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 隱世之國 | 開本: | 16開 |
作者: | 鹿菏 | 頁數: | |
定價: | 59.8 | 齣版時間: | 2015-08-10 |
ISBN號: | 9787539477268 | 印刷時間: | 2015-08-10 |
齣版社: | 湖北美術齣版社 | 版次印次: | 1次1次 |
妙筆隱於市 翩然繪性靈
在日復一日的庸庸碌碌裏,人們漸漸遺失瞭生活的本心。
除瞭奔波,是否有自在歡愉的精神世界?
喧囂過後,是否內心如潮汐退卻荒涼而落寞?
遠離自然,是否心心念念不如歸去?
拿起手中的水彩畫筆,跟著鹿菏一起:
采擷一朵花的微笑,描摹一隻鹿的迴眸,
在萬物有靈的尋覓中,找迴恬淡自適的生活本味與心靈滋養。
圖書形式:本書封麵與內文紙張均為精選的特種紙,特彆是腰帶為復古草香紙,拆下後為鹿菏作品的仿真原稿,完美呈現作者水彩作品的色彩與質感。
圖書內容:一位迷戀植物,喜歡自然,隱居避世的畫師——鹿菏,花瞭2年時間,用水彩記錄瞭他喜愛的植物與靈獸,*終精選瞭25例水彩繪畫過程與您分享。
鹿菏不僅對水彩畫材的選擇與基本用法進行瞭詳盡的介紹,更是對書中每一幅案例都給齣瞭豐富的步驟。讀者可以跟著作者的畫筆走過春鞦鼕夏,看一片葉的舒展,看一朵花的盛開,看飛鳥的羽翼,看小鹿沉靜的姿態,這些都是鹿菏想要與你們分享的世界,一個可以通過畫筆讓心靈休憩得到清靜的烏托邦。
作者簡介
鹿菏,自由畫師,喜歡植物,迷戀自然,隱居避世,山水之間。浮生物語禦用畫手,手繪派達人,唯美的古風和靈動的幻想都信手拈來,喜歡深山中的煙霧繚繞,那是靈感的迸發地,也是心靈的歸屬。
鹿菏水彩私享 花卉篇目錄
一、鹿菏的水彩工具介紹
二、鹿菏水彩私享 花卉篇
三、鹿菏水彩私享 靈獸篇
媒體評論 暫無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暫無 基本信息商品名稱: | 在江湖(精裝) | 開本: | 32開 |
作者: | 老樹 | 頁數: | |
定價: | 69 | 齣版時間: | 2015-07-01 |
ISBN號: | 9787549567294 | 印刷時間: | 2015-07-01 |
齣版社: | 廣西師範大學 | 版次印次: | 1 |
這是紅遍微博的“老樹畫畫”的一份迴憶錄,一份對畫畫、對審美、對這個世界的內心告白;也是一本極具標誌性的老樹式長衫人物畫集。一圖,一文,即可窺見老樹完整的畫中世界和畫外行藏。
畫分七組,“日常”、“閑情”、“花犯”、“心事”、“時節”、“江湖”、“桃源”,*具標誌性的老樹式民國長衫人物畫,加上*有味道的老樹式“歪詩”,連接起來就是這個獨特的長衫人物的世界,就是老樹自身的世界。
文有七題,以“答客問”的形式,講述老樹從畫的經曆、師承,談自己的畫,說自己的“詩”,字字都是“自傢的思,自傢的愛,自傢的園子,自傢的菜”。
作者簡介老樹(新浪微博“老樹畫畫”),本名劉樹勇,1962年生於山東臨朐,1983年畢業於南開大學中國語言文學係。現為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教授,藝術係主任。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自習繪畫,問學於梁崎、王學仲、霍春陽諸師。後開始緻力於視覺語言與敘事方式的比較研究,廣泛涉及文學、繪畫、電影、書法等領域。90年代中期以後,轉而關注當代中國攝影發展及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有大量批評文章行世,著作數十種,並策劃諸多影像展覽。目前,主要從事影像的媒介傳播研究和具體實踐。2007年始,重操畫業。
目錄[序]老樹無癭 / 鍾鳴
日常(畫集一)
[答客問] 業餘的狀態也許是一個*好的狀態
閑情(畫集二)
[答客問] 在民國的一座廢園子裏閑逛
花犯(畫集三)
[答客問] 逃避現實是我**的內心現實
心事(畫集四)
[答客問] 畫畫兒隻是一件個人的私事兒
時節(畫集五)
[答客問] 繪畫與攝影:哪個更真實?
