至有可能攻擊中國本土。於是反過來,中國就開始調兵進入東北地區進行戰略預防。美國看到這個舉動後認為,朝鮮戰爭打響瞭,中國又往那個方嚮調集軍隊,於是美國就更加確信這次戰爭是中蘇朝共同策劃的戰爭。美國越來越相信自己的誤判是正確的,所以美國就進行瞭仁川登陸,隨後越過瞭三八綫,反過來,又強化瞭中國的判斷。幾十年後,美國纔發現,對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的行動,連斯大林初都是不同意的,也不願意參與,中國則是完全不知情的。美國卻根據朝鮮對韓國的進攻,做齣瞭幾個判斷,判斷這場戰爭是斯大林支持的,判斷中國也是支持的。而美國在完成這個判斷後,不進行細緻的論證,接著就是行動,所以纔有瞭第七艦隊進入颱灣海峽,直接就造成瞭中國的高度警覺。因為當時中國的主要任務是解放颱灣,你們美國進颱灣海峽就意味著介入中國內戰。中國對朝鮮戰爭的判斷源於第七艦隊進入颱灣海峽,這個判斷又不斷被美國此後的行動不斷印證,這纔導緻朝鮮戰爭一直打瞭三年。所以我在一篇文章中說朝鮮戰爭是一個代價高昂的“零”,這個代價高昂的“零”實際上就是由中美之間的誤判引起的。但是,誤判有先後,今天看來,還是美國首先誤判。美國首先誤判瞭以後,中國根據美國的行動再誤判。這就是說,雙方的想象一般是靠不住的,特彆是惡意的想象更是靠不住的。我為什麼說朝鮮戰爭值得中美兩國反思六十年?原因就在於這是由於雙方的戰略誤判導緻的一場大規模戰爭。這場戰爭事實上改變瞭亞太格局,比如說,這場戰爭的贏傢就是日本,沒有這場戰爭,哪有日本的復興,哪有日本的崛起呢?更不會有今天的琉球問題和釣魚島問題。所有這些問題通通都源於這場戰爭,而戰爭又源於誤判。
帝國之弧(拋物綫兩端的美國與中國) 齣版社: I S B N:9787535486769 作 者: 頁數:210 齣版時間:2016-04-01 印刷時間:2016-04-0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版次:1 印次:1 字數:120
編輯推薦語 《帝國之弧》是喬良將軍“帝國論”三部麯的**部。作者繼超級暢銷書“超限戰”之後,十年磨一劍,“突擊”金融,為讀者預見明日中國:“軍事和金融,不但相關,而且非常相關——不瞭解金融,就不瞭解美國人的國傢生存方式,*終就無法理解美國人的戰略意圖。換言之,懂金融,纔能‘知彼’,而知己知彼,纔能*終打好中國的‘崛起之戰’”。 這本書以世界格局及全球熱點為背書,以金融為切入點來告訴你:今天的世界為何是這個樣子;未來的世界可能是什麼樣子;應該如何麵對未來的世界。你將看到: 1.美國的崛起,是“槍杆子齣政權”還是資本運作? 2.“全球化”一統江湖,是大勢所趨還是另有所謀? 3.金融危機、經濟泡沫,誰是推手,誰該負責? 4.全球快速打擊係統,因何而快? 5.金融殖民是聳人聽聞還是當下現實?陰謀論是否存在? 6.美國重返亞太圍堵中國,是清醒的選擇還是無奈之舉? 7.“互聯網將埋葬霸權”是石破天驚的真知灼見還是一時衝動之語? 8.“永不稱霸”的口號是否已經過時? 9.我們為什麼要對外積*援助? 10.怎樣定義中國的核心利益? 11.領土爭端,為什麼要有膽有謀還要有智慧? 12.軍改,改的是什麼? 13.“一帶一路”在國傢戰略層麵有何深意? 14.未來關鍵10年,中國麵臨的*大挑戰有哪些?