江湖(畫集六)
[答客問] 文字與繪畫的關係
桃源(畫集七)
[答客問] 風格的統一其實是創造力匱乏的錶現
[跋] 多說幾句話 / 老樹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哪管鞦風江山老,野塘閑看銅錢草。總恨手邊破事多,卻喜心頭雜念少。
據說江南花開好,雪後晴日起大早。飛赴江南去看花,山前水側到處找。就喜風暖摸屁股,*恨雪寒穿棉襖。我欲逐花到天邊,準備跟她一起老。
花前看魚遊,春思上心頭。一半是無奈,一半是清愁。
經常心生厭倦,世間真是麻煩。與其跟人糾結,不如與花糾纏。
摺鬆煮大肉,拈花泡小妞。雨中看江湖,醉後讀春鞦。
有時一人獨坐,其實並不寂寞。就想自己呆會兒,彆人卻想太多。——《有時候》係列之一
有時特彆傷感,感覺真是可憐。自己啥都木有,彆人那麼有錢。——《有時候》係列之二
有時特想犯壞,做些私密勾當。其實沒人知道,自己嚇得夠嗆。——《有時候》係列之三
有時自己齣遊,不想有人同行。路遇有人過問,還說一個假名。——《有時候》係列之四
有時心情糟糕,真想死掉拉倒。摺騰半天睡去,醒來不想死瞭。——《有時候》係列之五
有時高興起來,有點沒頭沒腦。像個快樂傻子,生活無限美好。——《有時候》係列之六
有時下班之後,感覺又餓又纍。路上正在堵車,真想倒頭就睡。——《有時候》係列之七
有時迴到傢中,就想窩進沙發。電視調來調去,看到齣來雪花。——《有時候》係列之八
黃昏風起山中,花瓣紛紛落去。誰能一一拾起?都是傷心詩句。
常夢辭職作遊俠。黃昏藉宿一人傢。主人邀我閑吃茶。山中不宜說時事,田邊隻閤話桑麻。星夜無邊開稻花。
夜半挑燈看劍,晨來臨水弄琴。想想何事*煩人,電視說男女,公知論古今。朋黨又說又做,兄弟且行且吟。曆史說來都一樣,好古總愛舊,革命卻喜新。
人世一間過雲樓,漫天風雨不言愁。名利來瞭總還去,此生隻嚮花低頭。
戀愛總三角,人生有幾何。哪如一個人,聽蛙唱情歌。
舞劍思項羽,讀書想金蓮。對花做一夢,夢裏好多錢。
坐擁虞美人,且作臨江仙。陌上采桑子,庭下捲珠簾。野曠天淨沙,江近柳含煙。夜深雨霖鈴,春淺鳥鳴澗。踏破梧桐影,寂寥鷓鴣天。
入三伏天大熱兮,居京城也難熬。去上班遇小販兮,摸零錢買一桃。啃一口味清甜兮,觀其色亦妖嬈。悔木有秤三斤兮,車已過薊門橋。
天河浩浩蕩蕩,隔開織女牛郎。雖然一年一見,平時分居卻想。我勸天下情人,不要總說很忙。抽空或者請假,經常一起逛逛。或者直奔商店,裝作花錢大方。或者七夕夜半,散步無邊荷塘。然後仰望夜空,一彎新鮮月亮。
我總是忍不住,在黃葉飄零的季節,想起花開的樣子。我總是忍不住,在街頭獨坐的時候,想起你走過的樣子。
春風歸省已久,*近說要迴來。滿園花兒商議,等她進門纔開。
多少人擦肩而過,有幾個知道姓名?我與你本無相乾,憑什麼會動真情?
◎ 內容選讀
[跋] 多說幾句話 / 老樹
二 〇〇七年,重新對畫畫有瞭興趣。手藝撿起來,竟然就畫到現在。這期間有朋友喜歡,也是好奇,問這問那。於是約著吃酒,閑扯。扯著扯著,認真瞭,竟然有瞭問 題。問題後麵又有問題,問題裏麵還有些細碎的問題,於是,閑扯變成瞭隨後幾次有預謀的訪談。這本書中的文字,就是數迴談話的整理集成。
按理說,一個畫畫的,不應該說那麼多話。尤其是跟畫相關的話,說得越少越好,*好是不說,讓那些叫作批評傢的人專門去說,或者讓彆人隻是看著那些畫在那裏琢磨,否則就有“畫不夠,文來湊”的嫌疑。
好 在我沒有這樣的焦慮,因為本身不是專職畫畫的。不是專職畫傢,至少就有三個好處:一個是不用靠這門手藝吃飯,不用混到那個叫什麼界的圈子裏去。另一個是, 因為不靠這個吃飯,所以不用把畫畫當個瞭不起的事兒來看待,可以亂畫亂說一氣,圖個高興自在,不用在意專業人員的看法和臉色。第三個是,我是學語言文學專 業齣身,又混在大學裏教書多年,本職工作,就是說話。不說話時,還要做研究碼字兒,於是總在鬍思亂想,有瞭想法還要寫齣來,都成習慣瞭。很多想法單靠畫張 畫說不大清楚,於是,還是得在畫畫之外來說一說。
作 為一個業餘繪畫愛好者,持續的繪畫過程給我帶來的影響談不上有多大,但卻很具體。其中一個具體的影響是,它改變瞭我個人跟外部世界各種事物的關係。比如, 在沒有畫畫之前,每天齣得門去,眼睛投嚮一個混亂嘈雜的遠方,內心充滿抱怨和沒來由的憤怒,與無數活潑潑的生命擦肩而過,從無數奇妙的事物旁邊匆匆走過。 自以為對身邊的一切熟稔於心,其實卻是一無所知。正是因為畫畫,開始注意到四季的移易、風物的變換,開始仔細地觀察不同花兒的樣子、顔色變化,葉子是對生 還是互生的,從某個角度看過去物體的陰陽嚮背,物體錶麵的不同肌理,馬路上的一條裂痕,橫亙眼前的一根樹枝,等等。這個變化似乎微不足道,但對於我來說就 很重要。能夠覺察到自己的這個一無所知,心中開始有瞭謙卑,老實多瞭。在這個惶惶不安的時代裏,在我這個年齡上,能謙卑一點地活著,復歸於對周邊事物的好 奇與專注,並因瞭這種好奇與專注,漸漸有瞭一種持續的喜悅和平靜。這不是件容易的事。
另 一個具體的影響在於,因為動手去畫畫,讓我找到瞭一個契機和綫索,把過去做過的不同事情,分彆開來去理解卻總也捉襟見肘的事理,漸漸打通瞭。過去所學的東 西,繼而掛在嘴邊兒談論的東西,總要落在某個專業的領域,所謂術業有專攻。這種分彆起初有不得已的緣由在,時間長瞭,專業跟專業之間便有瞭越來越清晰的區 隔,看上去更像是一個個的利益團夥兒,一乾人馬混跡其間,所謂專業的說辭聽上去更像是一些狡猾的陰謀。而我們總是被這樣的說辭所誘惑、引導、暗示,漸漸誤 入一條狹窄的通道,而且確信這就是世界本身的樣子。問題在於,一條活生生的性命在這個世界上周遊一遭,他的無限豐富性、曖昧性、隨機性,他所感受到的這個 世界的整體性和沒有邊界性,怎麼會因為某一專業的說辭和暗示所限定?在我個人的切身經驗來說,這種專業的分彆,因為動手繪畫的緣故,變得不那麼清晰瞭。因 瞭畫畫,找到瞭一條小小的縫隙,切入進去,左拐右行,漸漸打通此前涉足各界而生齣的種種疑惑,道路在心中漸漸寬闊起來,眼前慢慢有瞭光亮。很多以前混亂的 思緒慢慢有瞭條理,以前不明白的事情開始變得清楚起來。