內容提要 《帝國之弧(拋物綫兩端的美國與中國)》是喬良 將軍“帝國論”係列三部麯的**部。這是繼“超限 戰”之後,作者的又一力作。十幾年來,喬良將軍潛 心於軍事理論研究、充分結閤國內外形勢,冷靜透析 全球熱點事件,直入事件內核,不但對美國金融霸權 演變及其産生原因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使讀者明晰金 融在大國戰略博弈中的重要地位;也對美國對華戰略 的發展走勢提齣瞭自己獨特的見解;並探討瞭中國的 應對之策。 作者在書中時而冷靜分析,鞭闢入裏;時而滿懷 激蕩,真知灼見迸發其間。可以說本書是欲瞭解世界 發展趨勢、瞭解全球政治、軍事、經濟走嚮的讀者不 容錯過的佳作。 《帝國之弧》是喬良將軍“帝國論”係列三部麯的**部。這是繼“超限戰”之後,作者的又一力作。十幾年來,喬良將軍潛心於軍事理論研究、充分結閤國內外形勢,冷靜透析全球熱點事件,直入事件內核,不但對美國金融霸權演變及其産生原因進行瞭深刻的剖析,使讀者明晰金融在大國戰略博弈中的重要地位;也對美國對華戰略的發展走勢提齣瞭自己獨特的見解;並探討瞭中國的應對之策。作者在《帝國之弧》一書中時而冷靜分析,鞭闢入裏;時而滿懷激蕩,真知灼見迸發其間。可以說《帝國之弧》是欲瞭解世界發展趨勢、瞭解全球政治、軍事、經濟走嚮的讀者不容錯過的佳作。
作者簡介 喬良,國防大學教授、空軍少將。我國*名軍旅作傢、軍事理論傢、軍事評論傢。曾與王湘穗閤*《超限戰》一書。1999年,《超限戰》中的一些重要觀點在隨後爆發的“9·11”事件中得到印證,在美國及西方引起強烈震動,從而被美國一些軍事院校列為學員必讀書目。
目錄 自序:當帝國即將成為過時的話題 引言:“9?11”,美國國運的拐點 一.帝國前史:老歐洲沒落與美國的崛起 美國是個帝國嗎?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如果說是,美國卻分明不同於曆史上任何一個帝國—它沒有海外殖民地,也不從其打仗占領的國傢公開地掠奪資源財富,更不驅使奴役占領地的人民。從這幾點來看,美國完全不像一個帝國。但如果據此判斷美國不是帝國,那美國為什麼追求霸權,並且實實在在擁有霸權—美國在近40多年裏,用美元構築的金融體係將整個世界帶入的金融文明而從全球獲利。那麼,美國是如何成為史上新也強盛的帝國的? 1.用資本的方式理解戰爭 2.被忽視的資源和資本能力 3.同盟國:鮮血與資本的劣勢 4.協約國:從債權國淪為債務國 5.的受益者隻能是美國 二.金融殖民;貨幣的曆史邏輯和軌跡 1960 年,美國經濟學傢羅伯特?特裏芬在其《黃金與美元危機——自由兌換的未來》一書中提齣“由於美元與黃金掛鈎,而其他國傢的貨幣與美元掛鈎,美元雖然取得瞭國際核心貨幣的地位,但是各國為瞭發展國際貿易,必須用美元作為結算與儲備貨幣,這樣就會導緻流齣美國的貨幣在海外不斷沉澱,對美國來說就會發生長期貿易逆差;而美元作為國際貨幣核心的前提是必須保持美元幣值穩定與堅挺,這又要求美國必須是一個長期貿易順差國。這兩個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個悖論。”那麼,美國是如何解決這個悖論的呢? 1.新殖民主義:“綠紙”換實物 2.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美元全球化 三.金融魔杖:美國的國傢生存方式 (美聯儲)你們可以談論一切,就是不許談論美元。這是禁忌,美國人對這一關乎美國國傢生存的話題諱莫如深。 所以,要瞭解美國的國傢戰略,好不要聽美國人說什麼,而是要瞭解美國的生存方式。美國人會告訴你許許多多它的國傢戰略構想,而所有這些戰略構想的背後,隻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維護美國在這個世界上的霸權地位。那麼,美國人極力要維護霸權又是為瞭什麼?答案也隻有一個:為瞭延續美國作為世界上超級大國的國傢生存方式。 1.美元指數周期律:“過山車”與“剪羊毛”原理 2.美元之禍1:拉美金融危機 3.美元之禍2:東南亞金融危機 4.金融海嘯攪瞭第三次“剪羊毛”的美夢 四.硝煙背後:美國為何而戰 也許,不能說美國人酷愛戰爭,但實際上美國總是需要戰爭。過去20 年裏,美國是世界上連打過四場對外戰爭的國傢。為什麼要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地自序:當帝國即將成為過時的話題 引言:“9·11”,美國國運的拐點 一.帝國前史:老歐洲沒落與美國的崛起 1.用資本的方式理解戰爭 2.被忽視的資源和資本能力 3.同盟國:鮮血與資本的劣勢 4.協約國:從債權國淪為債務國 5.的受益者隻能是美國 二.金融殖民;貨幣的曆史邏輯和軌跡 1.新殖民主義:“綠紙”換實物 2.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美元全球化 三.金融魔杖:美國的國傢生存方式 1.美元指數周期律:“過山車”與“剪羊毛”原理 2.美元之禍1:拉美金融危機 3.美元之禍2:東南亞金融危機 4.金融海嘯攪瞭第三次“剪羊毛”的美夢 四.硝煙背後:美國為何而戰 1.發動伊拉剋戰爭是為瞭石油?NO! 2.科索沃戰爭劍指歐元 3.阿富汗反恐:打迴全球資本對美國的信心 4.“全球快速打擊係統”:用戰爭快變量控製資本流 五.世紀之問:金融戰與陰謀論 1.誰用貨幣綁架瞭世界 2.金融戰是戰略工具還是誇張比喻 3.陰謀論本身就是陰謀 4.“金融殖民”是聳人聽聞還是當下現實 5.中國人的財富如何成瞭華爾街的盛宴 6.寒冷的鼕天正在來臨 六.重振或衰落:美國戰略大調整能否避免頹勢 1.清醒又無奈的選擇:戰略重心東移 2.N多個因素促美戰略調整 3.與戰略收縮態勢匹配的新軍事戰略 4.深度展望:這次是否真的衰落? 七.誰將崛起:當美國自己擊倒自己時,中國該做什麼 1.保羅·肯尼迪為什麼沒有言中? 2.虛擬經濟吃盡瞭貨幣霸權的紅利 3.美歐反目,資本爭奪與金融資本主義的毀滅 4.互聯網,大的創新消解後的帝國 5.祈願:命運之神眷顧中國 附錄一:金融全球化與財富轉移 附錄二:大國崛起要有大智慧 附錄三:大時代來臨前的大國較量 後記 球人不懂,恐怕美國人民也不懂,因為這四場戰爭,發生在三個不同的國傢和地區,開戰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誰會把它們與一張輕飄飄的綠紙聯係在一起?20 年間四場戰爭,美國人為什麼開戰? 1.發動伊拉剋戰爭是為瞭石油?NO! 2.科索沃戰爭劍指歐元 3.阿富汗反恐:打迴全球資本對美國的信心 4.“全球快速打擊係統”:用戰爭快變量控製資本流 五.世紀之問:金融戰與陰謀論 很多經濟學傢,對於金融戰和陰謀論這樣的說法都有一種本能的反感。原因有二。是因為這兩個詞,無論是金融戰還是陰謀論都不是專業術語;第二是因為許多學經濟、學金融的人,他們從課本上從未接觸過這類內容。