所 以,與繪畫本身比起來,我更享受這個漸漸明白一些事理的過程。打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人得提前有個明確且偉大的目標,將來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樣子想得挺 好,甚至很具體,等到這個將來時變成瞭現在時,發現事先想好的那個樣子擱不進現實這個時空裏去,於是方寸大亂,百般糾結,一路焦慮,搞得自己都不想好好活 下去瞭。
我 個人的經曆一再地告訴我,人其實是可以做一切的事,有機有遇,種種的幸運,種種的不得已,在我看來都沒有那麼重要。誰說我一定是個畫畫的?誰說我一定是個 做攝影研究的?沒有那麼重要,不過是機緣巧閤,正好走到瞭這裏而已。此時此刻,待在這裏,一意簡淨,認真地做著手裏的事,得一份平靜,就可以瞭。至於明 年、後年做什麼,誰知道呢?
蘇東坡先生當年說如何做文章的話,同樣可以拿來說人當如何行走於世間:“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
對於容易著急的人來說,這話聽上去飄飄忽的,有點兒不大靠譜。其實說得挺實在,翻譯過來就是,順其自然。
所以,還是順著這個自然走吧,不必刻意把自己設計成個什麼樣子。彆提前說那個將來。到瞭將來,再說。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一
◎ 媒體評論
雨打一池新葉,風過十步短亭。坐看翠色與眉平。人界總無趣,花間卻有情。
此身此生此世,且度且思且行。什麼得失輸和贏?要緊是快活,何必求浮名?
——老樹
我**次看他的文人畫,一看便喜上眉梢……幅幅閑得不同,愁得也不同。
樹 勇本就精於中外攝影、圖像史,反省力極強,故構形取之有道,繪之有神,非一般學院派的死闆,或那麼“啓濛”,那麼“文藝”,而是活脫脫的日常生活,自傢忖 思,自傢憐,自傢園子,自傢菜,恐怕連友人亡故、引車賣漿、內心的逃逸,都可成畫,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也就是一個“小人物”的煩惱,而這煩惱,卻又尋瞭 絢麗的色彩,養瞭自己的寜靜,給瞭彆人視覺與解脫。雖不見佛,卻恍若有佛,即便一隻抽屜,也恍然大有文章可做,超然如此,已或然是另一種“丈山、尺樹、寸 馬、豆人”瞭……
——鍾鳴
[答客問] 業餘的狀態也許是一個*好的狀態(節選)
西門煙樹:你一直是在做攝影方麵的研究工作,教學也是有關這方麵的內容,怎麼忽然就畫起畫來瞭?是不是小時候就學過?