所以他們本能地排斥這些。但我要問,如果我們看到的某些客觀事實與我們所學到的理論不一樣,我們會去修正誰?是修正我們的理論,還是去修正客觀事實?既有的理論和實事求是誰更重要?這纔是問題的齣發點和分歧點。 1.誰用貨幣綁架瞭世界 2.金融戰是戰略工具還是誇張比喻 3.陰謀論本身就是陰謀 4.“金融殖民”是聳人聽聞還是當下現實 5.中國人的財富如何成瞭華爾街的盛宴 6.寒冷的鼕天正在來臨 六.重振或衰落:美國戰略大調整能否避免頹勢 2012 年一開年,美國即高調宣布將戰略重心轉嚮亞太地區,經濟、軍事、外交、安全,多管齊下,動作頻頻。特彆是奧巴馬總統與國防部長帕內塔、參聯會主席鄧普西,聯手發布《維持美國全球領導地位:21 世紀世界國防優先任務》的戰略評估報告,更引起全球一片熱議。美國究竟意欲何為?這次調整的背景原因和所要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美國是否可以通過這次調整挽迴頹勢,避免衰落?都需要世人悉心揣度,深入探究。 1.清醒又無奈的選擇:戰略重心東移 2.N多個因素促美戰略調整 3.與戰略收縮態勢匹配的新軍事戰略 4.深度展望:這次是否真的衰落? 七.誰將崛起:當美國自己擊倒自己時,中國該做什麼 從修昔底德開始,談論帝國衰落的話題就從未間斷,因為人們眼睜睜地看見過一個又一個帝國在眼皮底下走馬燈似的興起又衰落,甚至談論世界史上大也是後一個帝國—美利堅帝國的衰落,這一話題也已被人爭吵瞭半個世紀,早已不再新鮮。真正新鮮的是誰敢預言:美國將在何時,因何種原因,以何種方式衰落?這纔是真正新鮮的話題。很可惜,迄今為止,沒有人能做齣這樣的預言。更不要說預言美國之後的世界是什麼樣,誰將是美國之後的繼任者瞭。 1.保羅?肯尼迪為什麼沒有言中? 2.虛擬經濟吃盡瞭貨幣霸權的紅利 3.美歐反目,資本爭奪與金融資本主義的毀滅 4.互聯網,大的創新消解後的帝國 5.祈願:命運之神眷顧中國 附錄一:金融全球化與財富轉移 附錄二:大國崛起要有大智慧 附錄三:大時代來臨前的大國較量 後記
精彩試讀 自序 當帝國即將成為過時的話題 帝國,是個韆年話題。這個話題一韆年又一韆年的影響著東西方人類,這個話題令人著迷。 今天,又到瞭韆年一易的時刻:不是帝國之旗易幟,而是帝國大劇的帷幕,徐徐垂下……從大秦帝國、古羅馬帝國開局,到大英帝國、美利堅帝國收官,這一齣波瀾壯闊、風詭雲譎的長劇,終於演到瞭尾聲。 迴過頭去看,沒有一個帝國重復過彆人的曆史,但帝國運行的麯綫,卻驚人的相似:都在亙古不變地演繹著拋物綫原理。這是否就是帝國興衰之道?從某種角度說,是的。但如果僅用這種道理去描述和總結每一個帝國的興衰起落,那與我們說太陽每天東升西落何異? 一定還有更本質的東西在影響和左右帝國運行的軌跡,如同萬有引力影響我們的呼吸、速度、力量乃至生命的長度。這個過程的傳導太過復雜,復雜到我們幾乎察覺不到它的存在。“復雜性”,遮蔽瞭我們洞察事物本質的視綫。我們非要等到不同尋常的事件和人物“湧現”時,纔會發現那些無法忽略的環節。而當我們把這些環節一個個穿起來,串成一條綿延不斷的長鏈,就有瞭我們所謂的“曆史”,包括帝國史。 這時,我們會把目光聚焦在諸如“百傢爭鳴”、“商鞅變法”、“秦並六國”、“亞曆山大遠徵”、“坎尼之戰”、“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法國大革命”乃至一次大戰、二次大戰這些改變曆史走嚮的重大事件上;或是把視綫投嚮嬴政、凱撒、漢尼拔、拿破侖、羅斯福這些以一己之力開鑿瞭曆史風貌的大人物身上。我們以為,正是這些事件和這些大人物的“湧現”,推動並構成瞭人類社會已知的曆史。 我們不知道,又是誰,在背後推動這些大事件和大人物去締造曆史? 我們從不這樣理解曆史:先有青銅和鐵,後有凱撒和秦始皇;先有馬鐙和火藥,後有成吉思汗,先有蒸汽機,後有全球貿易和“日不落”;先有美元與黃金脫鈎,後有金融霸權和全球化。 我們不情願說,技術創造曆史,技術也改變曆史,技術總是先於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走在一切曆史的前麵。僅僅因為,任何技術都是沒有體溫的,遠不如曆史事件和曆史人物來得生動且鮮活。 我們不肯承認我們被自己創造發明的技術所左右、改變甚至主宰瞭命運。 我們隻把技術看作是被人類驅遣和使用的工具。 我們意識不到每一種革命性技術,都在改變和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看法,重塑我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曆史觀。 我們完全忘瞭,技術在幫助我們先 帝國前史:老歐洲沒落與美國崛起 美國是個帝國嗎?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如果 說是,美國卻分明不同於曆史上任何一個帝國——它 沒有海外殖民地,也不從其打仗占領的國傢公開地掠 奪資源財富,更不驅使、奴役占領地的人民。從這幾 點來看,美國完全不像一個帝國。但如果據此判斷美 國不是帝國,那美國為什麼追求霸權,並且實實在在 擁有霸權——美國在近40多年裏,用美元構築的金 融體係將整個世界帶入的金融文明而從全球 獲利。那麼,美國是如何擁有霸權並成為史上新也 強盛的帝國的? 所有的帝國都會追求霸權並行使霸權。但霸權的 核心是什麼?霸權的目標是什麼?實現這一目標的 工具又是什麼?這是韆百年來從中國人談論“霸術” 到西方人(馬基雅維利)研究“君主論”都一直瞄準的 靶標,卻很少有誰能一語中的。 當這個話題在過去一百年特彆是近半個世紀裏加 入瞭美國因素之後,就更加變得撲朔迷離,令人難解 。 首先,美國是個帝國嗎?有人說是,有人說不是 。如果說是,美國卻分明不同於曆史上任何一個帝國 ,從它沒有海外殖民地,也不從其打仗占領的國傢明 目張膽地掠奪資源財富,更不驅使、奴役占領地的人 民這幾點來看,美國完全不像一個帝國。但如果據此 判斷美國不是帝國,那美國為什麼追求霸權,並且實 實在在擁有霸權?要理解這一點,理解什麼是美國的 霸權,就需要從1975年8月15日之後談起,這一天是 曆史的分水嶺。因為自這一天始,黃金所扮演的商品 等價物角色,被美國人廢除瞭,美國人用純粹的信用 ——紙幣——驅逐瞭黃金,獲得瞭它孜孜以求的金融 霸權,順便也徹底改變瞭這個世界,把人類社會帶入 瞭實質性的金融殖民時代。 錶麵上看,美國的確沒有一塊海外殖民地,但它 卻把全球的資源和産品乃至全球貿易都納入瞭用美元 結算的體係;它也的確沒有公開掠奪過彆國的資源和 産品,但它用幾乎沒有成本的“綠紙”交換這些資源 和産品,這無異於隱形的掠奪;它也沒有驅使和奴役 彆國的民眾去為美國直接打工,但它卻通過製造業轉 移,把美國人眼中的那些“垃圾産業”“夕陽産業” 統統轉移到發展中國傢,實現瞭間接的“驅使和奴役 ”,它自己卻不用承擔管理和統治這些國傢與地區的 成本,當然也就不用麵對這些國傢與地區的勞資糾紛 、反抗和敵意,而帝國之利,它卻一分也沒少得,甚 至所獲更豐。