老 樹:其實我到上大學之前,一直就是生活在農村,又處在一個知識信息極度匱乏的時代,對繪畫真是一無瞭解。我的老傢山東濰坊的臨朐縣現在是個書畫之鄉,喜歡 字畫的人非常多,還是個北方*大的奇石集散地,有點頭麵的人物過年送禮都要送軸字畫或者是一塊奇石。又都喜歡盆栽盆景,哪怕是在農村,你也會看到傢傢都會 擺幾盆花,弄塊怪石、挖株老根養個盆景什麼的,而且多喜歡養迎春花,當地人卻一定要把它叫作梅花。當地會畫畫的人也非常多,很多人都喜歡畫兩筆竹子,而且 都畫得不錯。民間也有很多鄭闆橋畫竹的收藏,因為鄭闆橋曾經在濰縣做過幾年縣令,當地人很以這點為自豪。盡管大多是僞作,但可以看齣當地人好文尚古的趣味 來。臨朐縣七賢鄉有個叫李達元的老先生,專擅畫竹,我上大學時放暑假迴傢,曾經去拜訪過他。他還給我父親畫過一張中堂,現在還掛在傢裏。兩邊是另一位老先 生焦鼎芳寫的對聯,字也寫得好,學何紹基和舒同體,但比舒同要寫得老辣厚道。當地過去還齣一種宣紙,跟南方齣的紙完全不同。紙廠的一位推銷員是我傢的一位 親戚,過去推銷紙就專門往全國各地的畫傢書法傢傢裏跑,說是去送試用紙。因為這個緣故,他傢裏就有不少武中奇、肖嫻、魏啓後、於希寜、李苦禪等等書畫傢的 字畫。那時的畫傢不大把畫當個事兒,有送紙的人來,都要畫張畫寫幅字送給他們。我記得他傢裏武中奇的字比較多,因為武老先生的嶽丈傢就在我們那個小鎮的邊 上。近一二十年來,這個地方考取全國各地美術院校的學生也非常多。山東藝考生是全國*多的,而山東*多的是在濰坊。這些藝考生中多數都是要去學畫的。從這 些事中,你可以看齣當地人的這種喜好和趣味來。
濰 坊的木版年畫很有名,套色印刷,大紅大綠的,鋪張而有世俗的元氣,很棒。但是,在我小時候卻看不到,因為民間年畫的內容在當時來說基本上就是牛鬼蛇神、忠 孝節義,當時是當作“四舊”被掃除掉瞭。過年時貼個竈王爺還得偷偷地買來貼在竈間。那個時候看到的*多的畫本,主要還是每年買來掛在傢裏牆上的那些政治宣 傳畫。其次是小人書,也就是連環畫,《雞毛信》、《東郭先生和狼》、《三打白骨精》,多瞭。那時看連環畫約等於今天的看電視,而且互相傳藉著看,直到把一 本連環畫翻得稀爛為止。看完瞭,就記得那些故事瞭,畫傢倒沒怎麼在意。
展覽倒是看得多,那是一個接一個的憶苦思甜展覽和大批判的展覽。你彆小瞧瞭這些畫,我以為拋開那種政治意識形態宣傳的動機不管,單純就想象力而言,那些展覽和畫充滿瞭那個時代*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真是達到瞭匪夷所思的程度。
小 的時候我很迷戀這些畫,也很崇敬畫這些憶苦思甜展覽和大批判展覽畫的人。記得是一位本村姓孫的畫匠主理此事,長得高大,樣子憨厚質樸,手卻巧得很。畫要攤 在大隊部的一個會議室的大案子上畫,用瓶裝的那種很粗糙的水粉顔料畫齣來,然後貼到一大麵牆上去供人參觀。我經常去看他畫畫。記得有一次去看,他正在畫一 個大地主,肚子很大地挺著,穿一黃馬褂兒,一手拿算盤,另一隻手上戴一隻大金戒指。旁邊則是一個瘦瘦的戴眼鏡的賬房先生正在收租子。能看齣來,他一個人貓 在這間大屋子裏畫得很享受,而且也不用到地裏去乾農活兒,這在當時的農村來說就是一件很讓人羨慕的事情瞭。印象*深刻的是,他畫的那些舊社會齣門逃荒要飯 的人,衣衫襤褸、麵黃肌瘦,扶老攜幼,背著破鋪蓋捲兒、拄根棍子走在荒野之中,天空是一縷縷灰暗的雲彩,地上的樹木都沒有葉子,寒風凜冽,吹著路邊枯黃稀 疏的野草。畫得那個淒涼啊!真像個舊社會。搞得我多少年過去之後,偶然看到奧地利錶現主義畫傢科柯施卡的畫,覺得簡直就是憶苦思甜展覽的奧地利版本!還有 就是大批判展覽中畫的劉少奇,一嘴大牙,一個大鼻子,鼻頭兒上一定是紅紅的,還有幾顆麻子。很多被打倒的老乾部的麵部特徵都被放大誇張到瞭一看便知道他是 誰的地步,而且臉譜化瞭,很好學。看得多瞭,這些顯著特徵我們都熟悉瞭,就常常用來畫某某同學,相互取笑攻擊。
這 大概就是我*早看到過的展覽,而且數量、規模都很大,隔三岔五地就展一個。後來到瞭北京,或者齣國旅行,在美術館裏看到老師帶著一群小學生溜溜達達地在那 裏看那些世界著名藝術傢的作品,邊看老師邊給講解,我都會站在一邊呆看上半天。我就想,當初我們看到的東西是些什麼東西啊!當年待在農村,外麵的事什麼都 不知道,油畫國畫版畫什麼的就更不清楚瞭。說起畫傢來,就知道有個齊白石,因為小時候我傢的暖水瓶上印著齊白石的一幅畫,畫的是紅葉鞦蟬,還是我父親告訴 我的,說這是個大畫傢,瞭不起。另外還知道一個徐渭,因為在我父親存下來的一疊五十年代的《中國青年》雜誌的封底上印著一張徐渭的畫,一個騎驢的古代男 人,印象深刻的是那驢的腿和蹄子一筆畫下來,像是寫草書的樣子,所謂的逸筆草草。我就知道這麼兩個畫傢,還隻看到過他們各自的一張畫。那個年代在農村你看 不到畫冊,更看不到像今天這樣多的作品展覽。我的關於畫傢的記憶就是那兩張印刷品和畫麵上他們的名字,其他的就一概不知道瞭。
西門煙樹:那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畫畫的呢?
老 樹:開始學畫是在大學一年級,一九七九年的鞦天,很晚瞭。剛入學,班裏要搞點學生活動。我們的班長王競上大學之前就在天津藝術博物館工作,說那裏正好有個 黃賓虹、齊白石、徐悲鴻三人的畫展,我們就組織去看。一看我就傻瞭。你想,那是一九七九年啊!那時候我纔知道這世界上還有這麼瞭不起的人。過去看的隻是非 常有限的幾張印刷品,頭一迴看到真跡,從那些筆觸當中,你仿佛都能看到當時畫傢畫那張畫時的樣子和想法、心情,真是太動人瞭!我幾乎頓時就想畫畫瞭,盡管 根本不會畫,但忽然就有瞭一種非常非常大的想學畫的衝動。
我 甚至因為這個衝動都想轉學瞭,有一陣子我特彆想從南開轉到天津美術學院去上學,弄得有一段時間焦躁不安連飯都吃不下瞭。我打聽瞭一圈兒,明白的人對我說, 美術學院是藝術專業學校,當初考試錄取都不一樣,你個學中文的沒法轉到那裏去。但又說學美術史還是可以的。我說隻要能進美術學院,能就近跟著那些老師學畫 畫,學什麼專業也無所謂。係裏的老師又跟我說,教育部規定可以轉學,但理論上可以,操作起來非常麻煩。後來幾經努力,還是沒有轉成這個學。於是隻好自己業 餘來學畫畫瞭。當然,後來,過瞭很多年,我很慶幸當初沒有轉成這個學,慶幸在南開中文係打下的這個底子,但那是後話瞭。
……
西門煙樹:那時北京跟外地差距還是比較大的,資訊比外地城市發達得多,在某些方麵甚至比上海都要發達。國外來個展覽,頂多瞭到上海展一展就走瞭。所以,一有這樣的展覽,很多外地的畫傢都往北京跑。你到瞭北京,看畫、學畫就算是如願以償瞭。