看看近20年來,美國GDP比20年前高 值整整翻瞭一番的增長與世界其他國傢拉開的距離! 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帝國。 美國如何做到的這一點? 有些人試圖解開這個謎,但幾無成功;更多的人 則選擇瞭沉默和迴避。誰願意冒揭開“伏地魔”的真 實麵目而被它所傷害的風險呢?想想世界銀行前首席 是用狩獵和戰爭,然後用農耕和生産綫,現在又用金融和計算機追逐並創造財富的同時,也在深刻地刷新我們的人際關係,族群關係乃至國際關係。 甚至連我們錶達自己的情感和愛慕之心,也由於技術的助力,從魚雁傳書的麯摺隱晦演化為網上約會式的赤裸直白。 其實,縱觀人類進化史,說技術左右人類,一點也不為過。這就跟僕人常常以卑微的狡猾左右主人的生活是一個道理。技術就是如此左右人類的“僕人”。 今天,技術又一次開始強迫人類做一次“創世紀”式的改變。如同它用蒸汽機把從中世紀走齣不久的西方拖入資本主義社會一樣,互聯網也將要把整個世界,不論西方還是東方,強行拖入一個現在還難以命名的社會。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化和普及,各種由此衍生的新技術全都在開足馬力,一個亙古未有的大時代即將開始。社會變更必須的兩大要素——生産方式的改變和交易方式的改變——已然具備。這意味著人類社會形態將齣現超乎人類想象的巨變。領跑人類社會200年、中國纔剛剛邁進門坎的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即將告終。新的社會已經拉開序幕。一切都來得太突然,太讓人措手不及,整個世界都還沒有為應對和迎接這一變化做好心理準備。 技術,卻又一次跑到瞭人類領悟力的前麵。 不可否認,引發這一改變的始作俑者是美國。用兩大技術深刻地影響瞭世界。一是金融技術,二是信息技術。前者更藉助後者之力,推動美元的全球化,建立起瞭無遠弗屆的金融帝國,把整個地球變成瞭美利堅的金融殖民地。但宇宙間的一切道理都是相通的,自然界的物極必反,錶現在社會界就是盛極必衰。這個道理,美國比誰都懂,所以它纔拼命地創新科技,發展軍力,期冀用高科技武裝的舉世無雙的軍力,震懾來自任何方嚮的後來者挑戰,保住帝國霸權不旁落。從此刻望去,美國幾乎已經無可匹敵地做到瞭這一點。但齣美國人所料的事情還是發生瞭:當沒有什麼力量可以擊倒美國時,美國卻有可能自己擊倒自己!從技術史角度看,過去一百年裏,美國為這個世界做齣的大貢獻,就是創新齣瞭互聯網。令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正是這一讓美國人引以為傲的創新,將成為美國為自己準備的“帝國掘墓人”——互聯網演變必然帶來的兩大趨勢性結果:“去中心化”和“去貨幣化”,不可避免地會傷及乃至剝奪美國的兩大特權:政治霸權和貨幣霸權。因為互聯網的主要功能——信息共享,將使信息壟斷不復存在,起碼將其降到低限度,這將不可逆轉地消解一切權力,包括經濟學傢斯蒂格利茨的遭遇,再想想阿桑奇和斯諾登 的下場! 在美國和霸權的奧秘這一話題麵前,“天機 不可泄露”!這句中國人的古語,似乎已成為世界許 多專傢、學者的共同禁忌,集體性失語。那麼,對這 一問題認識的缺位,究竟是無知者的認識盲點,還是 有知者的刻意掩蓋?我想是二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