老 樹:當時確實是這麼想的,比如八三年春天的盧浮宮藏品展,稍後一點兒的濛剋的畫展,等等,在當時看瞭真是很震撼。但是真正來瞭北京,待下來瞭,感覺反倒不 是那麼迴事兒瞭。畫當然還是天天畫,但不知道怎麼畫瞭。那些大傢的畫都摹仿瞭一個遍,畫得挺像是那麼迴事兒,畫誰像誰,可就是不像是自己的畫兒,感覺哪兒 哪兒都不對勁瞭。再去看那些越來越多的畫展,就更覺得泄氣,覺得自己根本不是這個材料,又不是科班齣身,怎麼也弄不成個事兒。特彆是過瞭幾年,結婚瞭,有 孩子瞭,生活一下子變得非常具體起來瞭,你還在那裏充滿理想地畫畫兒,感覺簡直就是在找死!很快,對畫畫這事兒就有點兒心灰意冷瞭。除瞭上課,在外麵上各 種能掙點兒外快養傢糊口的破課之外,**跟畫畫沾點兒邊的事,就是給各種文學雜誌畫插圖。從八六年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我給很多雜誌畫瞭不少的插圖,一直到 九二年開始做書纔停下來。可以說,從八六年到二〇〇七年,有二十年沒有再正經地畫過國畫瞭。
這 段時間我做過很多事,偶爾會去注意看看彆人畫的畫兒,但自己好像已經沒有這個想再去畫畫的衝動瞭。**有畫畫的衝動,是在一九八九年的鼕天,學校放寒假 時,一下子刻瞭一百多張黑白木刻,印齣來貼在牆上,激動瞭一陣子。因為當時很壓抑,看不到什麼齣路,不知道做什麼纔好,就將這種心情通過這些木刻給宣泄齣 來瞭。但這事做完瞭,也就像個泄瞭氣的皮球一樣,再也沒有畫畫的衝動瞭。心裏就想,畫這些東西能怎樣?日子還是這樣過著,還得為衣食奔命,還是看不到有什 麼好一點兒的前途,很悲觀。
一 九九三年春天,我在駐北京的一傢香港文化公司兼職,接瞭一個活兒,為香港的《號外》雜誌做一期有關當時中國前衛藝術傢的報道專號。除瞭要采訪那些做地下音 樂、紀錄片、前衛設計的藝術傢之外,重點就是要采訪那些主流美術圈兒之外的那些畫傢們。有一段時間,我就在當時圓明園一帶的畫傢村拍照片,跟那些藝術傢們 天天泡在一起。那些後來名聲大噪的藝術傢如方力鈞、嶽敏君、祁誌龍等等,就在一起閑聊、吃麵條、喝酒。一開始也挺激動,大概人都會這樣,喜歡沒有管束的自 由,喜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且過去看過的那些藝術史,那些藝術傢的傳記當中描述的藝術傢們波希米亞式的生活方式在這裏一下子給找到瞭。但沒幾天我就不那 麼喜歡瞭。我跟個旁觀者一樣看著他們披頭散發嘯聚城郊荒村,畫畫、酗酒、打架、搞女人,到處藉錢繳房租,跟村民和警察鬥智鬥勇。要是放到過去,那正是我渴 望過的一種放浪形骸的藝術傢的自由生活。但我卻感覺很失望,一點兒想入夥的衝動都沒有瞭。我遠遠地看著他們,遠遠地看著我曾經渴望經驗的生活方式,拍完照 片,然後走開。
我 想在畫畫這件事上我是徹底地廢掉瞭。有時閑下來想想,我都不明白當初我自己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興趣要去畫畫,有時不吃不喝不睡,除瞭生活必需,幾乎所有的 零用錢都扔進瞭畫畫當中,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畫瞭畫兒。除瞭讀書和畫畫,彆的什麼都沒乾過,也不想乾。可突然一下子,不畫瞭,再也不想畫瞭。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